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案以后,朱元璋又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大将军蓝玉,并抄斩三族。平时和蓝玉关系密切的将臣,都被定为逆党,抄家灭族。这个案件共杀了一万五千人,把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杀了个干净。
除胡蓝两大狱外,朱元璋又常以某罪名对某个开国功臣或赐死,或鞭死,或砍头。连替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徐达也没能幸免。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屠杀功臣最厉害的要算朱元璋,他杀功臣手段之狠,连他最崇拜的老乡刘邦也望尘莫及,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元璋数以万计地屠杀元勋宿将,冀图保证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承袭制度,以维护未来嗣君。但由于功臣武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因而军权已完全落在藩王之手,不久皇室内部矛盾表面化,终于爆发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战功显赫的武将可资调遣,亦无老谋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后城破自焚而亡。
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独创性的措施,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统治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过贡献。他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使人民能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在于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在于解放奴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于保护商业,繁荣了市场;在于严惩贪官污吏;在于不信符端,不求长生,讲究节俭等等,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缺点也很多,这个曾被封建地主阶级视为“盗贼”的人,时时担心着江山巩固问题,故使他“忧危积心”。为此,他对官僚机构、军队组织不断进行改造,大肆屠杀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必定是封建君王们奉行的不可告人的秘诀。在今天看来,实在是犯下滔天大罪。如果你是领导者,功成名就之时,切不可效仿古代帝王。须知,没有那些功臣,就没有你的功名。
富人与穷人皆要依靠
在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种税,即火耗,即是耗羡,明朝时就存在,它是指在正常征收钱粮赋税的基础上,另外再加收一定比例的银两,类似今日的附加税。征收火耗的权力归地方当局,支配也归地方,比例各地不一,有轻有重,发展到后来是只多不少,愈来愈重。
低俸禄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决定了地方官僚们必然在火耗上打算盘,以此弥补官府巨大的花销及维持官员的糜烂生活。吏治随火耗的不断增多而日益败坏。
康熙在十七年时,曾下令不许地方征收火耗,并信誓旦旦地以“革职”做威胁。
但当浙闽总督兴永朝奏称说,如果官员不征收火耗的话,那日子实在没法过了。康熙听后又大发怜悯之心,表示同意征收。
康熙既然不能全力取缔火耗,又在名义上禁止征收。这种半推半就的法律状态,决定了下级官僚只会是得寸进尺、滥征不已。
因为火耗关乎官僚个人腰包,自然征收起来要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由此,官员们对国家钱粮的征收就不甚积极了。
发展到后来,地方甚至把收来的钱粮私自挪作它用,不上交国库。
如此下去,注定是肥了地方官员,而穷了国家。国库空虚,甚至于入不敷出。
康熙除了不时对天下小民减税,以表皇恩浩荡的善举之外,对富户绅衿也是多加照顾,恩爱有加。
大概康熙是相信“藏富于民”比“藏富于国”更好;否则,很难理解他的许多经济政策。康熙对富户的大肆积累并不予以限制;相反,还给了他们许多的特权,积极保护富户。
康熙曾责备江苏巡抚张伯行对富民太苛刻,大概是因为在江苏所征收的税款太多,损害了富户的利益。与康熙一代“宽仁”的美名相悖。
康熙说,在地方上如果有很多有钱人的话,那实在是一个国家的幸福(似乎也很有道理),其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
清朝政府允许绅宦士人在名义上可称为“儒户”或“宦户”。并且给予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主要是让他们有一定的免于徭役的权利。
绅宦本来在地方就有相当的威望及权力,再有上面的恩准,自然会飞扬跋扈。他们与地方官吏相勾结,想尽办法将身上本应承担的赋役都转嫁到平民的身上。
赋役不均的状况造成整个社会的明显分化。富户愈富,穷者愈穷。贫苦农民受到地主与封建政府的双层剥削,苦不堪言。
从立意上讲,康熙无可厚非。但是,政策执行起来却是日益变样。不知英明如康熙者,居然没有考虑到“儒户”、“宦户”们会得寸进尺,欲壑难填?
