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机智多谋,既英勇善虞,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俱已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诸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诏书后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镇藩北平,至今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建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陲,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土安民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击退了元蒙的侵犯,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扩张。
  他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的,当年朱元璋也曾这么表示过,没想到最后交给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对这个侄子称臣,对此他耿耿于怀。他一点儿也看不上这个嘴上没毛的年纪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文人之手,拉不得弓,驰不得马,不识稻粱菽麦,不辨善恶贤愚,满脑子装的都是一些什么子曰诗云,仁呀爱的迂谈腐论,哪里有一点儿帝王的气魄和治国的才气!他正等着朱允文摆拨不开的时候来收拾残局的,没想到这小子一出手就这么老辣。
  但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使臣们来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大街闹市之上,边走边狂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便闯了进去,夺了酒肉饭食就吃,同时还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之上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将他护送回到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赤膊摇扇,还是挥汗如雨,他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还嚷着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作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于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朱允文,朱棣称帝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
  现在看来,韬光养晦也不是古人“政治病”发作时的专利。在工作中,如果你发现你的上司是个无恶不作之人,而你又一时无法抓住其把柄,你也不妨来一场病———韬光养晦,待条件成熟后揭穿这种上司的老底,还社会以清白。
  隐忍不争也堪称大丈夫
  有关“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之类的关于受辱之言词可真不少。是的,人应该活得有志气,活着就不该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担负着重任时,对辱就不可大义凛然了。你应该以大任为重。这一点,汉高祖刘邦做得非常不错。
  刘邦一生最危险的时候,恐怕就是在鸿门宴上。
  以后,当他在彭城被楚军狂追猛撵的时候,虽多次因情况紧急将一对儿女推下车,但楚军到底离他有些距离而未能追赶上他;当他被楚军包围在荥阳城中猛攻劲击的时候,虽形势危机万分,但毕竟他还是在汉军阵营之中;当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围七天七夜的时候,虽险些饿死,但毕竟身边有十几万大军保卫着他。
  但是,在鸿门宴上,他身边仅有张良一个人,加上后来闯入大帐为他叫冤的樊哙,也不过两个人而已,外面虽还有百余骑,但项羽却有四十万大军,而且对方已经心怀杀害之意。此时,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上。杀掉刘邦,如果项羽愿意的话,他自己就能对付刘邦这几个人,而无需任何人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有卑躬屈膝,隐忍不争,并充分利用对方的矛盾,来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后果显而易见。此时,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壮语、英雄举止都无疑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鸿门宴是刘邦经历的最为危险的事情。后世也没有几个人能经历过这个场面。从这个角度上是说,刘邦还应该很自豪呢!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再嗦一番,关键是看刘邦都干了些什么,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
  在此事的前前后后,刘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气白赖地拉着项羽的叔父项伯认作儿女亲家,并求他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美言。结果还是不错的。项伯回去后先把项羽的工作做通了,项羽答应第二天刘邦来时会善待他。如果没有这道“工序”,刘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见面后,赶紧先说好听的。刘邦一见到项羽就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于河北,我战于河南。但我没想到能先入关中,并与将军在这里见面。请将军不要听小人的中伤与挑拨。”这段话里没有一句是真的。
  当初,刘邦从今江苏向西进发,直奔今天的陕西,沿途虽遇到一些麻烦,但不过是秦军的地方部队和少量的精锐。而项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赵国,又在那里与秦军二十万精锐纠缠日久,经过多次大战,最后将秦军全部歼灭后,兜了一个大圈子,才进入关中。仅从路程上说,项羽也不会比刘邦早进关中,刘邦竟说自己没有想到。
  刘邦说小人挑拨他与项羽的关系,但事实是有人给刘邦出主意,让他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关,在关中称王,他听信了。结果,不仅函谷关被项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还将项羽惹得大怒,这才使他陷于鸿门宴的险境之中。
  不过,刘邦这几句话虽然不实,但是“卑躬”味儿十足,让项羽听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时刘邦已经五十岁上下了,项羽才二十六岁,能当刘邦的儿子。刘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让项羽动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楷模。如果你是领导者,在工作时遭到侮辱,就应当以工作为重;受辱便进行打击报复,那不是大丈夫所为。须知,隐忍不争也是大丈夫之举。
  立威篇
  在职场中,在商战中有人因深谙领导之道而得心应手,平步青云;有人因不学无术、沽名钓誉而玩火自焚,最终身陷囚笼。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做好领导应懂得的六件事。
  领导懂得的这六件事,即厚与黑、忍与挺、捧与杀、炎与凉、沉与浮、赏与罚。
