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至普兰公路,则被称为通往阿里的南线;
从拉孜经措勤到阿里首府狮泉河,在这条被称为中线的旅游路上,可以见到桑木巴提山中那呈圆锥形的金黄色山峰、辽阔的扎日南木错湖的鸟岛、水草丰美的达瓦错、白雪皑皑的巴林岗日群峰。在洞措附近的宽广草原上,一条那曲通往狮泉河的公路蜿蜒伸向天际。
驾车在阿里高原旅行,没有人会感到寂寞。
除了高原粗犷、雄伟的自然风光外,还有路边的旱濑、野兔和狐狸与你作伴;
湖面上、水草边的麻鸭、黑颈鹤和许多不知名的飞鸟为你高歌引路;
在公路附近的山坡上,还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黄羊、藏野驴、藏羚羊等奇观。
在阿里常有昼夜、黑白、明暗、繁华冷寂等各种对比交错之感。
比如,过了界山就进入了藏胞的文化区,多玛河谷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煞是好看;然而抬眼望去,山坡、山顶上却是荒凉得如同月球、火星一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而多玛河谷过去100公里的日土县境内。美丽的班公湖便镶嵌在这里。它全长150公里,湖面狭长,最窄处只有几十米。但是极其蹊跷,处于中国境内的一段是淡水,鱼多得出奇;处于印度境内的一段是咸水,人畜不能饮用,鱼也无法生长。这种奇异现象,无人不叹为观止,连连称奇。更有人私下里说,看看,连上天都懂得对神秘藏人给予眷顾……
沿途,4000多米的高原荒漠枯寒苍凉,比别处都壮观骇人;但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却有神山、圣湖等绝对震撼人心的自然文化景观和依山而建、设计奇巧的古格王朝遗址。站在滚滚西去的象泉河畔,遥遥望去,那历经千余年历史风霜侵蚀的古城,依然遗世独立、气势宏大,令人惊叹,似是神的王国;山脚下现存的300多间房屋、洞窟和众多房屋遗迹,则逼仄黑暗、凄冷破旧,这是当年奴隶和百姓的住所。
看到了这些黑与白的交错,方真正看到了阿里。被称为“世界之心”的它,原本就是这样面貌多样,情绪多变的,否则何以征服那些正在旅途上的朝圣者呢?
到阿里,有几处景点,你不能不看:
札达土林:札达县在解放前是阿里地区的宗教中心,即著名的陀林寺所在地,平均海拔4000米。围绕在札达县城四周的土林,异常壮美,堪称一绝,属第四纪次生构造地貌。其中又以毛刺沟的土林最为壮观。高而平的山脊之下,严整的山体形貌各异,与美国西部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平岩层的地貌,经洪水冲刷,形成了奇异的沟壑,陡峭挺拔,雄伟多姿。严整的山体,酷似一座座土城古堡,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浩大壮阔,与屹立在狮泉河岸上的陀林寺溶为一体。
神山:即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峰,是西藏著名的“神山”。它坐落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6714米,山顶呈金宇塔状,在冰雪中裸露出来的几排岩石,真乃鬼斧神功,如同一条通天台阶,直上霄汉。因传说此山神灵之所在,藏俗认为,转神山一圈可洗掉一生的罪孽,转百圈可成佛。佛教派信徒莫不以来此朝拜为终生之愿。
神湖与鬼湖:位于阿里普兰县境内,两湖一东一西,以一道山梁相隔,几乎只有一步之遥。鬼湖藏语称拉昂错,因湖水很咸,四周植物动物稀少,显得空寂苍凉。神湖藏语名为玛旁雍错,又称玛法雍错,意为“永恒不败的玉湖”。印度传说中称这里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女神沐浴的地方,西藏古代传说则认为这里是神居处。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此湖称为“西天瑶池”,佛教经典中更是尊此湖为“世界江河之母”。信徒们认为,神湖圣水能洗掉人们心灵和身体上的种种污秽,因此常不远千里来这里朝圣。神湖有四大浴门,即东莲花浴门,南香甜浴门,西去污浴门,北信仰浴门;还有四水之源,即东面马泉河,南面孔雀河,西面象泉河,北面狮泉河,这四条河又分别是南亚著名的恒河、雅鲁藏布江、萨特累李河、印度河的源头。
普兰国际市场:普兰本为佛教圣地之一。县城位于纳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与尼泊尔、印度相邻,是阿里之围中“雪山环绕的地方”。它自古以来就是高原西部的重要对外贸易通道,每年夏季,尼泊尔商人拉着泊来品如法国香水、印度香,甚至夹带着黄色印刷品从这里入境,在这里的“国际市场”逗留做生意;在冬季前,再将收购的羊和羊毛运回尼泊尔。这里既能看到尼泊尔、印度有钱的朝圣人,也能看到衣衫褴褛的尼泊尔背夫和衣着艳丽的尼泊尔姑娘,这些堪称普兰一景。
