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象朱胜非这样前去试探苗刘两人的应该大有人在。
毕竟当时苗傅和刘正彦已经控制了赵构,把握住朝政,甚至可以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号司令任免官员。照理应该有很多人前来投靠才对。
但实际上,直到苗刘两人最终失败,他们身边都没有什么得力助手的出现,甚至是连自己的幕僚都被人所利用。
可能真的是这两个人太蠢了,能力太差了;稍一接触,无不望而却步。
试想想,假如苗傅和刘正彦能够在朱胜非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超级领袖的能力和风范,让朱胜非为之折服,朱胜非会不会掉转头为苗刘二人效力?
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想了。
一句话………曹操不易当。
杭州城里,有宰相朱胜非等人在暗中谋划调度,等待时机。
而在杭州城外,吏部尚书吕颐浩和礼部侍郎张浚联手主持,召集了包括制置使刘光世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在内的一众人等,发布讨伐苗刘的檄文,率领大军,向着杭州的方向杀来。
讨伐苗刘大军的前锋当仁不让,又是平寇左将军韩世忠。
既然号称宋朝最能打的将军,苗傅的弟弟苗瑀率重兵在临平(今浙江余杭)被韩世忠打败,就再正常不过了。
虽然吕颐浩他们来势凶凶,但皇帝一家还在苗傅和刘正彦的手中,投鼠忌器之下,竟然成了一个僵局。
这时候,苗傅的老朋友朱胜非又出手了。
这次朱胜非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的,朱胜非劝服苗傅和刘正彦答应让赵构复位,然后让双方发誓,不去加害对方;为了让苗刘放心,朱胜非还主动提出,让高宗赐予两人免死金牌有了那么多的保证,苗刘两人放下心来,当晚就逃离杭州《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颐浩等进兵北关。傅正彦见帝,请设盟誓,两不相害,帝赐金劳遣。傅正彦退诣都堂,趣赐铁券,胜非命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是夕,傅正彦引精兵二千人,开涌金门以出……遂遁。
完全想不到,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在朱胜非的愚弄下,竟然把赵构这个最大的护身符给舍弃掉,换来一个没有约束能力的誓言和免死金牌对于这种笨贼,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一章:不能忍受之痛

赵构最终还是复辟成功了,重新当回他的高宗皇帝。
之所以能够顺利复辟成功,当然有赖于杭州城内外一众文武大臣的沉着应对齐心协力和同仇敌忾。
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恐怕是在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人的身上。
他们的应对太差劲了,准备也不够充分;归根到底,还是他们的能力太差了。
假如换一个对手,换一个能够统筹全局洞察细微的对手,最后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读历史的好处,在于历史既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作为参考,又允许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就是读历史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技术上分析,苗傅和刘正彦所发起的这场反革命叛乱实在是搞得太糟糕了,根本不值得详细研究。
但是,这场叛乱的结果意义重大,直接影响了宋朝的历史进程。
首先,有四个中低层干部浮出了水面,成为了高层人士;其中有两个更是进入了权力的核心阶层,成为了建炎皇朝的领导成员。
先是两位大将军。
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充御营左军都统制;御营前军统制张俊为镇西军节度使,充御营右军都统制。
宋朝的节度使可是相当于天朝的军区司令员,实权比位列三公的太尉还要厉害。可以说是每一个武将的梦想所在。
如今多了韩世忠和张俊两个节度使。再加上先前的刘光世。宋朝军事三驾马车的局面开始形成了。
之后是宰执换届。
朱胜非在平叛之后第一时间提交了辞呈,说自己兵变前没能提防,兵变中没能自杀,实在是不大纯洁,尤其是还和叛乱分子多次闲聊,显得立场小有摇摆,他提请组织严肃处理自己。
赵构表示赞赏,把朱胜非同志表扬为人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
朱胜非暂时下放,接替他的是吕颐浩和张浚。
吕颐浩,这个在地方上历练了多年的老干部,又当过户部和吏部的一把手,如今终于可以登上宰相之位,可以一展身手了。
相比起吕颐浩同志的一步一个脚印,张浚同志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从中书侍郎,连升数个级别,直接提升为知枢密院事,简直就是奇迹。
这一年他只有三十三岁。宋朝自从寇准以来,再也没有比他年岁更小的核心领导成员了。
这还不算什么。再看看张浚同志的另外一个实缺职位………张浚宣抚川陕,许便宜行事。
