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淡绿sè“衣裳”的yu米
āng子,害羞地躲在yu米秆中。
延绵的绿披上斑驳的黄,风摇动沉甸甸的杆叶,刷刷有声,缨穗已黑,轻轻甩动,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乡村土路,弥漫尘烟,各sè车辆踽踽缓行,满载着沉甸甸的喜悦。天顶的云如丝如缕,鸟雀躲在树的yin影里懒得啼啭。
沙地的huā生大豆均已成熟,红红的高粱挥舞着热情的手臂。人们开始sāo动起来。
周围的yu米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们你一群我一伙地忙着掰yu米
āng、割yu米杆,放眼望去,地头已堆放了很多yu米
āng,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sè的光芒,让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们脸上笑开了huā。
农忙季节,大人们都忙着抢收,也就顾不上去管孩子。孩子们开始变得无拘无束,周六日放假的小学生领着尚未上学的孩童在地里疯玩,虽说吵吵闹闹有些嘈杂,可也给这个紧张的抢收季节,带来了一抹喜人的童趣与放松。
孩子们也不单纯是玩,他们有时候会帮自家的大人装yu米
āng、捆yu米秸,当然了,更多的时候,是在yu米地里寻找公yu米秸吃。
村子里的孩子们这个季节很少能吃上甘蔗,甘甜如
u的公yu米秸就成了一种替代品,一种童年的甜美享受。
公yu米秸长相jing瘦,翠绿中带着醒目的红sè,不结yu米
āng,好似是把全身的jing华都浓缩成了糖分,来喂养农村孩子们的贫瘠童年。
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庄稼地里折腾着,到处寻找着公yu米秸。一瞅到扎眼的猩红,立马上前一步抢到手中,如甘蔗一样放入嘴中咀嚼,
u汁般的甘美液体涌窜到口中流入腹内,是一种久违的幸福感。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劳作的农民都是中老年人,五十开外的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力,基本全都在外面打工。
“农忙时节要是赶回来啊,耽误的工时、huā的路费加在一块啊,损失上千块哪。合计合计,不划算,所以他们基本都不回来,我们累点没什么,不能耽误孩子们打工赚钱。”村子里很多老人都是这么想的。
只是年轻人都不回来,倒是苦了村里的老人和孩子。
还有很多半大的孩子,也趁着假期被父母拉到地里干活,不过孩子们明显都是老手,但是也难免偷jiān耍滑。
“看我掰到一穗什么样的yu米,双胞胎”
“我刚才掰到一穗一尺多长的yu米”
“轮到秋收一直下雨,原本认为要影响收成,没想到今年yu米这么好,哈哈哈……”还有些大人们边聊天,手也不闲着,与“咔嚓咔嚓”的掰yu米声相伴。
看到孙爸放下东西就开始掰起yu米来,孙刚戴上事先准备的手套、长袖衬衫,也加入了掰yu米的行列。
看似简单的动作,真正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yu米穗长得过高,必须仰起头去掰,掰yu米时因仰头却不免会落一些yu米须之类的东西到脸上、脖子里,扎得难受。
孙刚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左右开弓,很快就蹿到前面去了。掰下来的yu米都扔在地边,一堆堆的,掰完直接装袋。
掰yu米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满了惊喜。例如,掰到一个大的就能兴奋半天,看起来煞是喜人,回家称了称,竟然有一二斤。
隔壁地里的是村里张安的地,孙爸和张安有一搭没一搭的边聊边干。
“老张,你家这块地不小,为什么不nong机器割呢?”孙爸问道。
“地太湿,yu米收割机进不来,只能用手掰,不过今年俩孩儿都回来了,活儿不愁干”张安对孙爸说道。
张安家在县城工作的两个儿子都回到了家帮忙。前两天,因为yin雨天,地里泥泞不能进地,一大早一家四口便开着拖拉机来到大田里收yu米。
“掰了几车了?今年你地里的yu米长得咋样?”
