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蔽的历史-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次盛大宴会上手拉崔浩,向沮渠蒙逊的使者说:“所说的崔公,就是眼前这位。才略之美,当今无比。朕干任何事情一定先征询崔公的意见,成败在胸,没有一点不符之处。”累积功勋,崔浩官至司徒。就这样一个善于谋人的大家,却不善自谋。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成为灭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崔浩此举正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抒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淫暴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方一百三十步,费银三百万,想使内容万代流传。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完全开化的胡人武夫,毕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坚大帝,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临刑之前,崔浩被囚于城南木笼之内,兵士数十人,在台上嗷嗷大叫向他脑袋上小便,如此精明的文人谋士,受尽污辱。这种遭遇,为几千年文人功臣所未遇,以至于写《魏书》的魏收发此感慨:
  崔浩才艺博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祸佑?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北魏皇帝从道武帝开始就喜欢整族诛杀对手或者臣下,他攻克燕国都城中山后,就把出主意杀害弟弟拓跋觚的程同、傅高霸等人夷五族,用大刀慢慢挫死;讨伐刘卫辰胜利后,把刘卫辰宗室五千多人全都弄死扔进黄河。到太武帝则更“发扬光大”,对魏国最有大功的崔浩竟连姻亲都杀绝,惨绝人寰!而后到了北齐高洋灭魏后,魏国皇族几千人全被诛杀无遗,大概也是他们先辈好杀的报应吧。
  450年四月诛杀崔浩等四姓数千人,九月,拓跋焘自领大军南征。滑台一役,连连上书北伐让宋文帝刘义隆起了“封狼居胥”意念的王玄漠真正到了战场则十足草包,兵仗相接,即一败涂地。魏军以每日一二百里的速度推进,连战连捷,南朝将士百姓死伤无数。拓跋焘几路大军直指建康。其间,宋国将军薛安都、曾方平、刘康祖等人竭力死战,救护了一些军队和城池,但总体上抵挡不住北魏大军的攻势。魏军很快攻打到长江边上,大拆民房,砍伐芦苇,声言要造船渡江。建康城内居民惊骇,纷纷把家里值钱东西放进箩筐里,荷担而立,随时准备城破时逃命。自招兵灾的宋文帝刘义隆登上石头城,忧色满面,直后悔杀了能打仗的大将檀道济。双方相持许久,魏军补给不济,便在一天晚上沿江举火以示威吓后,遍烧民舍后退兵。
  415年春,魏军回军途中攻到盱眙城,宋国大臣臧质守城。拓跋焘在城外大大咧咧向臧质喊话,要尝尝南国美酒。臧质从城上吊下来两大坛屎尿送给魏军。拓跋焘大怒,一晚在城外筑起长墙把城团团围住,断绝水陆交通,运东山土石填平护城河。他又写信给臧质说:“现在攻城的兵士,都不是我鲜卑族人。城东北是丁零族和胡人,南面是氐族羌族。如果丁零兵士死掉,正可减少我大魏常山赵郡一带的贼人(丁零族常依常山、赵郡的群山叛乱);胡族兵士死掉,并州贼就没了(胡人爱占并州一带反叛);氐人、羌人士兵死掉,关中贼可以灭掉(氐、羌两族虽国家已灭,族属繁盛,广居关中)。爱卿你如果替朕杀光他们,倒帮了我大忙。”臧质复信,凛然道:“我现在已完全知晓你的奸怀,童谣讲‘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希望你有幸为乱兵所杀,不幸的话就被我俘虏后绑在驴上送闹市问斩。如果天地无灵,我被你俘虏,杀剐随意,足以报效本朝。现在春雨已降,军队四集,你别急着往回跑,但请安心攻城。如果缺粮的话,我送你些军粮。你送我做礼物的刀剑,等着我把它们向你身上劈砍吧。” 拓跋焘大怒,派钓车、冲车攻城,均不能破城。术穷之后,拓跋焘不惜人命,派兵士轮番肉搏攻城,后面立有鲜卑督战队,士兵前后都是死。最后,杀伤万计,死尸堆得与盱眙城墙一样高,仍然被勇敢顽强的南朝军民打退,坚城三旬不拔。春天疫病频发,魏军水土不服,又怕宋朝水军自淮入海与彭城的军队汇合夹击,拓跋焘便烧掉攻城器具退走。回师路上,魏军杀伤当地人民不可胜计,中青壮年马上杀掉,婴儿贯穿在槊上挥舞盘旋以为乐,所过郡县,赤地无遗。而魏军自己也人马死伤过半,国人怨恨。
  身死奴手,大志未成
  魏太武帝拓跋焘攻南时,太子拓跋晃监国,为人精察干练,信任属下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拓跋焘有个宠信太监名叫宗爱,本性险暴,冒皇帝名义干了许多违法的事,他和道盛等人关系又紧张。“恶人先告状”,拓跋焘一回来宗爱就捏造对方的罪名,太武帝大怒,处斩道盛等人,太子属下多名官员连坐处死,太子拓跋晃很快就“以忧卒”,其实就是被残暴的父皇活活吓死的,时年二十四。过了不久,拓跋焘又追念起这位嫡子的好处,常常落泪思忆。