到康熙末年,一些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众性的秘密结社在许多地方开展活动。社会矛盾正在不断激化。
另外,富户愈富的必然结果是:财富高度集中,对平民的剥削加剧,地方势力重新抬头。
今天,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我们的目标是消除贫穷,消除落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对那些有悖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要提早更新。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术中国历代帝王对人治之术最有心计的,莫过于恩威并施、刚柔相加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胡罗卜加大棒”的政策。曾国藩对下属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曾国藩部下的将领陈国端恶斗、凌辱部下、讥讽上司,曾国藩就采用了恩威并施的方法训诫他。一方面,曾国藩采用了威慑之法,他指出奉檄往调,务必要服从命令。“凡是增添兵勇,支应粮饷,都应当先汇报经批准后再执行,不能擅自作主。要渐渐养成名将的气量,挽回过去留下的恶名,这就是我说的不能违抗命令。你如果能细心领会,等军务稍松的时候,你来见我时,我再详细认真地给你分析利弊,一定会对你有利,也对时局有利,能把你塑造成一代名将,也是我的一项功劳。如果你不能细心领会,我也有几句话,请你必须遵从,第一条你所部的八千士,一定要大量裁减,最多不能超过三千人,以免因收编散兵游勇过多,引起饥饿而发生变乱;第二条,你军与淮军及英康营等军队,一年之内,不准驻扎在同一地方;第三条,你的官衔应去掉钦差两字,各省的粮饷,都归河南粮台转发,不准你另立门户,独树一帜。希望你逐条回复我,我再凭你的汇报奏报朝廷,至于所说的毁誉的那些话,谁真谁假,也希望你逐条汇报。批评你的话是假的,你尽可以分辨,真的也应当承认,大丈夫光明磊落,有什么值得遮掩的呢?称赞你的话是真的,自己知道后要更加努力,假的就要说明。我希望你保持天生谋勇兼优的本质,痛改后来养成的恶习,我对你还是寄于厚望的!”像这样的恩威并施,不由得部下不服。许多帝王都懂恩威并举的道理,也多次运用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结,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于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于是,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
“世态炎凉,人生悲壮”,世道炎凉中的四大法宝:无情无义和出卖道义,两面三刀与情义夺人都是官道运作的“程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许多人信奉“无毒不丈夫”,到后来,人走茶凉自然也是规律。
炎凉的四大表现
世道炎凉是指得势时人们就巴结,倒霉时人们就冷淡。春秋时的公子孟尝君曾经饱受世态炎凉的滋味,在他难以承受的时候,有人劝他说:“世态炎凉是很自然的事情,难道你没见过自由市场吗?天亮时,赶集的人熙熙攘攘,而到了晚上,市场就变得鸦雀无声。这并不是说,人们对早晨的市场有所偏爱,只是因为能够买到东西。晚上的市场已经无货可买,当然无人理会了。”这个人的观点的确高明,但是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对于那种被称作“势利眼”的人,怎么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呢?
