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操秘史-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对衣冠子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你给他富贵他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会感激你。”
  受到公孙瓒重用的人有刘纬台、李移子、东何富等人,光看看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厉害的角色。公孙瓒跟他们结拜为兄弟,自己称老大。这几位完全符合公孙瓒的用人条件,其中刘纬台是算命的出身,李移子是布贩子,东何富是小商贩。
  公孙瓒还重用太原郡人关靖。此人一贯严刑峻法虐待百姓,在公孙瓒面前一味逢迎拍马却没有什么才能。幽州被公孙瓒和他所亲信的这帮人弄得民怨沸腾,大家都思念刘虞,对公孙瓒颇有怨言。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趁机反抗公孙瓒,他们知道广阳郡人阎柔素来有很高声望,就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由阎柔出面征召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军队,加上汉人,组成联合军团,人数多达数万人,进攻公孙瓒所属的渔阳郡太守邹丹。
  双方战于潞河(今朝白河)以北。邹丹不是对手,向公孙瓒求救。
  公孙瓒不去救援,他的理论是,如果救援,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将领因为依赖援兵而不奋力战斗,如果不救,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斗志,奋力自救(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
  看来公孙瓒的思维方式真有点与众不同。邹丹因为等不来救兵,被阎柔、鲜于辅等人所杀。以后,公孙瓒的手下遇到了邹丹这种情况,都知道公孙瓒不会来救他们,干脆投降。
  鲜于辅等人也得到了袁绍的响应,袁绍命令义和刘虞之子刘和领兵北上,配合鲜于辅的行动。公孙瓒前后受敌,势力范围受到很大压缩。
  如果袁绍一鼓作气,公孙瓒可能提前被消灭,但此时发生了臧洪事件,袁绍不得不抽调主力转入南线作战,公孙瓒得以喘息。
  袁绍主力在东武阳城下被臧洪牵制达一年之久,袁军还未强大到能同时打赢两场大战,只好在此期间北线暂时转入守势。公孙瓒趁机将主力集结到易水一线,在此修筑了闻名于世的易水防线。易水位于幽州与冀州的交界处,由上游的卢水、雹水、顺水、徐水等河流交汇而成,这是条古老的河流,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时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使此河名扬天下。唐代骆宾王有一首诗《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公孙瓒此时被封为易侯,其封地易县位于易水之上。公孙瓒趁袁绍腾不出手来进攻自己的空档,以易县为中心,沿着易水大修军事工事。
  公孙瓒在易水的北岸挖了十多重战壕,每隔一段又堆起五六丈高的土山,在土山上修起楼观,据《英雄记》所载,这种楼观数以千计,公孙瓒手下的将领分别居于这些楼观之内。
  这其实就是由密网交织的交通壕所联结的碉堡群,这种碉堡被称为“京”。“京”是甲骨文里的象形字,即筑起的高丘,上面有耸起的尖端。
  这上千个碉堡筑起了坚固的易水防线,其核心地带是公孙瓒亲自居住的易京,其下的土山高达十余丈,足有六七层楼高,在上面修有楼观,下面用铁门封死。公孙瓒居于楼上,楼里只有婢女和女官,有需要公孙瓒批阅的公文,都通过绳子吊上来,等批示完再用绳子吊下去。
  公孙瓒在堡垒里囤积了三百万斛粮食,他告诉手下:“从前以为天下事可以挥手而定,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兵法上说‘百楼不攻’,现在我有上千座楼观(楼橹千重),等到这些粮食吃完,也就能把天下事弄明白了(足知天下之事矣)。”
  公孙瓒引用的“百楼不攻”不知道出自哪部兵书,也许是公孙瓒个人的军事思想。汉代一斛合如今约一百三十五斤左右,三百万斛约合四亿斤、二十万吨,载重八吨的卡车要拉二万五千车。这么多的粮食不可能都囤积在公孙瓒住的易京一座碉堡里,可能是易水岸边上千座碉堡囤粮的总和。公孙瓒发明的易水防线与对传统的城池型防御工事完全不同,它更注重立体作战和协同作战,一改拒敌于城外的战法,把敌人放进来再打,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充足的粮食,待敌军进入碉堡网后四处出击,将其击败。
  袁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终于将东武阳的臧洪解决了。等他缓过劲来重新审视北线战场时,吃惊地发现横亘在他眼前的是一道数百里长,从未见过、却牢不可破的超级防线。
