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不小了,如今也已经三十多岁了,从吴玠和岳飞的奏报上看,女真人都是欺善怕恶之徒,当他们碰到强硬的对手,他们也会害怕,也会逃跑。
皇帝御架亲征,击溃强大的敌人,这是何等的荣誉。
皇帝也需要荣誉,也需要把自己的功劳载入史册,名垂千古,更何况是孔武有力,箭术超群的高宗皇帝!
于是乎,高宗皇帝脱口而出:““朕为二圣在远,生灵久罹涂炭,屈己求和,而虏复肆侵凌。朕当亲总六军,往临大江,决于一战!”
皇帝金口玉言,这事就算定了下来,而下面要确定的是主帅的人选。
谁来担任主帅,这可是个头疼的问题。
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这三位主将都有当主帅的资格,但是他们相互不服气,而这场战斗,很明显要三大集团军齐心协力,才有获胜的可能。
那么,谁才能有资格来指挥和调动这三位大帅?
想来想去,赵鼎向皇帝推荐了一位人选,他就是张浚。
虽然他是福田之役战败的主要负责人,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他曾经当过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这三个人的领导。
在几年前的“苗、刘事变”中,正是张浚领头,率领和统筹群臣班师勤王;当其时,无论是刘光世、张俊、又或者是韩世忠,全部都奉张浚的军令行事。
因此,由张浚来当此战的主帅,起码在名义上能够服众。
这段时间张浚的日子并不好过。
福田战役的先赢后输,再加上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次战役的大胜,让吴玠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西北王,而张浚只好回京复命。
到了京城,张浚才发现,原先那些军头,包括韩世忠在内,都已经羽翼丰满,对自己甚为疏远。
没有了军头们的支持,张浚在皇帝面前连发言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自己居然获得宰相赵鼎的推荐,重新成为南宋朝廷在军事方面的第一人。
这实在是……
话还没说出来,我们的张浚大人已经热泪盈眶了。
既然是御架亲征,皇帝下旨,后宫家眷们从陆路到温州,再坐船去泉州避难;然后在前线的平江府修建一座行宫,他要在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而在行宫修建好之前,皇帝当然是在临安城的皇宫暂住。至于平江府的行宫何时才修建好,当然是皇帝说了算。
这样的安排。既表达了皇帝对作战的支持和皇帝本人的勇武,又能够让皇帝劳逸结合,安全舒适,得到皇帝的首肯。
谁能够想出如此心思慎密,百般周全的计划来?当然是女真人的好朋友,高宗皇帝的好同志………秦桧。
三十万金、齐联军整整齐齐、浩浩荡荡地向着淮南地区挺近。
一路上,金、齐联军势如破竹,楚州、和州等地的宋军纷纷弃城而逃。
接到张浚的军令。韩世忠很快就带领本部兵马过江,驻扬州城,厉兵秣马,准备与来犯的敌人厮杀。
按照赵鼎和张浚事前的布置,在淮南一带,也就是长江中下游区域里,南宋将集结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三人共十五万以上的兵力。
为了让己方在人数上不吃亏。高宗皇帝甚至赵构甚至把自己的御林军班直,最亲信的私人将领杨沂中都派了过来。
可以说,这是自富平之战后,宋军集结兵力最多的一次。
但是,当金齐联军已经逼近,韩世忠还发现身边有任何一个友军出现!
刘光世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光荣传统。临战先退,远远地躲回到长江南岸,到南宋第二大城市………建康城里去享受快活人生;对于总部下达的军令,从来都不是他要考虑的内容。
张俊并没有说不进军,而是给朝廷写了封信。向宰相赵鼎报告说,我要先到平江府去给皇帝打前站。然后过江抗敌。
张俊不但给朝廷写信,同时也向全军提出了抗战倡议,他说,躲有什么用呢,只有向前一步,才有生存的转机,我们要向前进,向前进。
张俊的行为,博得了全天下的一片喝彩:“张将军果然赤胆忠心!”
