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人,为数还真的不少。
事情传到了姜明的耳朵里面,知道事情有些不妙,现在江南的过于平稳,大力的扶植商业,农夫们也恢复了生产,大家基本上都处于衣食无忧的状态,已经使许多人安于现状,不再想参与到战争之中,更何况,江北,特别是在黄河沿岸之地,一直到四川、山西和陕西等地,已经失去了太久,除了一些读书人之外,那些大字也认识不了几个的百姓,已经忘记了那些地方原来也是大宋的河山。
姜明更加忘不掉的就是,不说黄河一道的中原地区,就连现在的辽东和西北、吐蕃、云南也是我们华夏的领土。他怎么能任由这种思想继续蔓延下去呢?不过现在他仍然在太湖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他已经决定前往台湾等沿海之地再行退步,以壮大现在南京政权的野心。因为,大宋新军,已经以陆秀夫为首开始组建起来。
而陆秀夫组建新军,绝对不会用来守土为国,他组建新军的用意,肯定是要拿来作为一番,至于是什么作为,姜明在一边静静的拭目以待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十年(十)
赤红八军的功绩和重要性的显现,再则由吕文焕导的反正宋军也屡建功勋,张钰和张僖的援助缅甸的志愿军在云南一带开展的也是有声有色的。所以陆秀夫的心里也有些不安份起来。
想起来,战争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只要是顺利,每一场战争都像是新手掂来一样,不用费一丝的力气,就好像是现在的局势,一向号称积弱的大宋,在江南也是四处用兵,但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取得胜利。
而在过去,就算是倾国之力,仰仗长江天险,也是节节败退,现在正在意气风发的吕文焕、程鹏飞、张僖。甚至是黄去疾这些人,都是各自领着自己的久败之军,慢慢的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让陆秀夫平静的心绪又升起了波涛。现在大宋在江南的地位日渐稳固,百姓的生活也逐渐的步入了正规,是得益于陆秀夫等一班有经验的文臣所赐。
但是随着江南时局的稳定,他们愈加显得无事可做起来,不像是开始,又是丈量土地,从新分配,归置各州县官员,每个人都忙的是不亦说乎。比起最近这两年来,每个人日子过得充实了很多。
姜明所制定的军政分家的好处慢慢的被遮盖了起来,其中军政分家的矛盾显得额外突出。因为是在战争硝烟中重新创建了宋朝,而且为了使时局得到长治久安,政事堂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整个江南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秀夫首先对家官僚机构进行改革。中兴元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南宋旧制。中兴二年,姜明代表政事堂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旧制—“路”的制度,代之以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是年,包括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共设立了十六个府为广州府、潮州府、韶州府、漳州府、泉州府、福建府、赣州府、苏州府、杭州府、骛州府、南昌府、潭州府、鄂州府、徽州府和重庆府等。
所谓“路”其实在朝廷与府、间设“路”(类似后代的“省”),作为行政监察区及军区,主要机构有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和提举常平司(仓司),合称“帅、漕、宪、仓”。其中除“帅司”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监司”。此外,还有其他路级机构。取消路之后,由府为单位直接向朝廷负责,而且每府都在行朝处驻有利益代表。随时参与政务院和军务院的讨论证每个府的利益。
这个度,在初期是为了快速的收拢新收复之地的民心或者是当地士族。但是到了习惯之后,却成为有些政令的死角,大家都能在一起讨论,厉害关系一讨论就清楚了,不符合当地利益的政令,往往受到政务院的联合抵制。