西汉时的主父偃是齐人(今山东人),精通《易经》和《春秋》,年轻时便开始外出游学,想以文墨之才谋个一官半职。可是,没有人重用他,以致于六亲不认,邻里朋友不来往,处境十分狼狈。
后来,主父偃到了长安,直接上书汉武帝,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陡然之间跻身权要行列,地位十分显赫。这时,大臣们纷纷前来巴结,动辄以千金相赠,门下宾客超过千人。
主父偃被汉武帝任命为齐相后,衣锦还乡,亲戚朋友趋之若鹜。他对此感慨万端,将亲友邻人召集在一起说:“当年我贫困时,从你们这里得不到一衣一食,有的人甚至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为齐相,诸位迎我于千里之外,我真正感受了什么是世态炎凉。我今天有五百金分赠诸位,从此不再与诸位来往,你们不要踏进我的家门。”
主父偃的命运不济,后来被诛灭九族,那些被他冷落的乡亲邻里一个个幸灾乐祸,他门下的几千食客顿作鸟兽散,最后连一个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
具体来说,世道炎凉有如下四大表现:一、无情无义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族势力日渐强大,与汉朝分庭抗礼之势已经形成,但其内部矛盾斗争也进一步加剧。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其儿子冒顿随着年龄的增长,政治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常有杀父而代之的企图,但他慑于其父多年的经营而未敢贸然动手,他打算利用自己现有的地位,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伺机而动。
为了培养自己的心腹,他常常和自己的部下一起练习骑马射箭,并立下军令:“凡我射击之目标,你们必须跟着射击,否则格杀勿论。”
此令一出,跟随他的人果然是指哪打哪,决不犹豫,为了进一步考察部下的忠诚度,一次他将箭射向自己的战马,部将们果然一齐将他的战马射死。
又过了一阵,冒顿竟把弓箭对准自己的爱妻,部下也跟着一起干。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的部下全都成了惟他命令是从的机器人,他们只听从冒顿的号令,决不迟疑。
一次,冒顿和父亲各带一帮人外出狩猎,他父亲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向自己下毒手,因此毫无防备。于是,冒顿趁其父不注意,张弓搭箭射向头曼单于。冒顿部下见状,也随之万箭齐发,将头曼单于射杀。至此,冒顿当上了匈奴王。
二、出卖道义
晋灵公继承王位的时才只七岁,可是这家伙只学坏不学好,荒淫暴虐,没他不沾边儿的。后来又宠信一个小人叫做屠岸贾,两个人臭味相投,为非做歹,把个晋国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甚至发展到用弹弓乱打行人的地步。赵盾屡谏不听,有一次晋灵公急了,竟放出他的一只名叫灵獒的大狗来咬赵盾,幸亏赵盾腿快,总算脚底板擦油,溜出了朝门。本来赵盾原想先到翟国或秦国去避避难,看看情况再说,却在半路上碰见了他的侄子———将军赵穿。赵穿闻知此事,就劝赵盾先不要出国,等等他的消息,赵盾当然也不愿轻易出国,就答应赵穿,暂住到首阳山去。
赵穿别了赵盾,回到国都绛城,先是假意恭维了晋灵公一通,然后又以选美为由,支开了晋灵公的心腹屠岸贾,最后就在晋灵公整天寻欢作乐的桃园里面刺杀了他,算是为民除害。
由于晋灵公无道好杀,国人无不痛恨,所以赵穿刺杀他的时候,根本没人来救。死讯传出去以后,老百姓全都拍手称快,也没有一个人说赵穿不对。赵盾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跑了回来,在灵公死尸前面哭了一顿,反惹得老百姓们叹息说:“赵相国如此忠心爱主,这都是晋国自取其祸,与赵相国没有关系!”可是,事后有一天赵盾来到史馆,看见了太史董狐,就叫他拿最近的史简看看。谁想有一简上竟写着“(公元前607年)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的名头,赵盾一看史简上这样记载,不禁大吃一惊,赶紧向董狐解释说:“董太史,你搞错了!当时我已出奔河东,离国都有二百多里地,怎么知道弑君之事呢?现在史简上却归罪于我,实在太冤枉我了!”
以春秋时为例,当时有权势的诸候都讲究用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压服别人,然后自己出来当霸主。当有名的霸主齐桓公死后,宁国与楚国就都想争夺霸主的席位。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集楚、陈、蔡、许、曹、郑六国诸侯,在孟(今河南省睢县西北)这个地方举行盟会假借结义联盟的名义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没想到楚成王比他精明得多,预先在会址附近,埋伏甲士,在会上劫持了宋襄公,先是想用他要挟宋君,攻取宋国都城,幸亏宋国大臣目夷和公孙固早有准备,没有中他的圈套,使楚成王的计谋未能得逞。后来楚人又以宋襄公为人质,威胁鲁、郑、陈、蔡、许等国,在本年末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地“歃血要神,同赦宋罪”,自己当了盟主。可见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不出卖仁义、不讲究诡谋,就不可能战胜对方。这也是中国古代“厚黑做人术”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根本原因。
三、两面三刀
战国时,智伯想讨伐卫国,就虚心假意地给卫君送去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卫君很高兴,群臣都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有忧色。卫君问他:“大国与我们交好,而你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出力而得到礼物,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是小国间的礼节。而大国这样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卫君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部队,部队加强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