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在梁冀倒台前夕,曹腾因病去世于洛阳。按照礼制,曹腾要回到家乡才能安葬,曹嵩等曹氏子弟必须辞去官职,在家守孝三年。梁冀倒台时曹嵩等人均不在洛阳,幸运地躲过了政治清算。
【五、至亲之家夏侯氏】
刻意的低调,长年的谨慎,不事张扬,努力缩小目标,不被狼群盯上,这本身也是狼的战术,是受伤之后的孤狼,面对未知世界所采取的生存策略。
今天的曹家,不能说已经衰落,但至少已风光不再。曹氏的当家人曹嵩本来并不具备在乱世中奋起的志向,养父在时,一切由养父操持,突然之间离开了养父的庇佑,肩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他的心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在谯县,与曹家来往最多的是夏侯家,这两个家族的友好情谊已经历了几代人,他们相互通婚,互相扶持。
这个夏侯氏,也大有来头,可以追溯到汉朝开国之时。
沛国这个地方,在秦统一置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属泗水郡管辖,当时这一大片地方叫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所以,如果拿秦朝的行政区划来说,曹操和刘邦这两位杰出人物是同一个县的。
刘邦当时在一个叫泗上亭的地方当亭长,是一个比村长大比乡长小的角色,类似于乡派出所所长。当时沛县县政府马房里有一个掌管养马驾车的人叫夏侯婴,也是沛县本地人。夏侯司机跟刘所长关系挺好,每次驾车送完客人只要经过泗水亭,都会找刘所长喝酒聊天。
有一次,这哥俩把玩笑开大了,刘所长误伤了夏侯司机,这本来是私人之间的事,夏侯司机也没有告状,本应没有事了。但由于刘所长是公职人员,根据汉代法律,伤了人无论对方是否追究都要受罚,有人将此事告发到官府,兄弟俩私下串了个供,都说没有这事。又过了一段时间,其他证人证明有这事,这样一来伤害罪就变成了伪证罪,夏侯司机被关了起来,还挨了不少板子。
后来刘所长斩蛇起义,成了沛公,夏侯司机就跑去找这个老伙计,刘邦任命他当了太仆,由一个县政府司机当上了交通部部长、兵车部队司令兼刘邦的首席司机,专业倒挺对口,就是升的速度比坐火箭还快。可见刘所长这人挺重情、挺念旧,所以张良、萧何这些有能耐的人都愿意跟着他干。
夏侯婴指挥刘邦的兵车部队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有一次,夏侯婴处理一起涉及十几个士兵的贪污案,一口气处斩了十三个人,轮到第十四个人,是个管仓库的小官,这个人临死前对夏侯婴说:“刘邦不是想打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杀壮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口气不凡,相貌也威武,就放了他,交谈之下,对他大为欣赏,于是把他推荐给了萧何。这个仓库主任就是韩信。
在楚汉大战中,刘邦经常面临不利局面,老是被项羽追着跑。有一次,刘邦又跑路,坐的是兵车,司机就是他的老伙计、兵车部队司令夏侯婴。正跑着,路上遇见了刘邦的两个孩子也在逃命,一个叫刘盈,一个是鲁元公主。这兄妹俩一见老爸坐着车来了,像遇到救星一样呼喊。夏侯婴把他们弄上车,继续跑。
可是追兵太急,车沉马困,眼看跑不动了。大家知道,一到危急关口刘邦的流氓本性准犯,就是只顾自己死活,不管别人,这次也不例外。情急之下,刘邦好几次想用脚把两个孩子踹下去,可每次都让夏侯婴给拦住了,真蹬下去了,他就跳下车给抱上来,两个孩子吓得紧紧搂住夏侯叔叔的脖子不放。
夏侯婴毕竟是老司机,驾车技术一流,最终他们都脱离了险境。
以后,夏侯婴又追随刘邦打了无数恶仗,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他担任的官职一直没有变过。刘邦死后,那个险些被踹下车的刘盈继承了皇位,就是汉惠帝。汉惠帝非常感激夏侯婴叔叔,就把长安城里紧邻皇宫的一处宅院给他,赐名为“近我”,意思是这样就能离我最近了。
