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大臣老远就得一路小跑过来,这就是“趋”。另外,大臣见皇帝时既不能携带武器,也不能穿鞋子,表示诚惶诚恐。
现在董卓拥有了三大特权,皇帝的司仪官喊完“侯、相国”的时候可以省略董卓的名字不喊,这就是“赞拜不名”;老远见到皇帝也不用一路小跑,可以端个架子慢慢走,这就是“入朝不趋”;上朝的时候别人光脚板,自己可以穿鞋,还可以佩带武器,这就是“剑履上殿”。
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看似很无聊,却大有名堂。因为一百多年前王莽兄玩过一次篡汉夺权的把戏,上面这几出就是篡权全攻略之一,所以但凡提出这样的特权,下面就只剩一步了:自己当皇帝。
把这些事摆平,董卓腾出手来要收拾袁绍等人了。按照董卓的想法,对于这些逃犯,要继续加大追捕力度,把他们没有跑掉的亲属全部抓起来杀掉。
太傅袁隗等袁绍、袁术的亲属,以及曹操等人的家眷此时都在董卓掌握之中,眼看凶多吉少。这时,周毖、伍琼等出面及时阻止了董卓。
周毖此时担任尚书,伍琼任城门校尉。根据记载,周毖是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人,跟董卓算是老乡。董卓大权在握,但是总为缺少熟悉京师情况、能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心腹而苦恼。周毖是老乡,有才学,又肯听自己驱使,所以董卓很高兴,对他言听计从。
周毖劝董卓说:“袁绍本不想跟您作对,因为在废立的事情上得罪了您,他内心恐惧,所以才逃亡。这个人没有多大志向,但追捕得太急,他势必反抗,袁家四世三公,影响力很大,如果他挑头造反,情况很麻烦。现如今不如来软的,赦免他的罪过,给他个郡太守当,袁绍肯定感激您,不会造反了。”
在董卓面前说这些话的时候,周毖心里一定在想:很久没有把假话说得这么光辉灿烂了!但是,董卓居然相信了。他马上发布命令,赦免了袁绍等人的罪过,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对于袁隗等人,不加为难,给予优待。
这是董卓一个败笔,但如果就此认为董卓头脑简单,任凭周毖等人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玩转,那也是对董卓智慧的一种侮辱。董卓是个武人,决不是白痴,之所以他同意这么做,是因为他只能这么做。此时的董卓,有难言之隐。
在董卓忙着收拾洛阳一摊子事的时候,有一伙儿兄弟趁机给他捣了回乱,这些人是黄巾军在河东郡一带的余部,他们号称“白波军”,活跃在洛阳西北至关中一线。
这里恰是要董卓命的地方,如果被白波军控制,董卓与凉州的联络线以及后援补给线将被切断。董卓不敢小视,立即派他的女婿牛辅前去剿灭。
牛辅是凉州军里的猛角色,战斗力很强。奇怪的是,面对类似于民兵组织的白波军,牛辅却吃了败仗。
让董卓烦心的还不只这些。在董卓浩浩荡荡开赴洛阳的时候,朝廷在西部地区仍然驻有重兵,其统帅是董卓的老上级左将军皇甫嵩。他手下至少有三四万精兵,驻扎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一带,随时可以向自己发起攻击。
面对左右夹击,董卓自忖没有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胜算,他只能个个击破。当前,对他最具直接威胁的是白波军,其次是皇甫嵩,至于袁绍等人,先让他们闹腾吧,等腾出手来再收拾也不晚。
因此董卓对东面之敌来了个缓兵之计,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付西面的敌人上。
这为袁绍、袁术、曹操以及关东其他实力派的复苏创造了条件,他们立即准备联合起来,甩开膀子大干一番。
第六章 长刀试锋
〔作为少数几个真心投入到讨伐董卓事业中的人,信心满怀的曹操开始了他建功立业的第一步,但迎接他的是汴水岸边的惨败。在失败中重新奋起,而新的失败又摆在了他的面前。是能力不足,还是时运不济?〕
【一、在己吾起兵】
己吾,是兖州刺史部陈留郡所属的一个普通县城,在梁国、陈国与陈留郡交界处,位于如今河南省商丘市的西南方向。中平六年(189年)底,这里突然热闹起来。
有一群外地人来到这儿,在县城外支起了营帐,开始招募男人参军,营门口贴的是本郡太守张邈亲自签发的公告。
最近几年来,由于民变不断,朝廷在招兵,地方官吏以至豪族也在招兵,有路过的太平道义军也招兵。开始有的人对此还挺有兴趣,但随着当了兵的本地人一个个离开这里便从此失去消息,大家对这种事慢慢也失去了兴趣。
