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由此,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无独有偶,汉代大将卫青不斩败将的故事也说明其仁治的高明。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他的部将苏健、赵信两军共三千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这两军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三千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有一个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待留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以斩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位懂得仁治的统帅。
  借刀杀人———制衡术
  “登高而呼,臂非加长而见志远,善假于物也。”我们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时,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假手于人、以人制人,是我们在商战中制衡对手的重要手段。
  假手于人借力打力
  兵不钝而利可全。在兵法中所说的“假手于人”的意思就是自己难以做到的事情,便利用他人的力量,去战胜对手,自己不动干戈,坐享其成。
  在古代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智高一筹的谋略家,为了达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目的,常常采取假手于人之术,利用外力去击败对手。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同父异母的哥哥卫庄公,篡夺了君位。他怕百姓不服,就叫自己的好友石厚去向其父亲石碚讨主意。石碚是卫国老臣,已退位在家,听说此事,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这个逆子。于是就说:“安定君位并不难,只要州吁去朝见周天子,取得合法地位,百姓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石厚问怎样才能见到周天子,石碚说:“陈国国君桓公正受到周天子宠信,陈、卫两国又相处很和睦,如果先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出面代为请求,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与此同时,石碚又写了一封信暗中派人送给陈桓公,列举了州吁杀君篡位和石厚助纣为虐的罪行,说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请桓公趁机除掉他们。陈桓公见信心领神会,等州吁、石厚上门时,就把他们抓起来,捎信给卫国,让卫国派人处决了州吁、石厚。
  汉时晁错天性恶狠,性刚而坚,曾主张以法治天下,他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强调法令治国。由于刘邦当时分封的属国权势太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晁错建议修改法令三十章以减属国的权势地域,诸属国皆哔然。
  晁错的父亲知道后,从颖川到长安来劝戒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却侵逼诸侯各王,拆散人家骨肉,搞得诸侯怨声载道。你究竟想干什么呢?”晁错说:“不这样,皇上的龙椅就坐不安稳。”你父亲叹一口气说:“皇上一家是平安了,但我们晁家却会有灭族之灾!”就喝药自杀了。临死时痛心地说:“我不忍看到灾难降临到全族人身上。”但晁错不听,好友也奉劝,仍不听。
  后来,吴楚七国打着诛灭晁错的旗号造反,说要清理皇上身边的奸臣。
  大臣袁盎本与晁错有旧怨,借为汉景帝策划消灭叛乱之事,袁盎请求汉景帝屏退左右,连晁错也在内,晁错恨恨而去。袁盎说,七国本是汉高祖子弟的分地,现在因为晁错无故侵凌才叛乱。目前只要杀掉晁错,把封地还给吴楚七国,天下自然就安定了。汉景帝沉默了很久,说一声“我不能因爱惜一个人而得罪天下”,下令斩杀晁错,族人全部废为普通人。
  事实上,古今中外成功的借敌战例数不胜数。战国时期,郑桓公准备攻打郐国,先派人探查郐国的英雄豪杰、忠臣良将和智谋高超、骁勇善战的人,列出名单。申明一旦打下郐国,将把郐国的良田分送给他们,并分封官爵。然后,郑桓公又在郐国城外设立祭坛,把写下的名单埋在土里,以鸡猪血祭之,对天盟誓,永不负约。郐国国君得知,以为自己国内有人要叛国,一怒之下,把郑桓公所列名单上的人全都杀掉了。郑桓公乘机兴兵攻打郐国,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郐国。
  假手于人,不仅可以借助友邻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借敌之力,以敌制敌。揭暄在《兵经百篇借》中对借敌之术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智谋。何以言之?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吾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抚其所有,则为借敌财劫其储;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翻彼着为我着,因彼计成吾计,则为借敌之智谋。”大意是:自己的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杀敌人有困难,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刀斧;缺乏金钱,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金钱;缺乏物资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物资;自己缺乏兵将,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兵将;自己智谋行不通的时候,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智谋。在这里,揭暄对借敌之术见解颇深。这是他对前人的“借术”和作战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一石三鸟强者之计
  在武术格斗中,借力打力是最高的境界;在官场中,借力打力则是最高的权谋。明代时朱元璋占领了太平,元军大批人马赶来围攻。而另一处方山寨的所谓“义军”几万人,在其元帅陈某的率领下趁火打劫,也来进攻太平。
  结果,朱元璋派徐达出城,潜到方山寨“义军”的背后,前后夹击,方山寨“义军”大败,陈某被擒。朱元璋收降了他,哪知他是假投降,但是朱元璋也有戒心。
  朱元璋把陈某原来手下的兵马给了张天澈,张天澈领着这些军兵打集庆,却吃了败仗。原来,陈某曾暗中写信给旧部下,说自己是假投降,要他们打战不要出力,等自己脱身之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朱元璋。
  有人将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冷静地导演了一场一石三鸟的好戏。
