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马贼挑眉竖眼,毫不在乎,反问道:“你是谁?凭什么教训老子?”
青年公子微微一笑:“我,姓李名世民,你呢?”
“我刘弘基,曾当过右勋侍,因逃避高句丽兵役,四处躲避,穷得只好偷马换衣食。”
李世民见对方说话爽快,爱才之心油然而生,笑道:“大丈夫当建功报国,如何贪生怕死,逃避兵役?”
那刘弘基笑道:“‘勿向辽东浪死’,公子不也一样钻进深山和黑熊斗气吗!”一心想干大事业的李世民,早就有心结交天下英雄。他眼前一亮,上前抓住刘弘基的手——“愿意交我这个朋友吗?”
“公子不嫌我是个下三流的偷马贼?”
英雄惜英雄,四只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四目相视,两人哈哈大笑。中午,李世民陪刘弘基在酒馆喝了一顿酒,又为他安排了一个住处。等回到家时,已日落西山了。新婚不久的妻子正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听说丈夫遭遇了黑熊,拉断了铁背弓,她十分后怕,上上下下察看了李世民好几遍,李世民哈着酒气,大大咧咧地说:“没事,我李世民福大命大造化大,这不,出去一趟,又交结了一个江湖上的好朋友。”
李世民夫妻自成婚后,互敬互爱。李世民高大魁梧,特别擅长骑马和射箭,而且他志向高远,胆识过人,不拘小节,这让长孙氏又是欢喜又是忧,她高兴的是自己终身有了依靠,担心的是乱世之中,丈夫的侠义脾气,或许会惹来祸端。她侍候丈夫喝了一盏茶,从里屋拿出一封信递给丈夫说:“爹爹从山西派快马送来一封信,说是急件,一上午都找不着你。”李世民忙放下手中的茶盏,展开信急匆匆看起来,看着看着,他一擂桌子说:
“昏君活该!这隋朝江山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长孙氏一听,吓得急忙掩上门,问丈夫是怎么一回事,李世民说:“皇帝被围困在雁门,父亲命我从军勤王。”
“那,你去不去?”
“去!怎么不去?乱世出英雄。乱世像怒涛汹涌的大海,只有投身入海,去遨游,去搏击,才能寻找机会,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长孙氏默默无言,她转身进屋,从箱底把所藏的父亲长孙晟的弓拿出来,交给丈夫说:
“这是赤虎销金铜胎弓,我父亲射法神奇,凭着它威震边关十多年。你拿着它,好自为之,它一定能给你带来好运。”
李世民接过赤虎弓,这真是一张好弓,虎头镏金,铜胎黑背,闪着青光。他搭手拉了拉,拉了几拉才完全拉开,比以前用的那些弓好多了,他万分喜悦,兴奋地对妻子说:“这张奇弓,必助我扫平天下!”
看着丈夫的高兴劲,贤淑明达的长孙氏又适时地劝道:
“要成就一番事业,光结交江湖侠客还不行,还要有精通文史的文士相助。家兄长孙无忌在这方面可助你一臂之力。”
“好!”李世民攥紧拳头,“这次北上勤王,我们几个一起去。”
自结婚以来,李世民夫妻二人还从未分开过。明日丈夫就要远行,长孙氏心中有些不安,毕竟是去沙场血战,稍有闪失,就有性命之忧。长孙氏一边给丈夫盖上被子,一边暗自落泪。
李世民此刻的心中却是豪情万丈,涌动着一股激情,他终于可以投身军旅,将自己苦练的一身本领去报孝国家了。他双目凝视着星空,憧憬着即将来临的新生活。良久,他才发现妻子正在床边拭泪,知道是舍不得自己。
“快躺下,别担心我。”李世民边说边把妻子揽在了怀中。
“二郎,沙场无情,刀箭无眼,你可千万要小心。”长孙氏偎在丈夫宽厚的胸怀中,叮嘱着。
“我知道,我的功夫不是花拳绣腿,弯弓搭箭还没人胜过我。”
“此言谬矣。两兵相遇,胜负无常,但蛮力不是角逐的本钱,智者才能笑到最后。我是担心你的冲动。”
“我知道,”李世民抚了抚妻子额头上的一缕秀发,“我二郎的枕畔有一位每天讲习兵书阵法的老师,我早已不是只知角力的蛮勇之人了。”
长孙氏羞怯地笑了。她沉了沉,又道:“家中的一切你莫挂念,上敬婆婆、下疼兄弟是我的本分,我只要你平安回来。”
李世民感激地看着妻子,回道:“我知道你一向识大体,明事理,家中有你,我走的放心。只是……”
“只是什么?”长孙氏以为李世民还有什么吩咐的,便追问着。
“只是我会想你的。”李世民说着,搂着妻子亲吻着。
“二郎,”长孙氏的俏脸又飞上了两朵红云,她娇羞地闭上了眼,喃喃道:“我会等你回来的,明日还要早起,还是安歇吧,今晚别再孟浪了。”
“不是孟浪,是缠绵……”李世民说着,双手开始不老实起来。
长孙氏笑了,一边回吻着丈夫,一边自行解开了衣衫……
九月的大漠空旷、干燥,渐渐失去了蓬勃的生机。在岐州通往雁北白漫漫的官道上,大小辎重车吱吱呀呀地前进着,临时征调的勤王兵,高矮胖瘦,参差不齐,都拖着沉重的步子,缓慢地走着。前面快接近雁门战区了,面对强大的突厥骑兵,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这支杂牌军的主帅、屯卫将军云定兴正立马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远处的狼烟,愁眉不展。勤王救驾是好事,但两军交战,失败了就有性命之忧,不是被皇帝砍头,就是死于敌军刀箭之下。云将军叹了一口气,问身边探兵校尉:“距离突厥大营还有多远?”
