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侬,我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侬,我农-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候,却是多雨季节,稻子扬花不好,因此头季稻瘪谷很多,实际产量只有晚季稻的六成左右。如果进行旱地育秧,便可提前到二月初播种,那么就能避过多雨季、头季稻产量大概能提高一倍;而晚季稻也能相应提前半个月播种、收获,这样也能给冬季蔬菜增加半个月的适宜生长时间,增加蔬菜产量。

三个大人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再各自结合的种田经验,觉得旱地育秧也许是可行的。但是种蘑菇?听都没听过,颇为犹豫。

德清便道:“种蘑菇不难,爹爹只要给我五厘荒地、帮我搭一个这样的稻草棚便好。”用炭条在地上划了一个“人”字形的草棚。

最后,杨仁厚同意划出半亩水田给她种水稻,半分荒地给她种蘑菇。

接下来的几天,德清画了几幅图,缠着三表哥祖洪用竹条给她做出实物来;又请徳秀跟她上山耙松针,让杨仁厚给她买石灰、搭棚子,让德方、徳正给她拌土、敲土坷垃……全家都被她调动起来。

半个月后,杨家稻草棚里的旱秧长得郁郁葱葱,这时红土村人刚刚张罗播种。德清的蘑菇棚也已经弄好,两垄地撒上了她从枫叶谷带回的油蕈、枞树蕈种子。

又过了半个月,杨家蘑菇棚里冒出了菌斑,半亩试验水田也插上了秧苗,这时候红土村人的秧苗只有半尺长。

红土村人对新事物喜闻乐见,他们一边看热闹、一边打赌杨家能否成功。而有些人,则对杨仁厚的女儿提起了兴趣。

这一日,德清家里来了两拨媒婆。

第21章 021 初绽放蜂飞蝶舞

上午来的李媒婆,是邻村庞家遣来的,问的是德秀;下午来的赵媒婆,是成居河老婆伍氏娘家嫂子遣来的,求的竟是德清。

对于赵媒婆,顾氏只有一句话:“孩子还小着呢,而且头上的姐姐也还没定出去,肯定得过个几年才能议亲,婶子且把礼物带回去。”

赵媒婆其实也知道杨家这个情况,但是受人所托,还是不遗余力为伍家孩子说了不少好话:“孩子今年十三了,是家中的独子,人也长得俊。说来也不是外人,现下正跟着你家孩子的顾家舅舅读书,先生也是经常夸赞他作的文章呢,今年准备下场,中秀才的把握很大……家里也有几亩水田,大人也很和气……孩子嫁过去,只有享福的份……”

顾氏却不为所动:“我家二姑娘太小了,现下还不想议亲,不敢耽搁伍家公子,婶子请回去吧。”

伍家越过当龄的姐姐提妹妹,真是没有规矩,顾氏绝不肯把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

对于庞家,顾氏没有直接回绝,晚上问丈夫的意见。杨仁厚经常到邻村做泥水,一听是庞老五家的大儿子,立即表示反对:“他们家吃饱穿暖是不愁,但是那家的孩子有个毛病,从小喜欢跟人打赌。虽然赌注很小,但是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多半心存侥幸、不够踏实。如今他父母当家,银钱不在他手里还好,以后成了亲单过,不定怎么样呢!万不可答应。”

李媒婆、赵媒婆铩羽而归,可是她们开了头,隔三差五便不断有媒人上门来,有提德秀的,也有问德清的。对于打德清注意的,顾氏一律当场回绝;对于提德秀的,顾氏则细细筛选。

日子一天天过去,德清收获了第一批人工栽培的油蕈和枞树蕈,除了自己家里留了一些,其余都卖给了镇上的富户,总共得了二两银子,顾氏夫妇和杨老爹都很高兴,但是德清很遗憾,因为她只成功了一小半——只有从枫叶谷带回来的熟土上长出了蘑菇,而新鲜制备的栽培土,因为没有发酵好,把蘑菇都“烧”死了。好在没有全军覆没,菌种算是保住了。

六月初,德清的稻子也到了收获季节,因扬花避过了雨季,稻粒颗颗饱满;加上稻种好,稻穗也比普通种子的稻穗粗长不少,因此,最后的亩产量比隔壁田块的高上一倍不止。顾氏夫妇的高兴自然不在话下,就是红土村人,也打算明年早季稻进行旱地育秧。一时间,杨仁厚家门庭若市,不时有打探育秧技术以及稻种的农人上门。

德清很愿意推广这项技术,杨老爹却多了个心眼,撺掇杨仁厚夫妇提出条件:杨家二姑娘可以帮助大家进行旱地育秧,但是每家每年依赖此技术多收的粮食,必须上交半成——即百分之五给杨家,而且技术不能外传。上门的诸人觉得稳赚不赔——多收了粮食才需要上交,而且只交半成、划得来,因此都签了字、盖了手印。这大概是这个时空的第一笔技术转让协议,德清很是佩服杨老爹。

