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正在晨练的李思明被人拦住了,是个年轻的军人,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辉。
北大某个不起眼里的角落里,停着一辆吉普车。
“听说你最近的动静挺大的!”杨首长说得。
“哪里哪里。不过我得恭喜你高升了!”李思明笑道。
“哼,我只不过还有点用处罢了。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杨首长很不屑。
“首长,这次来不会是找我聊天吧。我虽是个小人物,但也是北大的未来科技之星什么的,这时间很宝贵的。再说,首长日理万机,也没有这个时间吧?”
“你应该知道,我现在负责国家所有的军工生产,我们需要你提供帮助。”
“正好,我也需要你提供帮助。”
“军队的雷达、通讯方面装备落后,需要尽快的提高技术水准,至少与国外相比差距不能被拉大!”
“北大的实验室,现在很缺实验设备,如果设备齐备的话,也许能有成果。只可惜这些实验设备不好搞。”李思明叹道,仿佛说另一件事。
“到军队来,我给你准备。”杨首长斩钉截铁道。
“可你也看到了,我的研究并不止可以应用在军队里。我现在着手在微电子方面,也就是半导体,军队也需要这个吧?现在全国各地方都在搞,搞人民战争似的!浪费啊!”
“好吧,你把你的要求写出来,我给你准备。”杨首长为之气结,跟李思明说话总得低声下气。
“那就多谢了!”达到目的,李思明下车,有点飘然。
“小子,你要小心点,我会加倍要你偿还的!”杨首长在身后咆哮道。
“哼,我又没得到什么好处,无偿劳动而已,你只不过付出一些设备罢了,这完全是不平等条约嘛。”李思明想道。不过他可没有李鸿章的郁闷,哼着歌跑了回去。
吃过早饭,夹着几本最新外国技术资料,李思明去实验室。刚上楼,李思明看见两位女生正笑眯眯着看着他,李思明想转身逃走却早就被两位看见了。在门口等他是杨月和徐丽两位。
“两位大记者联袂而来,真是难得啊。不知在下有什么可以效劳的嘛?”李思明打哈哈道。
“我们代表我们《未名湖周刊》来做个专访。”杨月解释道。
“不知采访谁啊。”李思明故意问道。
“当然是你了,北大谁不知道风云人物李思明的名头。”徐丽笑道。
“既然是风云人物,那我看看我的日程安排。”李思明讨厌记者采访,最近有不少记者想采访他,都被他婉拒了,故意拿起笔记本念道,“上午8点翻阅来信,9点要写技术报告,10点到12点要做实验。你们看,没时间呐!”
“你就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通融一下吧!”徐丽说道。北大的学生都很想了解李思明这个人,奈何他不愿意公开露面,也不愿接受记者采访,因此她和杨月认为这个有新闻价值,所以她们就找上门来了。
“小丽,你别被他骗了,他还没有到日理万机程度。昨天他还抱怨没有设备做不了实验,时间太空闲。他这个人官没当,却喜欢打官腔。”
“还是杨月了解我啊。好吧,两位记者同志有什么就问吧。”李思明被杨月一针见血拆穿了。
看来她们两人有所准备,一本正经地将所有的采访提纲事先准备好了。李思明拿起薄薄的一张纸,他开始编瞎话了:
“要说我为什么会对电子学感兴趣,这样从小时候说起,从小我就对收音机感兴趣,对发出声音的小匣子感到很好奇,我当时就想,要是长大了我就去制造这个东西,长大了,我才知道最关键的是这半导体,要制造收音机,必须了解电子学的知识,所以我就对电子学感兴趣了。”
“至于五笔字型的发明,纯属巧合。即使不是我,也有别人发明这一技术的。这表明我们中国人并不像外国人声称的那样,用不了计算机。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大概是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就预言到后世计算机的出现吧,所以造出的文字不仅富有美感,更有规律可循。”
“在日本,有人把半导体比喻为工业社会的稻米,是近代社会一日不可或缺的。在国防上,惟有扎实的电子工业基础,才有强大的国防能力。我国自1965年第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问世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现在我们处在科学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缩小这个差距。我愿意为此做出我的努力。”
“至于未来的成果,我不敢肯定。我也是从头开始,事实上我几个月前还是个小知青,我也在学习。但我唯一要以肯定的是,我将为之奋斗。”
……
采访终于完了,两位记者心满意足,李思明却满头大汗,骗人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
“两位记者,采访完了,你们怎么报答我啊?”李思明问道。
“报答你个头,有你这样跟姐姐这样说话的吗?”徐丽说道。这采访完了,就翻脸不认人了。
“那我请你吃午饭吧?”杨月低声说道。
“还是杨月心肠好。”李思明笑道。
“小月,你怎么这样呢。”徐丽说道,忽然作恍然大悟状,“哦,我明白了,我就不耽误你们私人时间。”一溜烟跑了。
