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刺明- 第4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可法的心情,是无法不沉重。鞑子要是真的倡议第三次入寇,明国的北部,肯定又是一片的烽烟。对他这样还存有良知,的简直确是忧国忧民的官员来说,鞑子的入寇,绝对是灭顶之灾。史可法痛恨陕西的乱军,痛恨张准的软土深掘,可是更加痛恨鞑子的烧杀抢掠。
    仅仅是从一个有良心的官员的角度解缆,他就不克不及让北国的苍生,再次遭受鞑子的荼毒。前两次鞑子的肆虐,已经将北国的很多处所,都酿成了一片废墟。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损失,对明国的国力,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眼下的北国长城一线,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他曾经去过保安州一带,发现那里只有残垣断壁,满天的灰尘,却是看不到丝毫的人影。
    更不要说,鞑子的入寇,可能给朝廷造成极大的声望损失了。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鞑子欺负到了这样的境界,实在是令人无语。鞑子的前两次入寇,都给朝廷的声望,造成了沉重的冲击。大家对朝廷的信心,是越来越不足,越来越失望了。朝廷的威严,即使不克不及说是荡然无存,也已经所乘无几了。皇帝和内阁发出的政令,真正能执行到底的,天知道有几多。
    整个大明国,要说谁能够强有力的抗击鞑子,恐怕只有张准统帅的虎贲军了。这是史可法唯一的希望所在。史可法对张准的反贼身份,很是的头痛,很是的厌恶,却也不克不及不认可,虎贲军是他见过的最强的军队。虎贲军强在哪里?送到京师的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足够证明一切。
    张准淡然自若的笑了笑,意味深长的说道:“不敢。史郎中是代表朝廷来兴师问罪的,代表的是朝廷的颜面,代表的是天家的威严,怎么说得上冒昧呢?请坐下来说话。”
    史可法对张准的说话,唯有苦笑。
    取代朝廷来兴师问罪?真是有兴师,真的有问罪吗?如果朝廷真的要兴师问罪,出动的应该是军队,而不是我单枪匹马的跑来。从朝廷的角度解缆,史可法觉得将张准千刀万剐,都是完全不为过的。只可惜,朝廷没有这个能力。让自己来向张准兴师问罪,自己就是软弱的表示。
    事已至此,无法改变,史可法也只好收拾心情,无奈的说道:“都督大人说笑了,鞑子既然可能倡议第三次入寇,我们一众臣民,都应该摒除隔阂,一致对外才是。纵使以前有些误会,也应该一口气抹失落才是。”
    张准含笑说道:“诚如史郎中所言,简直如此。”
    听到张准的口气松动,史可法才稍稍的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忧的就是,张准一口回绝。朝廷和张准的关系,明面上是一家,实际上双方都很清楚,矛盾根本没有和谐的可能。鞑子的入寇,对张准的影响,暂时还看不到。就算张准完全袖手旁观,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均田令》对朝廷各位官员,还有豪强田主的伤害,甚至在陕西乱军之上。只要张准一天不改变均田令,朝廷就一天不敢放松对他的戒备。张准会抛却均田令吗?看起来根本没有可能。如果抛却了均田令,虎贲军恐怕也要解散了。
    史可法义正词严的说道:“这次鞑子南叩,声势浩荡,还请都督大人看在皇上和黎民苍生的份上,全力出击,消灭鞑子,以解救天下。皇上和各位臣工,一定感激不尽。”
    张准点颔首,轻描淡写的说道:“只要史郎中配合,将大部分的苍生,都救出来,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史可法内心里又有些不舒服。他事事都提到皇上,就是希望张准记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皇帝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张准做人不要太嚣张。你就算吞并了两个府的土地,也不过是个小丑罢了。和皇帝比起来,你什么都不是偏偏张准却是事事都不提皇上,好像遗忘了这个人存在。
    偏偏史可法明明白白知道张准看不起朝廷,看不起皇上,却也是无可奈何。他一个文官,手无抓鸡之力,身边只有一百多个随从,总不克不及翻脸和张准脱手吧。史郎中简直年轻,简直容易感动,但也不会做这么没脑子的事情。他的随从,连兵器都没有呢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好晦涩的说道:“不知道都督大人准备如何抗击鞑子?”
    张准意味深长的说道:“史郎中,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直说,你看如何?”
    史可法急忙说道:“求之不得也。”
    张准点颔首,目光熠熠的落在史可法的脸上,凛然说道:“你觉得,一旦鞑子南叩,朝廷会怎么应对?”
    史可法沉吟片刻,缓缓的说道:“边关戒严,集结军力上京勤王。”
    张准轻轻的点颔首,然后又慢慢的说道:“从哪里调?调几多人?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准备几多的粮饷?”