“回将军,最多还有一天的路程,我前哨已遭遇突厥的小股骑兵。”
云定兴沉思了一下,命令道:
“大军暂缓前进,召各军统领过来议事。”
小山坡上,前军后军等诸军校围坐在一起,就下一步行动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安营扎寨,等其他援军来了再说,有的主张派小股部队骚扰敌军,戳戳马蜂窝再说,大伙儿莫衷一是,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正在这时,一阵马挂銮铃响,一位银盔银甲的少年将领,骑着一匹银青追风马,直冲上山坡,把众统领吓了一跳,警卫们横枪拦住了他。少年将军跳下战马,大叫道:“云将军,小将李世民有妙计禀告。”
云定兴知道世民是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唐国公李渊的儿子,忙叫人放他过来,问:
“世侄有何妙计,快说!”
李世民向各位统领施了个礼,对云定兴说:
“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云定兴一听,一拍巴掌叫道:
“真是英雄出少年,多建旗鼓为疑兵,此计甚妙,马上照办!”
云定兴的杂牌军素质不高,打仗不行,虚张声势却很在行。全军分为三十营,每营五百人,杀气腾腾地布满数十里的扇形战线上。白日则八卦旗、蜈蚣幡儿,旗幡招展,杀声震天,夜间则流星探马,钲鼓相应,火光连片,遮满了半边天。
且说突厥兵马,本是善于突袭的主儿,行军打仗,没有多少章法,今见南面数十里内,旌旗不绝,鸣钲振鼓,前后呼应,以为隋军救兵大至,心下惶恐。又加上义成公主遣使诈告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当时铁勒诸部,时常于碛北骚扰突厥城池。始毕见后方告急,隋军赴援大军声势浩大,心中暗叫不好,于是一声令下,突厥兵全线回撤,解了雁门之围。
这当儿,李渊也率勤王大军赶到了雁门,护送隋炀帝和群臣回到太原。经过这场雁门之围,隋炀帝几乎惊破了胆,又加上洛阳和长安附近出现了数股农民起义军,隋炀帝再也不敢在北方呆了。他对老臣苏威说:
“这北方流年不利,兵灾连绵,朕还是移驾江都去吧,那儿是吴侬水乡,人物温顺,朕呆着安心。太原为北方军事重镇,北拒突厥,南护洛阳长安二京,你推荐一个能人,镇守太原。”
苏威沉思了一下,说:
“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沉稳有谋,先前曾在龙门大败贼人毋端儿,杀死数千人,后又领兵打败绛州柴保昌,俘敌数万人。由李渊任太原留守,最为合适不过。”
苏威话音刚落,民部侍郎樊子盖凑近隋炀帝神秘地说:
“民间流传童谣说‘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天下都传闻姓李的以后要代隋当皇帝,陛下怎可任李渊为太原留守?”