  天天伺候在他身边的中常侍宗爱心中疑惧,害怕哪天这位性情暴躁的皇帝追究前事,把太子死因推在自己身上。于是这位大太监先下手为强,夜里带人潜入永安宫弄死了这位威名卓著、不可一世的拓跋焘,时年四十五岁。
  对于这位武功赫赫的北魏太武帝,史书上记载:“帝……性清率俭素,不好珍丽,食不二味;临城对阵,亲犯矢石,左右死伤相继,神色自若;由是将土畏服,咸尽死力。群臣请增峻京城及修宫室,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勃勃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听察精敏,下无遁情,赏不违贱,罚不避贵,虽所甚爱之人,终无宽假。然性残忍,果于杀戮,往往已杀而复悔之。”
  时光再过二十年。拓跋晃的嫡长孙拓跋宏(元宏)继位,全面汉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以后隋唐盛世的牢固根基,而以纯种胡人进驻中原的鲜卑族,无论从相貌到文化,都融合并消失在中华大家族的滚滚血脉之中。
  兴也太后,亡也太后
  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文明史,叱咤风云的大都是男性统治者,无论是万世流芳,或是骂名千载,帝王、国王们或强横、或英武、或暴虐、或荒淫、或懦弱、或颓靡、或文雅、或粗俗,是非易判,恩怨能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统治思想的中国历史,女性统治者寥寥无几,从数量上讲根本无法与男性帝君匹敌,但从名气来说她们都是声名赫赫,最有名的当属吕后、武后、慈禧太后,无论她们治国之术如何,母后临朝,似乎这四个就比较暧昧地与“淫乱”、“凶毒”、“专恣”等贬义词相连,更有一个“牝鸡司晨”的成语专门讽刺女性统治者。
  鉴于吕后临朝以后对国室、宗室的危险,汉武帝晚年欲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但忧虑其母钩弋夫人日后生事。汉武帝认为,自己死后刘弗陵为帝,钩弋夫人青春正盛,当为太后,可能对刘氏皇族极为不利。老皇上先是为儿子选定几个辅政大臣,思索数日后,忽然把钩弋夫人唤至殿前,大声谴责。年轻的美人见皇帝忽发雷霆之怒,惶怖至极,脱下头上的簪饰,跪下叩头不已。“把她押下,关进掖庭狱!”武帝大吼。祸从天降的年轻母亲浑身无力,被卫士扶持拖曳时回头以泪眼向武帝张望,梨花带雨,楚楚可怜,心中十分想让老皇帝回心转意,饶自己一命。武帝生性果决,又大声喝道:“快走,你不能活!”于是赐死于狱。
  过了几天,汉武帝闲来无事,就问左右:“外面对赐死钩弋夫人的反映怎么样?”左右回答:“大家都说,既然要立儿子为太后,干吗要杀他生母呢?”汉武帝回答:“这不是你们这些愚憨的人所能理解的。从前国家所以乱亡,正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人能阻止她。没听说吕后的故事吗!所以要先除掉这个隐患。”当时及后世史臣言及汉武帝,往往指摘其内侈宫室,外攻四夷,信惑神怪,劳民伤财,但对他立子杀妃之举往往持有正面的议论,以为能防微杜渐,且顾托得人。即便如此,后世汉族帝君也罕有临崩而杀储君之母者。真正把汉武帝这一信条当成规矩的,恰恰是北魏王朝的拓跋氏。
  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末年,决定立儿子拓跋嗣为帝,就先杀其生母,然后把拓跋嗣召至座前训话:“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其实,拓跋部开化较晚,代国时代也仅仅是脱离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多久的父系宗长制时期,兄终弟及和母权为尊的遗俗一直很顽固。受汉族封建制影响,拓跋氏逐渐以“父子家天下”的制度使帝国长治久安。道武帝为了更加防范于未然,就使“子贵母死”又成为魏朝的定制,手段虽然残忍,但他的出发点还是以王朝的万世基业为主要考虑内容。
  拓跋嗣就是后来的太宗明元帝,他天性纯孝,当时就哭得浑身乱抖,惹得道武帝派人把他架出殿外。不久,道武帝就被另一个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弑。拓跋嗣继位后,虽然感念生母,但立子杀母作为魏朝的“祖宗家法”并未废止,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除了肃宗孝明帝亲母胡太后外,储君生母无一例外,全被赐死。当然,究竟是自杀还是宫人代劳,史无明载,总之这些倾国倾城的美人真是命苦,数岁儿子一经被立为太子,作母亲的虽然正值青春芳华之年,马上就要命归黄壤,再也看不到儿子身登九五、黄袍加身的那一日。日后再受尊谥,死人无知,只能怪怨天命如此了。
  冯太后出身很不平凡。
  她的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北燕被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冯宏跑到高丽后被高丽国王落井下石杀掉。她的父亲冯朗归附魏国后曾被封为西域郡公,当过秦州和雍州刺史,后因牵连案件被杀。