直到有一天情况突然发生了改变,应征而来的人络绎不绝,都争着来报名,原因是大家听说本郡最有名望和实力的卫孝廉亲自带着上千人参加了这支队伍。
卫孝廉名叫卫兹,是本郡的知名人士,他曾经是何苗的部属,何苗死后又在司徒杨彪的手下干过,后来他也潜回家乡。在张邈的授意下,卫兹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号召力,组织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
卫兹在洛阳做官多年,虽然跟曹操没有什么交往,但早就知道曹操的大名。他感到自己缺乏领兵打仗的能力,听说曹操到了己吾,在与张邈商量后,就带着已经招募起来的一千多人前来投奔。
不仅如此,卫兹还带来了全部家财作为募兵的经费,这让曹操格外感动。
在卫兹带来的这支队伍里,还有一个壮士,名叫典韦。
典韦是己吾县本地人,史书上提到的重要人物除了名以外一般都有字,但典韦字什么却没有记录,也许他本来就没有字,这说明他出身于寒门。典韦体型魁伟,膂力过人,是本地知名度很高的侠士,说得直白些,类似于黑道大哥。
这可不是瞎说,史书中记载了一件典韦给别人当打手的事。与己吾县不远有两个县,襄邑和睢阳。襄邑有个姓刘的人跟睢阳一个叫刘永的人有仇,典韦受雇替襄邑这个刘氏报仇。刘永在南方当过县长,有些财势,平时防范很严。典韦坐着车,带着鸡和酒,伪装成要拜访刘永的人,门一开,他从怀里掏出刀子就杀了进去,不仅把刘永杀了,连刘永的老婆也没有放过。刘永家住在集市附近,典韦出来,肯定是一身血。外面整个震动了,一下子有上百人追了过来,可没有人能靠近他,一直追了四五里。接应典韦的弟兄赶到,一阵乱战,典韦脱身。
从此典韦在江湖上名气大振。卫兹招募人马,他加入了卫兹的队伍。不过,典韦在队伍里目前的职位还很低,在一个叫赵宠的团长(司马)手下当兵。
有了卫兹的加盟,原本冷清的募兵活动一下子火爆起来,有人还专门从附近的梁国、陈国跑来应征。在这些应征的人里,曹操发现有一个人个子不高,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办事干净利索,还有一身的武艺,曹操很喜欢他,就让他当警卫员(帐下吏)。
这个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乐进。
乐进字文谦,兖州刺史部东郡卫国(是个侯国,相当于县)人。曹操个子不高,选警卫员不能要个子太高的,乐进也是沾了这个光。
曹操刚进入陈留郡时,派人到谯县送信,让曹洪和夏侯他们火速来己吾县会合。没有多久,他们也先后到了。
这些兄弟包括曹洪、曹仁、曹纯,以及夏侯、夏侯渊,还有侄子曹安民。安民是这个侄子的字,他的名字以及他的父亲是曹操的哪一个弟兄,都已经不知道了。
曹洪、曹仁、曹纯是前不久陆续返回谯县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依照曹操的嘱咐,注意招募徒众,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现在刚好有了用武之地。由他们几个带来的也有一千多人。在这支队伍里,日后较为有名的将领有一个叫史涣。
史涣字公刘,曹操家乡沛国人,是以雇佣兵(客军)身份前来的,以后常跟随夏侯行动。
这些族人中还没有曹休、曹真等人。曹休投奔曹操的时间稍晚,他此时应该身在江南,听到叔父起兵的消息,才“易姓名转至荆州”,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曹操。曹操见到曹休很高兴,对左右说:“这是我们曹家的千里驹呀。”
而曹真此时年龄很小,与曹丕相当,大约三四岁的样子。曹真的父亲曹邵听说曹操起兵的消息,也在当地招募徒众,可惜引起地方官的怀疑,结果被杀。后来曹真辗转被人领着找到了曹操,曹操以养子视之。
以上两支队伍,加上新招募的,大约一共五千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相比此时的袁绍和袁术,已经是很有成就感了。
这支队伍的成分,谯县来的约占三分之一,己吾本地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县以及附近郡国的约占三分之一。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和经历大战磨练之前,这还是一支典型的民兵组织,大家参军的积极性很高,穿上军服腰里别把刀走在亲戚熟人面前固然威风,但是在战场上拼命的精神和会拼命的经验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曹操首次军事行动的结局。
有一个问题是:谯县离此不远,也就是不到二百里的样子,曹操当初为什么不回谯县老家募兵呢?
