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顺宗(唐朝吴老二)-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覆露雍熙运,澄清教化源。赓歌凝庶绩,羽舞被深恩。
  纂业光文祖,贻谋属孝孙。恭闻留末命,犹是爱元元。
  梯航来万国,玉帛庆三朝。湛露恩方浃,薰风曲正调。
  晏车悲卤簿,广乐遏箫韶。最怆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常时柏梁宴,今日谷林归。玉斝恩波遍,灵輼烟雨霏。
  乔山森羽骑,渭水拥旌旂。仙驭何由见,耘田鸟自飞
  刘禹锡作《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
  出震清多难,乘时播大钧。操弦调六气,挥翰动三辰。
  运偶升天日,哀深率土人。瑶池无辙迹,谁见属车尘。
  凤翣拥铭旌,威迟异吉行。汉仪陈秘器,楚挽咽繁声。
  驻綍辞清庙,凝笳背直城。唯应留内传,知是向蓬瀛。
    正文 第十章 近卫军
     更新时间:2008…10…13 16:31:00 本章字数:2343
    (根据最新观察,全天也就只下了那半个小时暴雨,淋完我以后过了12点就停了。我要买两张彩票!)
  站在德宗崇陵前,望着蓝天白云,青山秀水,鸟来鸟去,满目白幛,清乐满耳,李诵不由得感慨:
  “真是个好地方。怪不得历来帝王都要费尽心机为自己建陵墓呢,这地方不要说死人,就是活人睡这里也舒服啊!”
  这番想法明显没有一个封建帝王应有的觉悟。不过也难怪李诵,作为现代人,见多了许多伟大人物在八宝山化为一缕青烟,对身后事哪里看得那么重?历朝帝王都重视陵墓,葬在风水宝地,结果不但保不住子孙王业,往往连自己的骸骨也保不了,区区一柄洛阳铲就能将历代帝王苦心经营的陵墓挖开,不知道躺在陵墓里的帝王们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想归这么想,不过这个时代想法和李诵相近的人不多,作为既得利益者,李诵也不敢表露出来,顶多在自己百年以后再安排吧。
  德宗下葬之后不久,夏绥果然传来消息,因为朝廷迟迟不下对杨惠琳的任命,严绶又派大将阿迭光进统兵渡河,与阿跌光颜成犄角之势,阿迭光进是阿跌光颜兄长,哥儿俩都素有威名,诸将恐惧,夏绥军内乱,杀杨惠琳及其亲信满门,传首长安。夏绥乱平,李诵下令李演入夏绥为夏绥节度使。
  相比李演,袁滋却没有这么幸运,在九月十日,李诵收到了袁滋的上表,出乎枢密使苟胜意料的是,李诵对此不怒反喜。朝议上,李诵似乎对袁滋也没有想太为难,只是宰相杜黄裳坚持要重重处罚袁滋,于是,本来吏部的建议是贬袁滋为吉州刺史,李诵在杜黄裳坚持下,将袁滋贬为潮州刺史,将袁滋送到岭南大海边与鳄鱼较劲去了。决议一出,袁宅哭声一片。而后来前方发回的报告说袁滋看到圣旨当时就昏了过去。这样的消息让李诵很是开心,开心得近乎不近人情,没心没肺。
  其实这也不怪李诵,他不开心才怪呢。真是瞌睡碰到了枕头,正愁韦执谊不肯去岭南,袁滋就很自觉地引起了众怒,袁滋虽说胆子小点,但是治政能力却是一流,不然当初杜黄裳也不会推荐他接替韦皋。袁滋虽然挂着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头衔,可是事实上却是一直是文官,吏部的考评一直很高,许多大臣虽然立场坚定地站在李诵一边,但对袁滋的安排却有些腹诽,袁滋毕竟也是个人才啊。不过李诵才不管大臣们怎么想呢,领先时代的眼光,你能理解吗?
  李诵领先时代的眼光还不只这些。朝中很多大臣以为是俱杨之乱使得皇帝对禁军不放心,才改革军制。不料等到十一月中,在北苑举行两军成军典礼时,大臣们才发现,这哪里是禁军!