  袁绍试图展开进攻,却遭到了惨重打击,进攻的部队好不容易攻到堡垒下面,结果都被占据有利地形的敌军以弓箭、乱石等武器打得抬不起头来。
  袁绍想突破这道防线,连攻了数年之久,仍然一筹莫展,不得要领。易水防线,成了袁绍的梦魇。
  公孙瓒此后也不再出击,只待在他的超级堡垒里,在一大群婢女和女官陪伴下,过着他的逍遥日子。直到四五年后,袁绍充分解决了各种外围的敌人,力量发展到足够大,才集结优势兵力于易京之下,费尽心机,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才将其攻破。
  这道防线迟滞了袁绍统一北方的步伐,牵制了袁绍的行动,给曹操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臧洪和公孙瓒都是袁绍的克星,也是曹操的福星,没有他们,曹操超越袁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四、孙策:成长最快的明星】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初平三年(192年),一代名将孙坚在荆州襄阳城外的岘山死于敌人的一次袭击,享年三十七岁。此时,孙坚的长子孙策年仅十六岁,次子孙权九岁,正跟他们的弟弟孙翊、孙匡、孙朗以及母亲吴氏在庐江郡的舒县。
  孙坚死时,他手下应该有数万人之多,这些是孙坚一手拉起来的队伍,其中不乏韩当、程普、黄盖、朱治这些日后的名将。但是,由于孙坚死得突然,没有一点征兆,也没有留下任何政治遗言,他的这些子弟兵,后来都被袁术吞并了。
  袁术把这些队伍的编制打乱,另行组编。孙坚死后孙氏在部队里的唯一代言人是孙坚的侄子孙贲,开始他接替孙坚成为豫州刺史,不久,袁术另表他为丹阳郡都尉,把他派到南方打游击去了。孙坚拉起来的队伍,彻底让袁术给黑了。
  当初把孙策母子留在舒县,一半是孙坚的决定,另一半是因为舒县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跟孙策关系特别要好。这个人,就是周瑜。
  周瑜字公瑾,舒县本地人。周家在舒县可谓第一大户,他祖父的兄弟周景当过太尉,周景的儿子周忠此时正在长安的朝廷任职,先担任太尉,后改任卫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当过洛阳令。周景在士人中名望很高,曾经提拔过李膺、陈蕃、杜密、荀绲、朱寓等著名党人。
  周瑜长得相貌英俊,跟孙策同岁,关系十分要好。孙家到了舒县后,周瑜把府里最好的南大宅让给他们住,两家成为通家之好。
  孙坚死后,孙策一下子挑起了整个家族的重担,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他心里很是茫然。周瑜建议他去找一下名士张,听听他的建议。
  张字子纲,广陵郡人,早年上过太学,拜韩宗为老师,专习《易经》和《尚书》,成为一名学者。这个人不读死书,喜欢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孙策大老远跑去找他,正逢张因为母丧在家守孝,见到了张,说明来意后,却被张婉言拒绝。
  孙策很着急。据《吴历》一书说,孙策急得涕泪横流,对张说:“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给拿个主意(今日事计,决之于君),请您务必给出建议,以不负我对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报,这是您的功绩,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孙策的真诚打动了张。张帮孙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他们之间的这次谈话很重要,有人认为是孙吴版的“隆中对”,因为这次谈话的地点在广陵郡的江都,也被称为“江都对”。张说:
  “从前周朝国运衰落,但是有齐国、晋国一起来光复它,这是诸侯王应尽的职责。现在您继承了令尊的事业,又有骁勇善战的名声,如果现在投奔丹阳郡,在江南的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那么日后扬州、荆州也不在话下,据守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岂不跟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联络各地的好朋友,渡江辅佐将军。”
  孙策听了,如梦方醒,激动不已。
  在这个规划中,张告诉孙策不要在袁术这边耽误时间了,应该及时向长江以南发展。扬州刺史部有六个郡,其中江北有两个郡,分别是庐江郡和九江郡;江南有四郡,分别是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和豫章郡。袁术移师寿春后,江北的两个郡已经基本为其掌握,而江南的四个郡,则基本上不在袁术掌握之中。
