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风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汴京风骚-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轼与吕直极熟,且喜欢这位老人的戆厚耿直,以“吕伯”称之,急忙拱手还礼:“你老大安。谢吕伯操劳了。十五年不见,你老还是如此结实硬朗啊!”
  吕直挽着苏轼的双手,眯着眼睛打量着:“十五年啊,子瞻先生也长出白发了。可人还是没有变,眼睛还是带笑的,眉毛还是带喜的,说话还是没掩没藏的……”
  苏轼笑:“谢你老吉言,一见到你老,我自个儿也觉得无忧无愁了。请你老快为我向司马大先生传禀吧。”
  吕直仗义作主:“不用向秀才传禀,子瞻先生驾临,秀才高兴还来不及呢!”
  苏轼打趣地说:“吕伯啊,你老怎么还是一声一声地称大先生为‘秀才’,过时了,叫不得了。”
  吕直不解。
  “你老想想,现时大先生已不再是‘秀才’,而是执政握权的宰相,比‘秀才’大十倍百倍了。若仍以‘秀才’称之,大先生自然不会见怪,但朝臣们会笑你老头脑古板,赶不上趟的。再说,大先生今后要时常接见诸国使者,你一声‘秀才’,诸国使者一听,会说咱们大宋没有‘能人’。叫一个‘秀才’管理朝政,这不就全砸锅了吗?今后就以‘相公’称大先生吧!”
  吕直连连点头,连声说“好”,遂挽苏轼手臂登阶入府。
  苏轼行至厅堂,忽被堂前巨大屏风上司马光亲笔书写的一帧“条幅”吸引,便驻足观看: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犊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吩咐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奏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
  苏轼拊掌叫绝:“笃诚廉洁,光明磊落,革故鼎新。邪魔却步,此司马君实之‘泰山石’啊!”
  吕直自得地介绍说:“秀才,不,相公入京,朝廷不少官员,前来拜访,‘有的怀揣私笺求官,有的手提盒子送礼,有的说是秀才,不,是相公的门生,有的说是相公的朋友,到此一看这个条幅,都傻眼而后转了。昨日,相公老家来了一位表亲,名叫刘蒙,以为相公做了大官,必定有许多银两,前来讨要,适逢相公用餐,遂与相公共桌而食,见桌面上只有青豆一盘,白菜一碗,鸡蛋一碟,刘老先生惊问:”相公以此为食?留金银而生蛋吗?’相公笑而作答:“光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每月所得,薪棒而己,若有金银”珠宝,表亲可抄查带走盖房置地,富其家室。‘刘蒙空手而归,出门回头顿脚而叹:“司马光,傻官也。’”
  苏轼大笑:“吕伯,我可也是大先生的故交啊。”
  吕直戆直地说:“你一不求官,二不送礼,两手空空,心里没鬼,秀才,不,相公请还请不来呢。”说着,挽着苏轼向偏院客厅走去。
  苏轼来到司马光客厅门口,看见司马光正在和一位道貌岸然的学者交谈。便收住了脚步。吕直轻步走进客厅,低声禀报:“秀才,不,相公……”
  司马光回头,目光诧异地望着吕直,微微一笑:“不称秀才称相公,是苏子瞻教你的吧?”
  吕直哧哧一笑:“称呼‘秀才’过时了,叫不得了,秀才现时已是‘相公’了。相公,子瞻先生已在门外。”
  司马光急忙站起迎接,口中高喊着:“苏子瞻,我有一仆,忠厚老实,还是被你教坏了!”
  苏轼跨步进入客厅,急忙拱手施礼:“”大先生安好!夫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在为大先生’正名‘啊!”
  司马光大笑,抚着苏轼上下打量,神情激动,泪花濛濛:“好,好,盼你早日回京,回来了,好,好啊!直,快置酒席,为子瞻接风!”
