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一拖,就起了变化,大中朝劝降郑芝龙的事情不知通过谁走露了风声,传到了福建绍武帝和福建巡抚张肯唐的耳中,张肯唐立即便找郑芝龙质问这件事是不是真的,郑芝龙为此很是尴尬,无奈之下矢口否认,并且表示要在年后便发兵北伐,克复南京。
这句话简直就是笑话,谁都知道现如今仅凭他们的力量,能守住福建就谢天谢地了,郑芝龙信口开河说克复南京,根本就是信口开河。
如此一来,非但没有打消张肯唐和绍武帝对郑家的疑虑,相反让绍武帝更是感到了惊慌失措。
郑芝龙正在安平郑家城中为了是否该投降大中朝伤脑筋的时候,忽然间郑芝龙的弟弟郑芝彪从外面闯了进来,惊呼道:“兄长!大事不好了!绍武帝今早突然间在张肯唐率领的一千多明军的护送下出了泉州城,朝着广东方向逃去,他们已经不相信咱们了!”
郑芝龙听罢之后,立即惊得丢了茶碗,腾身站了起来……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四十八章 首尾两端
朱聿鐭坐在马车上,连连催促护随人员加快速度,自从他得知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的消息之后不久,便立即被张肯唐等人扶起来做了这个绍武帝,作为朱家后裔,本来他还一心想要重整河山,光复大明帝国。
可是当他当上了这个所谓的皇帝之后,才发现他所谓的理想根本就是一场梦境罢了,他这个皇帝根本就是一个傀儡,虽然在张肯唐和郑芝龙的辅佐之下,他搭建起了一个草台班子,设立了六部,但是他在登基之后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先不说大中军如何厉害,单单说福建的政务,他便没有一点权力,军权几乎全部都把持在了郑芝龙的手中,而政务权力则都旁落在了那些文臣手中。
更让他郁闷的是就在他登基之后,两广那边的明朝旧吏们也在广东扶起了同样是朱家子孙的朱由榔,成立了一个永历政权,这倒好,小小的南方之地,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仅有的一点资源,也基本上都被他们用来两个小南明朝廷争夺名分上了。
所以虽然他登基了半年时间,两个南明朝廷非但一块失地也没有从大中军手中夺回来,而且局势却日益糜烂,大中军逐渐从北方腾出兵力,将他们生存的空间挤压的越来越小。
这还不是他要逃走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年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福建到处都在传言,郑芝龙正在于大中朝何谈,准备投降大中朝。
这个消息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朱聿鐭并不清楚,但是诸多大臣都对此事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而且多次对朱聿鐭建言,让朱聿鐭罢免郑芝龙。
但是朱聿鐭充其量也就算是一个被供奉的泥胎,现如今他的绍武政权无论是军队还是财政,全要靠郑芝龙来扶持,他又怎么可能罢免郑芝龙,夺了郑芝龙的兵权呢?
现如今他所谓的绍武军,其实根本就是郑家的私兵,军饷是郑家发的,兵将们只认得他郑芝龙,又有多少人肯听他这个傀儡皇帝的话呢?
所以一些大臣的建言根本就是笑话,为此朱聿鐭年前召见了郑芝龙,对郑芝龙问及了有关他和大中朝议和之事,但是却被郑芝龙矢口否认,到了过年期间,这样的风传更是在福建各地甚嚣尘上。
成语说的好三人成虎,谣言传的多了,也会被人信以为真,何况郑家和大中朝谈判,绝非是空穴来风之事,这几月间有不少明朝旧吏从北方逃到南方,其中谁也说不清到底多少人是真的效忠于大明王朝,来投奔南明两个小朝廷的,也说不清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已经暗中投靠了大中军,前来充当说客,或者是来给大中军充当细作的。
总之朱聿鐭不得不相信郑芝龙已经开始动摇,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他的绍武朝立足的根本就是郑芝龙的郑军,假如郑芝龙一旦投降大中朝的话,那么第一个遭殃的便肯定是他朱聿鐭,他可是郑芝龙投降大中朝的最佳的投名状,所以过罢年之后,朱聿鐭真的是坐不住了。
于是朱聿鐭暗中便将张肯唐等他信得过的重臣招至了他的宫中,密议对策,但是张肯唐这些人皆身为文官,手中并无多少兵可用,根本不能拿郑芝龙怎样,而张肯唐也怕郑芝龙一旦投降,会对他先下手,于是张肯唐等人便怂恿朱聿鐭放弃这个帝位,干脆逃往两广投靠永历朝,即便是皇帝当不成,起码可以保住性命。
于是朱聿鐭思前想后一番之后,觉得性命还是重要一些,更何况这种傀儡皇帝当的也不痛快,做不做这个皇帝对他来说都已经是无所谓了。
在上元节过后,朱聿鐭终于下定了决心,背着郑芝龙,暗中让张肯唐联络了一个叫方正明的都指挥佥事,并且笼络了千余名效忠于大明的明军旧部,突然间便护着朱聿鐭逃出了泉州府,一路朝着广东方向逃去。
