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会宾客,曹操让祢衡穿戴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想借此污辱他。没想到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中慢腾腾地换衣服,有意赤身裸体,使宾主讨了场没趣。
  曹操拿他没有办法,就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把他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了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书记,起初也干得不错。后来黄祖在兵舰上设宴会,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害。时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祢衡仅二十六岁。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年少聪辩,有盛名,灵帝时以荐出仕,官至北海相,献帝时授将作大匠,升少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帝国眼看就要变为曹家的天下,孔融心中不平,又不敢正面反抗,便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发泄愤慨,好像是言谈“轻薄”的样子。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占邺城,掠取袁绍家口女眷多人,曹丕霸占袁绍儿媳甄氏为妾。孔融写信嘲笑曹操,捏造典故说周武王伐纣,把纣王宠姬妲己赐予周公。曹操一时没有明白,问这个典故的出处。孔融回答说:“照今日的事情推测,想当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乌桓。孔融又借历史事迹嘲笑说:“阁下出征荒凉之地,听说从前在那里的肃慎人不善弓矢,丁零人偷苏武的牛羊,应该一并拿他们问罪。”讽刺曹操师出无名,不能建功。
  时遇灾荒,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以保证军需,下令禁酒。孔融写信跟他辩论,说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人间借酒成事,尧帝要是不喝酒。就做不成圣人;如果说纵酒败事,那么桀、纣因贪色而亡国,而如今并不禁止男女婚嫁。
  诸如此类,无非藐视曹操,故意跟他为难。曹操心中嫉恨,因孔融官高名大,不敢轻易下毒手,就借别的事把他免官。过了一年多,孔融起为太中大夫。曹操决意除去这个对头,就让亲信郗虑做孔融的罪状,由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出面劾奏。劾疏云:“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图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囊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日:”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后汉书·孔融传》)所列罪状即使是事实,也不过是言语之失,而孔融竟因此下狱,最后弃市,家属也被处死。时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年五十六。他的尸体抛弃在街市上,无人敢收葬。老朋友脂习冒死收藏,被曹操逮捕,几乎被杀。
  曹操杀了孔融,怕部下议论,颁发训令云: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三国志·魏书》卷十二注引《魏氏春秋》)
  明明是诛除异己,为今后篡位扫平道路,曹操却硬要拉上纲常伦理、风俗人心,摆出孔子诛少正卯的架势,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铁面无私———执法术
  功与过、赏与罚,它们是管理者借以行使职权的两种重要手段,是为领导者手中的两根判笔,轻重不一就会顾此失彼,赏罚分明决不可偏废。因此,作为执法者必须黑脸无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公正于天下。
  法为治政之本
  在古代,许多历史君王均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是国家和人民行为的准则。“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所以早在古代人们就提出要缘法而治。这一点正如古人所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君主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从历史的发展看,“法”治属于人性的社会,“力”治则属于兽性的社会。由于人类社会兼具人与兽两种特性,所以君王也必须能巧妙地运用法与力。法律是社会人性的体现,是文明重要的表现,而力治是所谓君王的兽性,它崇尚的是权术和诈术,最主要的是对狐狸与狮子个性上的研究。狐狸虽然能够识破陷阱而不受伤害,但它无力对付野狼暴力的威胁;狮子虽然以它的威势可唬住任何野兽,使野狼落荒而逃,却因为趾高气扬,很容易轻敌而中了别人的计谋,导致严重的失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当代社会具有较广泛的法制基础,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重要的管理方法。因而,法律作为约束人们服从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在生活中运用的十分普遍。比如说,当今中国的教育方法虽然也强调儿童要爱劳动,但只是在文字和道德上加以提倡,而在一些国家他们却制定了一些富有远见的法律条文对儿童的家务劳动行为加以规定:孩子们应该帮助父母做家务活———这在联邦德国是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的。
  这条法律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有效。不久前,勃留尔市法院又作了更详细的规定:孩子们在6岁以前不承担家务,只是玩耍,6岁~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岁~14岁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洗鞋子;14岁~16岁擦洗车和在菜园里翻地;16岁~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如果父母都上班工作的话。这种法律对培养孩子的品德可是大有好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德为治国之源
  古时治理国家一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以武力治理天下方法,这种方法以力量作为炫耀的手段,对于不守法的民众采取滥杀滥捕的方法,人民虽然害怕而不敢说话,但内心中却对统治者充满了憎恨;而另一种方法是以道德治理天下,这种方法利用崇高的道德来感化民众,既替民众的疾苦着想,又替他们排忧解难,并告诉他们正确的道理,这就是曾国藩所推崇的“道德之威”。
  “道德之威”的由来来自于古代韩婴。他认为对老百姓要施之以恩、动之以情,又要以道德的威力来影响他们,“如是则百姓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权,罚不加而威行”。早在东汉时期,刘秀就已经懂得运用以道德之威来感化臣子。东汉初年,冯异治理关中甚见成效,有人嫉妒他,便向刘秀打小报告:“冯异权威很重,老百姓都向着他,现在他被称为‘咸阳王’。”