  吕直应诺而去。
  苏轼亦怆然含泪,望着形容憔悴,齿发无几,但精神抖擞,情谊感人的司马光,笑语哽咽:“苏轼罪愆深重,累及大先生,心神愧作……”
  司马光摇头,急忙把身边的客人介绍给苏轼:“此人乃程顾正叔,程颤伯淳之弟,濂溪先生周敦颐之高足。今日方抵京都。”
  程赜一脸庄穆,周身肃气,向苏轼一揖:“久闻苏子瞻先生高名,今日得晤,慰平生之愿,相见恨晚耳。”
  苏轼亦肃然一揖:“久慕濂溪先生胸次如光风霁月,早有‘夫子岂我辈,造物乃其徒’之叹。伯淳、正叔,濂溪双壁,世人仰之,今得谒正叔先生,三生有幸,乞今后多加指点。”
  司马光作趣:“正叔不苟言笑,动遵礼仪,竟使苏子瞻规矩其行了。”遂挽苏轼、程颐落坐,品茶相欢。
  程颐,字正叔,洛阳人,时年五十二岁,与其兄程颢同从学于理学家周敦颐。其人仁宗皇祐年间曾任太学学职,后二十多年间,大臣屡荐不仕,潜心于理学研究,以“天理”为认识的最高境界,有“天理云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之说。他崇尚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学说,宣扬“天人之间最可畏,作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作恶则千里之外违之”。他认为“人欲”是通悟“天理”的最大障碍,主张“窒欲”以达“天理”:“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无理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再则欲声,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觉莫要于思,唯思为能窒欲。”其人由于学“理”入迷,修其身心,其色甚庄穆,其言多讽谏,其行以师道自居,成了宋儒的典范。也许这种“理学”与司马光心中的某些理念相通,也许这种“理学”有助于司马光“革故鼎新”治乱的需要,六月,司马光荐程颐之兄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未及就职而病故。九月十五日,司马光以“江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仪,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望圣慈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神益风化”为由,荐程颐为秘书省校书郎。程颐在两个月的迟疑之后,今日才风尘仆仆地来到司马光的客厅。
  司马光府邸的酒宴一向是简朴的,几乎是二十年不变的老几样:酒是汾酒,肴是盐卤青豆、清蒸鲤鱼、油煎鸡蛋、牛肉萝卜、香蘑炖鸡、干菜肉丝,今日增加一肴,乃姜辣豆腐,大约是厨师专为牙齿无几的司马光准备的。然久别重逢之乐,劫后余生之幸,使司马光神魂快,冶,举杯不停;使苏轼欣喜若狂,畅怀而饮;连言行“足以矜式士类”的理学大师程颐,在新朋苏轼和故友司马光频频举杯的相敬相邀中,也有些“耳则欲声,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了。酒过数巡,心荡耳热,坎坷诉尽,牢骚已毕,司马光举起酒杯,神情怆然而语苏轼:“闻子瞻去年过江宁,晤介甫,光心甚慰。介甫现时情状如何?关念至深。这杯酒为介甫而饮吧……”
  苏轼原是重感情的人,骤然之间,胸堵鼻酸,泪滴几乎滚落,江宁半山园那夜烛光之下与王安石话别的苍凉情景涌上心头。他举起酒杯,声音已现哀楚:“介甫久病体衰,荒圃孤影,策杖北望,亦牵念洛阳独乐园啊。”
  司马光点头作谢。
  苏轼声音有些哽咽:“岁月老人,介甫已呈龙钟之态,先帝曾有‘凄怆江潭’之叹,苏轼亦有‘人何以堪’之哀。然介甫‘见识高远’之志,仍老而弥坚,似在沉痛哀悔中探索着人生千古不移的谜底,析解‘权力’于世于人深不可测的蕴含,并已将其半山园的房舍田园全部捐于僧寺,现已移居于秦淮河畔瓦弄茅舍之中。江宁介甫,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或存一有,乃壮志未果、遗恨千秋的一颗心啊……”
  程颐在冷眼旁观中神情惘然:苏轼之所语,仍脉脉相善于王安石。
  司马光心情愈现沉重,望着苏轼,久久无语,相对凄然一笑,为朋友王安石饮尽了杯中酒。
  也许司马光受到王安石在江宁“凄怆江潭”的触动,力求避免自己未来的“人何以堪”,他举杯站起,沉重诚恳地说:“‘革故鼎新’伊始,千头万绪,百废待兴,光短于筹划应变,亦拙于远瞩高瞻,举步颤栗,若履薄冰,请子瞻、正叔为我执箸设谋。且光已日薄西山,自知来日无多,之所以免为其难者,正是有赖于子瞻、正叔、子由、尧夫(范纯仁)、淳甫(范祖禹)诸友的相扶相助。公等之所论,启光之昏愦,亦启社稷之未来也,望公勿因谦而辞义。此光之所请,先饮此杯,以明感激之心。”
  司马光双手举杯,深深一躬,恭敬地饮了杯中酒。然后落坐,神态肃穆,等待着苏轼、程颐开口。
  苏轼原是口无遮拦之人,心里也有许多话要说,但见司马光心情沉重而态度挚诚迫切,反而慎于开口,持重思索起来。程颐似有所准备,便拱手一礼,抢先似地开了口:“司马公虚怀垂问,程颐就浪言求教了。”
  司马光急忙执壶为程颐斟酒:“正叔请讲。”
  程颐侃侃谈起,如同讲学:“司马公此时在论‘革故鼎新’之艰,程颐此时却在思虑‘革故鼎新’之危。‘革故鼎新’之危,不在今日,而在十年之后。何也?今日太皇太后临政,司马公据位,且已雷动日出,横扫阴霾,纵有片云浮起,亦难成为气候,若章悍之流的伺机逆动,徒遭天下唾弃耳!然十年之后,嗣皇年长而主政,则一切决于一人,若奸佞之徒若王安石者复出,则‘革故鼎新’之命运,实难预料矣!王安石‘变法’初时,不也是轰轰烈烈吗?”