以上几处,徐福三人到过札达土林、神山、神湖与鬼湖和普兰国际市场,唯一只是路过,而没有光顾的就是古格王朝遗址。而这一次,它却是徐福重返阿里,要细细行走的重点之一。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迭县西行18公里。
古格王朝形成于842年吐番朗达玛王朝崩溃后,当时西藏处于许多地区的土王各自为政的局面,古格王国是朗迭玛的独子纬松西行阿里后,在象泉河上游建立起来的一个小王国。
此王国延续长达500多年之久,对西藏佛教的后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大致在1650年,由于外族侵略或内部争端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消失。
现存的古格王国遗址建筑规模宏大,残存的墙壁上有许多独具风格的壁画以及文物,这对研究西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都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价值。
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有那记录了古格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的遗址。
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以及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
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古格王朝从9世纪开始,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
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秉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
古格王国自建立之初就确定要弘扬佛法,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前后共翻译佛经108部。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以教辅政的政策一直贯穿在王国的历史中,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古格也就因此一直保持着西藏西部阿里佛教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在都城的建筑中,佛殿也凸显其重要性。现存的佛教寺庙建筑共有6座,4座在山脚,2座在山顶的王室区。在佛教的初创时期,佛塔就成为了这一宗教的标志性建筑。遗址中本有许多佛塔,但现存的只有3座残破的佛塔了,其中2座是圆形塔基、残高约为1米和5米;另一座是方形塔基,残高也有5米。佛塔的建筑形式在跟随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受地理、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许多地方发生了不少变化,唯有印度、尼泊尔还保留着佛教初期的佛塔特征。西藏也是如此,所以古格的佛塔就有了这些共同的风格了。
从山顶的王室区向下望,可以看到在山下那布沟的缓坡上,有一种在西藏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佛塔墙。这是佛塔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由108座小塔紧密相逢而成一排墙体,保存得基本完好。在扎达其它地方,也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这类古格时期的佛塔墙。
秉教兴盛于阿里,消失于阿里。是什么力量让宗教——一个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最终消失得全无踪迹?!它的消失,就如同眼前的这个古格王朝,充满了神秘气息……
也许,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吧。
探寻了古格王朝消失的秘密,也许就能窥探出从中折射出的讯息!!
徐福三人,沿着导游引领的路线,一路走一路寻。死气沉沉的遗址内,无不透露著一种诡异与恢宏气势交织的气息……
若有若无之间,身体内的某种灵媒,好像在和这种气息,呼应……
正文 七、它到底在哪里?