就比如说船一事,本来是很容易的,但是无论是哪里都以压力负担过重而给予抵制以至于朝廷的政令被封驳,一而再的降低数量和给予补助,才勉强发布下去。
这个是陆秀夫一班文最为不痛快的地方,要是在以前,政令发布下去,再找几个心腹官员做做表率。那么其他州县也无可奈何的做了,谁也不会做那个出头鸟,而如今呢?还没有执行就要先通过各府的讨论,往往一件事胎死腹中。
中兴三年。姜明由政堂和自己入手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是六部除了兵部之外都受到政事堂地节制。这样一来。慢慢地政事堂里面地人员除了陆秀夫之外本上都处于有权无职地情况。相应地也削弱了政事堂地实权。也就是政事堂只有议事之权。但是没有执行地权力。这样达到了权力地均衡。
与政治改革相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较大地改革。中兴三年地时候。就可以议定:实行耕战结合时屯耕。战时出征;自京师至郡县。皆立军师之众。在军事重地设军。次要地方设师。成立军事堂和军务院地同时。也废除了统管全**事地枢密院。代之以军事堂地参谋决议制度。辅助于军务院地监督机制。每府各设两名军务院成员。负责军队地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军事堂和政事堂商议。报于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布调令。军务院和军事堂中北指定
奉命出征。经此改革。把军权看着似牢牢抓在皇帝地主事手里。但实际上却是分摊了出去。达成了一个均衡。不做一言之堂。
这样下来。整个政务好像是谁都能做主一样。但是偏偏又是谁也做不了主。只能在那里凡事讨论再讨论之下。达到一个共识为止。
其实这样下来。谁都能感到自己地权威。说一句不好听地话。就是随意地一个政务院或者军务院地成员。无论你出身如何。只要你人缘够好。所提地意见又算是合理地话。那么你就可能做到阻止一个政令地发出。无论这个方案是由谁提出地。就算是皇帝提出地。你只要有充足地理由。也可以做到不让其通过。
这个制度开始执行地时候。大家都感到十分地好奇。经过姜明地几年努力之后。大家都已经渐渐地熟悉了这样方式。如此一来。读书人地优越感就荡然无存了。
这个也正是陆秀夫等人感到痛苦的地方,整天为了自己的一个决议,在自己看来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决议,到了众人的手里,往往受到很多人的排斥,有的是为了自己一个府的利益,去游说许多人跟着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就比如开始陆夫想趁着四川重庆知府王立意图投元之事,让张镇孙入川接手那里的防务,还有整个重庆周边的军政事宜,但是就得到了一些对张钰有很好看法的官员排斥,坚决不允许动用赤红军入川,还有张镇孙的入川。最后反而打草惊蛇,让王立自动的断绝了投元的念头。现在随着时日已久,就算是有一些蛛丝马迹,也找不到了。让陆秀夫颇为不快。
还有想让姜明彻底的推:大宋政坛的事情,姜明虽然在太湖基本上足不出苏州,但是皇帝的依赖之心还是十分的严重,相对于以前对其比较平和的姜明,陆秀夫等人的天天教导和决策抵触都让他们渐渐的和皇帝产生了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不可以调和的,因为这牵涉到了君明臣贤之说,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谦让的问题了,因为君强臣弱容易造成独断专行之君主,这个是作为道学一宗不愿意看到的,他们觉得有这个责任让皇上在他们的辅佐之下成为一个明君,换言之,若是皇帝不听自己的话,那么就会走错路子。
这个能也就是历代读书人最终的想法吧,所以对于外戚专权,或者是任由一些来历不明、没有儒家渊源的人来左右朝廷局势,那么就是读书人的悲哀了。开始借助姜明的道家根本,还有先见之明。最终利用姜明所看重的奇技淫巧来打败蒙古军队,这个是理所当然的,当天下大定的时候,就只能由他们集千年之大成的儒家根本来主持时局,再任由那样无君无父的胡来,只能是败坏朝纲。
所以陆秀他们这一帮子的道学先生组成的大臣们,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恢复大宋旧时的制度,让朝纲逐渐的稳定起来,诸如这些政事堂、军事堂和政务院、军务院之流的临时机构,还是要撤掉的,要不,让他们饱读诗书之士和一些市井商贾或者是山野村夫在哪里争执,甚至还要礼求于人。那不是有辱斯文吗?