到吕后、文帝执政的时候,夏侯婴仍然担任太仆,一直到汉文帝继位八年之后才去世。算起来,夏侯婴这个交通部长前后干了三十七年,估计可以创造一项世界纪录了。
谯县的夏侯氏,就是夏侯婴的后人。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家族,虽然在夏侯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大人物,且早在西汉时就因为什么事被剥夺了封爵,成为平民。但在谯县当地,夏侯氏一直是响当当的大家族。曹家与夏侯家很早就开始通婚,这个传统以后还继续保持,使这两个家族结成了至亲的关系。
由于这层原因,夏侯家也把孩子送到曹府开办的私学里接受教育,这些孩子中,知道名字的有夏侯、夏侯廉、夏侯渊等,他们父辈的名字都已不可考,他们跟曹操是同辈,年龄也相当。夏侯和夏侯廉是亲兄弟,夏侯渊至少有兄弟三个,另两个已不知名字,其中有一个,生了个儿子叫夏侯尚,夏侯尚又生了个儿子叫夏侯玄,都是后世的风云人物。
夏侯渊另外一个弟弟,虽然不知道名字,但却很有意思,因为他是蜀汉大将张飞的岳父,还是蜀汉皇帝刘禅的外祖父。她的女儿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嫁给了张飞,生下的女儿,又嫁给了刘禅,当了蜀汉的皇后。
少年时期的曹操,虽然不是一个用功听话的好孩子,但却跟曹氏、夏侯氏一帮兄弟们处得特别好。多年之后,他就是领着这帮兄弟纵横驰骋,开创曹魏基业的。
【六、曹氏接班人】
这一时期,曹操曾出过一次事,差点没了命。
根据《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曹操不知道什么原因犯了罪,在谯县被抓了起来。
说起来少年时期的曹操也就是调皮捣蛋爱搞个恶作剧什么的,还不至于杀人放火。但这一回他运气不好,犯到了沛国相王吉的手上。这个王吉在《后汉书》中也有传,但那是在酷吏传中。酷吏是很可怕的一类人,说他们嫉恶如仇是好听的,其实他们是一群变态狂,到最后他们实际上已变成杀人取乐了。
这位王吉本来也是个读书人,但一直时运不佳,饱受社会的不公,直到他认大宦官王甫为义父,情况才发生了改变,他马上当上了沛国相,成为副部级的地方大员。
一个人被压抑得太久不是一件好事,一旦他掌握权力,昔日被压抑的那一面便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爆发出来,变成一种偏激和残暴。历史上的酷吏往往都是这样炼出来的。
由于养父王甫在背后撑腰,由于年轻时有那么点小名气和小才气,更由于曾经被压抑得太久、经历的挫折太多,王吉治理沛国的手段与众不同。
王吉在沛国推行了一套严酷的白色恐怖制度,比法西斯还法西斯。对于各种大大小小的犯罪行为,他都在朝廷的律条之外做出新的司法解释,给各类犯罪者以超乎寻常的严厉打击。
比如小偷小摸行为,千万不能让王相国发现,在别的地方打二十板,在沛国就要打二百板,而且他还交代打板子的人,下手务必要狠。结果好多人撑不住,被活活打死了。
未成年人犯罪历来都会轻判,但王相国不这么看,只要犯了事,不分男女老幼,一律重判。他还特别规定,有不孝顺父母的,或者父母遗弃孩子的,一经查实,全部活埋。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那个时代的法律体系相当松驰,有时候判案拿的居然是儒家经典,比如《春秋》这样的书,所以量刑的自由度很大。
而且,王相国杀人的方式也很不讲究,他以杀人为乐。每次杀了人,还要将尸体碎尸万段,大卸八块地放在车上,游街示众。夏天尸体腐烂了,他就让手下人把骨头串起来,继续游街。
每当看到老百姓吓得惊恐万状、震怖瑟缩时,王相国就会觉得特别痛快。根据《后汉书》记载,王吉一共任沛国相五年,前后杀了一万多人。根据桓帝时的人口普查数字,沛国的总人口才二十五万。五年中,沛国老百姓因为他们的行政长官喜欢玩杀人游戏,仅此一项就使人口增长率净减百分之四!
曹操在这个时候偏偏犯了罪,而且犯在了王吉手上。要知道沛国的监狱不是那么好坐的,小罪在这里可以变成大罪,活罪就能弄成死罪。眼看曹操凶多吉少。
说起来王吉没有专门跟曹家叫劲的理由,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而且出身又相似,不说惺惺相惜,至少也不应该惺惺相斗吧?