也就是说,他是四川陕西两地实际上的主事人,军政大事随他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这是一个无与伦经的权力,纵观此前宋朝一百七十多年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这样显赫过。
这一个职位,其实是张浚主动向高宗小皇帝申请得来的,但是在这一刻,没有任何人会来嫉妒于他。
因为这个时候,陕西四川两地正是风雨飘摇的时候。看地势,这两处地方位于长江的上游。自古以来,欲占东南必先攻占西北;之后沿着长江顺风扬帆直下,整个江南地区难以抵挡。
张浚在这种时刻主动要求去西北,将很快与金军决战于第一线,在当时而言,他的眼光之准,魄力之强,爱国之忠勇,都是首屈一指无人可比的。
此次的西行,壮怀激烈豪气满天。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哪怕是再反对他的人,都承认他绝对有着与金人不共戴天之志。
是的,张浚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在这一盘棋中,张浚守住川陕之地,张俊刘光世护卫武昌,韩世忠镇守淮东;如此一来,长江的上中下游三地相互呼应,进可攻退可守,可以确保高宗建炎皇朝的安稳和长治久安。
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中有以下的记载:初,上问浚以方今大计,浚请身任陕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扈驾来武昌,张俊刘光世从行,庶与秦川首尾相应,帝然之。监登闻检院汪若海亦曰:“天下若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帝是其言相比起张浚这些新扎师兄,世界的焦点仍然还在高宗皇帝的身上。
此时的赵构刚满二十三岁,是天朝众多大学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的年纪。
在过去的三个月时间,赵构经历了溃败追杀丧失性能力政变被逼退位等一大堆人生惨事,实在是衰到了极点。
痛定思痛,让小皇帝认识到了一些自身的问题,变得懂事多了,比如说他又再一次下了罪己诏。
这回重写,小皇帝的态度前所未有的认真,说了些实在话:“……昧经邦之远图,昧戡乱之大略,无绥人之德,失驭臣之柄……当深自修省,悔过责躬,逆耳忠言,钦而必受。”
他说自己不懂怎样经理国家,不懂镇压叛乱的办法,没人品没人佩服,臣子们都不听他的了,以后什么都改!
做出了一番非常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后,高宗做出了一个决定:把临时首都从杭州搬到江宁,并改名建康。
迁都是必须的,因为在杭州城中,还确定不了有多少苗刘二人的同党,而皇帝追求的是百分之一百的安全。
谁知道这搬家竟然搬出了祸事。
舟车劳顿,纵然是百般呵护,高宗的独生子赵旉还是生病了。
全皇宫里的人小心翼翼地侍候,提防出错。
真是越怕鬼就越见鬼。恐怖的墨菲定律这时又一次证明了它的准确性。
一个宫娥一脚踢翻了一座鼎。惨了,铜鼎撞在砖地上,成年人都会吓一跳,何况是病中的小孩子。
只有三岁的赵旉当场吓得抽搐,赵构大怒,命人把那个宫娥拉出去立即砍了。结果屋外边人头落地,屋里边他儿子也咽了气。
赵构死儿子,等同于寡妇死儿子,这下子彻底没搞头了!他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好几次在宰执们面前嚎啕痛哭。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中记载道:太子病未瘳,有鼎置于地,宫人误蹴之有声,太子即惊搐不止,上命斩宫人。少顷,太子薨,年三岁。诏辍五日朝,殡金陵之佛寺。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二章:乞哀书

高宗小皇帝坐在建康的临时行宫中,思前想后,百感交集。
为了登上这个皇位,小皇帝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包括被人追杀被人绑架被人胁迫被人逼着发假誓等等,追后连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都弄没了。
关于自己儿子的死亡,别人不知道,高宗心里却是明白得很。
当初苗傅和刘正彦逃离杭州之前,曾与高宗一起发誓,相互不加害于对方,否则断子绝孙。
高宗皇帝何等人也,苗刘两人后脚离开,高宗马上命令韩世忠在后面追杀,斩首示众,狠狠除了一口恶气……
问题是,高宗皇帝没有想到自己的誓言应验得如此之快,让人措手无策。
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尽头?还不如投降给金人算了,免得以后的生活老是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乎,我们的高宗小皇帝提笔疾书,给金兵的元帅完颜粘罕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亲笔信。
这封信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宗皇帝《乞哀书》。
但是,这封《乞哀书》的内容,在宋史中居然没有记载。
