《春秋小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小领主-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句感慨:“赵氏若不昌盛,天理难容啊!”

赵氏武士追上田氏车队,他们不是想打劫,而是履行“封建义务”,所谓的“封建义务”就是保护。赵氏是晋国贵族中第一个把“庇护制”推广到过往商队的封建领主,而且他还这一准则写入封臣守则当中,让属下封臣必须遵守。

当然,这也是职业兵诞生后一个顺理成章的产物。在封建制下,过往的商队经过领主领地,都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保护费。而领主手下的武士要拿薪水长期服役的话,领主的负担很沉重。于是,赵武想出一个妥协办法,规定领主可以收取过往商队的保护费,而各地领主旗下的武士,就以护送商队来抵偿对领主承担的服役任务。

这话有点绕嘴,简单的说,就是:过去领主所属的武士是无偿为领主服务的,他们或许承担站岗值勤的任务,或者帮领主忙忙农活,修缮、保卫城堡。但现在他们是职业兵了,那么就职业负责保护过往商队,而后,领主从收取的保护费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支付职业武士服役的薪水。如此一来,皆大欢喜。进入赵氏的商队沿途受到武士的保护,虽然因此领主收取的费用高了点,但对他们来说通往赵氏的商路更安全了。要知道,这时代危害商人的不光是土匪,还有各种猛兽。在春秋时代,道路两边最常见的动物是老虎与麋鹿,也有少量大象、披毛犀。

赵氏武士们的护送任务是各负其责的,一位领主收取保护费后,负责把商队从自己的居城护送到到下一个领主的居城。而后,武士们可以返回,接着等待下一个护送任务。至于商队的行程,将由后续的领主接手保护……就这样,赵氏依据领地庇护责任,像接力赛一样沿途保护着商队前进,领主们既增加了收入,也让手下武士经常处于战备状态。

叔向的感慨就是这意思:霸主国晋国用举国之力组建职业兵制,但至今为止,武卫军勉强凑齐了三个“标准师”。而与此同时,赵武借助推行庇护制,使赵氏圈养了三个“整编师”的常备武力。“标准师”与“整编师”之间,士兵数目相差三倍。

赵氏轻轻松松,储藏起与国家武力相同数量的军事编制,但实际士兵数目相当于国家武装的三倍,这份令人恐惧的力量让范匄也不得不顾忌。故此,赵武虽然没有回到国内,范匄做事的时候,却不敢轻易触碰三家联盟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进,赵氏必然会越来越强大,最终会成为一头令人恐怖的巨兽。

叔向有了明悟,他把这一幕悄悄埋在心里……

数日后,各地相继开始春耕,赵氏勋田制也开始推行。所谓“勋田”是根据《周礼》关于“土田附庸”的礼制进行的,所有被赵氏确定为世袭武士的人,都会获得一亩勋田。这一亩勋田虽然数量少,但却是身份的象征,拥有这一亩勋田的人,有权力佩戴宝剑。而佩戴宝剑,在春秋则属于贵族标志。在春秋人眼中,宝剑等同于中世纪贵族手中的拐杖,同样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前者被称为“权杖”,后者被称为“仪剑”,这柄勋田宝剑也是赵氏武士的权杖。

依据周礼,唯有贵族可以把宝剑佩戴在身上以象征身份。而辅兵,或者不是武士出身的国人,他们可以手持武器参加战斗,但无权把宝剑“佩戴”在身上。战时国家会举行授剑仪式,在战场上他们只能把武器拿在手上,不能佩戴,而战后则需要交还武器。

赵氏推广勋田制,让社会阶层的等级更加分明。而社会阶层等级分明,则意味着普通百姓的奋斗欲望更加旺盛。在这次勋田风潮中,齐策获得了五亩勋田,因为无法同时佩戴五柄宝剑,赵武允许他在自己的宝剑上镶上五颗星星,显示持剑者拥有五亩勋田的身份。

这样一来,赵氏武士的荣誉感便极度膨胀,大家彼此在路上见面,身份高低不用猜测,看看对方有没有佩剑,看看对方佩剑上的星星,就能分辨出对方的身份。身份低的人,不免产生欲求不满情绪,并渴望在今后的征战中,获取更大的功勋。

除了齐策获得五亩勋田外,师偃、师修后裔各自获得三亩勋田;故世的程罂,公孙杵臼的后裔获得了四亩勋田;而赵氏中层武士,大多数只获得两亩勋田。比如林虎、卫敏、英触等人。潘党特殊,他静悄悄的拥有了与师偃、师修后裔同等待遇。

勋田制推行后,赵武继续往封建制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国都内范匄还忙着搜刮自己的属国。在这段时间,涌入晋国的财富实在太多了,新田城弥漫着一股讲究奢侈的气氛,晋平公也私下里琢磨着整修自己的宫殿。

