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免得尾大不掉。前世地国企便是前科。
崇祯一问话。朝中诸人却是你看我我看你。硬是说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还是缺少经济型人才。不过也难怪。贫富不均地现象在那国那个朝代都不可避免。实在不行还是用自己地方法吧。于是道:“诸卿回去好好想想。然后提交条陈于朕。朕可承诺。谁地主意好。朕有赏。”有些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地政策。必须而让全朝官员参与。这样定下地策略才会更好地实施下去。少了很多阻力。国家和身为皇上地自己也轻松不少。
“接下来。朕想与诸卿谈谈学堂之事。朕想在各个学堂安插算术、科技、军事等学科。以增加大明建设所需之人才。不知诸卿有何意见与看法?”
学堂是崇祯想要播下去地火种。要成为崇祯百年之后燎原地火星。使得大明之火更加旺盛。军事。只是维护国家安定地手段。文化才是治国之本。
钱学谦第一个站了出来道:“臣有异议。算术、科技、军事乃微末之技。耗时烦琐之极且须劳心劳力。若是安插进各个学堂。只怕会分散各个士子地精力。只怕不妥!”
“哦。微末之技?”崇祯笑问道。“那新式火枪又做何一说?若是没有新式火枪。只怕朕还没有信心重掌乾坤。分散精力?若是士子只喜欢圣人之说。倒不可勉强。朕只取专精之人。”
钱学谦又道:“就算加设这些学科又当如何教授,结业后又当选拔呢?这又给吏部增加负担。如今朝廷四处征战,国库空虚,再难承担额外花费。还请皇上三思。”
“钱谦所说有理,该如何教授和选拔,是个问题。宋卿乃工部尚书,手中大把可当教谕之士;嗯,兵部当也有许多知兵的老将军和士兵,史卿你就将闲赋在家的老兵老将都叫出来,让他们发挥余热,当然了,绝不让他们白干,当上教谕地,皆发奉禄,由朝廷出。而钱卿久居礼部当知如何选拔,就由钱卿、宋卿和史卿三人一起商量出议程出来。“
三人齐声应是。
“钱卿莫要少看这些所谓的微末之技。只有将他们发扬光大了,大明才能长治久安,屹立于世界前列。尽快办妥。议程出来后,第一时间递交于朕。“崇祯语重心长的道,”若是殿中各位诸卿也有什么建议也可一一提出,还是那句话,凡是提出有用建议的皆可有赏。”
“曾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朕希望大明也开创百家争鸣之时期,不让古人专美于前。”
见得钱学谦又欲发言,崇祯微笑先道:“朕知诸卿所虑,乃怕百家争鸣之时会使国人思想混乱。朕在此明言,若是为任五品以上高官,必须参加科考,否则,绝不录用。”
崔慕白与钱
人听得崇祯如此一说,这才放下心来。虽然百家争国时代,儒、法、道、墨等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如果毫无顾忌的要重现百家争鸣,大明刚刚出现地一丝生机也会给鸣掉。
既然皇上已经有着了这样的准备,那么不让古人专美于前的百家争鸣,也落在自己这些文人士子身上。虽然著说立传成就一代宗师非是易事,但是终究有着这样一个机会。读书人除了修身治家平天下之外,最为热衷的便是能够成为一代学术大家,如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或著学名传青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钱学谦身为礼部尚书更为折衷于这个崇祯地这个决定,立马道:“臣必定与两位大人一起商议,尽快递呈与皇上。”
“如此甚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卿需多加思量。”
等得众人记下,崇祯又抛出一重磅炸弹,“如今,朕寻得一名俊才,此名俊弃暗投明于朕,其勇气其本事,皆是人中之龙。今日特地替大家引见一下,以后也好共事。”
话音刚落,王承恩便尖声叫道:“传李定国上殿。”
看得李定国气定神闲走进殿中,百官皆是大惊,此人正是张献忠的义子。在张献忠地四个义子孙可望、艾能奇、刘文望当中,李定国最为厉害,手中不知粘染多少大明官员的鲜血,实是百死莫属,为何皇上还要起用此人。
“臣拜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万岁!”