隋炀帝一听,踌躇起来。苏威说:
“民间方士谣传怎可轻信,先前陛下听信方士安迦陀之言,杀死右骁卫大将军李浑及其宗族三十二人。这事应该有个结尾了。如今盗贼蜂起,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太原非李渊不能镇守。”隋炀帝经雁门之围,脾气收敛多了,他抓了抓头皮,说道:“李渊的姨母是独孤皇后,算起来他与朕也是姨表亲,我大隋对他李家向来不薄,想来他也不会没有良心反叛。这样吧,朕安排亲信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牵制李渊,没有他俩人同意,李渊也调动不了多少军队。”
大业十二年(617年),农民起义进入了高潮,各地起义军在尖锐的斗争中,逐渐由分散走向了联合。其中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最为强大。这年秋天,瓦岗军在河南荥阳与荥阳通守张须陀率领的隋军决战。瓦岗军诱敌深入,大败隋军,主将张须陀被杀。瓦岗军由此发展到几十万,占据中原,直接威胁东都洛阳。
同年,窦建德领精兵七千人,反戈一击,杀死隋涿郡通守郭绚,又收集溃败的起义军张金标、高士达的余部,力量更加壮大,人数发展到十几万人,成为河北地区起义军的主力。
在江淮地区,杜伏威领导的几万江淮义军,活跃在江河湖泊间,直接威胁着隋炀帝所在的江都。
三大农民起义集团军,已经把隋军的主力分割。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已成为两座孤岛,隋炀帝又龟缩江都。隋朝江山变的摇摇欲坠。而此时的太原,兵源充足,粮堆如山,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北方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早有起兵反隋,取而代之之心的李渊,决心把太原经营为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根据地。二儿子李世民虽然只有十七岁,但他精通武艺,兼通兵法,见识和胆识过人。在解雁门之围的战役中,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提出疑兵之计,显露出勇敢机智的军事才能。李渊大为高兴,特地把他带到太原,留在身边协助自己。而把大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留在河东城,托付河东县曹任gui照顾。
然而,太原也并不是那么好经营的,雁门解围之后,始毕可汗并不善罢干休,经常派精锐骑兵骚扰边关。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更是对突厥恨之入骨,诏命李渊率太原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回击突厥。
当时突厥兵势强大,有骑兵数十万,而李渊和王仁恭两军兵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千人。王仁恭不敢单独行动,率东部兵马二千多人,前往太原,意与李渊合兵一处。
十月的塞北,风呼啸着在草原上奔跑,朔县至太原的官道上,不时扬起阵阵黄沙。在突厥骑兵时常出没的地方,王仁恭格外小心,派侦察兵先行搜索前进。当走到一个叫千层岭的山坡下时,黑压压、无数的突厥兵突然从山顶上冒出来。侦察兵还没来得及发出警告,突厥骑兵就旋风一般,嗷嗷叫着冲了下来。王仁恭大吃一惊,跑是跑不掉了,拼力死战吧!王仁恭命令部队排开阵势,弓箭手前面压住阵脚,骑兵在后伺机出击。
但突厥兵比想象的还要厉害,根本不在乎飞蝗般的箭矢,只是一个劲地往下冲,几下就把隋军的阵脚冲乱了。两军混战起来,如砍菜切瓜。战马的咴咴叫声,人的怒吼声,刀枪的撞击声,响成一片,分不清彼此。突厥兵势大,渐渐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对隋军的合围之势。王仁恭心下害怕,想夺路逃跑,怎奈冲了几次,都被敌军砍了回来。正在这危急关头,东边山脚斜刺里冲过来几十名精骑。这小队人马并不杀入大阵,而是在几十步开外勒住战马,张弓搭箭,瞄准突厥兵,嗖嗖射出。立时就有几十个突厥兵应弦栽下马来。其中一位白盔白甲的少年将军,连射三十多箭,箭箭命中。突厥兵哪见过这种玩法,发几声长啸,一窝蜂沿原路退去。
脸上被砍了一刀的王仁恭,一看来人,眼泪就下来了,他跳下战马,单腿跪地,向为首的将军施礼道:
“谢留守大人的救兵之恩,若非大人来得及时,王仁恭只怕要死在此地了。”
说着王仁恭又转向那射箭的小将军:“小将军箭法神奇,请问尊姓大名?”
留守李渊忙过去把王仁恭搀起来,指着那少年将军说;
“此犬子世民,王大人不必多礼。突厥射猎驰骋,居无定所,很难对付。我这次带着几十名精骑前来侦察突厥兵动向。以想出一个对付突厥的万全之策。”
回到太原城,李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打击突厥的行动办法。会议一开始,王仁恭就唉声叹气,嘴里不住地咕哝着:“羊入虎口,无异于送死,无异于送死。”
这时,隋炀帝的亲信,副留守高君雅狐假虎威,指着王仁恭厉声道:“君命如山,战事未开,你就缩头缩脑,动摇军心,该当何罪?”王仁恭一听,吓得摸摸脸上的刀伤,再也不吱声了。
李渊白了高君雅一眼,对大家说:“敌众我寡,这是事实,但突厥虽拥兵数十万,也并不可怕。突厥的长处是善骑射,风驰电掣惯于奔袭。但他们见利则前进,遇难便退走。其宿营无定所,队伍不成行,打仗也只是掠夺财物和人口,不知道构筑工事,警戒巡防,也没有专门的后勤粮草供应。基于突厥的这个特点,如,以羊马为军粮,远设侦察兵,遇到大队的突厥兵,就布置疑兵,打骚扰战。若遇小股突厥兵,则毫不犹疑发起进攻,就地歼灭之。”
李渊提出的作战方案,符合敌我双方的态势,切实可行,大家一致表示赞成,决定成立一支二千人的精锐骑兵团,专门与突厥兵周旋。但在讨论谁当骑兵团主将的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