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古代的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或者是砖木结构,除了一些特殊建筑,都不会建得太高,在使用水泥作为建筑材料以后,建筑风格势必也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李彦在辽南的候,城市基本上相当于是重建,包括金州城、铁工城的城防堡垒,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的东方,绝无仅有。
    辽南城市的发展,普遍开使用砖石结构,以水泥作为粘合物,建筑本身也越造越大,像码头港口,以及高大的厂房,很多第一次看到的商人,都会觉得目瞪口呆。
    这个时代并缺少类似的大工程与雄伟建筑,譬如说万里长城,那是后世都无法企及的建筑奇迹有像北京城高大的城墙,南方一些地方的海塘等等,但只有再辽南,这种大型建筑,才能够像野草一样,随处可见。
    建筑风格的变化,源于材料的使用,以及技术进步当然,辽南本身也需要这样的建筑比如港口和工厂的建设,用传统结构的房屋,就比较难以解决。而水泥砖石结构的房屋和建筑,就可以更容易造得更大,施工难度不大工的速度也很快,才能够被广泛使用。
    在辽出现大规模建筑需要以后李彦就从金州卫中抽调人力,组建了辽海工程社,这些人几乎全都参加过金州城,或者铁工城的施工,拥有比较丰富的建筑经验,组成辽海工程社以后承揽辽南地区的建筑工程,发展很是迅速。
    而在工程下面又有专门地研究所。负责建筑技术地研究和支持过几年地发展。辽海工程社地规已然非常庞大过这个类似于商社地存在。也有着半军方地色彩。每次出征或者战事发生。工程社都必须派出人员组成工程营。协助进行作战。
    事实。复辽军中也有专门地工程营。战时相互配合。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大型地工程。锻炼技术和能力。
    如今地辽南。已经成为截然不同于内地城市地地方。在那里。最高地建筑是一座十二层。将近五十米高地灯塔。虽然十二层地塔式建筑。在内地也有。甚至五十米地高度。也不算空前绝后。但是考虑到这座灯塔建筑所用地时间和成本。其所代表地意义。就远非那些佛塔能够比拟。
    辽南灯塔地意义就在于。像这样地建筑。可以进行大量复制。这是辽南工业化体系地鲜明特点。特别是像这种全新地事物。首次出现以后。都会在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再次复制。就会变得更为简单和便捷。
    十二层地灯塔并不常见。辽南最常见地当然还是一层地平房。但是三到四层地楼宇。也已经很常见。五六层地房子。也有一些。这差不多是现有技术能够经济化实现地高端。
    应该说即便是到了后世。五六层左右地楼宇也比较常见。有了辽南地实践。李彦对运用成熟地技术营造一座新城。就有比较大地信心和把握。
    事实上,李彦很喜欢明代的园林,晚明可以说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喜欢享受,对园林的营造可谓不遗余力,仅仅是这方面的书籍,就撰写了很多,虽然没有精确的数理推算与建筑结构,也能称得上是某个领域的研究专著了
    不过李彦更清楚地知道,中国从来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明帝国现在的人口也不少,估摸也有上亿之数,这还是在东北、西南等很多地方尚没有开发的情况下,
    地的压力会有多大。
    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集中,虽然李彦并不打算在京城附近打造工业区,不过以华夏的传统,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城,必然也会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旧城的容量,显然是不够的。
    京城旧城,是属于那种传统式的,核心和精华都在城墙之内,毕竟有了城墙的保护,遇上战火或者动乱,身家性命才能得到保障。
    而在李彦看来,复辽军对魏阉的逆袭,已经说明城墙并不可靠,而在辽东的战事中,虽然城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那是因为建奴没有炮,而以复辽军装备的重型火炮,金州、铁工城那样的要塞固然不好对付,但是传统的城墙已经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何况要用城墙将城市围起来,成本实在太高。
    作为后来者,李彦也并不认为城墙的防护能力有多强,毕竟后世的城市都是没有围墙的,而在军事上,他也有绝对的信心。虽然说不是军队强大,就一定能保证城市不受袭扰,叛乱、政治纷争等等,都可能让城市变得动荡,这个时代城墙的存在或许也有它的道理,但是李彦建一座新城的想法,也从来没有如此迫切。