  他将陈某找来,对他说,人各有志,如果你不愿意为我服务,那就随你的便,我朱元璋不会为难你。陈某立刻反应过来,说自己绝无二心。
  朱元璋顺手推舟,就让他领着自己的旧部人马去攻打集庆。陈某自然十分欢喜。陈某到了距集庆不远的板桥后安营扎寨,派人去集庆城,与守将勾结在一起,根本不攻打集庆。
  到了九月,在朱元璋安排下,张天澈和郭天叙带着自己人马赶到集庆,和陈某的兵马一起进攻集庆。张天澈和郭天叙攻打的是东门,陈某攻打的是南门,当然是假攻。
  于是,集庆守将将兵力集中在东门,抵抗张天澈、郭天叙两人。他们攻城多次,没有结果。陈某这边,却说要犒劳军士,请张天澈和郭天叙到自己的营中来喝酒。就在宴会中,陈某抓住两人,杀了张天澈,将郭天叙押到集庆,被集庆守将福寿处死。两位主帅一死,陈某与福寿内外夹攻,义军大败。
  张天澈和郭天叙的死,实际上成就了朱元璋,他们原来的兵马自然全部转到朱元璋手下,而朱元璋也终于当上了义军的最高领导。
  十年之后,在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又耍了一回借刀杀人的诡计。
  当时,朱元璋手下都希望他能尽快称王做皇帝,但是,这其中横亘着一个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虽然听了朱升的建议,要“缓称王”,忍耐了很久,但是谁不想做皇帝,一统天下?怎么解决小明王这个问题呢?直接杀害小明王倒是易如反掌,可是毕竟太露骨,弄不好,会引来灾祸。陈友谅当初不就是直接杀害了徐寿辉称帝的吗?结果手下却是离心离德。
  一天,朱元璋把大将廖永忠从战场上招回来,让他到滁州去,把小明王和文武大臣等接到应天(集庆)来,还特意提醒他说:“长江风大浪险,一不注意就会有生命危险,你接小明王要十分小心。”
  廖永忠当时还不知道朱元璋是啥意思,出来稍稍一想,立刻就明白过来了。
  他从滁州接了韩林儿等人,在长江的一个叫瓜洲的渡口过长江。船行到长江中间,廖永忠暗中派人把韩林儿的船凿了个洞,韩林儿等人沉到滔滔长江之中,被活活淹死了。
  廖永忠回到应天,还假称风浪太大,把船打翻了。朱元璋也心照不宣地假意责备了他一番,让他到战场上将功赎罪。廖永忠当然窃下自鸣得意,立下奇功一件。
  韩林儿一死,朱元璋的所有顾虑就打消了。就在第二年,即1367年,朱元璋在应天开始建皇宫。1368年,正式登基,做上了大明皇帝。
  借助别人的力量或者假他人之手,除掉对手,成自己之谋的事情,在古代帝王争夺天下的活动中,都是常见的手段。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人类智慧之一。
  巧借名目者险恶之至
  明朝初期,李善长、刘基和徐达,是明朝三大开国功臣,曾被朱元璋比作萧何、张良和韩信,但这三个后来毫不例外地都被朱元璋所杀。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淮西同乡,早年就看出朱元璋是汉高祖一类的人物,毅然投奔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后勤部长”,以其出色的理财管理能力将粮饷和兵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方,为朱元璋取得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甚高,说:“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朱元璋在策封功臣时,李善长名列第一,成为明朝开国的第一位丞相。几乎在同时,朱元璋也对李善长起了戒心,生怕李善长功高盖主。在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三年,便毫不留情地将李善长从丞相的位置上拉下来,赶回了凤阳。但李善长老而不死,令朱元璋忧虑日深。于是,朱元璋诬陷李善长是胡惟庸的同党,将他的这位七十七岁的老战友投进监牢,同时被株连的还有李善长的妻女弟侄共七十余人。
  刘基,字伯温,是一个在民间几乎被神话的人物,说他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朱元璋请他出山,将他奉为张良一样的王佐之才。刘基为朱元璋制定了宏观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作战计划,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尽忠效力。可是,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半年之后,就将刘基打发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后来又利用他与丞相胡惟庸的矛盾,借胡惟庸之手将他毒死。
  徐达是朱元璋童年时的伙伴,两个人同时投身元末起义军,当年真可谓情同手足。他的战功显赫,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重大战役,而且品德高尚,与士兵同甘共苦,不贪财,不恋色,沉默寡言,沉稳大度。像徐达这样的大功臣,找到一个斩杀的借口当然不容易,但朱元璋仍然不放过他。有一年,徐达在北方征战时背部长了脓疮,这是由于他鞍马劳顿,常年不解甲衣、汗水浸渍所致,只要敷药休养,不难痊愈。可朱元璋得到徐达生疮的消息后,却命令徐达立即回南京就医。等徐达千里迢迢到达南京时,病情已开始恶化。据说得了脓疮的人最怕吃蒸鹅,食之必死。可朱元璋偏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徐达这才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下毒手,若不吃下,家人就会遭殃,所以徐达含泪谢恩,食鹅而死。
  欲加之罪来于莫须有
  在古代,为了达到个人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人,成为借刀杀人的另一种形式。
  下面是发生在三国初期的一段故事。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盘县(今山东宁津县)人,年少才高,目空一世。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游许昌,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空掾陈群、司马朗、尚书令荀或荡寇将军赵稚长等人都是当世名士。
  有人劝祢衡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他参拜荀或、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守厨房。”这位才子惟独与少府孔融(字文举)、主簿杨修(字德祖)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从这些足可见他何等狂傲。
  献帝初平间,孔融上疏荐举祢衡,称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后汉书·祢衡传》)。于是大将军曹操有召见之意。祢衡一向看不起曹操,托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虽然恼恨,也不好加害,知道祢衡善击鼓,就召他为击鼓的小吏。一日大会宾客,曹操让祢衡穿戴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想借此污辱他。没想到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中慢腾腾地换衣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