“现在吃饭去吧。”杨月红着脸说道。
“嗯吃饭,不对啊,现在才十点呐。”李思明说完就觉得自己实在太笨。
“那我等你,你忙你的。我整理一些采访稿。”杨月说道。
李思明于是低头翻看手头的外文资料,一边摘录着。屋子里的气氛很微妙,李思明抬头看正趴在对面一张桌子上写字的杨月,她今天穿着时下颇为流行的白色连衣裙,袖口上绣着漂亮的图案,人显得更加纤细柔美。李思明有点后悔,早晨刚见面时,没有注意观察她的身材,此时她趴在桌子上看不出来。
中午时,两人走出实验楼。杨月说得:“我裙子好看吗?”
李思明一愣,马上反应过来:“好看,当然好看。”眼睛却看向别处。
“哈哈,你只敢偷偷摸摸的看。有心没胆的家伙。”杨月却壮着胆子笑道。
“不对,我心理年龄早就是叔叔级的,怎么在小姑娘面前出丑呢。”李思明想道。于是他豪气从胆生:“不过裙子没有你人好看!”
果然,杨月立刻脸又红了,不过看上去她心里一定觉得很美。两人走在美丽的校园里,杨月立刻吸引了路过的男生的目光,在初夏的季节里,一袭白色的连衣裙,如同夏日娇美的荷花,亭亭玉立。不过男生们对李思明都是嫉妒的要命,“鲜花插在牛粪上”。李思明下意识的摸了摸脸,自我安慰道:“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而且,我很有才滴!”
走到一拐角处,一个男生骑着自行车,从拐角另一头风一般冲了过来,那男生一看两人就在眼前,坏了。杨月低着头走着,心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看就要撞上她了。李思明一把拉过她,那辆车刹那间重重撞在李思明的腿上,李思明为了减轻伤害,顺着撞击的方向向后摔去,不巧正抱住了躲闪不及的杨月。
前世他不是没谈过恋爱,只是因为工作影响了他的婚姻,直到来到这个时代。此时杨月柔软的身子抱在怀里,勾起了他内心身处对异性的向往,来到这个时代,他接触最多的年轻女性无疑是杨月,这一刻他甚至想起了在劳改农场雪地里那火红的围巾,在冰天雪地里似火一般火热。是的,她关心自己,喜欢和自己说话,喜欢和自己顶嘴,甚至自己的心思她都了解。
“阿明,你准备抱着我多久。”杨月蚊子般的声音在怀里响起。李思明回过神来,哇,四周挤满了男女同学,脸上带着暧昧的表情。
人群散去,那位肇事者早已逃之夭夭。
“阿明,你有没有受伤?”杨月关心地问道。李思明查看了一下腿部,还好只有一点淤青。
“没关系,有点淤血而已。”李思明还在回味刚才抱着杨月时的感觉。杨月却拉着他去医务室擦药膏,连医生她都嫌粗手粗脚,非要亲自动手不可,让李思明哭笑不得。
第二卷白衣飘飘的年代第七章校长的疑惑
周校长今天很高兴,因为有人送来一大批实验设备给他,大部分是二手的,少部分是新的,连出厂包装都没有拆开,这些设备正是北大所缺少的,可谓是雪中送炭。但令他疑惑的是这些设备指明是要李思明使用和管理。
不过他没有追问,因为这些设备送货人的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让他很自觉的不再追问和干预,只要送进来了,就是北大的。不过李思明这个人不得不令他更加关注起来。
李思明今天很开心,来了这么一大批设备,完全可以满足他的需要,有些设备即使在国外也是紧俏货,真佩服某人的神通广大。随设备一起来的是满满一个保险柜的技术资料,和三位专家。
这三位专家,林之文、金伟、许其山,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新中国第一批雷达专家。当他们得到通知要来北大做研究时,都以为对方是个德高望中的老科学家,打破了头也想不道,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他们感觉自己被骗了。
李思明早就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三位老师,现在一定会有很多疑惑吧,不过不要紧。你们来到这里是帮助我做研究的,所以的心思都暂时抛开,工作是我们唯一的目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我不希望因为我年轻,你们当中就有人就轻易的退出。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为军队提供弹药,为国防提供粮食,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所以关于我这个人,请你们以后再评价。”
李思明的话让三人感到有点羞愧。是啊,工作是第一要务,说不准这个年轻人真的是“有志不在年高”。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退,停止援助合同,给仿制工作带来很大损失和困难。经努力,只有那些有资料、样机或只有样机的苏式产品才仿制成功。从此中国在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方面,研制成了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和超视距试验雷达。与此同时,一批为武器配套的雷达也自行设计研制出来了,它们有机载火控雷达、导弹制导雷达、轰炸瞄准雷达、多普勒导航雷达、测距雷达、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和轰炸雷达等。虽然如此,他们觉得中国雷达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李思明抛出三份资料,这些与其说是他的研究,还不如说他抄袭,前世他擅长的就是雷达、电子通迅、火控系统,他只不过将一些型号较旧的装备复制过来而已,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先进的。