几经周折,这封信的内容终于在宋朝李心传所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六中被发现。全文如下:致书左副元帅宗维略曰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此所以鳃鳃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已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谨按十一月丁卯诏书云在建康遣杜时亮其为书指曲尽哀祈恐即此书也国史拾遗与元帅书八月日谨致书国相元帅阁下某昨遣洪皓输恳切之诚惧道涂梗塞或不时布闻则又令崔纵进书御者既遣使者于庭君臣相聚泣而言曰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以中原全大之时犹不能抗况方军兵挠败盗贼侵交财贿日朘土疆日蹙若偏师一来则束手听命而巳守奚为哉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二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某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身彷徨局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鳃鳃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巳也恭惟元帅阁下以宗英之重行吊伐之师谋略如神威权不世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逐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极天所覆混为一区此岂载籍所有哉故缺十二字愿削去旧号自此一缺二字者盖知天命有归而欲仰以成缺二字一尊之人也如此则缺十三字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亦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昔秦并天下可谓强矣而不废卫角之祀汉高祖成帝业可谓大矣而不灭尉陀之国周武帝兼南北朝可谓广矣而许留萧察以为附庸故曰竭山而畋者非善畋者也竭泽而渔者非善渔者也伏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缺十六字倘异时奉事之诚不足以当保持之意则移师问罪缺六字何难之有某亦将何辞呜呼中天而立至威也相时而动至明也存人之血祀至信也全人之肝胆至仁也兼是四者在阁下德为何如在某之感为何如不宁惟是而已大军一回则数百万之生灵永保室家数万里之山河永成井邑亦大国之利也孰与夫皇皇称兵而自残其一统之内哉今缺六字社稷存亡在阁下一言某之受赐有若登天之难而阁下之垂恩不啻转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谨这封信行文流畅,引经据典,哀祈曲尽。堪称是投降信中的典范。
此信一面世。就成了以后无数亡国之君的案首必备文本。几百年后,南明的朱由榔就以这封信为蓝本,复制粘贴了一份给大清的多尔衮。
这份信写得如此妙手天成,让人不忍心做出任何的删减改动,包括分段和添加标点符号。现在大致翻译如下:尊敬的元帅大人:
您好!您今年五十多岁了,为了统一大业,万里迢迢,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江南,一定很辛苦吧?
看到您这么辛苦,这么操劳,为了您的身体,为了您的光辉形象,有几句话,小赵我觉得有必要跟您说说。
现在贵国征伐我们小邦,就好比神话故事里的大力士孟贲搏杀小人国里的僬侥,那简直是易如反掌啊。
您想想啊。当日我们拥有全部中原地盘时,尚且无法和贵国抗衡;现在我们军队的建制全被打散了。国内根本找不出一支成形的部队,又兼盗贼蜂起,财源日趋枯竭,土地越来越少,贵国就算只发一支小部队来,我们也无力对抗,只能伏首听命而已。
自古以来,国家灭亡的表现不外乎两种:国主的逃亡或投降。
在贵国的严威之下,我们把国都从汴梁搬到南京,又从南京搬到扬州,再从扬州搬到江宁,短短两年之间,已经搬了三次了。现在,我们身处荆蛮之地,连安身之所也没有了。
防守无人,想逃无地,只能彷徨于天地之间。
元帅大人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横扫**,一统天下。谋略如神,威权不世。可以这样说,您老人家用兵之妙堪与黄帝比肩。
现在的大金国,已是天命所归。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你们对我的逃亡表现还不够满意,我愿意投降,削去国号,听从你们的安排。
从今以后,天下没有大宋,只有大金。
中原江南,就是大金国的附属国;江南所有的金珠玉帛,就是大金国存放在外的库府;江南所有的学士大夫,都是大金国流放的奴隶;江南所有的土地,都是大金国的菜园。
所以说,您老人家就不必劳师动众了。
秦国兼并天下,可以说够厉害了,可是放了卫国一条生路,不赶尽杀绝;汉高祖成就帝业,可以说够强大了,可是没有剿灭尉陀之国;周武帝终结南北朝,可以说够生猛了,可是留下了萧詧作为附庸。
为什么这些明君会这样做呢?原因就在于,竭山而猎的并不是一个好猎手,竭泽而渔的并不是一个好渔夫。
求求您老人家,把目光放远一点儿,偃甲回师,放我一条生路吧。
天下没有谁专门破坏自己财产的。只要您的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