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军饷立了大功。
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赐宴群臣,问在场的文武百官说:“项羽是位有勇气、有胆略,英勇善战的将军,这些我都自叹不如。而我却能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各位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高起和王陵回答:“陛下每攻下一座城地或取得一块土地时,都会和全体部下共享。然而项羽却嫉妒立下军功的将领,憎恨智者,打胜仗也不分封奖赏,得到土地也不肯赐给部下,这就是陛下和项羽的不同之处吧!”高祖笑着说:“二位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安民,萧何都有万全的计策,我也不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是韩信的专长,我刘某甘拜下风。这三位都是天下人杰,我能任意掌握三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本领,才是我能得天下的理由。反观项羽,连惟一的贤臣范增都把握不当,这也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所言之旨,正是尽人之功得天下的道理。个人立世,成就功名,很需要外力相助。也许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你,关键在于你要尽人之才,毕人之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部下的真诚拥戴。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宋朝的兵马大元帅张俊不就是因为用了一个喜欢睡懒觉的老兵去经商才筹备足了所需军饷?汉高祖刘邦不是因为分别视张良、韩信、萧何之长才打败项羽、平定天下?身为上司的你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更不是蠢才。所以,一位好的领导要做到好枪不打出头鸟。
忍辱负重———抗争术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的,在千变万化的人世间,难免要发生碰碰撞撞,尤其是在深似海的官场中,争争斗斗更是难免。置身在矛盾的环境中,你只有忍辱负重,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忍是天下修养的第一功
自古以来,都把忍辱负重称为担当大任的美德。纵观古今成功人士之道,无不是忍而成就事业的。例如,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自己的成功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忍受莫大耻辱。例如初办团练时,一日,绿营之兵与湘勇哄闹,至黑夜闯入国藩行台。国藩亲自告知巡抚,巡抚不理,曾国藩只好第二日将兵营迁之城外,以避绿营乱兵。有人问其故,国藩叹曰:“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意思是说,大敌当前我怎能为个人利益而泄私愤呢?
后来,曾国藩这样总结其忍辱负重之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求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正是靠了这种忍让,曾国藩终于修成了官道上的正果。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不要说十之八九,其实人生有时甚至事事都不能顺我们的心意。想要生存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曾国藩的“忍辱负重”之术。
忍辱负重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因而抑郁而终。有一次,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家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实在少有。因此,高宗特地去拜访这个家庭,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来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意思是讲,大家族和乐的秘诀除了“忍”字以外别无他法。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家族莫大褒赏。
看来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百忍成金。不仅如此,“忍”还是避祸做官的好办法。
曾国藩说“傲为凶德”,特别是文人做官大多为所谓的自好之士,多讲气节,讲之不精,则流于傲而不自觉。风节本来是守于己的;而傲气则加于别人。由于过于骄傲,造成君臣不和,朝廷纷乱必为祸害。曾国藩在检讨自己的缺点时,认为自己“忍”得不够,说自己有三大过错:平日不取信、不尊敬别人,相对傲慢太甚,这是一;平时一句话不对劲,就怨恨无礼,这是二;抵触分歧之后,别人反而恢复平静易顺,他却反而悍然不近人情,这是三。有此三点,曾国藩更注重“忍”字之术,注意自己的心态修养,时时为自己敲起警钟。
曾国藩这样做,是有其深刻考虑的,因为历史上因不能忍辱负重反而骄傲而导致危险的事例太多了。
唐朝时,唐太宗在庆善宫举行宴会,同州刺史尉迟敬德被邀请参加。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气地质问说:“你有什么功劳,竟坐在我的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来劝解他。尉迟敬德不但不听,反而举拳头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几乎被打瞎。
唐太宗很不高兴地让宴会停止了。他对尉迟敬德说:“我本想和你共富贵,然而你做官后好几次犯法。我这才明白像韩信、彭越那样被剁成肉酱,并不一定是汉高祖刘邦的错呀!”尉迟敬德听到这种极其严厉的警告后害怕了,以后就比较学会忍让,克制自己了。
由此可见,“忍”功是天下修养第一功。要做到不自满,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忍”的问题。所以,无论你位有多高,权有多大,都必须学会忍让。切不可因一时之怒气而毁掉你的大好前程。
委曲方能求全
作为一个部门的主管,在上司把某些事故的责任推到你身上时,也必须“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司却指责自己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
在某机关中就出现过这样的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市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检查。某市轻工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把东西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主管局长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这位主管局长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快班、打电话、催数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准备齐整。这样,局长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却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上司背黑锅。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儿损失,挨几句批评,但到头来,自己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好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