张俊说到做到,他很快就起兵,带着本部人马赶赴平江府,进展神速度。
然而,就在进城的一刹那,在万众瞩目之下,突然间意外发生了。
久经沙场,弓马娴熟的张将军突然间马失前蹄,摔了下来。当时场面惊悚、真实,摔得非常果断,让无数目击者为之震撼。
我们的张将军受伤了,伤情严重,甚至连毛笔都拿不起来,唯有找人给宰相赵鼎些了一封信,报告伤情,请求在平江府疗养。
这个张俊,果然是个妙人。
赵鼎也是个明白人,岂能被这些小伎俩所蒙骗。于是赵鼎便通过枢密院直接下命令,让他立即率军渡江,到长江北岸去打仗,尽一个军人的本分。
宰相言辞如刀,奈何将军脸皮似铁,张俊啥反应也没有。
伤情确实很严重,实在没办法领军打仗,不要说枢密院的命令,皇帝的圣旨都没用,要么你撤我职吧。
结果是,整个的淮南战场,只剩下了韩世忠的一支部队。
金、齐联军到了。
当然,第一波是前锋部队,主力部队还在后头;十几万人的一支大部队,单是粮食等辎重就足够拖上一段时间。
韩世忠是什么人?在岳飞崛起之前,是宋朝公认的第一猛人;无论是个人的武力,又或是带兵作战的能力,都是宋朝最顶尖的。
对上敌人的前锋营,韩世忠二话不说,直接带人冲锋。
那一天在江北的大仪镇一带,战火突然爆发,金、伪齐联军几乎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血肉横飞,等他们反应过来之后,韩家军的刀枪已经近在眉睫了。
这帮人只能够逃跑。
这样的事在鸦口桥、承信等地又发生了几次,金、伪齐联军的前锋部队一再被韩家军袭击,几乎全军覆灭。
虽然如此,等后面金、齐联军的大兵团接近后,韩世忠明智地选择了后撤。他渡江回北岸,在镇江府驻扎。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零一章四败兀术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对于韩世忠的撤兵避战,很难作出批评。
实际上,韩世忠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韩家军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渡过长江御敌的军队。
在没有援军,没有帮助的情况下,面对着金、齐联军的先头部队,毫不畏惧,几乎全歼了敌军的前锋营。
一直等到敌军的主力兵团到来,而自己的友军还无影无踪的情况下,韩家军方才收兵,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回了长江以南。
凭什么让韩世忠停驻在江北,孤军奋战?
这不是韩世忠有没有能力与金齐联军抗衡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公平的问题;万一韩世忠把自己的部队拼光了,孤身一人逃回江南,成了一个光棍司令,到了那时候,让我们的韩大帅情何以堪?
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黄天荡一战,韩世忠统率孤军,在长江把完颜兀术压制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完颜兀术的十万金兵打得狼狈不堪,死伤惨重。
而最后的结果是,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被金兵南北两岸夹击,韩世忠的八千水军只剩下几百人。
要不是岳飞在湖南征四寇时故意相让,韩家军也没有那么快就恢复元气。
假如张俊的部队和刘光世的部队能够一同过江,与韩世忠并肩作战,韩世忠绝对不会后撤,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按照韩泼五的性格。肯定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
事实上。当刘光世畏缩不前,当张俊诈伤不出而没有受到高宗皇帝严厉制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韩世忠撤军的必然后果。
对于刘光世和张俊的不作为,高宗皇帝没意见吗?
当然有意见,只不过小皇帝隐约不发而已。
刘光世和张俊都是典型的军阀,手中的兵力就是他们的筹码。对于他们的不作为,高宗皇帝不但不敢过于斥责,甚至还要对他们做出安抚。以免他们造反。
就这样,南宋的三大集团军全部都集结在长江的南岸:刘光世驻扎在建康府,韩世忠驻守在镇江府,至于张俊,他牢牢地“防守”在平江府,忠实地、长时期地给皇帝打前站,做皇帝的贴心小棉袄。
虽然如此。在南宋朝廷中,依然有血性的官员站了出来………他就是庐州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抚使仇悆。
仇悆竟然准备拼死守卫庐州城。
当时淮西大部分的官员都已经逃回长江以南,而刘光世江东、淮西路宣抚司的急件不绝于道,其内容无非是命令仇悆焚烧积聚,放弃庐州。
按照宋朝的官制,淮西安抚使归属于江东、淮西路宣抚司管制。也就是说,刘光世是仇悆的顶头上司。
换而言之,仇悆应该奉命行事,弃城撤退;而他的死守其实是在抗命。
对于仇悆的违命不遵,刘光世非常生气。派统制张琦带领几千兵士前来庐州,企图以武力劫持仇悆。胁迫胁迫他带头逃跑。
仇悆大怒,喝道:“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殉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
仇悆是当时庐州权力最大的官,他不但没有做出任何撤退逃跑的举动。而且“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
张琦顿时羞愧万分,他一个文官都不怕死,我们堂堂七尺男儿,武将出生,难道连个读书人都不如?算了,横竖是个死,不如留下来与敌人拼了。
就这样,仇悆的守军又多了几千兵马加入。
金兵的主力部队到了,很快就把庐州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是的,淮西地区有好几个大城池,完颜兀术必须要分兵去占领,间接减轻了仇悆和庐州城的负担。
然而,作为如今淮西地区唯一一个坚持抵抗的守官,仇悆要面对的敌军数量是最多的;数不清的营寨驻扎在庐州城的周边,把城池包裹起来。
金、齐两国联军的士兵蜂拥而出,组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庐州城在这片大海之中,俨然成了一座孤岛,被狂风暴浪不断侵蚀…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仇悆还是坚守了两个多月。
靠的是什么?
