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绳。只让其升高至七八米空。那些孔明灯有红有白有蓝。五颜六色皆而有之。在巨大蜡烛火光地照耀下。映得广场一片五彩之中。众人皆觉身处霓裳之中。心情愉悦之极。
王承恩高声道:“天灯上空。其福之光遍洒大地。当祝月好事业旺。人圆万事佳。”
中秋节地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听得王承恩的话语,众大臣又是一阵欢喜。如此佳节,当讨个吉利。
王承恩又高声道:“上螃蟹、月饼。祝愿朝廷如螃蟹,挥军北下横行塞外;月饼圆圆,当祝家家团圆。”
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众大臣皆是准备好在家中与家人过中秋,没想到却是收到皇上之令,须到宫中新建成的聚义广场,要与皇上共赏月。错愕之间,均想到皇上此举乃是有拉拢亲近之意。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搞出如此阵仗,在传统之中又加上以物祝词,单是壮观的五彩天灯,也让大臣们眼前一亮。
喝过美酒,吃过螃蟹,大臣们更觉舒爽。几位尚书聚在一桌之上,崔慕白轻轻抹嘴道:“此次中秋,当真是别开生面。只怕,传出民间,下一年的景致便是以此为例。”
杨子荣微笑道:“那是。年年中秋,均无新意。皇上此次一开先例,民间那有不模仿。”
“这样岂不更好?!”钱学谦插嘴道,“民间少娱乐,多点习俗新意,也算是我朝之特色。咦,这月饼的味道怎么跟以前不一样。”说着,钱学谦突然拿着手中的月饼惊叫起来。
众人听得钱学谦之言,顿
自己面前地月饼,好像与之前没有什么不同。却都口中,均觉一阵甜入心肺的甜味从口腔直通肺腑。又是一阵的轻嚼,入口即酥,较之以前的厚硬显得极为软绵。不由啧啧一阵称奇。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地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地“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地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地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隔着一张桌子,崇祯远远的看得大臣们的骚动,不由暗道,小样的。朕改进的莲蓉月饼如何?要是时间与条件允许,朕还想研究出蛋黄莲蓉月饼呢。
原来,崇祯瞅着中秋将近,便琢磨着举行一场与臣同乐的中秋赏月宴会。月饼、点灯笼必不可少。
而现代的张扬又是十分喜爱月饼,便指点宫中大厨改进月饼,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做了出来。而南京城中新开张的华夏食品坊出售的正是改进后的月饼,而东家则是崇祯。这可是独一家的买卖,加上精美的木盒包装,想不热销都不行。搞得皇后周笑骂他是与民争利。
等得戌正时刻,崇祯高声道:“宴会至此结束,众卿家也该回去与家人共赏明月了。为表示朕之心意,便送与每位卿家一盒月饼。”
于是,宫女将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发与众位大臣。
看着薄薄的木盒之上雕刻的精美图画,年纪轻眼神好的大臣一眼就认出那是那嫦娥奔月图。有的大众大臣拿着沉甸甸的月饼,心中皆泛起感激之意,皇上想得太周到了。
众大臣各自回到家中,才发现皇上所送的月饼与自家从华夏食品坊二十两银子买回来的并无不同,就连包装的木盒也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一行小字“千里共婵娟。崇祯赠予十七年八月十五”。
难道自家买回来的月饼是产于皇宫大内?
踏着月光,崇祯与周妤轻轻的散步于后花园之中,尔后坐于凉亭之内,银白的月光将两人浓浓的包围。
周依偎在崇祯怀中仰望着天上的明月轻声的道:“皇上,此进娥娘娘是否与玉兔一起玩耍?”
崇祯抬头道:“傻瓜,嫦娥哪有时间与玉兔玩耍,她呀正忙着吃朕改良的月饼呢!”