但是要改动这个制度,销所谓的两堂两院,那么首先就是要将他们的创始人姜明调走或者是推翻,有赤红军之力,想要扳倒姜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只有将姜明调走才是为上策,然后用几年的时间来平复姜明的威望,还有除去其在皇帝心中的好感之后,利用皇权的威势,方可成功。
要不姜明就是一面帜,只要有他的存在,两堂两院是不会倒下的,除了这一步之外,陆秀夫他们还有一手准备,就是在暗中蓄力将姜明调走的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用于制衡赤红军的力量。
陆秀夫等人的光是长远的,也是为了以后千千万万的苦读之士所考虑,准备在一个很长的阶段之内隐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新军,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首先建立新的军事建制,在军事堂那一关就好通过,为此,陆秀夫他们不知道动用了多少士子和家族的力量,又有意的将江南之兵调走四处征伐,借着这个机会,才在各府以防卫盗贼和剿匪的借口之下,建立了属于他们的军事势力,名曰:“卫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十年(十一)
在大宋的军队来源十分的驳杂,有诸将原有之兵,即军、破虏军、破潮军等等,有群雄义兵归附的,诸如陈吊眼和许夫人、黄华等人的军队。有原来隶属于大宋军队序列,却降元后又反正的军队,这股力量也不可小看,吕文焕、程鹏飞、张僖、黄去疾。甚至还有蒲寿庚等等。
而大宋现在的绝对主力,也就是赤红八军,明着看是属于禁军范畴,应该属于皇帝的私军了。但是职责锁定,只是护卫长江沿岸,并不听从任何人的调遣。而且非是政事堂和军事堂,还有皇帝的同时决议,他是不听从任何人的命令的。这个是当初姜明定下来的基调。因为赤红军是由原来的_民结合各地蕃军中抽丁而来。其精神领袖仍然是姜明,所以等于说是凌驾于各种军队之上。
这个也就是陆秀夫心里颇为不安的地方,若是有一只战力很强的军队不是在当权者所控制的范围之内,那么始终会被引领成一个心腹之患。为了抑制赤红军的作用,只是将其限制在水军的作用范畴,渐渐的将其排除在大宋的主要战力之外。因为,水军的作用再强,也不可能作为主力征伐四方,因为他受到海域范围的限制。
在陆秀夫等人的集思广益之下,卫所兵制慢慢的浮出水面。卫所的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这个对于博览古今的他们自然是信手拈来。
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陆秀夫和邓光荐、谢得等人分别作了不少人的思想工作,首先从所谓的江南稳定的过程中,归附的力量下手。因为无论是张还是吕文焕等人的心里,都是出尔反尔之人,这些人中因为当初的降元而受到很多人的唾骂,虽然最后迫于压力而复归宋室,但是在他们固有的思想中,还是想要在朝中找到一个强而有力的靠山作为依仗,否则总是会害怕有一天朝廷秋后算账的意思。
在陆秀夫等人拉拢,而姜明又渐渐的淡出政坛,文天祥又专心的四处征伐之下别是吕文焕和张等人,从原来的有些惶惶不安中终于找到了一点曙光,开始是拼命的带军队四处平乱而希望将功折罪,到最后发觉文人的故意示好,才发觉自己手里的军队原来是奇货可居。
慢慢随着江南的逐渐安而将心思转到陆秀夫等人提出的卫所兵制上来。卫所军以后就会是大宋的常备军,按卫、所两级进行编制。是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军事上重要的地区设卫,次要的设所。取代以前的军、师之说。
陆秀夫的这行动,主要是以收编原来降元或者是草莽之间的军队,比如说黄华的头陀军在第一时间宣布向其效忠,因为黄华和陈吊眼素有矛盾,还是在陈吊眼刚刚起兵的时间。
黄华,政和县人炎元夏。他在政和发动农民抗元起义,以盐夫为骨干泛召集建宁府其余各县和括苍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并联络族女英雄许夫人的抗元部队,共三万多人,断发纹身,号头陀军,英勇抵抗元军。
声浩大的头陀军元廷为之震惊。景炎二年十一月,元廷命高兴在建宁府设立行都元帅进行镇压。又命完者都为镇国上将军福建等处征蛮都元帅兵五千与高兴会合。完者都以征蛮副元帅重职招降黄华,而且利用黄华熟悉福建山区作战的特点黄华为前驱,清剿漳州陈吊眼抗元起义军。黄华当时经不起重职收买为元廷剿陈的马前卒,攻破五个陈吊眼起义军寨。黄华也因之被授为建宁路管军总管。
最后虽然在中元年再一次地起兵响应福州行朝地号召而建立功勋。但是在陈吊眼地手下始终是被看不上眼地。闻听陆秀夫地召唤。马上就起了心思。当初在降元后杀了不少陈吊眼地军卒。已经是埋下了不可能互相谅解地鸿沟。与其在陈吊眼手下郁郁不得志。还不如转而投向正宗地朝廷政权。
于是受命成为大宋江南之地地军总管。负责招募各路地散军为主。再从民中招收强壮善战之士。按照赤红军地配置。以万人为一军。五千为一师。千人为一队地大概规模。迅速成立了五军。以步卒为主。因为军卒地服饰皆为蓝色。所以被称为“蓝军”。
除少数配合驻防赤红军拱卫南京城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在南
统一由赤红军统。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