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风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汴京风骚-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苏轼埋头矮几写字的时候,罪犯慢慢地睁开眼睛,偷偷地注视着他。
  入夜了。苏轼完成了《钱塘集》“罪思”自注,完成了走上断头台前的“画押”,并交给狱卒梁成转交狱吏,由狱吏而转呈御吏台。他感到躯体上的轻松和心底的解脱,便一头躺倒在草榻之上,舒展着久屈而酸疼的腰身。
  苏迈送来的饭食竹篮,由狱卒梁成送进牢房。梁成自言自语:“心神感应,父子连心啊……”
  苏轼从草榻上坐起,不解地望着梁成。
  “先生今晚注书完毕,孝顺的儿子就给先生送来了好的吃食。可见人间万事都在冥冥中安排好了……”说着,把饭食竹篮放在苏轼的草榻前。
  苏轼以微微一笑作答。他伸手打开竹篮,大惊失色:鱼!一条红烧鲤鱼!他禁不住面色苍白,双目发呆,神情怆然:“这,这真是‘心神感应’吗……”
  狱卒梁成不解,惊诧地愣住了。
  新来的罪犯在牢房一角,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
  苏轼被捕入狱,自度必死,遂与儿子苏迈相约:平时送膳,菜肉即可,一旦定为死罪,则送鱼以告知。今日苏迈要去驸马王诜府邸探听消息,晚饭托歌伎琵琶送食。琵琶知苏轼喜食鱼,又不知苏轼父子暗中有约,特意买得活鱼一条,并亲手制做,以飨苏轼。谁知,一条红烧鲤鱼,把苏轼已超越痛苦的灵魂又惊吓了一下。
  仅仅是惊吓了一下。六十五天的牢狱已冶炼了苏轼面对死亡的胆量,《钱塘集》自注已道尽了苏轼想说的话语,也许对“这么一天”的到来,苏轼早就有所准备,也许历朝历代忠贞谏臣为“谏”而死的壮烈此刻产生了效力,也许屈原沉江的千古不朽成了他此刻的向往,他表现出了罕见的镇定和自制,慢慢地端起饭碗,拿起筷子,伸向盘中的红烧鲤鱼……
  新来的罪犯注视着苏轼的一举一动……
  夜深了,寒气弥漫,低垂的弯月照映着狭小的铁窗。突然,一缕哀怨的琵琶声从窗外飘入。苏轼乍听而惊异,静听而神迷了:“美妙绝伦的琴音,启人心智的琴音,给人力量的琴音,亲切熟悉的琴音啊!铮铮然,若高山流水;飘飘然,若薄雾漫空;切切然,若花间鸟语;默默然,若冷泉销声;荡荡然,若江河东泻;轰轰然,若雷电交鸣。这悦耳、爽心、治志、荡神的琴音,是天神在安慰苏轼的灵魂吗?”
  铁窗外的琵琶声,在一阵激越地“钱塘涛涌”之后,托出了一曲深沉含情的歌声: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歌声缠绵,苏轼情沸五内,泪涌而出。歌声停歇,苏轼情不能禁,朗声出口:“是琵琶,是琵琶!果然是十年分离、十年挂牵的歌伎琵琶啊!天怜苏轼,天怜苏轼一颗爱在人间的心啊!
  “琵琶,你的来到真使我喜悦:你活在京都,唱在京都,这正是人间‘真’、‘美’永生不落的明证!你的琴声拂荡在夜空,你的歌声穿透了牢墙,这正是人间‘文心’力量之所在!十八年前写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是匆促人生的一首哀辞,今夜你弹唱而出,算是为我最妥帖、最可心的送行了。只是隔墙难见,有着千古莫赎的遗憾啊!”
  苏轼仰面躺倒在草榻之上,双目紧闭,无言无语,泪水横流,滴过双耳,落在衣物做垫的“枕”上。
  铁窗外琵琶弹奏的琴音回荡在夜空,将苏轼的一颗心牵向远方:“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他想到早年与弟弟苏辙雨夜读书的情景,吟着唐代诗人韦应物“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功成名就之后,退居故里,共享“风雨对床”之乐。他想到嘉祐六年自己前往凤翔府,与弟弟苏辙相别于郑州,雨夜联吟,心情怆然:“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鼓。”现时,昔日约言犹在,兄弟将作永别,阴阳两界难通,何时何处的空山夜雨,才能实践“风雨对床”之乐!
