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作战行动地总结性报告,相对而言,他更关心中太平洋上的局势,想在到达关岛之前了解到更多的情况,这样就能够及时的投入新的工作中去。
郝东觉与谈仁皓截然不同,他不是那种会耐心去读其他部队的作战报告的人,因为他连写作战报告的耐心都没有。他更关心那些新奇的技术,因此。他首先拿起的就是技术类报告。
谈仁皓看得很仔细,从这份详尽地报告中,谈仁皓仿佛亲眼看到了第四特混舰队与第五舰队的交战经过一样。谈仁皓也很惋惜黄晓天在马绍尔群岛错过的那次机会,如果他当时抓住机会的话,也许第五舰队早就被击败了。另外,如果黄晓天在拦截美军登陆舰队的时候果断一点。那么结果也会不一样。这两次机会在谁看来都只能感到惋惜,可谈仁皓也很清楚,在同样的情况下,他就算有胆量主动攻击,可是斯普鲁恩斯也不会用对付第四特混舰队的方法来对付第一特混舰队,因此结果多半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始至终,黄晓天都在朝着战役的最终目的努力,并且一直按照最有效的方式在与第五舰队作战。他错过的那两次机会,也只是因为害怕掉进斯普鲁恩斯设的陷阱。过分的小心谨慎而导致的。实际上,最后第四特混舰队与第五舰队决战时所采取的战术安排。也遵从了这一原则。这无可厚非,谈仁皓也会做出同样地安排,不管从当时的情况,还是从长远地打算来看,先确保第五舰队失去航空作战能力,这都是最关键的,只有在确定有继续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再争取炸沉对方的航母。因此,黄晓天采用了比较准确的战术安排,最后第四特混舰队遭到惨痛损失,这是实力的问题,而不是战术安排,以及司令官指挥上的问题。
对于双方护航战舰的战斗,谈仁皓并不是很重视,他一直不怎么喜欢炮战。而他只特别注意了两点,一是542潜艇的偷袭,二是附带在作战报告后面的,由廖汉翔起草的对第四特混舰队参谋长严宇龙的个人评价。
大概因为大舅子廖洪鹏就是帝国最出名的潜艇艇长的原因吧,谈仁皓还是比较重视潜艇的,至少在他看来,潜艇与航空兵一样,都是新生兵种,都打破了老旧的舰队决战方式。542号艇长文皓矛给他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知道当时该艇上只有八条鱼雷,而且已经完成了破交作战行动,是在返航途中与第五舰队遭遇的之后,谈仁皓更是觉得这个少校军官应该得到重点栽培。至于严宇龙所得到的评价,谈仁皓觉得并不过分。当时谈仁皓并不知道严宇龙就是严定宇元帅的孙子,如果他知道了的话,肯定会感到更为惊讶。
“仁皓,你看看这个。”
“什么东西?”谈仁皓朝郝东觉看了过去,然后接过了郝东觉递来的一份文件。
“看看吧,你肯定会感兴趣的。”
谈仁皓皱了下眉毛,然后看了眼文件的标题。
“还记得我们以前怎么评价P…51D的吗?”
谈仁皓点了点头,他可不会忘记那种先进的美军岸基战斗机,准确地说,是美国陆军航空兵最先进地战斗机。而这种战斗机差点就打破了帝国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上的优势地位,如果不是“金鹰”迅速投产的话。恐怕依靠“隼”式战斗机的帝国海军航空兵早就被击败了。
P…51初期型号的性能并不怎么样,使用1150马力地发动机使这种重量才三吨多的战斗机最大速度比“隼”还要稍微慢一点。只能得到320节左右。可这也是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速度最快,而且灵敏性还超过了“隼”的战斗机。也许其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部署到航母上,其基本设计是陆军航空兵的。而且只部署在地面机场上。
相对而言,在当时,P…51的威胁远远的超过了初期型号的F4U,是帝国海军航空兵战斗机所遇到的最厉害的对手。特别是在西南太平洋上,正是P…51的出现迫使帝国海军航空兵努力寻求获得更好的战斗机。催生了“金鹰”。这种战斗机初了速度快,特别灵敏之外,航程也足够远,其最大航程达到了3700公里,几乎可以直接从新西兰飞到澳洲了。而“隼”的航程还不及其一半呢!更让人头痛的是,P…51可以携带两枚1000磅的航空炸弹,在很多时候就是充当轰炸机使用地。另外,还能够携带火箭弹,这对海面上的小型战舰,以及地面上的装甲车辆有着巨大的威胁。而这种战斗机在投入战斗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让帝国海军航空兵吃够了苦头。如果不是帝国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更优秀的话,恐怕颜国忠就难以这么早攻打澳洲了。
P…51D是P…51的主要改进型号,采用了功率在1700马力以上的更强劲的发动机,同时加强了机体机构,采用了整体气泡式玻璃罩,以及装甲座舱。自封闭油箱等技术,其最大起飞重量也增加到了5吨多。该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速度。超过了380节的速度,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的一种战斗机了。而“隼”的极限速度能到325节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金鹰”也最多飞到350节。显然,才服役不久的“金鹰”在P…51D面前已显落后了。万幸地是,P…51D仍然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无法部署在航母上。可问题是,帝国海军航空兵同样要面对美国陆军航空兵地挑战,如果不是P…51D在26年中期才开始大批量装备部队。并且最初优先部署到英国的话,恐怕帝国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上就要面对一个更厉害的对手了!