也有人要跟杨家买稻种,这样德清很为难:虽然她手头有好多个品种,但是目前能够进行大田生产的只有被她命名为杨丰一号的一个,其余几个品种还需要进一步选育。就是杨丰一号,算上今年早季稻新收上来的,数量也只有一百多斤,按照一亩水田十五斤种子的用量,只能勉强供应自己以及二叔家。另外,她发现杨丰一号的稻穗也不是那么整齐,有必要进一步选育。杨老爹把她的难处传达了出去,许诺过个一两年再卖给大家良种,杨家这才平静下来。

杨家因掌握旱地育秧技术和良种,登门求亲的人更多了。双抢过后,顾氏闲了下来,继续给德秀挑人家。

这一日,大伯娘邓氏从前婆家参加完孙子的洗三宴,回家路过德清院门前,看到顾氏正往外送媒婆,第二日便跟顾氏开玩笑:“他四婶,你可别挑花了眼,你家德秀到底什么时候定出去?我可给德清看好了一户人家,孩子人品、学问包你满意,家里人口也简单、好处,只等德秀定了亲就遣媒人上门呢。”

顾氏略想了想,心头一动,笑道:“德秀还不算很大,我还要慢慢挑。德清就更不用着急了,再说了,那丫头主意大,婚姻大事,恐怕得她自己点头才行呢。”

邓氏道:“德清主意大是婶子的福气。她跟我那黎家四侄子一样,都是陆先生教出来的学生,有主意也是正主意。对了,我那四侄子提起自己的师妹,满口夸赞,还说什么‘自愧不如’呢……婶子养了个好闺女……”

晚上顾氏跟杨仁厚说起邓氏隐藏的意思,杨仁厚道:“那孩子我虽见得不多,看起来倒是一身正气,听德清的意思,学问也很好,对人颇为照顾。最难得的是他两人三年同学、自小相熟……我看合适。对了,德秀的亲事你挑好了没有,最近上门的那几家都不错,还是尽快定下一家吧,不然你就要被人议论挑剔了。”

顾氏嗤笑:“我被人议论得还少吗?谁爱议论便议论,我女儿的幸福最重要!挑剔怎么了?我们家的家境不差,德秀又样样都好!家务、田地活、女工,论能干,红土村同龄的姑娘谁比得上她?她的样貌虽比不上德清,可是就算在绿水镇,也是个有数俊俏女孩儿。再说,我家德秀还习文断字呢。说句心里话,如今我手里这几家,真没有一家能配得上她。可惜我娘家没有年龄合适的侄子,唉——”

杨仁厚又好气又好笑:“照你这么说,德秀就不要嫁人了?小心留来留去留成仇,我看德秀这阵子不大说话了呢。”

顾氏皱了皱眉头,道:“女儿的亲事,自有我操心。倒是德正,皮得很不像话,你得对他严厉一点。”

这一阵德秀的确沉默了许多,德清也看出来了,而且,她发现每次媒婆上门之后,德秀的不开心便会加剧。

德清又仔细观察了一月,终于得出结论:德秀有自己喜欢的人。可是,平日里并没有看她跟村上哪个男孩子有来往,德秀的心上人,会是谁呢?德清想不出来。

转眼到了十月秋收季节,顾氏仍然没有把德秀的亲事定下来。但是德清的杨丰一号表现优异,杨家比往年多收了四成的稻谷,全家欢欢喜喜忙着种冬季蔬菜。

这一日,三表哥祖洪娶亲,德清一家照例去喝喜酒。祖洪表哥平易近人、交游广泛,到了正日子接新娘,表兄弟、堂兄弟十来个、加上一大堆狐朋狗友,声势浩大。新娘进门的时候,迎亲的、送亲的挤在一起,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中,德清突然瞥见一样东西,顿时兴奋异常。

那是一个荷包,从一个人的袖口滑出来,半新不旧,大概带了一年的样子。荷包的样式德清很熟悉——那是德秀的作品,几年来她的女工都是这种风格。荷包还没掉到地上,立即有人伸手半途捞住了。德清顺着那只手往上看过去,看见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年身材颀长、眼睛亮晶晶,长得很是帅气。

德清一愣之后,立即转头看身侧的德秀。德秀脸色酡红、呼吸急促,炙热眼光的方向,直指那位少年。德清赶紧转头看娘亲,发现顾氏紧抿着嘴唇、脸上一丝笑容也无。心里暗道“糟糕”!