勇气、舍生忘死,如此而已!
临安府皇帝行宫,高宗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脸上一阵阵的发烫。
高宗皇帝没有发烧,只是被打脸而已。
好不容易等到皇帝有勇气去抵挡金兵,而手下的三支集团军居然当众拆自己的台,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真想不到,花费了如此巨大的粮饷,居然养了这么一些窝囊废。
皇帝的情绪已经充分表达在他红彤彤的脸上,朝堂之下,一片寂静,没有人愿意在这种时刻去招惹皇帝。
这个时候,值班太监突然送过来一份加急奏章。
高宗皇帝打开一看,原来是李纲给朝廷的奏报,上面的说法大有新意:“岳飞新立功于襄汉,其威名已振……陛下倘降明诏,遣岳飞以全军间道疾趋襄阳……捣颍昌以临畿甸,电发霆击,出其不意;则伪齐必大震惧,呼还丑类,以自营救,王师追蹑,必有可胜之理……此上策也”
李纲的意思是,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是宋朝有危险,实际上伪齐的风险更大。假如让岳飞突然袭击开封府,将会有巨大的收获。
一旦岳飞能够攻陷汴梁城,断了伪齐大军的后路,非但可以逼迫金、齐联军马上退兵,还能给伪齐予沉重的打击。
即便岳飞攻打开封府不下。这起码是个围魏救赵之计,依然可以迫使金、齐联军尽快退兵。得以保全两淮地区的安全。
李纲的分析意见,得到了以张浚为首的大部分官员的认同,其中以参知政事沈与求的分析最为简单明了:“诸将之兵,分屯江岸,而敌骑逡巡淮甸之间,恐久或生变。当遣岳飞自上流取间道,乘虚击之,敌骑必有反顾之患。”
于是乎。高宗皇帝顺应群臣的意见,给岳飞写了一封亲笔信:“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忧之,已降指挥,督卿全军东下。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宜悉之。”
好一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这个时候的高宗皇帝,倚飞何重!”
高宗皇帝的这封信虽然让岳飞出兵,但出兵的路线和李纲、沈与求等大臣的意见相距甚远。
李纲他们的建议是让岳飞北上。直接攻打汴梁城;而高宗皇帝是叫岳飞东进,以岳家军区区三万人,去打退金、齐十五万联军。
这个高宗皇帝也太看得起岳飞了把!
岳飞很快就收到了高宗皇帝的手诏以及朝廷颁布的命令。
说实在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安排。
朝廷在长江的上游拥有十五万多的大军,却停滞不前。反而要让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岳家军去入淮做战。
这岂不是用远水来救近火吗?
按照刘光世和张俊等人的做法,肯定是先拖上一段时间。容后再说。
但假如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岳飞就不会成为以后我们所熟知的岳飞了。
岳飞闻命即动,没有丝毫的拖延。一边集结兵力渡江,一边先期派出徐庆、牛皋率领两千骑兵去援救最危急的庐州。
按照之前朝廷与岳飞商定的结果,岳飞的大本营设置在鄂州,而徐庆和牛皋等将领驻扎在了江北的襄阳六郡。
这两千骑兵已经是岳飞先期所能派遣出来的最大的兵力了。
虽然多出了张琦的几千兵马,庐州城的保护战还是打得异常艰难。
双方的兵力太过悬殊了,虽然庐州城的城墙还算牢固,但敌军的抛石机和攻城车等让守军吃足了苦头。
仇悆还收到了一个坏消息,因为庐州城久攻不下,伪齐的元帅刘麟亲自率领大军来到庐州城下指挥作战。
这时候的庐州城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从孤岛变成了一叶轻舟。
十二月十八日,凶煞宜忌:土府血支天吏归忌血忌天刑这一天早上,仇悆登上城门观察敌人的动向,忽然有一支骑兵部队来到城下,细看之下竟然是岳家军的旗号。
仇悆想都没想就打开城门,来得正是牛皋和徐庆一行两千骑兵。
仇悆对周围的将士说道:“这是牛皋牛观察,我们如今有岳家军相助,势必一举破敌,庐州守得住了。”
牛皋和徐庆还没坐稳,就有五千名敌军骑兵逼近。两人立即出城迎战。
岳家军的行为把庐州的守军都吓了一跳,兵力严重不对等,岳飞的部下都是些什么人,这是勇敢还是狂妄?
在城外,淮西深冬的寒风里,大群敌骑渐渐逼近。
牛皋命令士兵展开“岳”字旗和“精忠岳飞”旗示敌,五千敌骑大为惊愕,他们料想不到会在此地出现岳家军。
牛皋一边带头冲锋,一边大声喝道:““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
岳家军在淮西的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