    工程社的技术员在勘测地形之后,选择了永定河下游,距离京城十几里路的一处高地,李彦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后世是哪里,他看了之后,觉得还算满意,就同意了工程社的新城规划。
    当然,所谓的新城如今也只是动工兴建皇家格物院、格物学院所需要的建筑,以及一些必要的设施,在李彦的计划里,新城应该是文化、商业之城,也是宜居之城。
    前世的李彦了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辛苦不已,如今能够打造一座新城,这让他兴奋不已。
    除了从辽南抽调的技力量,大量卫所裁汰下来的冗兵,被征发、整编成为工程兵,承担平整土地、开挖地基等工作,并且要拉通与京通路相连的一条水泥路。
    新城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那笔罚没款,以及周围土地实现的增值,当然后者还只是预期,不过大部分土地都是皇庄与罚没的赃物,此外征地工作也在进行。
    因为新城在永定河边上,所以永定河的治理就成为另外一个关键,因为之前提出的方案遭到“龙脉说”的责难,甚至就连朱由校也很关注,毕竟明代的皇陵就在京城的北方,要在那个方向修建水利工程,显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李彦能说龙脉不存在,那就只有证明永定河上的水利工程,并不会影响龙脉,甚至可能有正面的影响。
    要做这种事情,宋钟国无疑是最佳人选,他同包有才简直就是绝配,宋钟国编撰一些或许是莫须有的话题、理论,而包有才则将这些消息散布出去。
    不过事关龙脉,并非一些民间流言就能让人信服,朝中也有一个这样的权威机构,那就是钦天监,负责天文历法的制定,并且观测、解释天下。
    钦天监在封建王朝的地位向来比较超然,也非常神秘,相对来说,钦天监官员的数学和天文学水平,要比这个时代的大部分都要好,他们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说,钦天监大致能够预先测算出日食、月食的到来,而在那个时代,日食、月食这样的天象,往往被看得极为重要。
    当然,他们所知道的天文学,或许并不能称为天文学,很多理论的根源都是错误的,最近这几年,钦天监已经连续几次未能测算出日食的到来。
    这些年天象、气象都开始不太正常,这给了钦天监的官员以很大压力,而在这个时候,宋钟国突然找到他们,开始兜售他的一套理论。
    不得不说,宋钟国有一些作神棍的潜质,即便是在钦天监那些准神棍面前,他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在提出一套全新的日食测算方法以后,很快就让钦天监的准神棍们折服,而后提出的一些见解,就更容易被接受。
    宋钟国在介绍他的理论之前,总是扯一通“天道”,然后再扯一通“地道”,所谓“天道”总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地道”则又论述“天道”在人间的影响。说治理永定河水,就能使京畿水患得到控制,使得万顷荒地能够屯垦,漕运变得通畅,从而让大明中兴,龙气旺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四四回 水利
     更新时间:2009…12…14 19:26:57 本章字数:3502
    天监突然成为“天地道”的信徒,在阐述这样的道》们毕竟要比宋钟国更为专业,于是在京城北方蓄水,可以充盈龙气,畅通龙脉的道理,给讲得头头是道。作为专业人士,钦天监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何况“天道”、“地道”的解释,也很是合理。
    有了钦天监的出面,永定河水利工程就得到通过,不仅工部节慎库出资,户部也资助了一笔,算是意外之喜。
    这几年华夏工场,乃至各地兴办的厂矿,都开始尝试使用水车和风车作为动力,修建水库的技术和经验已经足够。当然这一次的工程比较大,李彦也慎重对待,调集了华夏工场、工程社最为核心的技术力量,对水库的工程进行论证。
    华夏历来都是水患频发的国家,历朝历代,在励精图治的时期,通常都要花大气力治水,如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等等。并因此而带来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即便是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最终亡国,却也因此造福了后世。
    而一旦政治腐朽,往往便会出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患频发,要是用有些说法,那就是天子失德,上天示警。
    李彦对晚明历的了解,有一种说法就认为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大明之所以亡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崇祯执政时期,正好赶上所谓的“小冰河”气候,灾害频发,以至于国贫民穷,流民四起。