周扑哧一笑道:“你才傻瓜呢。仙人那有吃月饼的。倒是儿与炯儿吃得多,他俩都快成小胖子了。”
崇祯知道,小孩子最喜欢吃甜食了。经过改良之后的月饼,皮薄馅甜,那有不喜欢之理。
崇祯嘻笑道:“喜欢吃就由他们吧,一年难得一次。估计现在他们与儿在玩天灯呢。哎,对了,皇后可会唱苏轼的《水调哥头》?唱来与朕一听。”
周妤娇笑道:“既然皇上喜欢,臣妾便唱上一会。只是无乐器伴奏。”
“皇后天籁之意又何须乐器伴奏?”
“贫嘴。”周眉开眼笑的正了正嗓子开始唱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周妤所唱乃是古时唱法,或吟哦,或交替迭代,或宛转,或闲雅幽远,其声清亮至美,崇祯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将词的怀念之情和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都完美的表达出来,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皇后唱得真好!”崇祯口中赞道,心里却是想起现代社会王菲以现代的手法所唱的水调歌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卷四、三足鼎立势 第一百八十六章、为利而来
更新时间:2009…10…14 23:03:16 本章字数:4101
四、三足鼎立势第一百八十六章、为利而来
中秋一过,守城的士兵便发现,一辆辆马车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其豪华程度一辆赛一辆。士兵立即将这样的异常上报,却得到上头随之任之的提示,搞得士兵们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南城门,一辆由两匹高头大马拉着的马车随着人流缓缓而来。
守在城门的士兵甲眼尖低声道:“嘿,又来一辆。单是今天就有十多部马车进城了。”
士兵乙抬头看了看那马车一脸的鄙视道:“不就是有几个臭钱,有什么了不得!”
士兵甲道:“切,那你没钱就了不得了是吧?别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了。”
士兵乙道:“是呀。我是妒忌呀。妈的,老子要是有钱,我也搞辆这样的马车玩玩。”
“就你?!下辈子的下辈子吧!你看,那马可是纯种的大黑马,在官马场卖,至少要二百两银子。这也是上半年的价格。现在到处打仗,只怕要升到三百两。”
“屁。我是买不起啊。哼,要是这些有钱人有天撞在我手里,倒要让他们把钱全吐出来。”
“你别乱来呀。这些有钱人虽然没有功名在身,可是不多不少有着硬后台。惹了他们,只怕你怎么死也不知道。而且上头也把话说明了,没啥事别去搅和他们,做好自己的本分。”
“得了。我也只是发下牢骚而已。妈地。真不知道。他们涌过来是为了什么。难道是有金子捡?”
…
万福楼。乃是南京最好地客栈之一。说它是最好。收费自然也是最高。平常地入座率不到五成。可中秋没过。就已经有人预订了五成地房间。而且一订就是半个月。中秋一过。一辆辆豪华地马车便停在万福楼下。一个个富贵十足。挺胸凸肚地富人大咧咧地入住。预定地没有预定地。仅仅两天。万福楼已经是客满。连带着万福楼中地食肆也旺了起来。这些富人追求地皆是精细之食物。令万福楼赚得盘满钵满。当真是。三年不做一次生意。做一次生意吃三年。
对万福楼地这样地状况。许掌柜当然笑得合不拢口。但也颇有隐忧。这些有钱人操着不同地方音。大多是福建、江浙和两广沿海地口音。看些出手。都是上百两地豪爽。这么多有钱人聚在一起。到底是做什么?难道是想造反?
想到这些。许掌柜心中一颤。这还得了!天下眼皮底下。如何容得这些事情发生!
于是。许掌柜交代了几句。便带着一名小厮悄悄地出了门。直奔县衙奔去。来到县衙门口之时。竟然看到几位同行老冤家。那不是聚宝斋地徐宝斋老板么?咦。那个不正是富贵楼地陈富贵老板么?他们怎么也来了。
许掌柜脸上堆起笑容拱手与徐、陈两位老板打了个招呼道:“不知徐老板与陈老板怎么会有空到县衙来了?莫非是想请令尹大人喝酒?”
聚宝斋的徐宝斋也拱手还礼道:“许掌柜,你来做什么徐某人便做什么?”