  江南四郡的郡守或实际控制者分别为吴景、刘繇、王朗和诸葛玄。吴景和诸葛玄名义上属于袁术,但吴景是孙策的舅舅,加上都尉孙贲是孙策的堂兄,丹阳郡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袁术表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但豫章郡形势很混乱,各种势力都想染指,诸葛玄到任未能控制局面,袁术失去了对豫章郡的控制。剩下的吴郡实际控制者刘繇,原为扬州刺史,袁术来寿春后把他赶到了江南,可以看做是袁绍在袁术身后布下的一颗子,袁术必欲除之而后快;会稽郡太守王朗,原是陶谦的属下,是长安朝廷正式任命的太守,政治倾向不明朗,还算不上袁术阵营里的人。
  江南四郡此时正是一团乱,袁术想一口吞下,无奈力不从心,其他势力相距较远,鞭长莫及。所以,张劝孙策南渡长江,以丹阳郡为基地,统一江南,之后虎视荆、扬,成为一方霸主。孙策认为有理,就跑到寿春,见着袁术,想要回父亲孙坚留下来的子弟兵,之后渡江南下。
  据《江表传》记载,袁术很欣赏孙坚的这个儿子,但“不肯还其父兵”。孙策找得多了,袁术就出了个主意,说丹阳郡是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舅在那里当太守,你不如到丹阳郡去募兵。孙策无奈,渡江去了丹阳郡,在舅舅吴景的帮助下,很快募得几百人,但是到泾县(今安徽泾县)时,遭到当地土匪祖郎的袭击,队伍被打散,孙策险些丧命。泾县,就是后来皖南事变的发生地,看来这里林深树密,地势险峻,自古以来行军至此就很容易遭遇埋伏。
  孙策募兵无果,又回到寿春,隔三岔五去找袁术要他爹留下的队伍。袁术烦了,就把孙坚当年队伍里还没有被拆散的一千多人还给了孙策。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其中包括韩当、程普、黄盖、朱治等人,对孙策的意义非同一般。
  袁术把人给孙策也是有条件的,他让孙策帮助自己平定九江郡,答应事后任命孙策为九江郡太守,孙策给袁术出了力,但到头来袁术却任命陈纪为九江郡太守。袁术又让孙策帮他平定庐江郡,并且特别说明,上次食言是自己的不对,这回一定任命孙策为庐江郡太守。孙策又帮助袁术平定了庐江郡,但袁术像是得了失忆症,再也不记得当初说过的话,任命刘勋为庐江郡太守。这个刘勋,就是曹操早年的那个好朋友,后来他也归附了曹操。
  摊上这种朝三暮四、毫无信誉可言的领导,孙策真的觉得很受伤,也很无奈,他决心离开袁术,按照张的建议到江南发展。
  孙策告诉袁术:“我愿意到江南去,协助舅舅吴景平定江南各郡,到时候至少可以为您募得三万甲士,助您完成匡辅汉室的大业。”袁术一听大为高兴,批准了孙策提出的行动计划。大约在兴平二年(195年)初,也就是曹操二次征徐州回师与吕布苦战的时候,孙策渡过长江,开始了自己的拓疆之旅。
  长江流到安徽境内时有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人习惯以此段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把今天安徽省芜湖市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苏南、浙江北部、皖南部分地区以及今江西的赣东北称做江东。司马迁《史记》中就有“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同时,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东又称为江左,江西则称为江右。
  孙策的开拓江东之战打得激烈壮阔,在程普等宿将以及周瑜、张、张昭等人的帮助下,依靠舅舅吴景、堂兄孙贲等人的鼎立支持,打死了刘繇,赶跑了王朗,打退了陈登、刘勋等人的进攻,清剿了境内的严白虎、邹他、钱桐、王晟、许贡等土匪,收服了华歆、虞翻、太史慈、祖郎等人,仅用了三四年时间,就基本上拥有了江南四郡。
  关于这段历史,与以后叙事有关的还将补述,此处只作简单交待。
  孙策的崛起是汉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孙策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号召力,趁着其他割据势力无力插手江东之机,迅速平定了丹阳郡、吴郡、会稽郡的大部以及豫章郡的一部,拥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事实上脱离了袁术的控制,成为上升最快的割据力量。
  孙策的崛起短时期内对曹操是有利的,孙策渐渐脱离袁术的控制,为曹操下一步战略布局提供了新思路。面对袁术这个敌人,曹操可以通过拉拢孙策来牵制袁术。
  从长远来说,孙策及他的继任者孙权,最终将成为曹操最可怕的对手之一。
  【五、刘璋:生性软弱反而占便宜】
  兴平元年(194年),在西南方的益州刺史部发生一件大事,益州牧刘焉死了。
  刘焉就是那个提出“刺史改州牧”建议的人,这项政治改革被朝廷采纳后,他又是首批被任命的州牧之一,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他来到益州上任。
  跟着刘焉一块来益州的,还有他的心腹智囊、星象学家董扶,以及赵韪、吴壹等人。他们一行人打算从荆州溯长江而上到达益州,但到了州界一打听,把他们吓了一跳:益州境内的农民起义闹得正厉害,就靠他们这几个文官,贸然前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