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固然有很多外界的情势,使得雍正萌此创意。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雍正的特殊的个性世界中,分析出其部分动机。
  在他的内心,不但有一位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君主,还有一位拥有坚强意志的哲学家!
  所以,他不仅要从世俗的角度去压倒对立面,使他们在行动上不得翻身,更要在思想上、境界上站到比反对者更高的层面,使他们在灵魂深处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从此不萌异心。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说,雍正绝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胜领袖。他的铁腕不是源于天性的粗暴或后天的自卑,他不但有悍的关外旗人的血液和即位前丰富的人事政治斗争阅历,更是在儒释道佛三教合一的精神中浸润成长起来的教养阶层,其所处地位,又使他无论在实际政治上,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具有比一般帝王更加深刻的自信。
  这是源于一种极端的“予智自雄”的自信:如果能从精神上征服这些异议分子,甚至不屑于从肉体上将其消灭。
  雍正自信其精湛的学术修养、擅长观测人性幽微之处的奇禀智慧;自信治理国家的天才,以及承继皇位的“合于天心”,只有这样,他才敢掀起这场旷古未有的违反常规的辩论,并亲自担当编写人与发行人的角色。
  君子要屈而有度
  一个领导人物的谋略与智慧,应出色地表现为屈而有度,不卑不亢。也就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
  人事之中,行动取舍都不可失度,失度则会乱套,就要坏事,就会受到挫折。饮食无度,就会伤身;荒淫无度,就会误国;贪婪无度,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玩笑无度,就会伤感情,有时甚至在无意中与人结怨;屈而无度,就会毁败事业,达不到要求。“忍得一时之忿,终身无烦恼”只能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对于从事大事业、大计划、大谋略的领导者来说,则是一不足取的短处。
  一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大堆由他签发,可是被胡汉民束之高阁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声大叫:“展堂!展堂!”
  胡汉民匆匆进来,望着孙中山,像是不懂他为什么大发脾气似的。
  孙中山脸色苍白,喊道:“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究竟说什么事情?”
  孙中山一下子把胡汉民的公事箱翻了个底朝天,从里面倒出一堆尘封的文件。他的双眉紧锁,气势汹汹,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你还问我什么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么事!”孙中山大声斥骂。
  胡汉民凝然不动,微侧着脸,注意地听着孙中山的训斥,最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中山板着脸:“没有了!”
  胡汉民“呼”的一声窜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递到孙中山的鼻子下面,并口若悬河地进行自辩:“这份手令事关升黜任免,处置不当,于理不应颁发;那份手令是关于调兵遣将的,不合机宜,发下去势将贻误戎机;而这几份又是关于拨款过多或过少,自待另行斟酌。”“即使在专制时代,”胡汉民语气尖刻地说,“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将以给事中郭承嘏为华州防御使,给事中卢载认为郭承嘏公正守道,屡次封驳,认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还这道诏书,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复郭承嘏的原职。先生可曾读过这段历史吗?”
  “读过。”
  “当年先生亲拟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誓词,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条,先生还记得吗?”
  “记得。”
  胡汉民急急地说着,好像生怕失去了他所占据的上风,“调和鼎鼐,燮理阴阳,原是宰相分内的事。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请问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应有的职权,尽我应尽的责任?”
  孙中山紧盯着对方,一声不吭。
  “先生,我在请教你呢。”胡汉民咄咄逼人。
  “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
  这段史实一直被后人誉为表现了政治家的泱泱风度,其实它所显现出来的危机,令人不寒而栗。即使唐太宗的诏书,也只是被大臣封还,而不是石沉大海,更不是一大堆人事、财政、军事的诏书没有执行,而皇上竟然蒙在鼓里,毫不知情。胡汉民以宰相自居,孙中山也就默认了,这是君子屈而有度的最典型的例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事业。《论语·颜渊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俗语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种匹夫之勇,坏就坏在无“忍”字功夫。《水浒传》中的李逵,闯祸极多,就是因其性情暴躁、头脑简单,不能忍小辱。例如他在浔阳江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水,就是由于一味逞凶无忍劲。是大丈夫、大英雄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孙中山先生一生阅读过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大概是将前人的“忍”字功夫,领略尽了其中的精髓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
  地位过高,权力过大,必定遭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高树易悲风”说的也是此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做领导应遵循的原则。
  唐朝名臣郭子仪对此有独到之法,简简单单两个字“忍”和“慎”,就做了四朝红人。
  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都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鱼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要除掉一名鱼朝恩,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将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曲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安然辞世。
  其实,以忍化凶之道,不仅良臣君子懂得,奸臣枭雄也不糊涂。
  忍是大福,小忍有小福,大忍有大福,小不忍则乱大谋。
  是英雄就不应该气短
  感情用事,这是人之大戒,可是,紧急关头,又有几人能理智地对等突发事件呢?