什么皇帝不皇帝,朱聿鐭这会儿已经不在乎了,他只想着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有多远走多远,至于永历帝会如何安置他,这会儿他暂时已经顾不上了。
负责镇守泉州的大将正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郑芝豹怎么也没有想到,绍武帝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逃离泉州,连皇帝的位子都不要了,所以起初有人禀告他,说都指挥佥事方正明带领千余明军旧部,离开泉州的时候,他还没怎么在意,只是派人去追上方正明,问其要做什么。
而方正明则回答,说奉旨前往漳州府,增援在漳州府以南的兵马,而这个时候绍武朝的军事方面并没有统一,虽说以郑芝龙的郑军实力最强,但是毕竟郑芝龙并未控制全部兵马,一些福建的明军并没有全部接受郑芝龙的统御,故此虽然郑芝豹有点怀疑方正明此行的目的,但是起初他以为最多方正明也就是看不惯他们郑家把持绍武朝的军权,想要离开这里罢了。
对于那千余名明军,郑芝豹也没想怎么样他们,他们走了正好,也省的他们郑家要出钱出饷来养活他们了。
但是随后郑芝豹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方正明跑的时候,张肯唐也不见了踪影,接着宫中传出消息,说绍武帝也突然失踪了,郑芝豹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郑芝豹一边派人立即快马加鞭朝南追赶绍武帝一行人,一边赶紧派人给郑芝龙报信。
但是这个时候他动作已经慢了许多,绍武帝在张肯唐和方正明等人的护送下,已经远离了泉州府,快要进入到漳州府了。
郑芝龙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绍武帝已经跑了快一天时间了,所以郑芝龙惊得是目瞪口呆,一时间也有点麻了手脚了。
要知道现如今他郑芝龙之所以能名正言顺的控制福建,最重要的就是他曾经是大明福建总兵官,而绍武帝则是他立足的根本,绍武帝在,他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兵马,但是现如今绍武帝突然之间,便弃了他而去,就等于是已经彻底于他决裂,他便不再是什么绍武朝兵马大将军了。
而前段时间因为绍武帝和永历帝的身份之争,他郑家已经和两广的永历朝闹得是兵戎相见,把永历朝上下给得罪了个光,现如今绍武帝也弃他而逃,这就等于让他失去了立足的政治基础,即便是现在他想向永历称臣,估计永历朝也难以再信任与他了。
所以绍武帝的突然逃走,对于郑芝龙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有绍武帝在,他还有一点政治资本,可以名正言顺的在福建招募兵马,跟大中朝相对抗,但是没了绍武帝,他的身份便非常尴尬了,如此一来,他就不再有合法的身份,充其量也就算是一支私军,什么名分都没有了。
于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郑芝龙被惊得顿时有点手忙脚乱,立即下令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漳州府,以期能赶在绍武帝逃到广东之前,令漳州府的守军将绍武帝截下来,那样的话他便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郑芝龙最终还是慢了半步,就在他的人赶到漳州府的时候,绍武帝一行人已经提前一步逃入了广东,漳州驻防的郑芝龙的兵马,虽然怀疑他们一行人的目的,但是因为带队的乃是时下绍武朝的吏部尚书张肯唐,而且随行的还有都指挥佥事方正明,而且他们声称是奉了圣旨,要前往广东和永历朝议和,故此当地守将虽然怀疑,但是也没有理由截下他们,故此在郑芝龙的军令到达之前,便将他们一行人放过了漳州府,进入到了广东境内。
等郑芝龙的军命到达漳州府的时候,漳州守将想要再追绍武帝一行,已经是为之晚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绍武帝逃到了永历朝的控制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郑芝龙便算是没了主意了,于是郑芝龙立即召集他麾下的人等,商议此事该如何处置。
出了这等大事,对于郑芝龙一系的人来说,无疑让所有人都乱了分寸,虽然他们也大多知道,郑芝龙眼下正在和大中朝商议接受大中朝招抚之事,有人便提议,既然现在绍武帝逃离了福建,他们便已经没有了明朝的官身,与其两边受夹板气,倒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现在就投顺大中朝拉倒。
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他们投顺大中朝,还为时过早,毕竟大中朝尚未给他们郑军今后的地位以及身份一个明确的答复,现如今便急于投顺大中朝,很显然不是上策,现如今虽然绍武帝已经逃离了福建,但是他们手中也并不是没有牌打,永历朝肯定是不愿意看着他们这样一支实力很强的兵力倒向大中朝的,所以即便是先前他们闹得很是不快,但是只要他们手中有兵有马还有战船,那么永历朝便不会轻易坐视他们就这么投顺大中朝的。