有人认为曹嵩对儿子干的事不支持,不让他回谯县。有人认为曹操害怕连累家里人。其实,这些都是猜测而已,曹操之所以把大本营设在陈留郡,是因为陈留郡一带是当下反董势力的前线,他不能离这个中心太远。
曹操以己吾为基地,将这五千人分别安置在周边地区,然后开始训练。在训练新军方面,曹操有很多经验,他按照正规军的建制对这支队伍进行了编组,基本单位是团(部),每个团(部)一千人左右,分别任命卫兹带来的赵宠等人以及曹洪、曹仁、夏侯、夏侯渊当团长(司马)、副团长(假军司马)。
此时最大的困难是武器不足,曹操命人支起了铁匠炉打造兵器。在唐代人虞世南编著的《北堂书钞》一书中,收录了曹操曾经发布的一条军令,里面记述了曹操起兵初期,在己吾的邻县襄邑曾经亲自动手和工匠们一起打造兵器的事。
当时,曹操正在和工匠打造一种叫“卑手刀”的武器。一个叫孙宾硕的朋友来看他,感到很不解,说:“你现在应当考虑大事,干嘛干工匠的活?”曹操回答说:“既能做大事又能做小事,有什么不好呢(能小复能大,何苦)?”
在己吾一带拉起来的这支队伍,是第一支曹操亲手缔造并完全控制的军队,标志着曹魏帝国在此正式奠基,己吾小城成为“曹家军”的诞生地,曹氏兄弟、夏侯氏兄弟以及乐进、典韦、史涣、卫兹等人成为这支军队的创立者和最早参与者。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里来,有慕名而来的,有从敌方阵营里来的,有武将也有文士,使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
曹操率领这支队伍南征北战,有胜利,也经历过失败,最终奠定了一个新的王朝。
【二、没人敢当的盟主】
年底之前,张邈派人通知曹操将所属人马带到本郡北部的酸枣县一带,那里即将有重大行动。己吾县和酸枣县同属陈留郡,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北,两地相距三百多里。酸枣临近黄河,北岸是司隶校尉部所属的河内郡。
曹操率部到达酸枣的时候,张邈已经提前到了。他向曹操引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徐州刺史部广陵郡太守张超,另一个是张超的部下、郡政府人事处长(功曹)臧洪。
臧洪字子源,也是广陵郡人,“体貌魁梧,有异于人”,早年上过太学,举过孝廉,当过县长,这段经历跟曹操有点像。后来他弃官回家,太守张超听说他很有能力,就请他出来当人事处长。
臧洪劝张超起兵,张超认为有理,就带着臧洪到陈留郡找自己的哥哥张邈商议,几个人一拍即合。张邈见臧洪虽然只是个功曹,但见识不俗,口才又好,就派他为代表,联络附近的各路实力派,很快就与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等人达成共识,大家同意一块儿起兵反对董卓。
黄河岸边的酸枣被确定为这次联合起兵的总指挥部。以此为中心,周边的实力派除了徐州刺史陶谦以外,基本上都在其中了。刘岱是袁绍的亲戚,袁绍北渡黄河之前把妻子刘氏以及三个儿子送到他这里来,可见关系非同一般。袁遗是袁绍的从兄。桥瑁、鲍信前面已有介绍。加上张邈、曹操,这些人都与袁绍关系密切,袁绍虽然不在此地,但俨然是精神领袖。
曹操提醒张邈,自己离开洛阳前夕,曾与袁绍、袁术商定起兵的事,现在即将共同起事,不能漏掉他们两个。
张邈告诉曹操,自己已派人到冀州和渤海郡分别联络过韩馥和袁绍,袁绍暂时在渤海郡不能前来,不过这次会盟虽然没有袁绍,大家仍然会共推袁绍为盟主。至于袁术方面,相距较远,情况不明,就不能等他了。
不久,各路人马陆续向酸枣集结,先后到达的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郡太守张超等,鲍信聚齐人马,却因路途较远,暂驻原地。张邈让人临时修起了一个大坛,作为会盟的场地。
马上就要举行会盟仪式了,有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如此重大的活动,有什么法律依据呢?盟约又该如何措辞?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使申明不是造反,但没有朝廷批准的大规模军事活动也必须有一个合法理由,最好还有一个合法的程序,这样义举才能成为合法之举,联军才能成为合法组织。正在大家为这个问题挠头的时候,桥瑁很神秘地拿出一件东西,让即将参加会盟的人精神一振。
桥瑁拿出来的是一封当朝三公共同签署的告天下百姓的公开信(三公移书)。在这封信里,三公告知天下说,恶徒董卓胁迫君臣,窥伺社稷,无法无天,希望天下人跟随袁绍、袁术共举义兵,以赴国难。
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如此一来大家的行动就变成了响应三公号召的义举,铲除国贼,拥戴皇帝,有了一身合法的外衣。
尽管大家明白这封信不早不晚来得十分蹊跷,但仍然有许多人相信它是真的。董卓就任相国以后,朝廷的三公分别是太尉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