  据报载,青海省的吴玉霞一时气愤,把自己亲生的独生儿子打死,而后悔莫及。她说:“我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由于采取了野蛮的教育方法,造成了一场悲剧,在世人面前,我感到万分羞愧、悔恨。”又说:“愿天下父母以我为戒,莫让分数迷住眼,莫用棍棒治孩子,成为残害儿童身心的罪人。”
  吴玉霞打孩子的时候,失去理智,凭感情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她说的话都是很理智的。对于吴玉霞本人来说,后悔已晚;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深刻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杭州的骆和英把自己和八岁的独生儿子套在一条绳索上自杀。这也是一时激愤、失去理智而干出的蠢事。她如果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也会悔恨交加的。
  在农村,有的妇女为了两元钱,上吊自杀;有的为了一句刺心的话无法忍受而自杀;有的因为赌博输钱而寻短见,甚至为了一盒火柴而轻生。如此这般,都是因为一时想不开,失去理智。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上有高堂双亲,下有相亲相爱的丈夫,还有可爱的子女,如果想到自己轻生会对这些亲人造成多大的心理打击,造成多大的生活困难,如果能够这么理智地考虑一下,那就可能不会自杀。过了一阵子,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想开了,也许还会过很舒坦、很幸福的日子。
  女人无力寻短见,男儿有气敢拼命。人都有忍耐性,而忍耐又都有限度。所以,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女人寻短见,男人就要拼命。所谓“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为国、为民,拼命也值得,但许多青年人不是为天下国家大事,而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拼命,得不偿失。在一个农贸市场上,甲向乙买了一只羊,经讨价还价以后,价钱说妥,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羊者把牵羊的绳子解下来,自己收起来,然后给对方羊。买羊者无法牵羊,向卖者要绳。卖羊者要买绳钱。买者说刚才是羊带绳说的价钱,没说除绳的价钱。卖者说刚才没说带绳卖。买卖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相持不下,买者说不买了,要退钱;卖者不肯退。这么一来,先说理,接着骂街,最后竟打起来了,两败俱伤,各自回家治疗,都花了几十元,而所争的绳子只值一角钱。
  还有一个青年工人丢了几十元钱,怀疑同宿舍的另一个工人偷了。既不向那人询问,也没跟其他人谈起,只是一个劲地怀疑。怀疑终归是怀疑,没有确凿证据就无法确认是谁偷了。但是,这个工人性格内向,有话不说,硬憋在心里。本来,没有根据的怀疑会随着时间而淡化,而这个工人却相反,从怀疑走向怀恨,从怀恨走向解恨。最后,他磨好一把菜刀,当那工人上夜班白天在宿舍睡觉时,把他怀疑的那个工人杀害。人家问他为什么杀人,理由就是毫无根据的怀疑。酿成这种悲剧也是缺乏理智。如果他说出怀疑,跟人家吵一架,或者跟朋友一起分析一下自己的怀疑是否能够成立,也许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有朋友,经常跟朋友谈心,可以保持理智。朋友的这种作用,许多人不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很容易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出不来。有朋友的忠言劝告,往往可以想开,解决思想疙瘩。当然,像《渴望》中的王亚茹那样,坚持认为女儿被罗刚抛弃,又听不进朋友的劝告,自己折磨自己好多年。王亚茹这种情况未必有,而没有知心朋友,或者听不进朋友的劝告,最后吃亏的人却是多的是。
  反过来,朋友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先让他冷静下来,帮他进行理智的分析,妥当处理。千万不可光讲义气,火上浇油,把朋友推上绝路,那是帮倒忙,甚至把自己也赔上去。
  冷静,才会有理智;理智,才能合理应变。
  总之,遇事要沉着应变,头脑不要发热,凭一时冲动只能把事情办糟。
  做领导不可沽名钓誉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儿贪欲,多一点儿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说起容易做起难,如何才能做到莫让名利遮望眼呢?首先就是要忍恶,求美誉。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其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耻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其实,求名也算不上有过错,关键是要如何去求。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名誉,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其结果是可悲的。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