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就很注意施恩布惠、收买民心。一次,他的一匹千里良驹跑掉了,结果被不知情的穷百姓逮住后美餐了一顿。官吏得知后,大惊失色,把吃了马肉的三百人都抓起来,准备处以极刑。秦穆公听到禀报后却说:“君子不能为了牲畜而害人,算了,不要惩罚他们了,放他们走吧。而且,我听说过这么回事,吃过好马的肉却不喝点儿酒,是暴殄天物而不加补偿,对身体大有坏处。这样吧,再赐他们些酒,让他们走。”过了些年,晋国大举入侵,秦穆公率军抵抗,这时有三百勇士主动请缨,原来正是那群被秦穆公放掉的百姓。这三百人为了报恩,奋勇杀敌,不但救了秦穆公,而且还帮助秦穆公捉住了晋惠公,结果大获全胜而归。
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中国人眼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用勇者的常见方法,而在“施之以恩,动之以情”之后再“委之以重任”则是用智者的做法。春秋战国时期,燕太子为了国家利益谋杀秦王,可惜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合意之人。后来有人推荐荆轲,说他是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人,“乃神勇之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那才是好杀手呢!
燕太子丹听了这个消息这之后,立刻就到酒市里去找到了荆轲,想方设法地来笼络他,给他特别修筑了一座住宅,名为“荆馆”,不用说,一切设施在当时一定是最先进、最讲究、最气派的了,平日是锦衣玉食,用的是精骑美女,真是“恣其所欲,惟恐其意之不适也”。据说,有一次荆轲与太子丹一块游东宫,看见水池旁边有一个大龟,荆轲一时高兴就拣起一块瓦片掷了过去,太子丹看见后,就赶快让人捧来金丸,让荆轲用来代替瓦片,投掷取乐。
又有一回,荆轲与太子丹一块儿骑马,太子丹的马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驹,平日十分宠爱,可巧这一天荆轲不知想起什么,忽然说马肝的味道不错,过了没多一会儿,厨师就给荆轲送来一盘炒马肝,荆轲一问,原来燕太子丹已经把他的宝马杀了,特地取出马肝,来为荆卿下酒。
这还不算,最令人惨不忍睹的是有一回太子丹请荆轲在华阳台喝酒,并让自己所喜爱的美人出来鼓琴助兴。荆轲忽然看见这位小姐的一双嫩手,洁白如玉,就忍不住说了句“美哉手也”!这也许只是他随口一说罢了,谁想席散之后,太子丹让人送来一个玉盘,荆轲仔细一看,盘中之物竟是剁来的一双女人之手。据说,这是太子要表示一下:“对于您的所好,我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而荆轲受了这样几次“知遇之恩”以后,也就颇感动,长叹道:“太子遇轲厚,乃至此乎?当以死报之!”从此就死心塌地的愿意替燕太子丹去做行刺秦王政的杀手了。
三、受人点滴,报之涌泉
当时孟尝君为了其政治抱负,广罗天下才士供养起来,叫做门客。冯谖初到时被视为门客中的最低层一类。手下人只拿粗茶淡饭招待他。冯谖倚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剑唱道:“剑呀,我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有人将此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将他的饮食水准提高到门下档次。”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剑作歌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出入没有车可供乘坐!”其他门客都取笑他,把这事又告知孟尝君,孟尝君说:“为他配备马车,档次提高到门下车客。”于是冯谖得以乘车弄剑。可是不久,他又故态复萌弹着剑又唱开了:“长剑呀,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什么可养家的!”其他们门客都厌恶他,认为冯谖贪婪不知足。孟尝君得知他家有老母,就派人不断供奉食物。这样,冯谖就不再唱歌了。冯谖试出孟尝君是个大度之人,有容人之量,才决定留下来为他卖命。正因为深知了孟尝君的为人,冯谖才能在后来斗胆私自作主借孟尝君之名烧掉大量借据,为主买义,从而收买了人心,为日后孟尝君落魄时取得一块容身之地和得以东山再起的奠定了基础。
四、用人以勇,以情动人
三国东吴的周泰是位武将,因勇敢善战战功卓著而深得孙权喜爱。建安二十三年,孙权留平虏将军周泰为镇守重镇主将。孙权借到前线视察的名义,来到前线,置酒宴款待众将。席间,孙权乘众人酒酣耳热之际,让周泰脱去上衣,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孙权指着周泰身上的伤痕一一询问是哪次战斗中留下的,周泰逐一作答。最后,孙权拉着周泰的手流着眼泪说:“将军临战勇如猛虎,从不计安危,以至数十次负伤,我怎么能不像亲兄弟一样对待你,把重任托付给你呢?”孙权的一番表演,使周泰感动得一塌糊涂。
五、借义结人,可得忠臣