    史可法马上有些游移,为难的说道:“这个……”
    他只是户部的人,对军务,不是很了解。朝廷要从哪里集结军队,又要集结几多人,他还真的不太清楚。至于需要几多的时间,又需要几多的粮饷,他同样没有计算过。这些都是兵部的职权规模,他是户部的人,和这一摊是完全不挨边的。
    忽然发现张准的嘴角,有一丝丝的冷笑,史可法就知道形势有些不妙。这个入京勤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只怕未必能顺利的进行。如果弄巧成拙,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鞑子第一次入寇的时候,入京勤王的军队,就呈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致使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被杀。这一直都是朝廷的一块心病。因为此事以后,各地官员对入京勤王的积极性大减,甚至是阳奉阴违。他们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体例拖延行动,甚至根本是用假情报来敷衍朝廷。
    想想也觉得无奈。他人兴冲冲的跑来勤王,却连饭都没有得吃,士兵不克不及不自己找工具吃。这原本是兵部的责任,最后却怪在了勤王军队的头上。最积极勤王的两个大员,对朝廷最忠心耿耿的两个大员,最后竟然含冤被杀。有这样的先例在,处所大员谁还愿意积极的入京勤王?活得不耐烦了不是?
    耿如杞、张鸿功被杀的恶果,在鞑子第二次入寇的时候,表示得淋漓尽致。勤王诏书发出了,各地都暗示会积极的派遣军队,上京勤王。那时兵部乐观的估计,从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湖广、四川等地,可以集结三十万的军队到来京师。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一兵一卒都没有达到京师。
    各地大员的述说都很是一致,要么是桥梁被毁,无法通行;要么是道路欠亨,需要绕路;要么是粮饷不足,需要继续张罗;要么是军中爆发瘟疫,需要措置……林林总总,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全部都是借口。可是,朝廷也拿这些处所大员没体例。所谓法不责众,你总不克不及将所有的处所大员,都全部裁撤了吧?若非鞑子并没有强攻京师的计划,只怕京师是要有危险的。
    根据张准的情报,鞑子的第三次入寇,军力比前两次都要雄厚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入京勤王,三大营能否守住京师,还真的是未知数啊就算鞑子强攻不下京师,围困京师几个月,恐怕京师也够呛的。
    京师里面,可是有至少六七十万人,光是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是天文数字。户部掌管钱粮,史可法对京师的粮食储蓄,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即使实行最严格的粮食控制,恐怕也无法支撑三个月。换言之,三个月以后,即使鞑子不攻城,京师自己也溃灭了。
    沉吟片刻,史可法缓缓的说道:“还请都督大人赐教。”
    张准点颔首,漫不经意的说道:“我是随意的说说,史郎中听过就算。”
    史可法自然不会听过就算,下意识的规矩身体,凝神细听。
    张准立即毫不客气的指点起来。
    鞑子一旦南叩,朝廷固然想集结军力入京勤王。说真的,京师的三大营,未必能够保住京师,如果鞑子真的是穷凶极恶的话。皇帝和内阁,大概也不敢只依靠三大营镇守京师。鞑子第一次入寇,第二次入寇,朝廷都调兵入京勤王,相信第三次也不会例外。
    问题是,朝廷从哪里调兵?又能调到几多兵?
    目前,朝廷的主要军队,分成两大坨。一坨在辽东,正面抗击鞑子,谁也不敢动。一坨,在中原地区,同样不敢动。朝廷唯一能够集结的,只有山西、山东、河南、南直隶的军队。其中,河南自身糜烂一片,根本没有什么军队可调。南直隶的军队需要呵护江南,呵护明帝国的财路,同样不成能调的太多。因此,最终勤王军队,还得从山西和山东抽调。然而,山西和山东,又有几多军队可以抽调?
