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操秘史-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曹操的离间计】
  徐晃、朱灵到达黄河西岸后,巩固了黄河上重要渡口蒲阪津,保证了曹操率主力到达此处后能顺利渡河。
  这时,云集于此的曹军多达数万人,一个较为致命的问题随即出现,那就是道路状况很差,很难满足这么多士兵、马匹、后勤运输车辆来回调动的需要。时至今日,黄河两侧的陕西、山西一带仍然存在交通不畅的问题,原因是黄河及其众多支流把这一带劈成了沟壑纵横的模样。
  复杂的地理环境,为关中联军派出小分队不断袭扰曹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曹军的运输队最容易遭到袭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命人短时间内在黄河西岸一侧筑起一条甬道来。所谓甬道,就是在路的两边筑起墙来保护道路的安全,是一种全封闭的道路。甬道本来是皇帝的特权,是保证皇帝出行安全用的,但也有运用于战争的先例。楚汉相争期间曾激战于荥阳附近,刘邦为了保证能源源不断从敖仓运出粮食,专门修了一条甬道。
  但是现在军情紧急,筑墙肯定来不及了,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下令修建的这条甬道,中间用树枝做成连续不断的栅栏,将各式车辆链接起来(连车树栅以两面),也算是对“甬道战”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吧。
  这一招还真管用,抵挡住了敌人的袭击,最后大军顺利推进到渭口,即渭河与黄河交汇处。
  曹军主力在渭河北岸,马超等关中联军在渭河南岸。曹操率军绕了一个大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又绕回到原处,但这一回情形完成不同了,他们绕到了潼关的后面,关中联军控制的天险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两军隔渭河而对,曹操派人乘船渡渭河,并在渭河上架起浮桥(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一天夜里,通过浮桥运兵过河,分兵在渭河南岸扎起营寨。
  关中联军在失掉潼关天险之后,又失去了渭河防线。
  马超一看急了,赶紧组织反击,夜里攻营,但曹军早有准备,将敌人击溃。曹操趁势将全部人马拉到渭河南岸,与关中联军对垒。
  据《曹瞒传》记载,在曹军渡河过程中,马超指挥人马拼命阻击,刚渡过河的曹军甚至来不及扎营。这一带地处渭河入黄河口,渭河带来的泥沙长年堆积,使这里的土质特别疏松,多沙地(所以这里适合种西瓜,一直到现在陕西大荔一带的西瓜都很有名),不利于就地筑营。
  这时是农历九月,天气很寒冷,曹操采纳手下谋士娄圭的建议,用沙土筑城,一边堆沙一边浇水,水结冰再浇水堆沙,一夜之间堆出一座座“冰营”来。
  对于这个记载有人表示怀疑,因为农历九月似乎还不能滴水成冰。这种怀疑忽略了建安十六年(211年)闰八月这个细节,也就是这一年有两个八月,农历九月相当于平常时候的十月,滴水成冰是完全可能的。曹军渡过渭河后,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不理,为的是挫一下马超的锐气。果然,马超拿“冰营”没办法,于是请求割地求和,同时愿意送儿子做人质,以表忠心(求送任子)。
  但这已经晚了。曹操已经完成了对关中联军的攻击部署,如今是大军压境,关中联军一方人心惶惶,此时要么一战,要么无条件投降,任凭曹操发落。马超没有了谈判的本钱,还说什么割地求和?