这位少年,德清认识,他是杜家村的潘庆福,以祖洪朋友的身份参加婚礼,昨日与吴世玲一家结伴前来给祖洪贺喜,今日也一起去接新娘。祖洪与潘庆福相熟,是因为四姑姑吴世玲的婆家就在杜家村,潘庆福是吴世玲儿子的同村伙伴,经常跟祖洪表兄弟玩在一处,或在红土村、或在杜家村。

喜宴散场之后,顾氏没有多留便带了儿女们回家,进了屋之后,把德清几个赶到二叔家,自己关上门跟大女儿说了一个下午的话。

德清不知道她们谈了些什么,但是德秀第二天就病倒了,这一病,虽断断续续服药,直到第二年春天都不曾大好。

顾氏很生气,绝不妥协;德秀很沉默,无声对抗。德清很着急,但是却想不出什么法子来。

她了解姐姐,德秀虽平日话不多,看起来很温顺,其实认准了一件事很难回头;她也了解娘亲,顾氏在杨家一言九鼎,做出的决定不许人违背。

三年前,曾有一整年时间,顾氏每天往返于杜家村和红土村,对潘家其实不陌生。其实潘庆福人不错,相貌好、头脑灵活,顾氏看不上的是他的家庭和爹娘。

潘庆福的父亲潘守财兄弟三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与老二是原配所生,老三则出自继母。如今虽然分家了,但是三兄弟对于父母的赡养问题一直有龌龊,不管是亲父、继母,都说三个儿子不孝顺。这也罢了,毕竟是上一辈的问题,关键是潘庆福还有一个弟弟,而他母亲偏心、溺爱小儿子,这是整个杜家村都知道的事。

顾氏见过不少父母偏心一个儿子、导致另外一个儿子过得苦不堪言的例子,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因此绝不同意让自己的大女儿受这样的罪。再说了,不肯赡养父母的家庭,肯定有问题,不管问题出在谁的身上,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虽然现下还看不出潘庆福有什么不妥,但是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顾氏想得很长远,德秀却认定了潘庆福,母女两人拉锯战。

杨仁厚今天觉得妻子有理,明天看着女儿可怜,也拿不定主意。其实早年修涟江大堤的时候,他就与潘守财认识,那时候两人关系还不错,回来后各自成家、生子,交往便变少了,渐渐地断了来往,实在对潘家不好评判。

转眼又到了春耕时节,整个红土村都忙碌起来,提亲的人也不在上门。顾氏暂时忘了生气、德秀也打起精神来,杨家的气氛也开始松动。

夏收的时候,签了约的人家都获得了丰收,按照合约,杨家获得了村人上交的四、五石稻谷。杨仁厚很开心,买肉杀鸡犒劳全家,最高兴的是杨老爹:“这下好了,再不用饿肚子。对了,德清,好多人都在问呢,你的稻种什么时候可以卖给他们?”

德清很为难:“还要等等呢。”她发现培育的稻种变异更严重了,贸然卖出去,出现问题可是会饿死人的!只能从长计议了。

夏收之后,潘家遣了人上门求亲,顾氏回绝,德秀又病倒了。令德清比较放心的是,顾氏并没有把德秀立即定给别的人家,好歹没把德秀逼得太狠。

秋收之后的一天,二表哥祖青从京城回到红土村,跟家里人坦白,两年前自己已经离了谢家商行、拜了一位老木匠为师。最近老木匠接了一个家具大单,要亲自到南疆挑选珍贵木料,他也跟着师傅一块去。

姑父吴世高很开心、认为衣钵有传人,姑姑杨仁华却很无奈、认为发财无望。德清听说之后,牵着德馨站在后山上,望着南方久久不动,她下了一个决心。

第22章 022 将远行郎情依依

德清打算跟着二表哥所在的商队一起去南疆,去寻找两种珍贵的稻种:不育系水稻、保持系水稻。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花苞张开之前已经完成授粉,经年累月之后,自交种子会逐渐退化、产量降低。进行人工授精可以结合不同种类稻子的优势、获得高产良种,但是需一粒一粒授精,根本不可能实现大面积生产。德清在枫叶谷摸索了三年、回到红土村又探究了近两年,五年下来,规模并没有做到多大,先前以为不错的良种也逐渐出现了变异。

如果她能够像上一世的科学家那样,找到不育系水稻、保持系水稻,然后利用手中的恢复系水稻,假以时日,她就有可能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在德清的上一世,“三系”杂交水稻结合强大的化肥、农药以及水利设施,养活了数十亿人口。

她上一世实习的时候,记得很清楚,不育水稻,就是在海南岛发现的;而保持系水稻,最先发现于日本,后来中国也有发现。因枫叶谷中都有野稻存在,德清有理由相信,长年如夏的南疆,野稻的种类应该更多,说不定就有她想找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条件所限,即使德清在这个时空找到两种珍贵的稻种,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也不可能把水稻单季亩产量提高到上一世般惊人的十六石,但若能提高到五石,那么相对于现在天合朝两石的产量,也是石破天惊的成绩。如果她能成功,光卖种子杨家就能发大财,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天合朝百姓将不再挨饿。粮食单产提高了,就可以栽种其它经济作物,天河朝的整个农业都会改观;农业改观,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也会发展起来。

每当德清想到这一点,就热血沸腾,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来到这个时空,也许是有意义的。

可是,自从徳秀满了十二岁,顾氏就忙着给她挑婆家,这让几个月之后就满十二岁的德清无比焦虑:在这个时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