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史玉柱开始从全面出击转为重点战役。他发现减肥市场的潜力巨大,因而决定全力推广减肥食品“巨不肥”,提出要打一场“巨不肥会战”。就这样,从2月开始,以“请人民作证”为推广口号的“巨不肥会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响,巨人集团的广告再次铺天盖地倾泻到各地媒体上。
日后人们才知道,当时一篇被巨人广为散发的为保健品“鲨鱼软骨”而作的宣传文案《鲨鱼不患癌》,其署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袁彬博士,而实际上却是出自一个对保健品一无所知的外语系学生之手。其他的保健品文案甚至病例等等,也大多由名牌高校新闻或中文系的才子才女们杜撰而成。史玉柱想要“请人民作证”的保健品战役的中坚力量其实不是科研人员,而是一些靠想像力和文字功底吃饭的书生。
市场停滞,而巨人大厦每天都要靠大笔的资金填下去才能继续长起来,多线开战的恶果终于显露出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走出一步下策之棋,他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三、军团解体
1996年9月,耗尽巨人集团精血的巨人大厦完成地下工程,开始浮出地面。也就在这时,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了。
在当时,很多知情的人已经看到了巨人集团的危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危机会爆发得那么突然和猛烈。
从10月开始,位于珠海市香洲工业区第九厂房的巨人集团总部热闹起来,一些买了巨人大厦楼花的债权人开始依照当初的合同来向巨人集团要房子,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片刚刚露出地表的工程,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巨人集团可能已经失去了继续建设大厦的能力。这一吓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台风一样席卷了珠海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用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了大厦楼花、原本梦想着赚上一笔的中小债主再也耐不住了。一拨一拨的人群拥进了巨人集团。
由于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巨人集团仅仅委派了律师与债权人和记者周旋,巨人与媒体的关系迅速恶化。种种原本在地下流传的江湖流言迅速地在媒体上被一一放大曝光:
巨人集团的资产已经被法院查封,总裁史玉柱称已没有资产可被查封了;
巨人集团总部员工已三个月未发工资,员工到有关部门静坐并申请游行;
巨人集团一位副总裁及七位分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
史玉柱沉痛承认在保健品开发上交了上亿元的学费……
在那些风腥雨恶的日子里,史玉柱一直躲在巨人集团总部四层的总裁办公室里,那是一间300平方米的大办公区,史玉柱将办公室、书房、卧室、会议室、秘书室集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史氏空间。当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史玉柱就躲在这个孤岛上,拉下所有帷幕,拒绝与任何外界接触,整日在不见一丝阳光的大房子里孤寂地枯坐。
一向不善交际的史玉柱似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即便是在辉煌的鼎盛期,他也不太善于与外界交往。每当要做一次重大决策,他都喜欢把自己关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苦思冥想。久而久之,大办公区的地毯已凹凸不平,显得坑坑洼洼。
史玉柱把自己在孤岛上关了数十日。就在这些日子里,新闻媒体对巨人事件进行了高密集的轰炸,企业形象支离破碎。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没有跟媒体、社会进行过哪怕一次认真、知心的对话。他异常平静地对仅有的几位对他和巨人还抱一丝希望的部下说,我们不必主动去找任何一位记者,我们的名声已经这样糟了,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还能怎样?就这样,史玉柱轻易地放弃了最后一次获取同情和救援的机会。
当时的巨人集团除了巨人大厦没有别的固定资产,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销售商欠巨人集团的钱有三亿元左右,史玉柱自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至少有1。2亿元。可是由于不久后集团的整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绝大多数也没有收回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史玉柱那种缺乏沟通的个性在关键时刻最终葬送了巨人集团。巨人晚期曾出任常务副总裁的王建曾评价史玉柱说,他最大的缺点是清高,最大的弱项是不善与人交往,最大的局限是零负债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庞大的“巨人军团”分崩瓦解。
巨人解体后,史玉柱一夜之间身无分文,他惶惶然离开珠海这块伤心地,大江南北四处游荡,有一年还去了青藏高原,他突发奇想,去爬珠穆朗玛峰。在6000米处,他和三个同伴在冰川中迷了路,他的氧气也吸完了,天眼看要暗下来,非常恐怖,史玉柱对同伴说,你们走吧,我走不动了。好在同伴不愿丢下他,在50米远的地方找到一条路,总算死里逃生。这次珠峰探险,在史玉柱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山后,他辗转来到南京,并最终安定下来,决心重新开始。
史玉柱:我的四大失误