  但是贾诩向曹操建议,不如假装答应他们(诩以为可伪许之)。曹操问贾诩答应之后怎么办,贾诩只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立刻就明白了。
  所谓“离之”,就是离间他们,贾诩和曹操都看到了马超、韩遂之间的不合,决定就从这里做文章。
  双方同意见面详谈,联军一方只有马超和韩遂,曹军一方由曹操率许褚前往,约好都不带随从。
  马超认为这是个机会,他是有名的虎将,想凭借勇力突然袭击曹操(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但当他准备动手时,突然发现曹操背后有一个大汉,正直勾勾地盯着他看,目光逼人,充满杀气。
  马超不禁吃了一惊,他早就听说曹操身边有个叫许褚的人,力大无比,勇猛异常,难道就是他(超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马超问曹操:“听说您手下有个虎侯,不知道现在何处?”曹操回头一指许褚,说这就是我的虎侯。马超想了想,再没有轻举妄动。
  许褚勇冠三军,比已经战死的典韦有过之而无不及,军中给许褚起了个外号,叫做“虎痴”,许褚被封为关内侯,因此又有“虎侯”的美誉。
  后来,双方又进行了一次阵前交谈,不知何故这次只有韩遂前往,没有马超。据《三国志》记载,韩遂的父亲跟曹操是同一年举的孝廉,有点类似后世同一年中进士的被称为“同年之谊”,当时全国一年被推举的孝廉最多也不过几十个人,这也算一种缘分。而韩遂本人是朝廷正式任命过的征西将军,跟曹操算是同僚关系(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因为这个原因,双方会谈的气氛相当融洽。
  曹操跟韩遂越走越近,两匹马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块儿,两人聊了很久(交马语移时)。他们的谈话没有切入正题,而是叙了些旧事家常,说得高兴处,还拍手欢笑。
  据《魏书》记载,为保证曹操的安全,曹军士兵在俩人谈话的区域之外放置了很多木头做的障碍物(木行马),这样其他人只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他们而听不到他们具体说些什么,但能看出来他们谈得很投机。
  那时,天下没有不知道曹操大名的,包括从凉州来的少数民族士兵也是一样,但见过曹操的却很少,他们都想近距离看看曹操长得什么样。见此情形,曹操高声对关中联军将士开玩笑道:“大家想看我曹操吗?我也是人呀,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智慧多一些罢了(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现场将士大笑,不像是准备厮杀,倒像是明星来开演唱会。
  韩遂不知道,这正是曹操的计谋,而这个计谋的发明人还是他自己。十六年前,大体上也是在关中地区,韩遂用阵前拉家常这一招让李和樊稠翻脸,导致樊稠被杀。当时的那一幕,贾诩有可能就在阵前观看。
  现在,曹操好比是韩遂,马超和韩遂好比是当年的李和樊稠,招数不在于是否新鲜,实用就行。以贾诩的机敏,临时克隆了这一招,反过来给韩遂用上,而韩遂还被蒙在鼓里。
  果然,马超中计,韩遂一回来他就追问跟曹操在阵前谈了些什么,韩遂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来谈过什么正经事,于是老实回答说没谈什么,但这让马超更起了疑心。
  曹操又不失时机地加了一把火,他给韩遂写了封信,故意在信上涂涂改改,让人看了像是韩遂改的(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曹操又故意让这封信落入马超手中,马超看了疑上加疑。
  通过这几招,曹操把关中联军内部搞得互不信任,草木皆兵,没有信心再与曹军决战了。曹操感觉火候差不多了,于是下达了总攻击令。
  总攻击开始前,曹军先以小股部队进行袭扰,反复冲击,使敌人疲于应对(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之后,以虎豹骑为主力,突然纵兵杀出,将敌人打败。
  成宜、李堪等人被斩于阵前,韩遂、马超率残部逃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程银、侯选逃到汉中。后来曹操征张鲁,汉中被攻破后程银、侯选投降。
  至此,关中宣告平定。
  此战是曹操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表明此时的曹操在用兵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从战略层面考虑,先放慢攻击节奏,故意让敌人集结,以达到一战全歼的效果;之后巧用疑兵,又及时分兵,关键时候上演了离间计的好戏,让敌人节节退缩,从内部开始瓦解;到决战之时,敌人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拼死抵抗的决心。
  【五、攻占凉州东大门】
  建安十六年(211年),即赤壁之战后的第四年,这一年的农历十月,曹操在渭河南岸一举击败了马超、韩遂领导的关中联军,之后进入长安。曹操暂不打算撤军,他想把关中乃至整个凉州都平定了。这虽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目前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马超、韩遂逃到凉州,其他参与叛乱的诸将,有的被杀,有的找了个地方暂时躲了起来。其中杨秋率残部逃到安定郡,这是凉州刺史部最东边的一个郡,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宁夏大部和陇东的一小部,固原、平凉以及六盘山都在其内,治所临泾县,在现在的甘肃镇原附近。