“借义结人”是借助下层社会团结互助的对等原则。刘备通过“义”来集合,收揽人才。他通过桃园结义找到了关羽、张飞,又逐步发展了赵云、黄忠、马超、魏延等勇将,还有诸葛亮、庞统等谋士。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能够搜罗到这样多的第一流人才,他使用的“义”的办法,起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而被迫回家向父亲求助。那时曹氏家庭只有“散家资,招募义兵”这一条路可走了,还是曹嵩自己想出了办法:“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仪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在见到卫弘后,曹操拿出他深思熟虑的说辞:“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卫弘听从曹操的话,拿出钱来让曹操做事。
六、施之以恩,用之于忠
古人指出:“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对于那些本性忠良的下属,一定要大胆施恩,以鼓励他的忠心。这样的话,有良心者能够忠一不二,为知遇者舍身忘死;有血性者,能够有一腔忠心的报国义气和情怀;有勇气者,面对强敌而毫无畏惧之。而忠良的下属,如果兼有智略者,更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的忠良人才当然人见人爱,人见人用。因此选拔人才的人,对于忠良之才只求有一方面的长处可取,不可因为有一点儿缺陷而抛弃了忠良之才。如果对于忠良之才的人过分苛求,则奸滑无能之辈反而会侥幸得以保全,并被重用。
七、施人以恩,不在大小
一粒小豆那么大的地方,也许人人就会不以为然,但如果处理不当,从中却能发生国家存亡这样的大事。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都是从极小的疏漏开始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从细微处入手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注意下属的情绪变化,识人以恩不在大小,感人之效却可以惊动天地。
《战国策·中山》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中山君宴请都士大夫,司马子期也是其中一个。羊羹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可惜准备得不足,司马子期没有尝到。司马子期因此感到羞愤难忍,他跑到楚国劝说楚昭王攻打中山。
中山国亡,中山君狼狈出逃,只有两个人还持戈跟随在后面。中山君问他们:“事到如今,你们为什么还跟随我呢?”两人答道:“我们的父亲在快要饿死的时候,是您施予了一盒饭给他,后来,父亲临终时对我们兄弟说:”中山国将来有祸事,你们一定要为之赴汤蹈火!‘所以我们今日不惜以死来报答您。“
中山君听到这儿,仰天长叹一声,极为感慨地说:“看来,给予别人,不在乎多少,却在于其适逢危难;和别人结怨,也不在于事情大小,而在于伤害人的自尊。一道菜可使一个国家灭亡,一盒饭能使人赴汤蹈火,可见小事不可大意。”
八、金钱利诱,以图大用
近代奸雄袁世凯手下有个师长叫王怀庆,是直隶宁晋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参军入伍,后来投靠了袁世凯,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王怀庆投靠袁世凯之后,他的为人之道开始为袁世凯所熟悉和了解。袁世凯野心勃勃,一心要做皇帝,因此他想笼络大批的人,效忠于自己,听从他的命令,他把王怀庆也列入了自己的笼络对象。
民国建立之后,蒙古的各亲王在前清肃亲王的游说、煽动下,纷纷宣布独立,反对共和,意图苟延残喘,保住他们的亲王地位。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委任张绍曾为绥远将军,王怀庆为多伦镇守使,征伐各个独立的蒙古亲王。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王怀庆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全歼了蒙古各独立的军队,凯旋回京。袁世凯为此重重嘉奖了王怀庆,并且叫王怀庆将这次作战的各项开销列出清单,到国库报销。王怀庆回去统计了一下,一共花费了三十万元左右。他想多报些以中饱私囊,但又不敢太过分,就开了张四十万元的军费报销单。
第二天,王怀庆拿着报销单亲自送到总统府,让袁大总统过目。袁世凯看完后,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王怀庆赶忙解释说:“这是我详细核实过的!”袁世凯将单子往桌子上一扔说:“太少了,回去重写。”
这句话着实令王怀庆感到意外,但他马上又明白过来,这是袁总统给我施加恩惠,心里一阵高兴,他回去之后,壮起胆子写了一张八十万元的报销单据,谁料袁世凯看后仍然说太少,让王怀庆拿回去重写。当王怀庆第三次来到袁世凯面前时,手中军费报销单已经虚报到一百四十万元之巨了,袁世凯才提笔批了“准领”两个字。
自此以后,王怀庆为袁世凯卖起命来更加出力了。