  在这六件事中,每一件都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否则,将有失偏颇而铸成大错。这六件事告诉人们,身为领导者既要用厚道来赢得人心,也要用宽容博得真情。既要善于忍耐,也要屈而有度;既要赏罚分明,又要捧杀齐施……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得拥有健康的心态。正确地面对“炎与凉”、“沉与浮”,活出一个超然的自我。
  杀一儆百———立威术
  俗话说,杀鸡给猴看。这是一句经验之谈,当领导的威风是杀出来的。所以,大凡初做领导的人都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无非是杀鸡儆猴,树立做领导的威风。当然,做领导除威风八面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立威措施,把威严贯于管理之中才能威得久,威得大。
  管理要寓严于宽
  作为领导者,最难把握的是对属下宜宽还是宜严,不少人担心宽则无纪,使人养成松弛浮躁的惰习,严则失人心,使人畏惧而疏远。那么究竟严一些还是宽一些好呢?正确的方法是寓严于宽。
  是的,领导者应该以宽厚待人,这是指领导者对所有的属下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分薄厚,亦不能分远近,要用对待亲兄弟、亲子女那样的仁爱之心来关注属下的成长,使属下感受到你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和睦,也感觉到在这里干事情前途无量。
  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严”字,宽厚之外,领导者要有威严,以威严建信誉。对于属下则要求要举止庄严,办事严谨,有法必依,有法必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精心地培养他们,使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本领,不会因松弛懈怠而导致工作失误,更不会因虚度时光而后悔自责。这种严格的约束、督责实际上都出自于爱护,一旦被属下所领会,他们就会认为这种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领导者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严要从平常做起,使之深入人心才会有效。如果平时不严,临时严厉则根本难以生效。例如曾国藩在靖港战役中见到湘军不敢逆敌,掉头逃跑的情景,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严令手下在大路当中竖起令旗,大声咆哮:“过旗者斩!”令出之后,湘勇畏惧果然不敢通过令旗,但他们想方设法地绕过令旗,还是逃得无影无踪了,可见临时发威的严法并不起作用。但是,当他立志整顿湘军军纪时,他先写了《爱民歌》,让湘军当作识字教本,边学习,边执行,而且身体力行,达到“说法点顽石之头,若口泣杜鹃之血”的程度,使爱民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对不守纪,扰民违纪者进行严肃处理,这样,湘军的纪律大大地好转起来。
  由此可见,宽与严实际上并非只是一个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宽,严则无效;没有严,宽必失当。只有将严寓于宽之中,将宽包围在严之外,即严在情理之中,才能取得良效。
  该黑脸时且黑脸
  面对一个犯错的部属,你如何在众人面前责备他,抑或在私下叱责他呢?也许有人认为,私下里批评比较好,但从新厚黑的角度来看,既然都是批评,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较妥当。
  若有一件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王某的过错,同事认为科长一定会对他发相当大的脾气。然而科长却只是对王某说:“要小心一点儿。”便原谅了王某的过错,为此大家颇感失望。不难想像此时同事一定会议论纷纷:“为什么科长不生气?”“我做错时被他骂得好惨!”“科长说不定欠了王某什么!”“科长可能不明白什么叫做‘责任’!”
  你一旦采取温和的做法,那下回林某失败时,也就无法斥责他了。渐渐地你的刀口越来越钝,最后你会落得谁也不敢骂的下场,而无法继续领导部属。所以在需要叱责时,就必须大声地斥责才行。
  在众人面前斥责某位部属,其他的部属亦会引以为戒。其意并非真的处罚一百人,而是藉由处置一人来使他人反省。
  当场被斥责的人,宛如是众人的代表,并不是一个很讨好的角色。在任何团体中,皆有扮演被斥责角色的人存在。领导者通常会在众人面前斥责他,让其他人心生警惕。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这个角色绝非每个人皆能胜任,你必须选出一位个性适合的人。他的个性要开朗乐观、不钻牛角尖,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儿琐事而意志动摇,如此方能有很好的效果。
  你应避免选用容易陷于悲观情绪,或者太过神经质的人。若错误地选择了此类型的属下,往后将带给你更多的困扰。
  虽然你只能对自己的部属斥责,但有时你也会遇到必须斥责其他单位的职员的情况。这不仅越权而且违反公司的准则,然而相信亦有例外的情形。某家百货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平时即对采购部科长的应对态度太过懒散颇不满,但由于对方的身份是科长,因此无法当面予以指责。虽然这位主任曾经与自己的上司———营业部科长讨论过,然而由于上司是位好好先生,因此无法得到任何解决的方案。
  就在思索如何利用机会与对方直接谈判时,分发部的某位职员因未遵守缴交期限而发生问题。
  营业部主任便借机大声斥责那位犯错的职员。他特意在采购部科长面前斥责:“不是只有今天,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此时采购部科长并未表示任何意见,然而弊端在不久之后便改善了。
  此项技巧简单地说,就是采取游击战术,若对敌人采取正面攻击时比较麻烦,但是若你本身有理,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遇到形式上的反攻时,你只需稍微转一下身便可反击。
  对于无法与其正面争吵的人,若企图使其认同你的主张,则上述的方法不失为一则妙方。
  上司借由斥责属下的行为,亦能转换为本身的警惕。你在斥责属下,“不准迟到”时,自己也绝不可迟到。当你斥责宿醉的部属时,自己也不可有宿醉的情形发生。
  借由对属下的斥责,而受益最多的人或许是自己。因此,你更不应该错失良机。你必须谨慎地选择斥责的机会,并且好好珍惜被斥责的部属。
  只有招募员工时才阿谀奉承,并且举办各项迎新活动,一旦确定他们成为正式员工后,便突然变得冷漠、严苛的这类阴险狡猾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新进职员由于沉迷于刚进公司时的欢愉气氛,以致对往后的工作气氛容易感到失望。若又遭到上司责备,情绪必定会跌至谷底。然而亦不能因此而骄纵属下。
  对恶行者必须诛杀
  自古以来,政令的推行要靠法律的权威,而法律的权威则需要强硬的手段来推广,所以,为政没有威严那么百姓就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则法制越乱,要达到天下大治就十分困难。而对作恶者严惩正是为官者树立权威的重要方法。古代著名将领无一不是靠杀人而立军威的,远的比如战国时的孙武和汉朝时的韩信,往下则有三国的诸葛亮,所以,对作恶者严惩就会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无怪乎统治用之不厌。
  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祖师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曾毫不留情地诛杀了少正卯。这就使他的弟子子贡感到疑惑,“不是说要以仁义为本吗?为什么非要杀掉少正卯呢?”
  孔子对子贡的诘问略作思考后答道:“人有五种恶行,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即铤而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