秘书科的小李在接到一家客户的生意电报后,立即向经理作了汇报。可就在汇报的时候,经理正在与另一位客人说话,听了小李的汇报后,他只是点点头,说了声:“我知道了。”便继续与客人会谈。两天以后,经理把小李叫到了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为什么不把那家客户打来的生意电报告诉他,以致于耽误了一大笔交易。莫名其妙的小李本想向经理申辩几句,表示自己已经向他作了及时的汇报,只是当时他在谈话而忘了。可经理连珠炮式的指责简直使他没有插话的机会。而且,站在一旁的经理办公室主任老赵也一个劲地向小李作眼色,暗示她不要申辩。这就更弄得小李糊涂不解了。经理发完火后,便立即叫小李走了。一块出来的老赵告诉小李,如果你当时与经理申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听了老赵的话,小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其中的奥秘。事情过了很久,小李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这位经理也知道小李已经向他汇报过了,也的确是他自己由于当时谈话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此事。但是,他可不能因此而在公司里丢脸,让别人知道他渎职,耽误了公司的生意,而必须找个替罪羊,以此为自己开脱。所以,经理的发怒与其说是针对小李,还不如说是给全公司听的。但是,如果小李不明事理,反而据理力争,这样,不仅不会得到经理的承认,而且很可能因此而被解雇。
那么,是不是在上司错怪了自己之后,都不要去申辩呢?切不可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上述例子,便可以发现,经理之所以如此责怪小李,小李之所以不能申辩,是因为事关经理自己本身。假如事情不是这样,那就另当别论了。
忍辱方能负重
通常,上司笼络下属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因而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劳。其实,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卑贱者以尊重,给贫穷者以财物,给落难者以援力,给求职者以机会等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珠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战国时,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灭了。这时有一个人因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以自控,便乘黑暗混乱之机,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烛灭,有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抓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打了五个回合每次都尽力冲到最前边。最后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楚庄王的宽宏大度,远见卓识,也可以洞悉他驾驭部下的高超艺术。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有一个从史与他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将此事泄露出去。有人却以此吓唬从史。从史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后亲自带人将他追回来,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像过去那样倚重。
汉景帝时,袁盎入朝担任太常,重又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袁盎杀掉。他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对此事却毫无察觉。恰好那个从史在围守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就买来二百石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围兵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瘫倒在地。当晚,从史悄悄溜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天一亮吴王就会将你斩首。”袁盎问起:“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校尉司马对他说:“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史呀!”袁盎大惊,赶快逃离吴国,脱了险。
无独有偶。公元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拒于官渡,袁绍拥兵十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
相拒半年多以后,曹操采纳了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部下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这么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便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不过,没有一点儿气度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
文中楚庄王虽不求什么官,但他却因能宽容自己臣子的过失,才把自己的王位坐稳坐大;袁盎因为容忍下属与其妾有奸而不但做好了高官而且还保住了一命;曹操因为用了宽宏大度这一手才扩张了自己的实力,因而可以位倾朝野。
所以,对于下属的不逊和过失,你不妨也学学古人,原谅他们,你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宰相肚里能撑船
古人说,“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做领导的就应该宽宏大度,别因为下属犯了一些小过失而大加责罚。下属犯了错误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时你就应该原谅他,并给他改过立功、将功补罪的机会。惟有如此,他们才会对你忠贞不二。这一点,清朝重臣曾国藩堪称我们的楷模。
曾国藩认为,作为军中首脑,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容人的度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宽容和体贴的态度去管理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