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架开,立了个马步。
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
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
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假如,他当初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身。假如,他当初图一时之快,与凌辱他的屠夫斗殴拼搏,也无异于弃鸿鹄之志而与燕雀论争。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从这个角度来讲,韩信是一个十分有自制能力的人。
作为领导者,要自制就得首先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自身素质不高,忍耐力就不强,自制也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在自制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许多障碍。如何才能跨越这些障碍,增强自制能力,你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和体验。
1。来自目标不正确的障碍。这是控制中的最大障碍,需要通过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当即提出调节措施,马上纠正,并且要越快越好。
2。来自确定标准不当的障碍。通过实验检验,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可能会出现标准偏高或偏低,或者只注重“量”而忽视“质”的,都要一经发现,立即纠正。
3。来自规章不合理的障碍。通过实践检验,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解决,既要体现严格要求的精神,又要切合实际,做到宽严适度,保证目标标准落实。
4。来自执行不坚决的障碍。对此,要经过调查研究,在摸清下属人员思想状态和考核实际情况之后,针对存在问题,既要坚持标准严肃执行法纪,又认真做思想教育工作,分别视情况予以处理,要把组织的纪律措施、经济措施和思想教育措施结合起来综合加以实施,以纠正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思想消极、工作拖拉等不良的状况,在处理时领导绝不能手软。
5。来自领导者自身素质方面的障碍。如有的领导缺乏魄力,不能随机果断地处理问题。有的领导有私心杂念,在认识的局限性方面造成偏见;有的领导有官僚主义,不能经常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这是控制过程产生种种障碍的根源所在。因此,需要在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方面下功夫。
谨防对手的激将之法
人们都只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却不知海不阔天不高之说。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环境往往就不允许你跃,不允许你飞,所以你要学会应变———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方面的事例可真不少,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下面这个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中孔明用激将法企图引诱魏将司马懿从坚守的城池中出来应战,而司马懿却凭耐性抑制自己,锲而不舍,使足智多谋的孔明败北,而司马懿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
众所周知,孔明的谋略是超凡出众的,他的激将法可说是得心应手的。他在赤壁之战中就巧激周瑜,最终达到了动员吴主抗曹的目的。平定汉中时,孔明也曾两激黄忠,促使这位老将愈战愈勇,连胜敌军。孔明六次出祁山,就是为了与吴军联合抗曹,当时孔明急于在西线打开缺口,与吴军形成东西对垒之势。而这时曹军则采用东攻西守的策略,作为曹军西线战场的主将司马懿,却奉行坚守不出的战略。为了迫使魏军出战,诸葛亮决定再次采用激将法,以图激司马懿出战。
孔明对司马懿的激将法是这样的,先是多次令人到曹军阵前辱骂,但魏兵却采取“骂不还武”办法,怎么也不出兵。孔明在急于求战中想得一计:“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塞。”司马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有书信一封,信中写道:“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斯赴约。”司马懿看完信后,心中虽然大怒,却佯装笑脸说:“孔明视我妇人耶!”随即收下礼物,并亲自重待来使,他毫不问及蜀军营中的军旅之事,却装出一付关心人的样子,向来者打听:“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当他听到来使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时,便对诸将道:“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从而更据守不出,蜀魏双方在渭水一带相持了百余日。结果,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又一次使司马懿防御成功。
在这次战争中,处于进攻地位的蜀军,利于速战;处于防御地位的魏军,利于持久坚守,从而寻找战机,反败为胜。在双方进行的对抗中,贯穿着双方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个人的意志、毅力的较量。司马懿当他受到蜀军的辱骂和孔明的激将法时,没有大动肝火,显得十分冷静,没有因此忘却自己战略战术的目标,以持久坚守致胜。
以傻卖傻———保全术
在位高权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难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怎样才能平安无事地在他身边做事呢?你要知道,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大度的胸襟,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
要善于保护自己
在位高权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难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怎样才能平安无事地在他身边做事呢?这就有必要探讨封建社会那些处世圆滑、左右逢源,尤其善于拍上司的马屁的官僚。他们想的并不是如何办好公事,而是怎样讨好上司,保住自己的官职奉禄、荣华富贵。这些人没有什么建树,在保官保禄方面却有一套阿谀奉承、明哲保身的办法。清代道光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曹振镛就是这类官僚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曹振镛在乾隆朝中进士,点翰林,官至侍读学士,至嘉庆朝便飞黄腾达,升为尚书、大学士。道光皇帝继位后,他更是红得发紫,晋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图形紫光阁。当他以81岁高龄去世后,又得到“文正”的谥号。这是清朝对故世大臣最高的评价,在清代享受这种殊荣的只有七八个人。曹振镛作为一位汉族官僚,既没有显赫的武功,又没有出众的文采,在重满轻汉的清朝时代,能够在充满凶险和倾轧的仕途上一帆风顺,自然有他的“诀窍”。有一次,他的门生向他讨教,问他成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宠信靠的是什么。他回答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意思是对皇帝、对上司,只需要表示顺从,不用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是圆滑到了极点。