  司马光连连点头。他何尝不忧于此事啊!
  苏轼不觉惊讶而叹服:此人虽师道气派烦人,但所思所见,不同凡响!
  程颐看见司马光和苏轼凝神静听之状而得到鼓舞,声音更加铿锵:“故程颐之所思有三:其一,经筵之事,需从现时抓起。嗣皇幼冲,辅养之道不可不至,大率一日之中,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自然气质变化,德器成就。当遴选贤士入侍劝讲,讲罢,常留二人值日,夜则一人值宿,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时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同时,当辟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其德义;保,保其身体。傅德义者,在乎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保身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谨之心。当择内臣十人,充经筵支应,以伺候起居,凡动息必使经筵官知之。再者,天下重任,惟宰相与经筵。今之经筵臣僚,侍者皆坐,而讲者独立,于礼为悖。今后当令坐讲,以养主上尊儒重道之心。”
  司马光听得出神,连连点头:正叔思虑精细,富经筵之才智,当以经筵之责付之。
  苏轼却听得瞠目结舌:濂溪先生门下,有此世外人耶?如此看管罪犯似的管柬皇上,能行得通吗?迩英殿不是村野私塾,经筵官不是村野私塾里那些手执教板的孩子王,真是烘冬而迂腐!再说,十八年前,王安石任经筵官时,曾主张“讲者坐”,为争得一把坐椅,闹得迩英殿沸沸扬扬,结果,王安石窝脖,还得站着讲。今重复王安石之所为,不是自讨没趣吗?
  程颐的神情更为激昂:“其二,王安石的著作文字,如《三经新义》、《字说》者,皆离经叛道之说,贬辱古贤,自尊一家,行于学馆,立异科举,蛊惑学子,流毒天下,当明令禁绝,付之一炬。
  “其三,王安石党羽,遍布朝廷,其同情盲从者,州县如蚂。除恶务尽,以免死灰复燃。业计千秋,万不可有妇人之仁。以上所思,供司马公参酌。”
  司马光的神情已不似程颐开始谈论那样情急有力,并立即把注意力移向苏轼:“子瞻,该听你的高论了。”
  苏轼正在琢磨着程颐关于“禁绝王安石著作文字”和“除恶务尽”的激烈言论,突然觉得这位“理学大师”的心结走向,与王安石并无二致,只是比王安石的“躁进急行”更为呆板,更为残忍罢了。王安石之失,在于容不得不同政见,动辄以贬逐为惩,以自己之意判定官吏优劣。难道司马君实也要再走王安石自毁的道路吗?他心头压不住对程颐自居师道的反感和厌烦,便借着司马光的询问开了口:“苏轼自登州来京,田夫野老皆谈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皆为司马公入京而欢呼传颂,沿途黎庶挡车断道、相聚呼号寄语者三次:”寄谢司马相公,毋离朝廷,厚自爱,活我百姓‘。苏轼为君实之得民心而欢慰,亦为民心之拥戴君实而高兴。其所以然者,’变法‘苦敛百姓,使黎庶不宁;’变法‘以钱为是,使道德失落;’变法‘官商勾结,使官衙成了贪黩之所。民心寄希望于君实,盼望能有个清廉、公正、安居乐业的日子。苏轼今日在京都所见,民心民愿亦为正直、奋进、自强灵魂的失落而悲哀,为萎靡、颠狂、醉生梦死的世风而绝望。京都东角楼街有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是京瓦’讲史‘大师,名叫曾无党,说了一句极好的话:“司马光的’史‘,他自己正在讲啊’……”
  程颐在倾耳静听着,似已被苏轼深情地反映民心民情感动。
  司马光点头叹息:“民之所望不算高,光知‘变法’之害,光亦知道德失落之灾,光更知追回华夏高尚壮烈灵魂之难。光心之所惧,惧于朝政毫无转机,再使天下黎庶失望。若民心再度失落,大宋社稷只怕真的要沉沦了。”
  苏轼舒怀直言:“司马公恕苏轼口无遮拦:公几个月来所行诸事,皆上顺天心,下合民望,无可疑也,故黎庶颂之,百官仰之。‘新法’为虐,病民害国,势在必改,惟募役法一事,未可轻议轻决。差役募役,各有利害。募役之害,揞敛民利,十室九空,钱聚于上,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骨,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愿公良思。”
  司马光神情愕然:“著如子瞻之言,计将安出?”
  “司马公志在‘革故鼎新’,则应放眼各朝各代,兼蓄优长。法相因则事易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