更新时间:2009…11…6 11:50:56 本章字数:3723
行车路上,秋林翻阅了大量的关于秉教起源的相关书籍。
秉教是藏族的启蒙文化,它保存了藏族人民在原始时代的大量的、较完整的精神文化遗产。
作为藏族原始社会的土壤中土生土长的宗教,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让世人追寻,其根本原因,就是被佛教的潜移默化中的兼容吸收、最终消化!要想了解它的不能不从这整个的演变历史说起。
广大的藏区在古代社会,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活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亦极为稀少,对周围奇怪的现象无法理解,对自然界的压迫束手无策。
于是他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归咎于自然力,看作是自然的恩赐或惩罚,错误地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并且进行崇拜,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这就产生了幼稚的宗教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具体表现就是“重鬼右巫,事羱羝为大神”,并进行各种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就是巫师,也就是最早的秉教徒了。
他们的职能是为人们“纳祥求福、祈神乞药、增益吉祥、兴旺人财之事”,或卜凶化吉、消灾息难,或“指善恶路,决是非疑”,或“为生者除障,死者安葬,幼者驱鬼,上观天相下降地魔”。据称,今甘南舟曲藏族中,还可看到秉教的较原始的面貌,他们至今把秉教祭司(或巫师)称“秉布”、“俄巴”。
“秉”字,最初是对流行藏区的原始宗教巫师的称谓。
尔后“秉”逐渐变为人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教名。
秉教起源于古代的X藏高原,具体而言,最先起源于西部阿里地区,也就是古代著述大多提到象雄。
辛饶米倭被认为是秉教的原始人,据传说,他是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
辛饶米倭在秉教中的地位,就象释迦牟尼在佛教中地位一样。
秉教起源很早,在藏族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的时候,就修建了第一座秉教寺院——拥忠拉泽色玛。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秉教形成了三个宗派:笃秉、洽秉和觉秉。
笃秉起源于前藏雪文地方一个叫汝辛的巫师,时间是在第六代赞普达赤赞普时候。汝辛是当时秉教中最有名的大巫师,他不仅能通鬼神,而且还能役使鬼神。他把秉教以前的各种巫术加以总结,并把各地的教徒联合起来,形成了笃秉派,后来被称为秉教黑派。
笃秉形成后,藏区一时间巫术盛行,这种只重巫术的结果是逐步加剧秉教与赞普王室之间的矛盾。到了布德贡杰赞普时候,这种矛盾已经相当激化了。为了缓和矛盾,秉教教徒从克什米尔、勃律和象雄请来了三位秉教巫师。这三位巫师给秉教注入了一套教义,结束了秉教没有宗教理论而只重巫术的历史,这样就形成了洽秉。
洽秉在藏区一直盛行到吐蕃王朝。在吐蕃王朝中期,佛教经尼泊尔传入藏区,佛、秉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相互大量地兼收并蓄。这种佛教化的秉教就被称作“觉秉”,“觉”在藏语里是翻译、改变、染色的意思。这是一个漫长而带有血腥的过程……
大约在一千四百年前,当佛教传入藏区后,佛秉之间曾有过长达数百年的较量,相争相融是两教斗争的最终结果。
早期的吐蕃以“秉教治国”,历代赞普身旁都有秉教师,参与国政。而且秉教的巫师、占卜者往往都由大臣的儿子担任,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
一代英王松赞干布即位后,决心扭转王室权力失控的危险,尤其在意识形态方面需要注入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这时,佛教传入,他看到了希望,便大力宣扬倡导佛法,翻译佛经,迎请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先后建造桑耶寺和大小昭寺。这种压抵秉教的举措,引起了秉教集团的强烈不满和抵抗。
松赞干布去世后,佛秉之争进入白热化。杀死哥哥获得王位的赞普朗达玛用极端的措施灭佛兴秉。
三年后,朗达玛又被佛教徒射杀。吐蕃王室发生内乱,在平民起义的大潮下,吐蕃王朝崩溃。从此藏族社会进入了长达400年之久的动乱时期。几代藏王精心扶持的佛教也遭重创。历史上把佛教传入X藏到朗达玛灭佛这一时期,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wàp.①⑹k.cn
两百年后,大约在十一世纪初开始,佛教才又从今天的甘肃、青海和阿里这些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以星星之火开始复燃,逐步向青藏高原的中心发展,这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
后弘期的佛教接受第一次传教失败的教训,开始大量吸收秉教的仪式仪轨,法物法器为我所用。尤其是吸收秉教的生命观念,以适应藏族的心理定势。众多的秉教所拥有的山神战神也请进寺院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种佛教本地化的过程也就是藏传佛教确立自己风格的过程。藏传佛教从此便以燎原之势在广柔的青藏高原上传播。
其间教派林立,也说明藏传佛教发育的完善。尤其是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后来的格鲁派,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