“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而是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对此,曹振镛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进入道光时期就已经暴露出许多衰败的迹象,积重难返,地方官员纷纷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每天堆在皇帝面前等待批阅的文件就有好几大撂,道光帝看得头昏脑胀,为此,他感到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吧,实在不愿整天泡在文件堆里,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废政务的坏名声。曹振镛敏锐地察觉出道光帝的这种心思。他讨好皇帝说:“今天国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无事。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无事生非,在奏章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情,无非是为了博取敢于直言的虚名,对于他们又不能降旨怪罪,这样会使陛下蒙受拒谏的名声。依臣之见,陛下今后只要在批阅奏章时,选择其中的细枝末节上的错误,降旨严厉斥责,臣下就会慑于您的天威圣明,知道陛下对天下事早已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呈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曹振镛的一席话,正中道光帝的下怀,果然照他的办法做了。不少人因此丢了官职,文武百官谨小慎微,尽量不向朝廷报告或少报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隐匿不报,即使报告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事情的真相。于是,官场上形成互相欺瞒,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作风。国家的许多弊政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形成了全国性的内乱。然而,道光帝却少看了许多奏章,免去了大量的伏案之劳。
曹振镛这么一“说”,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地位,成功地施展了逢迎上司的小手腕,这种人只能给自己带来某些私利,对国家来说,却是埋下了可怕的隐患。这种人整天想着自己的名誉如何,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安危。更可怜的是道光皇帝没有看透这一点,反而把曹振镛当成言听计从的股肱之臣。曹振镛的举止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以曹振镛为楷模,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认识像曹振镛这样一些舍公为私的、祸国殃民的小人的本领,防备受其谎言所惑,误了勤政为民之大计。
位高权重后就该退避三舍
自古以来,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理解,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的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赵普回答:“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饮酒,酒酣耳热之时,命令左右侍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我如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怀,然而作天子也十分困难,简直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睡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他干掉。”石守信等人都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太祖说:“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黄袍给你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然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一条可求生之路。”
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乏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儿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其天年。如果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也就可免却互相猜测怀疑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说:“陛下替臣等想到这种地步,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说自己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不难想像,如果石守信等自恃位尊功高,不采取退让措施,他们的结局自然可以预料。
当然,在今天这样一个民主与法制都比较健全的社会里,自然不可能出现故事中的这种情况。可是,要想在政界叱咤风云,也不得不引此为戒。
好管闲事受人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不外是由职权或地位而来。不论你是出于公心还是另有想法,只要是你的所言所行超出了自己的权限,必然要带来别人的猜忌。因此即便是出于好意也要谨慎从事。
唐朝的王叔文经常陪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时,太子和人议论政事,谈到了宫市的弊端。所谓宫市就是宦官在民间以低价强行购物。太子说:“我正打算向圣上反映此事。”在场的人都称赞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没有说话。众人走后,太子留下王叔文,问他为什么不说话。王叔文说:“太子的职责就是侍奉皇上的饮食起居,早晚问安,不宜议论宫外的事。皇上在位久了,如果疑心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如何辩解呢?”太子听了这话后大吃一惊,说:“不是先生指点,我哪能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古代人们在凶险的官场中用以自保的韬略。虽然消极的成分有不少,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处高位的人往往喜欢参与,显示自己的权威、才能、存在,似乎自己无所不能。他不知道自己做多,他人就做得少了;自己的才能太显露了,他人的才能就发挥得少了。做领导的不是要和他人比试才能,而是要让他人发挥才能。所以《尚书》说,对司法方面的事,不要越俎代庖,要让有关的官员去治理。太子与皇上本为父子,王叔文还非常郑重地提醒太子要避嫌,更何况其他的人了。这一招不谋其政术高就高在尊人之位,尊人之言,既留有余地,又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好管闲事受人磨”,是的,不该你去管的事你偏要去操心,这不是没事找事做,自讨苦吃吗?如果我们本职工作尚未做好,就去做一些与自己职务不相干的事,这就是越俎代庖,这就是多此一举。这样做,你不但当得不到众人的承认,而且还影响他人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不在其位就当不谋其政。
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耀眼
当领导的,没有哪个人不想美名远扬的,殊不知这里面都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总注意把握住一个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得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拙、暗然失色;要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干出几件不大得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