  当冯太后还是小姑娘时,就被送入宫中。她姑姑当时是太武帝的左昭仪,亲自抚育冯氏。十四岁时,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冯氏凭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
  文成帝二十六岁就驾崩了。根据魏国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就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烧焚,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临。冯后年轻丧夫,痛不欲生,悲叫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冯后这出戏演得确实逼真,如果真想死,宫内金子、绳子、剪子无数,大可吞金上吊自刺,无论选哪件只要拣个无人处都没法活,非要大庭广众之下上演“火蝴蝶”这出大戏,也不知那一身雪肌花肤留下烫伤烧伤疤痕没有。无论如何,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继位,时年十二岁,尊冯后为冯太后。睿
  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资质美丽。当年初进宫,太武帝从楼上远远望见就心旌摇荡,对左右言道:“这真是个佳妇!”马上下楼,来不及找个有床有铺盖的好地方,在仓库里拥之临幸,怀上了后来的献文帝。献文帝出生后,拜为贵人。太武帝太延二年,其子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的保姆,当时被封为保太后的常氏勒令她按魏朝规矩受死。临死时李氏给自己兄弟写信,嘱托后事。死前,一讲到兄弟二字李氏就拊膺恸泣,嚎哭不已。献文帝后来追谥生母为元皇后。
  福兮祸兮。冯后自己没生太子,反而平安逃过死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当时,车骑大将军乙浑趁乱专权,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自投罗网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当时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时,冯太后显现出其过人的机智和胆识,经过短时间周旋后,杀掉乙浑,临朝听政。
  魏显祖拓跋弘刚毅有断,又喜好研习黄、老之学以及佛经,是那种天资特别聪明的人。他十二岁即位,几年后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归政给他,使他更能自行其事,决断朝事。
  渐渐的,权力之争使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隔膜顿生。冯太后当时也还三十岁不到,守寡难熬,就与风流倜傥的臣下李奕有了那么一腿。魏显祖年轻人好面子,听到外面议论纷纷,心中生气,觉得这个李奕给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绿帽,不可忍耐。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时受纳贿赂,为人所告。魏显祖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冯太后年轻的情夫被杀,内心毒怨可想而知。但她仍旧不动声色,暗中注视朝臣的动向和这个翅膀已长硬的小皇帝的举措。估计是母子失和,又鄙弃富贵,心烦的小皇帝一年后就要把帝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们纷纷反对,诉说禅位给皇叔之举是紊乱宗祀的事情,要禅位也要让皇太子继位。
  思虑良久,魏显祖把帝位禅给六岁的儿子拓跋宏。小孩子在禅位大典上哭得泪人儿一样,魏显祖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这位小皇帝就是日后名震寰宇的孝文帝。
  帝位虽内禅给太子,魏显祖仍然大权在握,他勤于政事,赏罚严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尤其在事关人命的大案判决方面慎之又慎,一改魏王朝刑虐过度的旧例,救了不少人命。
  经过几年观察,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母子两人也一天比一天疏远,相互猜忌之中,激起冯太后的杀心,于476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冯太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