他跟赵成商量:“听说你父亲擅长筑城,张老曾称赞你父亲建造的房屋“美仑美奂”。现在我晋国富足了,可寡人的宫殿显得很寒酸,你能不能悄悄跟你父亲说一下,寡人想重新修造一座宫殿,让你父亲帮忙设计一下。”

赵成张嘴想说什么,他身边一位同龄伴读轻轻拽了拽赵成的袖子。赵成立刻改变了他原来的意图,转而说:“君上既然想整修宫殿,那么我跟父亲说一声,一定让君上感觉满意。”

此时,齐国执政已经顺利从莒国撤军。跟真实的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崔杼这次没有允许莒国继续存在,他俘虏了莒国国君之后,带领大军回到国内。齐庄公热情的亲自来到崔杼府上,祝贺崔杼的辉煌胜利。席上,崔杼的夫人棠姜献舞,齐国国君醉眼迷离,频频用目光示意棠姜的兄长、崔杼的管家东郭偃……

在齐庄公泡二奶的时候,赵武已进入九原,祭奠晋国的历任元帅。他先祭祀了赵氏先祖,而后从韩厥开始,荀罃、荀偃一个不落,挨个祭祀一番。这个季节却不是举行公祭的时间。

此时范匈正忙着在新田城招待各国君主,各国君主是来新田“听成”的,范匄在宴会上宣布了各国明年应缴纳的征税份额,并顺便宣布了明年的工作安排。范匄比较嚣张,此时,晋国的家族兼并已经愈演愈烈,各家族面对范匄的威势,已经噤若寒蝉。因此,在九原墓地上,除了赵武和他的属臣外,没有人同来祭奠。

古代的所谓扫墓,除了焚香敬献祭品外,还要修剪坟墓上的野草,整理坟墓两边栽培的树木。赵氏武士忙着帮赵武做这些琐事,赵武自己则从一个个墓碑面前走过,仿佛检阅这些士兵,也仿佛接受先辈的嘱托。

许久,赵武问身边的叔向:“这么多晋国的大臣、前任元帅躺在这里,假如这些人死而复生,现在站在我面前,你觉得谁最适合当作朋友。”

叔向沉思了一下,立刻回答:“韩伯最适合。韩伯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为了庇护自己的友人,甚至不惜跟国君对抗,这样的人最适合当作朋友。”

赵武轻轻摇头:“我说的是,如果这里所有的人都站在我面前,你只能选择一个人做朋友,你还会选择韩伯(韩厥)吗?”

叔向昂然回答:“当然是韩伯,我不考虑其他人。”

赵武走到一座碑文面前站住,轻声叹息:“其实韩伯作为长者,非常爱护后辈,但韩伯也有缺点,因为韩伯虽然待人热心,但他从不善于反抗,不善于坚持。韩伯总想着与世无争,总想着你不争夺,上天会帮助你的……与这样的人交往,虽然如沐春风,但你却别指望得到他的帮助。我说这话,似乎凉薄了一点……然而……”

赵武的话音低沉下来,过了一会儿,他低沉的说:“当初赵氏下宫之乱,韩厥是反对的。事后他也保护了赵氏遗孤,使得赵氏有一天能够重新站起来,他支持了赵氏遗孤重新回到卿大夫的行列,这才有了赵氏的今天。然而……”赵武谈论赵氏,仿佛在说一个外人。叔向虽然有点惊诧,但他屏住呼吸,继续倾听赵武的话。

赵武低沉的说:“然而,如果韩厥当初明确阻止,也许栾书不敢轻易发动“下宫之乱”,也许赵氏的灾祸会更轻微一点。如果我仅仅为赵氏这么说,也许刻薄了一点,但厉公被弑的时候,韩厥明明表示了反对,可是他只是言语上的反对,从不站出来明确阻止。

我可以猜得到韩伯当时的想法。在强大的栾书与三郤联军面前,出面阻止下宫之乱,那是螳臂挡车,韩氏将因此陷入危机。为了不让韩氏因此受害,韩厥从言词上进行反对,礼也;而他行动上却没有明确阻止,自保其身也。他终究还是以自己的家族为重,虽然他知道什么是正义,却从不肯为了正义牺牲一个铜板的家族利益。这就是韩伯。”

赵武站在那里不走了,叔向凝神看了看面前的墓碑,那是士会的墓碑。士会是范氏祖先,谥号“武”,故此称为“范武子”。叔向想了想,回忆了一下范武子的平生事迹,而后扫了一下范武子下首的墓碑,那是范文子士燮的墓碑。叔向点头赞同:“真要说起来,九原墓碑丛丛,真正的大丈夫,值得当作朋友与之肝胆相照的,唯有范武子了。”

赵武轻轻点头,他微微调转了方向,指了指另一块墓碑,说:“其实,栾武子(栾书)也不错啊!虽然他是制造“下宫之乱”的罪魁祸首,与我赵氏有深仇大恨,但平心而论,栾武子值得当朋友啊!他自己生活艰苦朴素,自律非常严,对朋友却绝对宽厚,乃至纵容。遇到大事的时候,该担当的他从不畏缩。这样的人,与之为友,也是一生的幸运。”

叔向指了指范文子(士燮)的墓碑,惊讶的问:“范文子是个宽厚长者,他劝诫国君的时候总走出于公心,学识渊博,总是喜欢提携后继者,教导后辈人生知识,这是一个忠厚长者啊!为什么他不能作为朋友交往?”