  刘秀根本不相信这一套,但他也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这份报告转给了冯异。冯异大为惶恐,连忙上书申辩,刘秀一面安慰他,又一面指出,老百姓纵然对冯异拥戴,那是因为“将军对国家的贡献很大,说起来我是君,你是臣,你代表我治理地方,我怎么能怀疑你呢。”冯异受刘秀一句话感悟,从此更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了。
  纵观古代将领都有一套感化下属的办法,《三国演义》中,孔明在平定南越时曾碰到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姜维,欲收其为入门子弟。他多方设计,逼迫姜维主弃亲离、走投无路正想自尽之际,给他好言相劝、良言相抚,并把他母亲平安送来……姜维感动得热泪纵横,下马跪拜。
  孔明用的正是道德之威法。《三国演义》中类似的计谋还有很多。从史料记载来看,清末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一段时期确实在民间有一定的好名声,曾国藩所赖以成名的“道德之威”战术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
  正如曾国藩所说:“我现在军中,声名极好。所过之处,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钱米猪羊来犒军者络绎不绝。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报,享此荣名,寸心兢,且愧且慎。现在但愿官阶不再进,虚名不再张,常葆此以无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至军事之成败利钝,此关乎国家之福,吾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一视同仁才能严格执法
  法是人行为的准则。有法必依,依法必严,所以在很早以前统治者就很强调一视同仁、庶民同罪、严格执法。
  朱元璋攻下婺州后,为了笼络民心,开仓赠粮,同时为了节省粮食,禁止喝酒酿酒,可是他手下这些当兵的有几个不是贪酒的?所以,许多人并没有遵守朱元璋的命令。
  这其中,带头违抗军令的是大将胡大海的儿子。朱元璋知道胡大海的儿子带头违令,更是气愤异常,立即将他抓了起来,准备处以重罚。
  这时,一位叫王恺的手下对朱元璋说,胡大海可不是一个善茬,如果他要是想不开,作出谋反的事情来,那可不好收拾了。况且,胡大海现正在绍兴与张士诚开战,杀了他儿子,对战局也不利。王恺请朱元璋免了胡大海儿子。
  可是朱元璋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从来都不手软。如果这次饶恕了胡大海的儿子,那自己的命令不是等于废话了吗?如此,以后谁还会把自己的命令当作一回事呢?而且,正因为是胡大海的儿子,正因为胡大海是自己手下的爱将,与自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更是应该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在军令面前,上下一视同仁。
  朱元璋对王恺说:“宁可让胡大海背叛了我,也不能使我的法令行不通。”说完,就亲手杀死了胡大海的儿子,这件事震动了全体将士。自此,大家都知道了,主帅是一个说一不二,视律过命的人,以后再也没有人胆敢以身试法了。
  而胡大海呢,他也十分明事理,虽然自己是个大将,功劳很大,但是这毕竟是在军中,军令如山。朱元璋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不杀自己的儿子,那就会失去军心,最终结果必然是大事无望。胡大海没有反叛,也没有怨恨朱元璋,而是同以往一样,尽心尽力为朱元璋打天下。按律判刑者执法如山平衡关系,安抚民众才能相安无事
  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之后,建立了刘氏的统治地位。但按照历朝历代论功行赏、割地封侯的原则,那些曾为建立汉朝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都将得到应有的赏赐,但刘邦初为人君,尚未深谙统治之术,因此,在封赏之时,多照顾那些平时跟自己关系好和有亲属关系的人,诸如张良、萧何及吕后家族中的人。这一来,那些虽也曾立下大功,但跟刘邦关系一般甚至素有隔阂的人便被冷落一旁。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猜忌四起,人心浮动。
  最后,刘邦依照张良的建议把雍齿这样与高祖有怨之人封为侯,其他众臣见状,心中便自然平静下来,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即告平息。
  战国时,有一次,齐景公与晏子到少海游历,他们登上柏寝台,眼下是齐国的一派奢糜景象。齐景公望着这一切,心中油然生起一阵感触。齐景公道:“国家实在是太糜烂,长此下去,以后谁能够维持国家的局面呢?”晏子似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可能是田成氏吧!”晏子答道:“田成氏掌握了齐国的民心啊!你看他,要求君王给大臣加官进爵,提高俸禄。借给百姓的粮食用大斗量,而当百姓还他们时却用小斗量,意在施人以恩惠。杀牛时自己只取一盘肉,其余的都分给家臣。相比起来呢,你却一味地只想收夺财富,而不给民以实惠,一旦有灾,齐国百姓死伤枕籍却得不到帮助。相比之下,田成氏管辖的地方,百姓总是能得到他的帮助解救,所以难得有饿死的现象。周、秦的人民都非常崇拜田成氏,纷纷涌向他管理的地方。田成氏的仁德受到广大人民的颂赞,所以我认为将来的天下必为田成氏所有。”齐景公听完,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我的天下将被田成氏夺取,有什么办法才能避免啊!”晏子道:“请您别担心,如果大王真想保住自己的天下,现在还为时不晚。惟一的办法就是接近人民,远离奸佞,治乱世,轻刑罚,救济贫穷,怜恤孤寡,施恩惠于不足,这样人民必然会归服大王,使田成氏无隙可乘。”齐景听完连连点头称是。利民而不损民,助民而不损民,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违背的基本规律。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恶务尽———廉政术
  在对待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态度上,要能够辨别出为人臣的忠奸。清廉公正的领导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将个人利益置之脑后,所以,忠臣以国为先,而后才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勤政爱民才能治理天下
  “勤”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治家治国均离不开一个“勤”字。因为勤能补拙。
  朱元璋从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小和尚,能够走上皇帝的宝座,其中的巨大差距,自然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有句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他来说,更知道好好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所以,朱元璋有喜有忧,喜的是得到了天下,忧的是怎样治理天下、守住这一份基业。像许多其他朝代的开国之君一样,在做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经常吃不好、睡不好,心情焦虑。
  他认为,履行皇帝的职责,最重要的还是勤于政事。张士诚为什么会被自己打败,原因之中,主要的一条是他长期不亲自过问政事,而是把重大的治理责任委任给了某些权臣。最后,权臣们得以能够欺上瞒下,导致内部腐朽。
  通过总结元朝的灭亡,朱元璋也认识到,元朝之所以被消灭,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元朝君主把重大的朝廷事务都交给了几个大臣,自己则养尊处优、沉于享乐,而被委以重任的大臣则独断专行,任意胡为,欺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