  他想到风烛残年的任妈,心如刀绞。湖州北门外码头病卧藤椅、饮恨吞泪、强笑送别,实是母亲般的心在流血!几十年掬育之恩,今生难报,遗恨千古。任妈,你的大郎不孝啊……
  他想到妻子王闰之,难舍难离的煎熬,终成无尽的感激:季璋,你甜心柔肠,终日为苏轼操劳,励我匆馁,劝我慎言,乐我情趣,估我饱暖,尽天下贤妻之最;你慈心暖怀,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天性,迈儿虽非已出,抚育教养,胜过亲生,尽天下良母之最。苏轼感激不尽,亡妻王弗亦感激不尽啊……
  他想到爱妾王朝云,魂断九肠:霞啊,早失怙恃,风尘飘蓬,乍得安暖,又遭霜杀,天何不公!愿佛佑孤弱……
  他想到儿子苏迈、苏迨、苏过,魂失灵台。痛哀之余,聊生慰藉:天伦舐犊,三个儿子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啊!来日或智或愚、或龙或鱼、或荣或辱,只能自成于天,自成于己了,父亲已无力眷顾了……
  苏轼在冥冥无尽的思念中,亡妻王弗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弗啊,你的容颜还是那样秀美,你的眼睛还是那样晶莹,你的秀发还是那样乌黑,你的一颦一笑还是那样清甜纯真。情通阴阳,受逾三界,弗啊,你是从那个世界来迎接我的吧?
  苏轼默默吟诵着四年前写的一首词作《江城子》,心灵向虚幻中的王弗走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囱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幻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夜半了。铁窗外的琴音还在响着。苏轼痛苦的灵魂又飞扬起来。
  他想到贬逐生涯开始的杭州。烟柳画桥、荷花游舸的西湖,曾宽慰过一个贬臣滴血滴泪的心;深邃安逸、宁静清远的禅寺道院,曾愈和了一个贬臣怀辱怀恨的创伤;春花秋实,殷情深意的山村农舍,曾拂去了一个贬臣心头的迷雾;论佛谈禅、抚琴歌舞的朋友,曾给予了一个贬臣无尽的关切、无尽的鼓励、无尽的友谊、无尽的勇气;连那载着一个贬臣心声的《钱塘集》,也是杭州给予的!杭州,梦魂萦绕啊!
  他想到贬逐生涯结束的湖州。蔚蓝的碧浪湖,曾留下了一个贬臣的足迹;碧浪湖畔的渔村,曾留下了一个贬臣的诺言;湖州城的府衙,曾留下了一个贬臣的惶恐;湖州城的小巷,曾留下了一个贬臣的哭声;湖州城北门外的码头上,曾留下了一个贬臣永远忘不了的眷念,眷念着那些焚香洒泪的黎庶和那位临窗缫丝、飞船赠物的渔女!湖州,铭心刻骨、忘怀不了的湖州啊……
  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啊?若是为了吃喝拉撒睡活着,为什么又要十年寒窗、闻鸡起舞地贪读圣哲先贤的言行,折磨自己呢?若是为了用诗书礼乐填充自己躯壳的空虚,为什么又要步入坎坷曲折的仕途呢?若是为了谋取仕途的高官厚禄,为什么又不安于高官厚禄的享受,梗着脖颈“逆鳞直谏”呢?若这种“逆鳞直谏”出于对君王的忠诚,为什么这种忠诚却引起君王的猜疑呢?难以捉摸的仕宦人生,欲东而西,欲南而北,欲走向九天至美至善的仙境,却落入了九地至罪至恶的地狱,这个谜谁能解得开啊!屈原“问天”,终生不解天道的谜底沉江了;贾谊“问苍生”,半生不解人道的谜底愁死了。这官场上不解的谜底,也将毁掉自己的生命!人来到这个世间,也许本无目的,一切追求和探索,都是一个时代所强加的。幸运者是撞上了机缘因幸运而流芳干古;倒霉者也是撞上了机缘,因晦气而遗恨终生,都并非人生于世的所求啊……
  人生原是一股从生到死的云烟,既不值得夸耀,也不值得悲哀。死亡,灵魂上天入地了,荡空游海了,成神成鬼了,无影无形了,无色无味了,不知何处而来,不知何处而去,一切都顺乎自然。留在人世的,只有自己知道的遗憾和忧伤啊……
  自愧自疚的遗憾,自悲自哀的忧伤是万古不灭的。由于自己的糊涂、软弱,闯祸累人,累及司马光、王诜、王巩、范镇、张方平、孙觉、李常、刘攽、刘恕、陈襄、刘挚等三十九位朋友,为罪殊深,悔恨不已。狱墙如山,牢房如井,只怕连当面向朋友们致歉告疚的机会也没有了。特别是对君实、晋卿,更有着粉身莫赎的歉疚,君实友中之师,晋卿友中之友,今罪累而至绝境,纵然能以高风伟岸而怜惜原谅苏轼,苏轼魂归泉台,也歉疚而茫茫无止期啊……
  苏轼慨然坐起,屈身矮几前,提笔写下了“绝命诗”,以遗弟弟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人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
  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诗成,恳请狱卒梁成在他“遭遇不测”之后,转遗弟弟子由,梁成默然点头允诺,接过诗稿,藏于怀中。苏轼向梁成深深一揖作谢,便转身倒在草榻之上。他已了却了全部心事,无所挂牵了,在狱卒梁成心事重重地走出牢房落下铁锁之时,苏轼已然入睡,且鼾声如雷。