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的P…51D数量相当有限,而且飞行员的素质很成问题,所以没有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多少作用,美军的整体劣势是不可能通过数量有限的先进战斗机就能弥补的。相对而言,美军需要的是更多的作战飞机,而不是更好的作战飞机,没有数量作为基础,质量是难以在战场上发挥出效果来的。可正是P…51D的出现,让帝国海军立即决定要尽快获得一种更先进的战斗机,或者说是加快了下一种先进战斗机的研制进度。
谈仁皓没有翻开文件,他现在确实提不起多少兴趣来,说白了,他更关心中太平洋上的战局。
“如果这种新式战斗机可以顺利服役的话,那么我们肯定会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到时候,美国佬就不敢嘲笑我们的战斗机笨重,而飞不快了。”郝东觉却显得很有兴趣,他一边说着,还一边点上了烟,没有注意到机舱里十分的狭窄。“我们也确实应该在速度方面赶超一下世界先进水平了。两年前,陆航就首先提出了速度第一的设计观点,不知道海军航空兵,还有装备技术办公室的那些人是怎么想的。虽然海军需要更坚固结实的战斗机,但是也不要放弃对速度的要求嘛。对了,你知道美国海军已经装备了一种新的F4U吗?”
谈仁皓点了点头,没有回答郝东觉的话。
“听说这种战斗机的速度比P…51D还要快,如果不是因为几个主要的问题暂时还没有解决,因此无法部署到航母上去的话,也许美军的航母上就不会是F6F,而全是这种新的F4U了。”郝东觉的神色很是悲愤。“如果到时候美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都比我们的战斗机飞得快的话,恐怕装备技术办公室的那批军官就该头痛了。”
“我们对战斗机的要求不仅仅是性能。”谈仁皓忍不住了,“一种新战机投产是很麻烦的事,如果产量上不来怎么办?另外,‘金鹰’的性能并不是完全落后,至少现在并不落后,没有必要立即更换新的战机。”
“我知道,你说的是数量嘛,我们确实有数量优势,可是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争取质量上的优势呢?”
谈仁皓摇了摇头。“这不是口头说两句话就能够办到的,就算速度上去了,如果价格太贵,而无法大批量生产怎么办?如果保养太复杂,导致出勤率过低的话,那有什么意义?还有,操作过于复杂,如果我们的飞行员无法适应的话,那会不会影响到战斗力呢?”