赵武微微点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因为选择不同,人生的轨迹也不同。比如生在我们这个阶层,可以选择做一个万世敬仰的“吃亏人”,可以做一个“盖世大英雄”,也可以做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有了朋友在你身旁搀你一下,那是你最大的幸运。

漫步在这九原,我突然想起了齐国新君,他有晏婴那位好臣子,在年轻的时候,在做“大子”的时候,他的行为堂堂正正,令齐国公卿深表敬佩。但最近这位齐国新君似乎频频出现昏招,我看他依旧沾染上父亲那股拼命“寻死”的天性,这是因为他身边的朋友换了,由晏婴换成了崔杼。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什么样的朋友,决定你是什么样类型的人。齐庄公以前有晏婴这样的友人,所以他一步一步走向了君位。现在晏婴被他发配到东海钓鱼,崔杼每天帮他出主意,于是,这位齐君似乎在逐渐走下坡路,而且他还体会不到这点。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很重要啊!韩伯是忠厚长者,士燮是忠厚长者,栾书很帮助自己的友人,然而要说到在朋友的扶持与帮助下,甚至在他们的规劝下,让家族走上上坡路,逐步走向兴旺,还是范武子最值得当朋友交往。

这个人,治理家族井井有条;治理晋国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他面对鬼神祈祷时,说的话句句诚实,没有一句说后感到羞愧的话;人做事无愧于心,连鬼神都尊敬啊!他纳谏时不忘广泛咨询;谈论自己时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对朋友真诚友善,从不因别人的议论动摇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若他能重新复生,我愿给他亲持马鞭赶车。”

叔向慢慢的扭转身子,原地绕了一圈,一个个巡视着九原错落有致的墓碑,许久,他承认:“不错,按这个标准,范武子确实值得作为天下唯一的朋友。”稍停,叔向叹息说:“可惜范武子的后裔,可惜栾武子的后人……”

法家叔向默默把赵武这段话记载在心。在真实的历史上,赵武去世后,《礼记》、《韩非子》、《国语》记载:叔向在赵武墓前赞赏说:“老师(赵武)虽然体态文弱,如同难以支撑起衣服;说话轻声慢语,就象根本没从嘴里面发出(退然若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但他才是整个九原最值得做朋友的伟丈夫。生前,他亲自为晋国推荐的人才就有四十六人,全都被国家任用,成为了晋国依赖的栋梁。等到他去世的时候,这四十六人却是站在客人的位置上(而不是站在属下、家臣、附庸的位置上)吊唁,这说明他对朋友没有丝毫的私心,说明他对待朋友都是真心的平等交往啊!”

后来,“若不胜衣”作为一种审美观被魏晋名士推崇,进而被刘义庆写入了《世说新语》……

其实,赵武对待朋友的平等态度源于现代观念,但对于这个时代有点逆流而上的味道。这恰恰是后来赵氏受围攻时,立而不倒的原因。多亏了赵武替赵氏种下玫瑰,他的孙子赵鞅因此收获,使赵氏在惨烈的家族争斗中,成了笑到最后者。

在九原国家公墓仰望前贤的赵武并不知道,此时,栾武子的后人栾盈在齐庄公的支持下,派出自己的家臣前往自己过去的封地曲沃,秘密联络曲沃栾氏产业的管理人,栾氏家冢(管家)胥童……此时,范匄也没有发觉暗潮涌动,他正在主持盟会后的宴饮。

突然间闯进一名不速之客,是蔡国国君。蔡国国君也属于墙头草一类的人物。

这几年楚国越发虚弱,疲于应付南方吴国的攻击,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北方防线。蔡国附近是郑国与宋国。彻底投入晋国阵营后,郑国显示出咄咄逼人的豺狼猛心。而此时宋国执政是子罕,左师是向戎;郑国执政子展、少正子产,这四个家伙都属于春秋名臣。随着这四人全力施展执政能力,再加上他们背后的霸主晋国已经处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由此郑国与宋国进入春秋史上的黄金时期。

这两国进入黄金阶段,则意味着他们周边的小国都不自在,郑国打着报复陈国叛逃的借口,准备将陈国囊入怀中。而宋国左师向成也不安生,按照他与郑国的约定,他侵吞的目标是蔡国。陈国没办法,他们的背叛惹怒了现在的执政范匄,更激怒了副执政赵武,所以他们连投降的念头都没有,只能苦苦忍受郑国的打击。蔡国是楚国的老牌盟友,但跟晋国的关系并不过于敌对,受不了的蔡国人赶忙向晋国使媚眼,本次盟会本来没邀请蔡国国君参加,蔡国国君不用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