  也许因为新来的罪犯在旁,狱卒梁成害怕苏轼托付遗诗之事泄漏获罪,也许梁成阴负监视苏轼一举一动之责,他在走出牢房之后,便片刻不停地把苏轼所遗弟弟子由的诗作交给了狱吏,狱吏连夜就上呈了福宁殿。
  天亮了。新来的罪犯在苏轼依然如雷的鼾声中,从屋角站起,立即收拾起席片被褥,走向牢门。在踏出牢门的刹那间,他停住了脚步,望着熟睡的苏轼,诡秘地一笑,返身走到苏轼草榻前,在苏轼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苏轼睡得香甜,仍不见醒,只是翻了一下身子,又打起鼾来。新来的罪犯微笑摇头,咽下涌在嘴边的话语,快步走出了牢门。
  苏轼做梦也不会想到,与他同室一夜的“罪犯”,原是皇上赵顼亲自派来暗中查访的小黄门。
  篇二十 汴京 延和殿
  “乌台诗案”在皇帝赵顼新的需要中了结了 苏轼走出监狱,在歌伎的梅花棚里,“无可救药”地依然唱着他心中的歌
  黎明时分落下了一场寒霜,大地一层霜白。冬天的寒意,笼罩着大宋京都的清晨。
  皇帝赵顼因苏轼一案的困扰,夜不能寐,今日起床,已是辰时。早餐之后,他坐在福宁殿御堂里的一盆炭火旁,拥着裘袍,品着热茶,阅览着御史台监狱狱吏连夜上呈的苏轼遗给弟弟苏辙的两首诗作,听了小黄门关于苏轼在狱中一夜举止的禀报,心底一松,口中吐出一声喟叹:“苏轼终不欺朕,看来还是有忠耿之心的……”
  他欣赏苏轼这两首诗中的开头两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这不是在乞求朕的恩赦吗?这不是在忏悔自己的罪过吗?
  他叹服小黄门禀报中所说的“苏轼鼾声如雷”。在身陷监牢、负咎顶罪、剖心露胆,连续两个月“自注《钱塘集》罪思”刚刚搁笔之后,在自度必死的悲哀中,竟能酣然入睡,而且鼾声如雷,真是不可思议!苏轼如此,可见其心底纯净、胸怀坦荡、灵魂高洁,足以消除朕心中的疑虑。苏轼诗赋文字谤世有罪,但心中无鬼,朕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以律行刑。
  苏轼一案的成立,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忠君之心的表现,是朕同意的,只是举事焦躁,牵扯过多,而且触及皇室后宫,引起了朝野的惶恐和不满,导致了今日纷乱的局面,反而提高了苏囗的身价,扬张了苏轼的声名,使苏轼成了体现朝野人心的人物。苏轼的才华横溢、诗文影响、领袖文坛也确实具有质孚众望的资格。朕既不能背离民心以诛罚之,则当顺应民心以利用之,朝政上的事情原本需要“纵横捭阖”。“纵横”乃刚柔之术,“捭阖”乃阴阳之道。该是运用苏轼的这两首诗文平息京都人心的浮动、朝廷重臣的对立、两宫皇太后的不满和天下文人人人自危的时候了。
  “纵横捭阖”,皇帝赵顼立即密封了苏轼《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首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的诗作,并派亲信宦侍梁惟简呈送庆寿宫里重病卧床的太皇太后。
  年已六十四岁的太皇太后,自从五年前皇室那场纷争爆发之后,便很少对朝政发表议论,即使在嘻嘻哈哈的谈笑中,也不再寓政于乐了。老而讨嫌,似乎是人间铁定习俗,再孝顺的儿女,也讨厌老人絮絮叨叨的啰嗦,尽管这个“啰嗦”全是处世做人的真理。在这五年来自制自忍的寂寞中,她的身体急剧地衰弱了,隔三差五的小病小灾,也在浸蚀着那颗慧敏机智的老辣之心,凡事也就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地放过了。苏轼一案的出现,却使她不安。疯狂株连,使她震惊。对驸马府的抄查,使她愤怒。文字成狱,与秦之“焚书坑儒”何异?一个帝王若惧怕诗赋文字的讥讽,这个朝代也就开始衰微了。特别是满城艺伎、黎庶歌唱苏轼诗词的声浪澎湃,逾月不停,日趋高涨,使她内心惊悸;朝廷百官的分派对立,宰执重臣的形成水火,使她寝食不安。
  她联想这五年多来朝廷接连出现的“吕嘉问市易违法案”、“曾布沮害市易案”、“李逢、刘育谋反案”、“吕惠卿华亭弄权奸利案”、“王雱弄权蒙混案”、“王安石蔽上欺君案”……隐隐约约地感到,“变法”十二年来,从司马光、苏轼离开朝廷之后,这些层出不穷的案件和纷争,似乎早已离开了“变法”的正道,蜕变为权力的争夺了。现时,宰执重臣们虽然都在高喊“变法”,但实际上却是借“变法”之名而阴行其私,还有谁能像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那样认真地为“变法”的成败而严肃地进行争论呢?然孙子赵顼现已三十二岁,当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