郝东觉也摇了摇头,显然不他完全赞同谈仁皓的观点。
“你应该听说过,美国向俄罗斯提供了不少战斗机,十几种型号,几乎把能给的都给了俄罗斯,可结果呢?俄罗斯的飞行员仍然比较喜欢他们自己国家生产的‘拉'式与‘米格’式战斗机,而不太喜欢美国的战斗机。难道是美国的战斗机不够先进吗?显然不是,就我们所知,俄罗斯的战斗机都很粗糙,有的甚至仍然用钢做结构材料,其加工工艺也很低劣,可实战证明,这些俄制战斗机更能适合俄罗斯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反而是精致的美国战斗机问题不断。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战场上有不同的情况,首先能够适应战场要求,其次才是追求更好的性能。”
“可这两者也能够结合起来。”
谈仁皓叹了口气,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跟郝东觉说了。
“看看这份文件,你就知道了。”郝东觉笑了起来。
谈仁皓拿起了那份文件,有点不情愿的翻开了,他只希望自己不要感到失望。
第十九卷 蓄势待发 第四节 极限战机
如果说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的话,那么游隼就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类。在飞机发明之前,游隼一直是世界上运动速度最快的动物,其俯冲速度达到了每小时300多公里,而在二战之前,几乎没有飞机能够飞得比游隼还要快。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装备部队的最后一种战斗机就是以这种动物命名的,而且这种战斗机一直使用到了大战结束后十几年,在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装备海军舰载航空兵之后,“游隼”才陆续退役。而在别的国家,这种战斗机甚至使用到了战后三十多年,其身影出现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游隼”的研制工作早在24年初就开始了,最初的时候,这种由哈飞主要负责研制的战斗机实际上是“金鹰”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如果沈飞的“金鹰”在研制中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就将直接采用哈飞的设计,从而避免因为“金鹰”无法准时服役,而导致帝国海军没有足够先进的战斗机使用。
在“游隼”之前,哈飞是没有多少战斗机设计经验的,而且当时“游隼”这个设计项目并不受到重视,哈飞还在重点研制取代“狼鸠”的新式轰炸机。结果,被安排来负责“游隼”设计的总工程师是一个40岁出头的年轻人(至少在工程师队伍里,40岁绝对算得上是年轻了),而跟他合作的大部分的工程设计人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其设计队伍平均年龄才25岁。
因为并不紧迫的设计要求,加上年轻化的,富有创造精神地设计队伍,在最初的设计阶段,“游隼”采用了大量超前的技术。可以说,几乎都是当时无法达到的。或者说是海军无法接受的技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设计师最先确定的不是海军一直使用的风冷发动机,而是水冷发动机!如果换在和平时期的话。恐怕仅次一点,就足以让“游隼”这个项目判死刑了。也正因为有着太多的“创新”,结果在“金鹰”地设计顺利完成,而且基本上满足了海军的技术指标之后,“游隼”项目被终止了。
在25年的第四个季度。海军没有给“游隼”项目拨款,这差点让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最优秀的战斗机夭折掉。万幸的是,哈飞刚刚拿到了新式轰炸机的设计经费,而且新式轰炸机的订单也在25年第三季度的时候下达了,甚至连陆航都开始订购这种新式轰炸机,德国,波斯等国也提出了订购要求,而哈飞是新式轰炸机的主要承包商,赚的钱自然不少。在年轻地总工程师的要求下,哈飞没有解散“游隼”团队。并且以飞机厂的名义给该团队提供了半年的研制经费。这不但最终让帝国海军获得了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同时还让“游隼”团队被保留了下来。后来,这个团队保留了“游隼”这个代号,并且成为了世界上最出名的飞机设计团队,其在战后设计了十几款世界一流地战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至今,“游隼”工厂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机制造工厂,仍然在继续书写这他们的辉煌。
这些都是后话,“游隼”团队在被保存了下来之后,年轻的总工程师给他的手下下了一道命令,即尽量满足海军的设计原则,减少超前的设计,尽量避免采用昂贵的零部件,同时尽量利用现成地设备。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整体性能上超过“金鹰”一倍以上,最终赢得海军的订单!
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尽量采用成熟技术的情况下,要想制造出总体性能超过“金鹰”一倍的战斗机,这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金鹰”就是一种大量采用成熟技术,以降低设计风险的战斗机,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比较保守,但是最终满足了海军的技术要求,同时赢得了海军的订单。另外,“金鹰”的设计团队都是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沈飞也一直是海军战斗机的供货商,而哈飞从来没有设计过战斗机,这些年轻人还都是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他们能够创造奇迹吗?
为了能够让海军“回心转意”,设计出一种价格低廉,同时性能先进的战斗机,“游隼”团队几乎推翻了之前的所有设计,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拿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大部分的设计方案仍然十分的超前,比如有一种采用椭圆形机翼,还有一种采用了无尾布局,甚至有采用后置式推进发动机的。结果这些超前的,或者说是异想天开的设计都被放弃了,总工程师最终采用的仍然是常规设计方式,这是最保险,也是最能够满足海军要求的。
大批25年4月份,“游隼”的新设计方案被送到了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当时,P…51已经出现在了战场上,而“隼”的性能与P…51相当,“金鹰”也不比P…51好多少,情报部门还证实,美军正在研制更先进的战斗机,不仅仅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美国海军航空兵都有可能在26年获得性能更好的,完全超越“隼”,不比“金鹰”差多少的战斗机。因此,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没有再次拒绝“游隼”团队,在一方面让沈飞改进“金鹰”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