第一,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可谓大矣: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然而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巨人集团涉足了电脑业、房地产业、保健品业等,行业跨度太大,新进入的领域并非优势所在,却急于铺摊子,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巨人大厦导致的财务危机,几乎拖垮了整个公司。巨人的主业———电脑业的技术创新一度停滞,却把精力和资金大量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缺乏科学的市场调查,好大喜功,没有形成成熟的多元化管理的能力。
第三,“巨人”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巨人集团也设立了董事会,但那是空的。我个人的股份占90%以上,具体数字自己也说不清,财务部门也算不清。其他几位老总都没有股份。因此在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由于他们没有股份,也无法干预我的决策。总裁办公会议可以影响我的决策,但拍板的事基本由我来定。现在想起来,制约我决策的机制是不存在的。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充分体现了决策的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的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一种集体决策的机制,特别是干预一个人的错误决策乏力,那么企业的运行就相当危险。
第四,没有把主业的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从1989年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1990年的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统,到1993年的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软件等,这是当初巨人成就辉煌的关键。电脑业走入低谷以后,我忽视了技术创新这一“巨人”电脑的生命线,连续两年在业界反应平平,到1996年,“巨人”才推出了M…6407桌面排版系统。“巨人”二次创业的失利与此有很大关系。
精明有余而厚道不足的“爱多”胡志标
胡志标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狠。一方面他的市场直觉无人能比,他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捷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具有刺刀见红的经商黑度;另一方面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却具有豺狼般的狠劲,他能在一夜之间将DVD的价格腰斩一半,他能在半年之内让竞争对手死伤大半。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胡志标的失败正是由于他过黑而不厚所致。当合作伙伴纷纷离他而去时,他只有失败的份了。作为一军统帅的胡志标目标只有一个:把爱多做大、做大、再做大。于是,任何能让爱多做大的想法都让他跃跃欲试,而他过大的野心正断送了他自己。
一、壮志少年
胡志标出身农民,他没有读过几年书,很早就出来“跑码头”,他对家电有一种天然的爱好,从小就以组装半导体为乐,又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松下幸之助的自传,梦想着要当“中国的松下”。
有一天,在广东中山东升镇上的一间小饭馆里,他突然听到了一个消息:有一种叫“数字压缩芯片”的技术正流入中国,用它生产出的播放机叫VCD,用来看盗版碟片比正流行的LD好过百倍,这个东西一定会卖疯。
就这几句话,在瞬间改变了胡志标的一生。他当即赴香港、跑上海,招兵买马开发VCD。1995年6月,样机开发成功,7月20日,胡志标26岁生日那天,新公司成立。那时张学友的《每天爱你多一点》刚刚登上流行歌曲的排行榜,爱唱卡拉OK的胡志标说,“就是它了,爱多”。10月,“真心实意,爱多VCD”的广告便在当地电视台上像模像样地播出来了,11月,胡志标把火力瞄准了大广州,在“寸土寸金”的《羊城晚报》上,他包了四天的二分之一通栏。第一天,他登了两个字“爱多……”第二天、第三天,还是这两个字,第四天,谜底出来了———“爱多VCD”。也是在这个月,胡志标把他千辛万苦贷到的几百万元钱留下一部分买原材料,剩下的都一股脑儿投进了中央电视台,买下体育新闻前的五秒标版,这也是中央台的第一条VCD广告。
六个月后,在广东市场刚刚找到一块立足之地,胡志标就买了张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他要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由于资金的极度缺乏,胡志标卖VCD走的是最“霸道”的一步棋,就是要求所有的经销商都“现款现货,款到发货”,这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胡志标和他的属下每到一地,就缠住人家谈理想,谈爱多的明天,谈VCD的广阔前景,让大家去看中央台的爱多广告,再加上近乎暴利的批零差价,硬是让一家家比泥鳅还滑的经销商乖乖地拿出预付款来,胡志标在全国一圈跑下来,竟带回了2000万元的集资款。
胡志标的初战告捷,日后有很多人说是偶然和侥幸,可是细细分析却不尽然。与一般企业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阵地战术不同,胡志标首先是看好了VCD市场的广阔前景,然后是先“造势”后“聚气”,以大势逼气,以巨利诱人,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举轰开全国市场,其草莽风格中实在有耐人咀嚼的营销真谛。
1996年夏天,胡志标攻下上海市场,完成了第一轮全国推广运动。这时,VCD的商品概念已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起而进入,他开始考虑起品牌经营的大事。爱多的很多属下日后谈到这位年轻老板时,最为钦佩的一点是,胡志标的市场直觉无人能比,他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捷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说到玄而又玄的品牌战略,胡志标说要快速完成的关键只有两个:一是找最有名的人拍广告;二是找最强势的媒体播出这条广告。
于是,爱多找到了成龙。成龙开价450万元,几乎是爱多全部的利润。胡志标一咬牙,干了。很快,一条由成龙生龙活虎地表演的广告片拍出来了,广告词也十分简洁干脆:“爱多VCD,好功夫!”