李定国地三呼万岁将众人从沉思中惊醒。
还没等崇祯反应过来,立时有数名官员站了出来齐声道:“李定国乃是逆贼之义子,杀害朝廷官员无数,其罪当诛。
臣等恳请皇上下令将其推出午门斩罪,以警效尤。”
崇祯扫眼看去,皆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哦。李定国决意投靠朝廷,此前恩怨也就一笔勾销了。况且,他也是个知兵事之人,朝廷又正值用人之际。”
“皇上,万万不可。李定国必定是看到朝廷势大,这才见风使舵地投靠朝廷,此人必不可靠。”
“是啊。皇上,如果此次收拢李定国,下次必定又会有许多人抱有侥幸之心投靠朝廷,这些人必定使得朝廷混乱。”
“皇上,李定国乃是知兵事之人,此次前来投靠正是用了苦肉计。若是皇上接纳于他,他又会使出离间计,离间君臣之间的感情,从而达到从内部瓦解大明的可怕企图。”
“臣等,还请皇上三思。”开始是你一言我一句,最后齐声道。
崇祯皱起了眉头,这些人是真心关心朝廷还是与李定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连朕也容得下李定国,你们却是用放大镜挑错。“众卿家所虑极为有理。不过,朕已经考察过李定国,此人乃是诚心投靠,非是三心二意之人。你们就放心好了。”
“皇上………”
“嗯!”崇祯假意一怒道,“朕意已决。众卿休要多说,若是出了事端,就由朕来负责好了。”
崇祯在南京定都施策以来,帝威日隆,上几日在誓师大会之上,帝威更是达到不可思议地地步。那些站出来的官员,见得崇祯发怒,纷纷闭口不再言语。
“李定国,朕封你为虎牙都尉,协助虎牙将军李岩负责练兵之事。”崇祯又冷冷道,“朕虽保你。可谁若是揭发尔不良企图,包你即时人头落地。”
“臣对朝廷忠心一片,岂敢辜负皇上一片苦心。臣必肝脑涂地,竭尽辅助李将军。”李定国跪地朗声道。
“很好。你下去吧。”崇祯挥挥手道。
“臣先行告退。”李定国起身退出去,朝英殿上皆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他区区一个从六品的虎牙都尉是不可能有资格站于殿中。
崇祯再次开口道:“杨卿,如今朝廷在册登记的人口数是多少?可耕地为何?”
“回皇上,除去陕西、河南、山西、四川、京师四省一隶没有计算在内,总共一亿三千四百八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四人。其中男壮丁八千六百二十万六千零三人。”杨子荣上个月就给崇祯吩咐清点人数和可耕地,所以回答上来也是极为快速,“据前日截止,同样除去上述四省一隶外,共有可耕地是13万顷。不过,据臣计,此数据还可持续增长,因为还有不量的流民涌入朝廷现在辖区,他们还会持续不断的开垦荒地。”注:(以上数据为大概估计。)
“嗯,也就是说,如今人均耕地足有一顷。”崇祯思索道,“杨卿,你要注意一下,莫要过度开垦荒地。如今天气似乎在持续干旱,没有水再多地耕田也是没用。开荒之事可以放一放,你今后的重点是提高耕地的产量。对了,最好召集有经验的老农,将那些耕作技术和如何选取优质种子地种种经验一一录书成册,如《齐民要术》一般,成为一部可流传万世的有用之书,到时发放各地县令,以助当地。
耕田需水,水利建设也是必不可少。宋卿你多派知水利之人协助杨卿,务必将各地的江湖尤其是长江黄河等易发水患之地考查一番,凡是须开渠挖道、凡是要巩固坦防的,皆写成条陈直接递送于朕,朕亲自给你批。昔有大禹治水、苏公之堤、李冰之渠,朕也要你们建一条,哦不,建无数条造千秋之的名渠名堤出来。”
殿中官员不断暗记皇上所说之言,可是皇上越说越是兴奋,竟然如滔滔不绝地长江之水,有着非要淹死众官员才肯罢休的姿态。
“说到耕作,朕又有一想法,农业采取的方式了可以变上一变。一贯的小家庭式的精耕细作固然可以提高产量,但是提高也很有限。朕希望,所有农民在当地官员地组织下,实行统一的大规模地耕作,这样就不会出现劳动力闲置地情形,也便于集体应对暴雨、大旱之类地自然灾害。不知诸卿有何意见?”