  两军各两万人,虽然名为近卫军,但是宿卫任务却继续交由羽林卫、忠武卫、英武卫负责,这两军反而是标准的唐军野战军配置。两军各有两万人,编制如下:
  步兵12500人,其中甲兵7500人,轻步兵5000人。
  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步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篓,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甲兵配明光甲,其中5000人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而另外的2500人就是名震天下的陌刀兵,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
  骑兵5500人,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横刀各一把。
  每军各配置辎重兵2000人。
  更让大臣们惊讶的是左右近卫军,尤其是左近卫军与众不同的是,李诵在军中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位,名字很赤裸地叫教化参军,下辖文书数人,从京城落第士子中挑选年纪较长者充任,职责是在军中宣扬皇帝陛下的神文圣武,关爱百姓的高尚品德,树立士兵和下级军官为大唐为皇帝陛下而战的坚强信念,顺便代士兵写家信的同时和士兵聊聊天。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是李诵把它进行了系统化,教化参军宣扬的内容也是由王叔文在丁忧之前就设计好了的,李吉甫进行了完善补充。至此,李诵建立了完全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成军典礼上,伴随着隆隆的鼓声,各色军旗被北风吹得烈烈作响,寒风凛冽,而士兵却巍然不动,想不到建军才三个月,就有如此模样,尤其是李愬,把两万流民训练成这样,委实不简单。面对军容严整的军阵,李诵显得十分满意。骑在白马上,手握长剑,在郝玼、李愬的侍从下检阅了全军。
  接着郝玼、李愬又指挥两军进行了战阵表演,两军除了阿跌光颜带走了五千人之外,其他一个不差,三万五千将士肃立校场的场面真不是盖的,后代的电脑特技完全没法比,缺一种真实感,看得李诵忍不住有挥手高呼“同志们好”的冲动。李诵虽然不喜欢这样的形式主义,不过面对名震青史的陌刀阵,看起来也觉得心跳加快,面色赤红,把身边的太医紧张了个半死。
  不过李诵虽然激动,毕竟是做了这么长时间皇帝,眼光也练了出来,和前些天刚刚检阅过的高崇文军相比,这几万人明显差了点什么。差了点什么呢?
  差了点杀气。
  高崇文部队久经战阵,士兵们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嗜血气息是眼前这些没有上过战阵甚至刚刚放下锄头的士兵所不能比的。
  李诵相信,不能刺刀见血的部队不是好部队。一支军队,装备再好,没经过实战,也淬不成好钢。
  李诵想到这里不禁有些后悔,早知道对杨惠琳迟点动手了,好让这些士兵经经战阵,可惜了,多好的一次练兵机会啊,似乎杨惠琳的部下不是他的士兵一样。
  可惜了,既然杨惠琳已经挂了,还是动动西南的脑筋吧。
  武学下舍也快开张了,夏绥的军官们也该到了吧?
    正文 第十一章 脑子坏了
     更新时间:2008…10…13 16:31:01 本章字数:2289
    (本周最后一天了,鲜花、推荐、收藏就像阳光一样洒过来吧!)
  武学的筹备工作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实在太难。毕竟在那个年代,这些学问和武林秘籍一样,属于不传之秘,有点心得的都看得跟宝贝一样,生怕别人得了去,完全没有胸怀天下的觉悟。
  太宗时侯君集伐高昌,太宗命令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李靖只教了侯君集一半。侯君集不干了,对太宗告发说:“李靖要谋反。他教我兵法只肯教一半,留着一半干嘛?”太宗问李靖;老油条李靖回答说:“侯君集要谋反,荡平高昌一半兵法就够了,他要全学干嘛?”
  虽然历史的走向果真是侯君集谋反被诛杀,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下来似乎还是在警告世人,不是自己家的不要学,学了就不要嫌少。就连李愿也领会不到李诵的良苦用心,出掌武学都是不情不愿,直到李诵让人告诉他皇帝知道他是故意坠马,李愿才很不痛快地答应下来。
  好在李诵虽然沮丧,却没有放弃,和左右近卫军一样,武学也设立在皇宫北面,靠近大明宫玄武门外,这是李诵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历史上,黄埔军校可是数次救广东国民政府于危难,是国民政府最为信任的力量。同左右近卫军一样,李诵在武学中也设立了教化参军,不过名称上有变化,叫做治政参军,任务是教军官们学习圣人之教,天下大势。对应的,武学中也设立了参军科目。
  武学最先开张的是下舍,下舍的培养目标是九品到六品的军队指挥官。第一批学员来自丹凤门的守军,左右近卫军推举的低级军官,还有被李诵以“忠心朝廷,平叛有功”从夏绥抽取的中低级军官。第一期是半年速成班,人员去向是左右近卫军还有王大海的那支预备役。