由上可见,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利用奖赏、施恩等方式谋取人们的归顺才是管理之术的高手。
新商经之“厚道”
胡雪岩作为成功的大商人,他将中国传统商人应有的仁信厚德发挥到极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纵观古今中外成功商人和企业家的经营谋略,无不渗透着“商经”的哲学。守业需要耐心,与人合作讲求诚信,谋求利益应取放有度,赢得顾客更要懂得让利于人……总之,“商经”“商学”不是教你妥协、退让,而是告诉你一种崭新的经营智慧。
商界泰斗胡雪岩
变幻迭出的商局,情势多样,目不暇接。如何对全局了然于胸,将未来把握到位,惟有德智兼备,高瞻远瞩,才可运筹帷幄,稳坐钓鱼台。
走近胡雪岩
胡雪岩(公元1823~1885年),字光塘,原籍安徽绩溪。自幼家境贫寒,生计无靠。为了养家糊口,胡雪岩被迫到杭州城的“信和”钱庄当学徒。胡雪岩进钱庄学生意,是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由于他聪明机敏,能说会道,很受东家的赏识和信任,三年满师之后,就成了这家钱庄的伙计(营业员)。胡雪岩经常单独负责催款收账,从未出过任何纰漏,又被“大伙”(相当于经理)张胖子看中,分管“外场”,“外场”主要从事联络客户、放款和兜揽存款的业务。
而素来胸有大志的胡雪岩并不安于现状,他从小就怀有建立不世之功的抱负,只是苦于身份卑贱,没有本钱,而无法实现远大的抱负。因此,尽管他平常在众人面前总是笑容可掬,但内心却总是郁郁寡欢。
胡雪岩深知要实现理想抱负就必须靠官吏支持,但仅仅凭他一个钱庄小伙计的身份,要想与现成的官吏拉上关系是困难的。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心想通过经营官场靠山而发达的胡雪岩,终于发现了可以实现梦想的阶梯———王有龄。
胡雪岩一生事业的发达,起始于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他的第一个官场靠山,也是王有龄。
中国人常说遇到贵人,胡雪岩的第一个贵人,大概就是王有龄了吧。没有胡雪岩的拼力相助,王有龄永无出头之日;而没有王有龄的支持,胡雪岩也不可能在商场迅速崛起。胡雪岩在帮助王有龄的时候,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王有龄日后是否一定会发达,在他当时的处境下,这一举动无异于一场令人惊诧的人生豪赌。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最初这一“知其不可赌而赌之”,才有了后来世人瞩目的“红顶商人”。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龄发达之后,想到是胡雪岩使他从杭州城一名落魄公子发迹到今天的地步,决意要好好报答自己的大恩人。王有龄听说胡雪岩当初为了帮他,把钱庄的差事丢了,生活没有着落,心里更觉有愧。几经周折,他终于在杭州城找到了胡雪岩。
从此之后,胡雪岩依靠王有龄这棵大树,自立门户,并且开始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走上了官商的通途。
借势走上官商之途的胡雪岩渐渐发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经营更大的生意,成就更大的事业,就必须借助于官场势力,得到贵人的提携。因为胡雪岩深知:“要求私,必先取势;有势就有力。”也就是说,只有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意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就在于能够造成有利的态势取胜。另外,前人也总结了一些自然现象,并把它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比如山洪爆发,夹泥裹石,雷霆万钧;又比如利刃劈竹,顺纹而下,节节俱开。前者叫“势不可挡”,后者称“势如破竹”。由此可见,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
对于商人,特别是像胡雪岩这样的官商来说,没有势,就没有利;没有利,也就没有势。因此,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十有八九都是围绕着取势用势而展开的。比如修水库和建铁路,开头看起来成本大,回收慢,可一旦水库、铁路修好建成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却是稳固而长远的。
一般来说,急功近利是商人的通病。如何能吃小亏,耐一时之难,获取一条不尽财富滚滚来的巨利之源,应该是想成功的商人所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
按照现代代换理论的观点,利是忍之所得,忍的实质是先不求利,而求做事。封建时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一读便是寒窗十年,所得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纵横商海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