拱手道:“皇上的刚才所说,皆是利国利民之策。虽然琐碎也不过一件费时之时,倒也易办。只是建设水利,不但耗时费钱,更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今朝廷又四处征战,只怕国库支撑不过来。”
“杨卿考虑的也极为有理。”崇祯想了想道,“先行考察水利,以待国库盈之时再行实施,不过,易发水患的河堤却是不能再省。王福,建设市舶司官署所需要地银两并不用太多,你从中提取充入国库以用户、工两部所用。”
“遵旨。六个港口可得白银1650万两,除去必要的费用,可以提出1300万白银以充盈国库。”王福向前回道。
哗,市舶司果然是个肥得流油地官衙,还没有开始开始进行贸易,就已经有如此多的银子。悄悄吞下十多万两白银也够自己吃用一辈子。可是有黑面阎判阎应元缉查市舶司倒是难以入手,嗯,还是与市舶司司长王福多点来往才行,安插自己人进去。只要阎黑面走了,便可大肆下手。不是说,钓大鱼就要放长线不?一些官员又开始起了贪念,在心中暗暗算计。
“不。”崇祯沉思一阵又道,“不能将所有银两充于国库。你提出700万白银于国库,保留600万银子以备有用之处。”60两,可是用在六大港口开设工厂作坊地运营费用啊。不然,如此多的世家争着出海贸易,无货可买,贸易又从何做起,这才是钱生钱地道理,等下散朝后得与王福崔慕白等人谈论此事。
杨子荣脸上一笑道:“启禀皇上,有着这700万两白银支持,臣可保朝廷年年大丰收。”
“杨大人,这些银两可不是用全在农业之上。还有我工部的一部分。”宋应星在一旁提醒道,“皇上,制造火器的铁材已经所用无几,最多再支撑多十多天就要用完了。”
钱啊,什么都要钱啊!崇祯听得眉头一皱:“朕已经让人尽快调派铁材过来。宋卿你也多派人勘探各地,找出矿藏出来,自己去挖。如果实在不行,你们就研究开发新地火器。”
“臣遵旨。”
“王福,你尽快安排市舶司的建好。尽可能快弄起来。现在到处需要钱来支持各地建设。”
“臣遵旨。”
杨子荣又上前道:“方才皇上言及,所有农民在当地官员的组织下,实行统一的大规模的耕作。臣怕百姓不同意,毕竟那些田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是不想别人插手于他们的田地。而且就算百姓肯,也怕当地官员从中贪墨。”
“杨卿,大规模耕作好处多多。你让人多多解释就行,如果还是不行,就先行搞试点。试点搞得好,不怕他们不答应。”崇祯现在是绞尽脑汁地给官员们指示,给他们点火,然后再让他们在大明各地遍地开花,“至于贪墨,这种事情绝不能出现。注意,当地官员只是起到组织监督作用,绝不能掺合到里面去。若是查到谁敢贪墨,朕诛他全家。对了,马卿,你立即起草一份临时律法,主要针对贪墨官员的惩罚。贪墨五百两以上革去功名,三代不能为官;贪墨一万两以上,抄家灭族;贪墨十万两以上,除了抄家灭族之外,还须刻碑立于路口以供万民唾骂。”乱世用重典。你们不是看重名声么,朕就让你们名声扫地。看你还贪不贪!
“这?”马士英与六部各位大佬对望了一眼道,“皇上,如此刑量,只怕过重了。”
“过重?”崇祯哼了一声道,“若是他们好好为官治民,不做贪墨之事,朕又岂会为难于他们。他们贪墨便是有辱圣人,替其祖宗蒙羞,也说明朕用人不严。要知道他们贪墨一两银子便使得一家百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又使得十家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落重刑,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将身家性命托于朝廷地百姓。”
马士英没想到崇祯竟然说出这么一番话,不过细心思量,皇上所说的却是极为有理,贪墨一两银子便使得一家百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又使得十家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马士英深深一弯腰道:“皇上英明,臣必定严格照办。”
同样的,这番话又惊得刚才还思量讨好王福地官员浑身起冷汗。仅仅贪墨五百两便要革去功名,而且三代不得为官,这代价也太大了。革去功,那是自己的耻辱,三代不得为官,那是全族地耻辱。若真是贪墨,只怕贪得银两也无福享受;更岂论刻碑于路口与奸臣一般被百姓唾骂。
“嗯,或许,官员的俸禄偏少。这样吧,崔卿,你对现有官员进行考查,若是清廉官员,即便是政绩不佳者,俸禄双倍。若是既清廉且政绩甚佳者,朕必不吝于赐赏。”
听得崇祯如此一说,崔慕白刚才与马士英同样地担忧已经消去:“臣遵旨!”
“刚才朕之所言,皆是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众卿须齐心努力以强盛朝廷。朕于昨晚立下一训示,凡有功于朝廷之功臣,其身后百年,朕必让人刻录记事于石碑于英烈墓,以供后人瞻仰。”
崇祯似乎对刻碑用上了瘾,奸臣、贪墨之人刻碑于路口以让百姓唾骂,为国牺牲之兵、有功进行之臣皆刻碑于英烈墓以让后人瞻仰。这些做起来简单,却是紧紧抓住封建文人士子看重名声的死穴,简直是百试百灵。
有功进行之臣皆刻碑于英烈墓以让后人瞻仰,这是何等荣耀,这可是配比流传史册地荣耀。百官心中一阵激动,热血上涌,恨不得立即做出几件轰轰烈烈地大事,皆是齐声大呼:“皇上英明,臣等必竭心努力。”
“朕对诸聊很有信心,必定能完成此等建国大业。”崇祯大声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