可这位相国的脾气谁也摸不准,他已经由打击犯罪变成了杀人取乐,进而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和臆想狂,一旦杀红了眼,就会六亲不认。不过现在还好,曹操被关在县里的监狱里,还没有报到沛国相那里,曹嵩赶紧四处找人疏通,争取在案子报上去之前把曹操放出来。
费了好大的劲,花了好多钱,才给出一句话来,说要是有人肯主动站出来把罪行承担下来,县里可以考虑放人。
夏侯渊第一个站出来愿意替曹操扛罪。这样曹操就被放出来了。
后来曹嵩又继续活动,费了很多周折,才把夏侯渊弄了出来。曹操究竟犯的是什么罪?因为没有其它记载,就成了一个谜。不过,推测起来,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平时喜欢恶搞,有时搞出了头,弄出一些乱子,倒是有可能,至于更严重的事件,可能性倒不大。对这件事,就连以抹黑曹操为唯一目的《曹瞒传》都没有记载。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对曹嵩的触动很大。乱世,衰世,做个顺民很难,你不惹事事情也会来找你,要做就做个强者,否则家业难保。
面对听话却稍显软弱的曹德和不听话却激情迸发的曹操,曹嵩曾一度想把曹德培养成接班人。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必须改变,只有强者,才能保护曹家在乱世里不受欺凌。
到曹操十三四岁时,按照风俗,要给他定婚了。曹嵩为曹操选了一门亲事,对方也是谯县的大族,姓丁。
丁家是曹氏在谯县除夏侯氏之外另一个来往比较多的大族,曹操的母亲就姓丁,估计也出自这个家族。丁氏家族里的代表人物是丁宫,此时在朝廷供职,官至尚书。丁宫的儿子丁冲日后成为曹操的好朋友和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丁冲的两个儿子叫丁仪和丁,深得曹操的欣赏,并成为曹植的好朋友,因为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而被杀。
曹操的首任妻子就是丁家姑娘,至于跟丁宫父子是什么关系,已经不可考了。曹操跟丁夫人成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多年后因为一些事她与曹操离婚。这是后话了。丁夫人还有个亲妹妹,嫁给了夏侯渊。
三国时代,江东乔玄(不是名士桥玄)有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成为一段佳话;丁夫人姐妹两人分别嫁给了曹操和夏侯渊,也应该成为美谈。
第二章 目标,上流社会
〔作为太学生他不安心学业,心思都用在交友上,他频繁地拜访各地名士,希望得到他们的好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就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挑战了最有权势的那些人,在清浊分明的社会里,青年曹操开始了什么样的政治谋划?〕
【一、乱世激流】
在曹操十三岁的时候,三十六岁的汉桓帝刘志驾崩了,这一年距他亲自指挥诛杀梁冀一族,夺回政权已经八年了。
作为一个忍受十多年的压制和磨砺的有志青年,一个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较量并且凭借自己的果敢、智慧和领导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年轻天子,开始的时候,刘志也想有一番作为,成为汉武帝、光武帝那样的一代明君。
刘志经常埋头于宫里的国家档案馆——兰台,翻出前代君王治理国家留下的档案资料认真学习。
在诛杀梁冀的那一年秋天,刘志草草处理完梁党的清查工作,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但他还是坚持在年内就开始了全国的巡游计划,第一站是西京长安。
来不及准备庞大的仪仗,天子的车队由虎贲和羽林卫士前后护卫着,缓缓离开了洛阳。桓帝下诏,凡是沿路所经过的县,每人赐粟三斛。汉代一斛为十斗,一斗粟约相当于今天的十三点五斤,一斛即一百三十五斤,三斛超过四百斤,基本上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车驾到了关中,桓帝更慷慨,对设有前代陵寝的县镇,每人另外多赐两斛,京兆尹下属的长安县,每人更是赐粟十斛。当时,京兆尹的人口超过二十八万,如果其中仅五分之一生活在长安县,仅赐粟米一项也能达到天文数字。
桓帝的大手笔来自于他的底气。出巡之前,廷尉寺、少府寺以及洛阳县共同奏报说,查抄梁氏家族的财产,变卖后可得数十亿钱,有了这笔钱,刘志觉得自己是个阔皇帝。
但是,不好的消息随后传来,与长安近在咫尺的凉州刺史部所属的陇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爆发了羌人起义。虽然在东汉一朝,羌人从来没有消停过,但这次情况有些不同,八个部落同时起事,金城陷入危机。刘志下令调名将段前往镇压。
刘志也不敢在长安多呆,车驾匆匆返回洛阳。全国出巡计划仅进行了一站便无果而返,刘志十分不悦。
更大的苦恼随即而来,段在那边大搞种族灭绝计划,军事上虽然节节胜利,但军费开支也让朝廷招架不住。
桓帝也许很快会像他的多位前任一样明白一个道理,对羌战争是一个大坑,是把帝国引向崩溃的陷阱。在段后来上给朝廷的一份奏折里记述了前代对羌作战的财务支出情况,在永初至永和年间的二十一年里,共花费三百二十亿钱,平均每年超过十五亿钱。须知,当时帝国每年的税收才六十亿钱左右,这就意味着在此前二十多年里,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四分之一的税收扔到西羌这个无底洞里。
段司令打仗有一套,但花起钱来也不含糊,刘志抄梁家的三十多亿钱根本不够花。加上当初梁冀倒台时桓帝一高兴,曾下诏免除天下半年赋税,西巡长安时又大赏粟米,帝国财政顿时陷入严重危机。
延熹四年(161年),财政危机爆发,刘志下诏令公卿以下的公职人员全部减薪,并向王侯借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