所以有人提议,如果想要卖出好价钱的话,现在可以先投顺永历朝,然后再跟大中朝讨价还价,如果大中朝想要彻底灭掉大明的话,那么就不得不给他们开出一个好的价钱。
郑芝龙听着手下这些文臣武将们的意见,一时间也有点没了主意,本来他是想要现在就答应大中朝的条件,投顺大中朝拉倒,但是因为大中皇帝肖天健不许他私养私兵,这年头手头有兵马,才能腰杆硬,这本钱一旦没的话,他郑家就等于成了俎上之肉,只能任凭大中朝宰割了。
于是郑芝龙思量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同时跟两边联络,先看看谁的开价高再说,就在绍武帝逃离福建之后,郑芝龙终于在漳州息兵罢战,并且派出了手下大员紧随绍武帝之后,赶往了广州府。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四十九章 西北终决
新年过后肖天健并未闲着,在他的督促之下,朝中各种事务都在迅速的推进,各部各司其职之下,使得辖域之内的各种事务都在齐头并进,之前大明朝推行的各种摊派尽数被大中朝废止。
如此一来,各地百姓的负担便大幅度的降低下来,而且随着土地逐步的回到农民的手中之后,农民对于今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谁还愿意继续提着脑袋干事呀!于是各地的局势也就随之开始平稳了下来。
当然也不能说局势一下子就可以恢复到国泰民安的状态,毕竟每每改朝换代,总是有一些效忠于旧朝的人,不甘心就这么向新朝俯首帖耳,所以很多地方还有一些大明朝的愚忠,在想尽办法纠集人众和大中朝作对,想要再次恢复大明的统治。
但是对于大中朝来说,这些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已经是不足为患,基本上已经无法再动摇大中朝的统治了,在一道道抚民的政策推行下去之后,愿意跟着那些大明愚忠闹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也就是一些因为大中朝的建立,毁损到他们个人利益的一些地主以及旧官吏和官军在各地折腾。
对于这些人,肖天健狠下了心,令各地驻军给予强力镇压,乱世用重典,为了大中朝今后的安宁,一些不肯老实下来的人,就必须要清除掉,所以各地驻军对于这种抵抗,都采取了高压手段,一手抚一手剿,接受招安也就罢了,但是只要有人不接受招安,那么等待他们的便只有凛冽的打击,许多人为此掉了脑袋,甚至于是满门尽灭,但是对于肖天健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所必须要付出的鲜血,既然他们不愿意归于大中朝的统治,那么也唯有将他们就此抹去了。
而朝中诸臣对于肖天健的这种狠辣手段,有些人不太赞同,但是肖天健也不跟他们多说什么,现如今大中朝是他的一言堂,有人反对那么就不要再在大中朝为官,为此一批官员为此也丢了官职,被赶回家种田去了,如此一来,朝中反对的声音也就此被肖天健压制了下去。
天元二年的正月就这么在肖天健的忙忙碌碌之中过去,随着西北战事的进行,在正月底的时候,西北传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李自成年前在西北军的强力打击之下,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过半有余,再加上物资的严重匮乏,迫使其不得不弃守了西安府,带着残部逃入了汉中一带苟延残喘。
阎重喜和刘宝督军迅速的收复了西安府,本来按照阎重喜和刘宝的想法,他们直接挥师杀入汉中府一带,彻底将李自成给解决掉拉倒,但是这次肖天健却罕见的以皇帝的名义,干涉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肖天健在过年期间,颁旨给阎重喜和刘宝二人,令其暂停对汉中府的攻击计划,而是先稳定西安府的局势,派兵先扼守住汉中通往西安府的几处要道,先行攻打陕西西部等地。
肖天健之所以要阎重喜和刘宝他们这么做,关键是听从了李信等参谋人员的意见。
李自成虽然现在连战连败,但是毕竟手头还有一些实力,一旦征西军攻入汉中府的话,肯定少不了一场大战,那样的话对于大中朝的后勤来说,压力太大不说,还容易造成大中军的重大伤亡。
而汉中虽然不小,但是李自成想要以汉中之地养活十几万手下,在去年初遭到李栓柱的奇袭之后,汉中府储存的粮秣,根本不足以供李自成的兵马使用,而现在又是冬季,李自成也不可能通过垦种来解决口粮问题,所以与其强攻汉中府,倒还不如采取围困的策略,将李自成困死在汉中府一带,省的即便是西北军击败了李自成,又让李自成逃出汉中府,跑到了陕西西部一带,那样的话对于大中朝来说,是遗患无穷的。
倒还不如趁着李自成将主要兵马都集中在汉中府,其余陕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