    山西原本就处在抗击鞑子的前线,不需要继续增兵已经不错了,哪里还能抽调出军力增援京师?除非是明帝国不要山西这块地了。须知道,这次陪伴建虏南下的,还有大量的蒙古骑兵。鞑子的前两次入寇,都只有蒙古科尔沁等少数部落的骑兵,人数不过两三万人。现在,整个蒙古大草原,所有的蒙古骑兵,都加入到了建虏的行列,成了建虏的爪牙。全部的蒙古骑兵加起来,最少有十万人以上。
    对蒙古骑兵的作战能力,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一直以来,蒙古人对自己的失败,还是有些不甘心的。土木堡之变,还有嘉靖时期的鞑靼围困京师,都是这种不甘心的体现。从战斗力来说,现在的蒙古骑兵,固然不如铁木真、忽必烈时候的蒙古骑兵了。作为一个整体,蒙古人是出错了。可是,他们究竟结果是骑兵,究竟结果是游牧民族,在骑射和机动性方面,具有汉人军队无法对比的优势。
    而现在的建虏,正好是处于上升期,无论是各个奴酋,还是内部的激励制度,都是比较超卓的。建虏的战斗力,正是建立在这种先进的有效的激励制度之上。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数太少,军力不足。如果没有蒙古人的存在,建虏的成长速度,肯定要缓慢很多。然而,蒙古人的存在,给了建虏极大的助力。
    其实,基层的蒙古骑兵,战斗力还是可以的。蒙古人出错的最主要原因,是上层完全**了。现在的蒙古王公贵族,没有一个超卓的人物,包含林丹汗在内。即使基层的蒙古骑兵很勇敢,蒙古人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了抢夺中原的能力。可是,如果由建虏来指挥这些基层的蒙古骑兵,情况就会产生转变。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以前的蒙古人就是这样。现在,这个很熊的将被换失落了,酿成了一头老虎率领的一群狮子,这样的战斗力,还是很是可观的。如果皇太极能够将蒙古八旗完善的和建虏结合起来,就连目前的张准,都不敢轻拭其锋。幸好,皇太极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整合蒙古八旗,暂时还无法充分的阐扬蒙古骑兵的战斗力。
    山西的军队不克不及动,那只有动山东的了。要是没有棘手的张准存在,山东简直能够抽调一些军队,入京勤王。问题,张准不是在山东龙精虎猛么?朝廷不往山东继续调兵,镇压张准,已经是很是不错了,还指望从山东调兵?真的要将山东交给张准吗?
    况且,就算没有张准的存在,山东能集结的军队,也就是三四万人。山东的军队,在明军的战斗序列里面,战斗力只能算是一般,和辽东明军,和山西秦军,肯定是不克不及相比的。就算是朝廷,对山东军队的战斗力,也不成能有太高的期望。
    固然,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朝廷可以考虑抽调中原的军队,加入到抗击鞑子的行列。无论是洪承畴,还是卢象升,都属于比较能打的文官。两人麾下都有一支比较能打的家丁步队。只是那样一来,中原的乱军,又要声势浩大的成长了。现在洪承畴和卢象升合力,好不容易才将陕西乱军的声势压下去,突然调走,陕西乱军肯定要反弹的。天知道会反弹到什么样的水平。
    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这正是朝廷最痛苦的。在真实的历史上,陕西乱军和鞑子,就好像是心有灵犀似的,每每在一方紧张的时候,另外一方就会倡议攻击,迫使朝廷不克不及不畴前线抽调军力,从而缓解另外一方的窘境。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已经被打得只有几十人,官军只要加把劲,就能够将他吃失落。可是鞑子突然入寇,官军不克不及不调走,于是李自成成功的度过大劫,从此一路飞升,最终葬送了崇祯王朝。
    另外,朝廷的钱粮,始终是很是紧张的。命令其他处所的军队,到来京师协防,没有足够的钱粮,那是绝对不成行的。明知道入京勤王,是要和鞑子交战的,是有生命危险的,因此,在钱粮方面,朝廷要不是拿出双倍的粮饷来,根本不成能刺激勤王军队的士气。
    然而,现在的朝廷,能拿得出双倍的粮饷来吗?史可法对这一点,暗示很是的灰心。朝廷的太仓银每年的收入,只有三四百万两白银,加上崇祯皇帝自己的内帑,也不过是六七百万两白银罢了,根本不敷开销的。眼下太仓银的数量,恐怕还不足三十万两,拿什么来给勤王军队支付粮饷?
    更重要的是粮食。钱可以暂时不发,士兵却不成能不吃饭。和鞑子战斗,不吃饱哪来的战斗力?而粮食却是个巨大的问题。北直隶去年才受到鞑子的入寇掠,损失惨痛,基本上没有几多粮食归仓。所有的粮食,都要从江南起运。这可是一笔沉重无比的负担。
    史可法谨慎的说道:“下官会尽力增进,请朝廷调遣大人入京,担负重任。”
    张准忍不住笑了。
    见过天真的,没见过这么天真的
    史可法居然以为,朝廷会让自己入京勤王
    他的政治和军务知识,实在是太欠缺了。以致后来清军南下的时候,他还天真的幻想着,清军呆在中原的时间不会久长,烧杀抢掠够了以后,还是会回去辽东老家的。他还想利用清军去消灭李自成。结果,最后却是被清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史可法死守扬州,固然悲壮,可是在战略战术方面,实在是惨不忍睹。
    张准摇摇头,冷冷的说道:“史郎中,朝廷是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