第一份是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这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能发现低空飞行的飞机、巡航导弹或地面高速行驶的车辆,这时会有很强的地杂波从天线进入接收机中。机载下视雷达的另一重要用途是地形测绘,其原理是利用雷达载机高速运动对地面各点所产生的不同的多普勒频率变化,使方位分辨力比天线真实方位波束的分辨力提高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在原来的历史中,是在1979年,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原理样机首次试飞成功,获得我国第一批高分辨率雷达图像,后来在1980年——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原理试验样机和地面光学成像设备获中科院二等奖。
第二份是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地面炮兵用于侦察敌方火炮发射阵地位置,测定己方弹着点的坐标,以校正火炮射击。这在未来的边境反击战争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李思明提供的这份是比现有装备的要先进一些,可以利用现有军工设备和材料生产的。
第三份是固态相控阵雷达系统。这个时期国内已经有相控阵体制的三座标雷达,多次完成了对外空目标观察任务,按照本来的历史,1979年7月成功地预报了美国“天空实验室”的坠落时间和地点,较之实际坠落时间仅差4分钟。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固态化小型化的还没有,李思明并不指望这个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就是在国外,这也是正在研究的项目。
三位专家快速阅览这三本资料,立刻惊呆了,这些无疑是目前国防建设中最需要的东西,虽然与国外比并不是最先进的,但绝对要比目前他们所知道的要先进。
“李老师,你说我们怎么干吧,我们听你的。”三人异口同声道。李思明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他的学识已经折服了他。古人云:达者为先。对这三位从读书起就对国防事业无比热忱的人来说,在文革之后能够获得这样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无疑是最渴望的东西。
望着这三位已有白发的长者,李思明感到自己真得不能比,在前世自己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但是与眼前这三位相比,自己差得还很远,这些人才真正称得上共和国的脊梁。
虽然有了技术资料,但是还需要实验验证。四人立刻开始做起研究,李思明做起了总顾问,三人有什么问题,总爱找李思明来请教,几天下来,他们都服了,这个李老师年纪不大,但算得上大百科全书,各种在自己看来很难的技术问题,在他的手里很快就可以解决。这下李思明就苦了,每天都被追着请教问题,有时连饭都顾不上。
几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楼层的人也在奇怪他们在研究什么,没人知道他们在北大这个实验楼里搞军工攻关。李思明也怀疑这杨首长就不担心泄密?
迟主任似乎也知道点什么,和周校长三天两头来看看,让李思明受宠若惊。不过李思明听出了他们的意思,就是这些设备可不可以让北大借用。对此李思明当然不反对,当初他心甘情愿签订不平等条约,换来的这些宝贝就是让北大在电子学方面包括无线电、微电子有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
有了李思明的“原创”设计,研究进展的很快,不必像以前那样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在理论验证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前两种雷达样机的的生产。三位助手分头行动,去各军工厂,找材料,跑生产,组装设备。这些事情,李思明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