  而上舍的学员却寥寥无几,只有参军科爆满,许多落第士子在分析了形势后,觉得还是考武学划算,将来即使通不过吏部铨选,好歹也能到各地幕府混口饭吃,对许多寒门士子来说,更重要的是武学还管饭,于是士子们一窝蜂地冲向了武学,以至于长安一段时间行卷的风向都变了,不再是诗词歌赋吃香,而是流行起了兵法韬略,一时间长安兵法家横行,以至于京兆尹王权报告说一起风化案四个嫌犯里三个是兵法家。
  比起左右近卫军的成军仪式来,武学的成立简朴异常,不过虽然简朴却很隆重,作为武学老大,皇帝自然亲自驾临,许多本来以为自己会领兵征讨刘辟,却被高崇文这匹黑马顶得不轻的宿将也前来捧场,顺便跟皇帝套近乎,谈谈自己对西南战事的看法,高崇文的大军才开始行动,刘辟就已经在长安被宿将们灭了几十次,委实不容易。
  左右近卫军大营设立在北苑,每日操练不绝。而武学下舍的军官们也随着左右近卫军操练,不过对他们的操练一点也不比士兵要求低。军中的体能和技巧训练实际上又自己一套成型的体系,不过李诵虽然本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原则做皇帝,但是仍然相信后世的一些训练方法在体能技巧和团队意识方面的先进性,很显然,如果贸然将这些方法推广到军中,李诵就很可能称为二十世纪初德国军工专家眼中的威廉二世那样可笑的人物,于是在和李愬互相参详了许久后,李诵决定把新方法运用在新军队中,然后在逐次推广。
  很显然,整个大唐中央下辖的军队中新军队就只有左近卫军一支,于是左近卫军就称为了新训练体系的试验品。李诵所知道的十公里、二十公里越野,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项目通通应运到了左近卫军中。左近卫军两个大营每天早晨集合后的晨跑也成为军中一景,天天有老将军或友军的士兵还有长安的纨绔子弟来观看,据说看一次能让人愉悦好几天。连郝玼一开始都以为左近卫军的操练有什么玄妙,连看了好几天,最后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来才回营去。不过郝玼对外凶狠,对内厚道,只是叹息左近卫军这样操练下去的结果不妙,别的什么都没说。
  同样因为李愬是名将之后,老爹和老哥都太拉风,又新立下大功,所以大家不好意思当面指摘,但是背后对李愬的评价却调低了好几个档次,所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莫非就是这样?甚至有的宿将在自己家后花园怀疑皇帝是不是太子当时间长了,失去了辨别能力,上回派高崇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糟老头出征,现在又把李愬这个半吊子弄出来练兵,看来朝廷马上就要用到老夫了,咱们家马上又能光大了。
  虽然宿将们很厚道地没有认为是李诵中风失去了思维能力,但是许多人的思路仍然向这一方面发展。因为不但左近卫军胡闹,武学也在瞎折腾。作为李诵建设新军队的希望,武学里对中低级军官的训练自然和左近卫军毫无二致,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李家这俩儿子,什么时候脑子坏了呢?”
  终于有老将看不下去,请求武学停止荒唐的训练方法,并且毛遂自荐去武学调教调教后生们,李诵当然万分乐意,于是这些老将军就成为了武学特聘教授,一辈子舞刀弄枪的老将军突然变成了文武双全,一时间长安的大街上多了许多盛开的老菊花,老菊花们开心了几天后按日子道武学去显摆时,居然发现了武学中教学的还有正得宠的翰林学士李绛、知制诰李吉甫。一问才知道李吉甫是来教地理的。
  李吉甫是唐朝继贾耽之后最出色的地理学家,贾耽二月致仕,十月德宗下葬不久就去世了,现在的李吉甫可以说是大唐地理学界的旗帜性人物。宿将们有的知道李吉甫在这一行的造诣,但是对地理和军事的联系都表示怀疑,还有人认为李吉甫在武学出现纯粹是因为自己的小儿子李德裕也在武学上舍的缘故,直到李吉甫摆出了一新鲜玩意,才让宿将们暂时降低了怀疑的程度:
  乖乖,这武学还真有些名堂哩,老子当年打仗要有这玩意,现在起码得国公、郡王了吧?
    正文 第十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
     更新时间:2008…10…13 16:31:01 本章字数:2686
    (上了分类推荐,看着不停增长的点击鲜花和推荐,老雁码字的动力极度高涨,这几天每天都到12点,希望喜欢本书的书友强力支持,多给收藏多给推荐多给花!)
  李吉甫捣鼓出的新鲜玩意其实在穿越小说界并不新鲜,但是谁叫大唐宿将们孤陋寡闻呢?
  李吉甫在一位老将军辞不达意地讲解或者说吹嘘自己的某次经典战例时推出这个玩意的。当然,陪同他的是小儿子李德裕。
  李吉甫说:
  “这个叫沙盘。”
  沙盘的出现立刻轰动了长安军界,当然李吉甫制作的皇舆全盘是国家的机密,在武学出现的只是一个局部的沙盘,但是职业军人们还是迅速发现了沙盘的巨大价值,兵部和各卫的作战室里,都逐渐摆上了西川的沙盘。在沙盘上,严砺的大军已经夺取了剑州,但是高崇文的大军还没有到梓州。
  梓州现在已经到了刘辟的手里。本来现在在梓州的应该是东川节度使李康,但是李康现在正坐在马车里,前往成都。
  当然,李康的前往是非自愿的,蜀江水碧蜀山青,李康却没有心思去欣赏大好河山,只是在心里暗自诅咒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