揣着这条广告片和八千多万元经销商的集资款,这年的11月8日,胡志标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参加那一年的标王之争。在豪杰满堂的群英会上,胡志标是最年轻和最陌生的一张面孔。
梅地亚当日,爱多以8200万元争得天气预报后的一个五秒标版,夺得电子类第一名,步步高以8012万元紧随其后。尽管当时爱多和步步高的光芒被疯狂了的秦池所掩盖,可是敏锐的人们还是预感到了一个新时代———VCD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参加投标便高踞电子类第一名,这一新闻使刚过周岁的爱多一跃而跻身国内知名家电品牌的行列。嗅到暴利气息的国内经销商趋之若鹜,纷纷往中山东升镇跑。胡志标认为这是供求角色转变的大好时机,于是提出每个爱多产品的代理商必须交纳300万至1000万元的保证金,其代理地区分成了三类,北京、上海、广州为一类,保证金1000万元;成都、沈阳、南京、杭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二类,保证金500万元;其余为三类,保证金300万元。仅此一招,爱多竟“无偿”集得资金两亿元,在别的企业为融资苦苦奔波的时候,胡志标却创造了一个“市场制胜”的经典案例。当然,这种高额保证金的运转是建立在产品持续畅销的前提下的,它的后遗症也是十分明显的。所谓“福兮祸倚”,就如同一家银行,吸纳资金越多,一旦发生挤兑,危机也就越大。爱多日后的覆灭也可以说正是在此时埋下了祸根。
1997年,爱多的销售额从前一年的两亿元一跃而骤增至16亿元,赫然出现在中国电子50强的排行榜上。
二、阳光行动
1998年11月,“爱多”第二次在梅地亚中心竞标成功。身为标王,胡志标当然要拿出一些新的招术来。他投资1000万元的天价,聘请成龙和张艺谋两位顶尖级巨星拍摄了一条新的爱多形象片:在空旷的郊野上,在滂沱的大雨中,成龙带着一群人向前奔跑,人群中一个孩子突然摔倒了,所有的人都为之停下,成龙将浑身泥浆的孩子扶起来,一如既往地在雨中奔跑……“真心英雄”的旋律在大雨中荡气回肠,“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多VCD”。
一支充满了浪漫和理想的“青年近卫军”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一路高歌猛进。
随着爱多的超常规成长,如何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成了一个摆在胡志标和他的青年精英们面前的大课题,对此,他们可以说是同样的陌生。于是,沿循着当初横砍猛杀打天下的思路,掺入从营销教材中抄袭下来的市场新理念,再加上妙笔生花般的文字渲染,一个庞大而激动人心的“阳光行动B计划”出笼了。
爱多公司认为,“阳光行动B计划”,将逐步改变“消费就是支出”的传统观念,实现由消费支出到消费投资的转变,并使其得以增值。在这一经营模式下,消费者将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实惠,爱多公司也将因此变得更具竞争力。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