    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必然和偶然性,在李彦看来,明末的官僚体系已经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同样严重的还包括财政问题、社会问题另外,军事问题也很严重,东北和西南两场经年不断的战争,使得大明内忧外患,不断失血,加上国内问题,已经呈现亡国之相,崇祯虽非亡国之君,却也未能力挽狂澜。
    如今东北的事要比历史上同时期好了很多过内部的很多问题,却依然存在包括水利工程的年久失修,李彦希望能够抓紧时间,尽早解决这个问题,以迎接崇祯年间的天灾。
    如此说来,天启朝持续时间应该不超过十年这个时代不知道如何,李彦对崇祯的印象了是亡国之君,还有勤勉、杀了很多大臣,也有人说刚愎自用,总而言之,一个勤政的皇帝,并不是李彦想要看到的。虽然他做出很多努力限制皇权,并将权力向内阁转移但是其合法性很薄弱,就算是大臣们自己虽然不再激烈反对,但也并非没有想法就是天启朱由校不喜欢多管,要不然,换了一个勤政的皇帝,肯定会有一些大臣跳出来,同皇帝“勾结”起来,对现行的律法进行清算。
    李彦:微叹了口气,有些事情,看来都需要及早准备起来。
    时间有限。只争朝夕。
    兴建水利工程。除了会引劳民伤财地质。通常反对地声音并不强烈。虽然说这些年国库始终比较紧张。户部尚书李起元也一直哭穷。不过这次是节慎库出了大头。其他人自然乐观其成。
    李彦始终认为徐光启是一个技术型地官吏。虽然这位老人很博学。可谓学究天人。不过他在政治上地表现实在太过幼稚。反倒是抓工程是一把好手。
    徐光启负责疏浚天津到京城地水道。资金、人力和政策。全都由李彦一手操办。老头就全身心扑在工程上。工程地进展顺利。而且效果也很好。
    不过李彦也看出来了。这个老头对银钱等物也缺少足够地认识。花钱如流水。要不是李彦醒觉得快。另外派人替他掌管账目和资金。恐怕会远远超出预算。
    如今运河工程尚未结束。永定河工程又将开工。对徐光启来说。这实在是再好不过地事情。至于部里地事情倒是不太过问。
    李彦越级提拔,直接将申湛然从东江道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实际执掌工部的权力。
    申湛然其实更适合在兵部做事,只不过李彦手上能够委以重任的人太少,或者说人才虽然不少,但是级别不够,或者身份不对,武官是很难在朝中做到高位的,也就申湛然有个监生的身份,并且在东江挂了个监军道的职衔,晋升工部侍郎,虽然说也是越级擢升,还算说得过去。
    对于现行的官僚体系,李彦可谓深恶痛绝,他也知道急不得,只能尽早筹谋,打算在明年的国士大会上,来一个大动作。
    徐光启虽然不谙做官之道,但是有他
    社把关,李彦就用担心永定河工程的问题,从而放在其他方面。
    “一朝权在手,就把权来行”,以前李彦空有想法,也无法落实,如今大权在握,自然要大干一场。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人们通常都会认为那是官员为了显官威,其实很多时候,新官确实有做事的冲动,而随着官做得越来越久,就不如当初有冲劲,或者是受到现实情况的束缚,需要考虑更多事情。
    除了京畿地区,李彦也要求工部与地方官员查勘各地的河道水利情况,并将情况上报,鼓励地方治水治河,或者拿出方案,交给工部。
    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的项目,工部将积极组织力量推进,而对于地方上的小水利,李彦则要求地方官担负起责任,积极改善,并且同吏部、六科进行沟通,将治水治河的成绩,作为来年考成时的重要依据。
    内阁次辅、吏部崔景荣是个比较务实的官员,所谓以农为本,他对李彦的提议表示赞同,何况这件事主要是工部出钱出力,就连人,兵部那边也会进行配合,崔景荣没有理由不配合。
    明帝国的六科性质已经御史差不多,以六科的职权,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本应当同都察院有所区别,更侧重于职责的纠察,譬如某部尚书的政令,通常都需要经过本科都给事中查核,拾遗补缺,权力很大。
    六科没有决权,却有否决权,由此可以看到,事实上明帝国的官僚体系内部,也非常重视权力的制衡,但是在封建王朝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情况下,这种均衡很容易给破坏,也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扯皮和纠缠不休。
    党争时期的明帝国就经因此而陷入行政效率极为低下的境地,虽然这种体系看上去挺合理,但是因为给事中也都是人,很多都是考中进士以后,就进入六科担任给事中,行政经验极端缺乏,导致六科和御史只能做差不多的事情,难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反而影响行政效率。
    权力衡必然需要,但首先必须保证行政效率,如今都察院已经给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