许掌柜正想回他几句,只听县衙大问哑地一声打开,一名青衫长裤的中年文士走了出来。许掌柜认得这是县衙的李师爷,不由向前行进几步道:“见过李师爷,我等有急事相告。”话间刚落,徐宝斋与陈富贵也涌了上来道:“正是正是。“
李师爷哈哈一笑道:“三位老板,令尹大人早就知道三位的来意。令尹大人对三位的忠心热忱十分的感动,大人请大家此次不要妄加猜测,尽管放心去大赚特赚。本师爷还有其他事要做,就不便久陪了。告辞!”说完便又提脚向县衙门口走去。
怎么自己还没说,令尹大人就知道我是为何而来?许掌柜楞了。就是这么一楞,县衙大门已经嘭的一声关上。
三人面面相觑,然后拱手各自离去。
县衙之内,李师爷来到书房之外道:“禀告大人,已经将门外的数位掌柜遣散。
”
书房传来一把充满磁性地声音“嗯,俊才进来说话。”
李俊才师爷跨步而进书房,只见一名年约三十五的中年男子正坐书台前批阅公文,正是接任崔慕白之位的南京令尹王福。王福乃是崇祯一十四年进士,曾任凤阳县县令,扬州府令尹,其人深明为官稳之一道,虽然为人精明,但是在任期间政绩一般。正是由于王福的为官沉稳,崇祯才破格提升其为南京令尹。
南京城中,除了皇上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官员,要细心以对。若是不懂稳字一道,势必对南京暂时平稳地局势不利。
王福上任三月之久,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之事,沿用旧制,倒是将南京城打理得有板有眼,果然是深得一个稳字。崇祯与崔慕白对其也颇为放心。
王福将手中的奏折递与李俊才道:“唉,皇上与崔尚书倒真看得起我,竟然将这样地差事也分派给我。”
李俊才与王福同年,只是不幸落榜,但其聪明才智甚为出众,一直以来跟在王福身边
福出谋划策。李俊才接过奏折一看,是皇上派发的面写道:“废止海禁在即,朕曾明言,再次通海贸。商人言利而不惧风险。中秋一过,商人必蜂涌而至,王卿须小心护商人周全。于八月十八,派谏于商人,齐聚万福楼。另,开海贸须设市舶司,替朕物色人选。钦此。”
这折子似圣旨而非,又比一般折子随意,王福身为局中人,当然一时搞不明皇上之意。
李俊才拱手笑道:“恭喜贺喜大人。”
“喜从何来?”王福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俊才分析道:“开海禁之事,相信大人知道,这是打破祖制之事。皇上人雄才大略,明白开海禁有着巨大地利益。一是巨额的税收,一旦开海禁事成,市舶司设立,那税收可是如水般涌进国库。想必大人在扬州之时也有听闻,福建地郑芝龙可是偷偷走私海上贸易,一船普通之极地瓷器和茶叶出去,回来的可是数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也不难解析为何有如此多的富商从各地前来。”
王福追问道:“那其二呢?”
“其二,便是得到各大家族的支持。”李俊才胸有成竹的道,“大人要想一想,这些商人大多数是数世累积而成,其根在当地盘落错节,形成大族,在当地有着绝对的威望。皇上一开海禁,这些大家族得到数不尽地好处,其心必定向着皇上。这样一来,对皇上施政颁令有着无比的方便。”
王福有点明白了“你是说,只要本官能将这些商人与皇上好好的绑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就能升官。”
李俊才摇头道:“大人,只要一开海禁,这些商人就与皇上绑在一起。大人促成这些事不难,不过,还不够。”
王福古井不波的脸终于动容:“俊才,快快讲来。本官的心给你吊起来了。”
李俊才脸上也是意气风发道:“大人请看,折子上言,开海禁就要设市舶司。而皇上要大人物色掌控市舶司之人。须知,开海禁乃是打破祖制之事,正统文人必定全力反对,就算是市舶司成立也会从中阻挠。皇上的意思由支持开海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