  如今,从关中到宁夏去一般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走陕北,到延安后折向西,经过安塞、定边等进入宁夏;另一条是走陕西的乾县、彬县折向西,进入陇东,过平凉至固原,然后由青铜峡过黄河。
  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常从这两条道走,大部分时候走的是后一条路,进入陇东后,顿觉山高林密,尤其是平凉境内的崆峒山,更有世外仙风。
  而在东汉末年,这一带还是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交通状况也不太好,但它处在关中通往凉州主干道的侧面,今后要顺畅地进入凉州,打通西域大通道,必须先解决这个侧翼的威胁。
  曹操在长安几乎没有停留,即刻亲自率兵征讨安定郡的杨秋,把杨秋包围在安定郡的治所临泾。
  杨秋此人来历不详,可能是趁乱起事的地方实力派,早年在一片乱哄哄的时局中被凉州军阀控制的朝廷收编过。杨秋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投降。曹操保留杨秋的官职,让他继续率部留在安定郡。
  曹操看人很独到,他看出来杨秋与马超、韩遂有本质区别,可以拉拢过来为自己所用,于是大胆决定让杨秋留在原地为自己效力。真没让曹操看错,杨秋从此忠心耿耿效忠曹魏。曹丕继位后,封杨秋为冠军将军,杨秋后来配合张、郭淮镇抚凉州(那时候凉州已更名为雍州),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杨秋被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临泾侯,成为参加潼关之战的关中诸将里结局最好的一个。
  凉州刺史部最东边有三个郡,分别是安定郡、汉阳郡和武都郡,它们自北向南并列排开,是凉州东面的门户。此时的凉州刺史是韦康,他是前凉州牧韦端之子,担任凉州刺史多年,由于长期以来凉州实际上被大大小小的各路军阀所控制,韦康这个刺史基本上有名无实,控制范围仅限于汉阳郡一带。
  韦康虽不是曹操任命的,但他跟马超、韩遂等人也不是一伙,在政治上倾向于朝廷。曹操平定安定郡后,韦康以凉州刺史的身份正式接受曹操的调遣。
  这样,就打开了凉州刺史部的东大门。曹操在安定郡稍作休整,准备即刻进军马超、韩遂退守的凉州腹地,也就是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但就在此时,曹操接到了紧急情报,说邺县那边出了问题,有人发动叛乱,曹操大吃一惊,下令撤军。
  后来才知道,邺县附近的河间国爆发了田银、苏伯领导的民变,势头很猛,整个幽州、冀州都受到了震动(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曹丕想亲自出征,后在曹丕五官中郎将府内的人事处长(五官将功曹)常林的劝说下才打消了念头,改派部将贾信率兵征讨。
  从《三国志》常林、国渊、程昱等人的传记来看,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很快就被扑灭了,率兵围剿起义军的贾信也名不见经传,在整个《三国志》里他只有两次出场机会,除这次外,还有就是建安八年(203年)受曹操指派驻军黎阳监视袁氏兄弟。这些情况表明,这场民变规模十分有限。
  但是查看《三国志曹仁传》却发现,这场起义规模应该很大,曹操不得不从西征军里抽调出相当一部分人马参加平叛,总兵力多达七个军,也就是七万人以上,由西征军主将之一的曹仁任总指挥(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
  这应该是一场被史书淡化了的农民大起义,它至少说明“曹统区”的局势仍不稳定。由于连年征战,“曹统区”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曹操手下像杜畿那样的行政人才有不少,但也无法平息人民的不满。
  这也让曹操暂时放弃了一举平定整个凉州的计划,就在曹操决定从安定郡撤离时,有一个人听说消息赶紧求见曹操,建议他不要仓促撤军。
  这个人名叫杨阜,字义山,凉州刺史部汉阳郡冀县人,韦端当凉州牧的时候,杨阜便在韦端手下任职(凉州从事)。官渡之战前夕,韦端吃不准应该站在哪一边,就派杨阜到许县观察情况,杨阜被朝廷任命为安定郡政府秘书长(安定长史)。
  杨阜回来后,大家都关心地问袁绍和曹操谁胜谁败,杨阜使劲替曹操说话(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韦端在官渡之战中虽然没有公开站在曹操一边,但也没有倒向袁绍,基本处于中立状态,杨阜在其中立了功。
  杨阜不喜欢当郡政府的秘书长,于是辞职(长史非其好,遂去官)。后来韦端被朝廷征为交通部长(太仆),他的儿子韦康成为凉州刺史,韦康聘任杨阜为州政府副州长(别驾)。曹操也听说过杨阜这个人,曾经想征他到丞相府任职,但韦康上表请求让杨阜继续留在凉州。
  韦康的凉州刺史府此时应该在汉阳郡冀县(今甘肃天水西),杨阜就是这个县的人。杨阜刚好受韦康之命到安定郡拜见曹操,听说曹操即将撤军,赶紧求见。
  杨阜对曹操说:“马超有韩信、黥布之勇,很得羌、胡之心,西部州郡都害怕他,如果大军撤回,不作周密准备,陇上诸郡恐怕将落入他的手中。”曹操认为杨阜说得有理,但后方的事也很紧急,不容他在此做太多停留(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
  就这样,曹操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从安定郡回到长安,关中地区的大部分此时已在曹军掌握之中。曹操把夏侯渊留下来主持关中军务,同时任命张既为京兆尹。这个职务相当于长安特别市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