“今年种子选得好,下了这么多天雨都没倒伏,长得不错。已经掰了两天了,明天再掰一天也差不多了。”张安这块地比较大,所以要忙活几天。
张安和孙爸说话虽然带着疲惫,但是声音里却都流lu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166。 忙碌之时注意防盗
在地里闷头猛冲,渐渐的,孙刚的速度就慢了下来。慢慢的,孙刚就感觉到腰酸背痛。再加上身处玉米秸秆中,总有着透不过气的感觉。
两个多小时后,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孙刚和爸爸一起打包,装袋,装车。孙爸跟随满满一车子玉米回到了家里,虽然孙刚已经腰酸腿疼,但看着脚下一车玉米,却有一种缴获了敌人武器凯旋的自豪感。
在村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有的村民坐在家门口给玉米拨去“外衣”,有的则将拨完皮的玉米摊在水泥地上晾晒,除去其中的水分。
走在村间的路上不时会见到一辆辆满载玉米的手扶拖拉机来回运送玉米。村民碰了面也只是打个招呼或是简短的聊上几句便匆匆回家忙农活。
一天的时间很快滑过,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整片玉米地里,远远望去,田野呈现出一派金黄,那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玉米棒,承载着全村人的寄托和希望,而村民发自心底的满足也让孙刚深深地体会到,丰收给他们带来的是“沉甸甸”的喜悦和幸福。
到了傍晚,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家里人会坐个马扎在家门口拨玉米,一个一个拨的是那么仔细,村民之间相互聊天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时不时也会开个玩笑,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像过节一样在村口、家门前互相嬉戏打闹。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五彩斑斓,这里有的是祥和的宁静和村民的淳朴,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一天时间,孙刚地里的玉米全部收获回来了。第二天就在家剥玉米皮。
孙刚剥起玉米皮很慢,总是不得要领,不大一会儿,手指就疼了。
“你不熟悉。手太嫩,直接用手剥手疼,戴上手套,先用削了尖的小棍子挑破玉米头,再用两手撕开就行。”孙妈传授儿子剥玉米皮的诀窍。
剥皮还要留上两层内皮,好打结在绳子上晾晒、风干。
剥皮,从手忙脚乱,不时戳到手,到后来手脚麻利进入状态,一穗穗金黄玉米被打好结挂在钢丝绳上风干。孙刚体验到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也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玉米收获过后,农家院子里到处都能看到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积在栅栏里的玉米垛,好似一座座黄金塔。
悬挂在屋檐下的玉米辫,如同一串串珍珠帘。它们就像展齿微笑的小罗汉,嘻嘻哈哈地诉说着丰收的好年景。
忙完玉米地,孙刚家又开始砍黄豆,薅花生,倒芝麻。每样种的都不多,都能很快忙完。
孙刚家干农活的时候。孙妈都会在家,家里和果园两头跑,转转看看。因为农忙季节家里没人照看很容易被盗。果园里有很多宝贝,獐子、马、羊。还有鸡鸭也是很多小偷喜欢“照顾”的对象。
农忙时节,也是小偷小摸创收的好时节。
以前村子里都出现不少这样的情况,一家人老少出动下地干活,回来之后,门锁都被撬了,家里的鸡鸭,还有屋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席卷一空。
一时人心惶惶,机智的村民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每次小偷光临前,都有一帮人来村里卖东西。或者收东西。挨家挨户窜,没信的,也没有买的。会不会是小偷提前一天来踩点?看哪家条件好,看哪家有适合逃的路线?但都是猜测。
孙刚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村子来了几个收猪的。还跑到孙刚家里问问有没有猪卖。一般来村子里收猪的都是几个老熟人。
孙爸孙妈觉得又要发生什么事……
第二天下地后,半上午越想越觉得心里不安,赶紧往家走,结果把小偷堵在了家里,当时他正在翻箱倒柜,见来主人回来了,顺着院子的台阶上了平房。从房顶上跳下来逃走了,后面停了一辆摩托车。那人一瘸一拐的骑着跑了。
还好,没有什么损失。于是。确信,收猪的真的是和小偷一伙的。
还有一些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村子里有个外来户叫刘安民,所谓外来户就是不是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而是后来搬过来的。
正是农忙季节,刘安民家每天几乎都在农田里忙着。
上午,吃完早饭,他和家人又急匆匆地去了自家的玉米地。等在地里忙活完了之后,在10点钟左右他回到了家里。一到家门口,就发现情况不对,上午离家的时候还好好拴在家门口的看家狗,已经不见了踪影。
“咋回事?难道是跑了?”他走近一看,在地上有一个类似针管状的飞镖,还带着尾翼。此时,刘安民明白了,狗被偷了,而且还是用**的飞镖麻醉后偷走的。
这条狗,刘安民已经养了三四年了,“狗通人性,养了这么多年了,都很有感情了,这***偷狗贼也太***气人了!”刘安民气愤地对其他人说。
前些年每年忙的时候,村子里总有一些人家被偷,家里都被翻的乱七八糟的。
可怜了农民为了一年的好收成无法用收割机收麦,无法买种子化肥。在这抢收的季节一年的收获就要付之东流。
这几年,村民都学聪明了,干活的时候,都有老人在家看家,兼顾做饭、喂猪,这样家里有人,小偷就有顾虑。
忙完秋收后,紧接着就种麦子了,犁地、耙地,撒种。显得农忙的时间拖的特别长,感觉也特别的累。
忙活了两天,地里的麦子终于全播种下去了,孙刚心里有一点释然,为农忙的结束释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村民们是高兴的、是喜悦的,虽然他们要为此起早贪黑、奔忙忘食。
站在高处,抬眼望去,看到村里的平房顶上、院子里金灿灿的稻谷、玉米等粮食,孙刚知道今年村民们的收成很不错了。虽然今年雨水有点儿多,但是在勤劳的农民辛勤的劳作下,依然能取得了大丰收。
所以,农忙,是累并快乐着……
167。 月圆人更圆
玉米棒子曝晒几天后,待玉米粒开始变得干脆,孙爸孙妈就张罗着脱玉米粒。
脱玉米粒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靠人手搓:拿两根玉米棒,一手一根,交叉搓着,那金黄色的玉米粒子一粒粒从玉米棒上飞快地脱下,像金色的雨点簌簌滴落。
当然村子里大部分家庭请机器来脱玉米粒,人们将未脱粒的玉米棒放入进料口,用力摇动脱粒机侧旁的摇臂,玉米粒就会被成功脱粒,而摇动之下,脱完粒的玉米棒会从出芯口卷出。
脱粒机相较于手工来说,速度要快,只是缺点也很明显,经常脱粒不干净,棒子上经常有残余粒子,还需要人工过一遍。
孙刚家里的不多,不值当用机器。像村子里种玉米的大户,一般都会请来机器脱粒。
因为卖力的搓玉米,孙刚手掌都变得红肿一片,望着自己好似熊掌似的胖手,孙刚不禁感慨万千,“好家伙,这才是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哪。”
最后脱完粒的玉米一过称,好家伙,这半亩多地收获了五百多斤玉米粒。一般一亩地能产个一千三、四百斤玉米棒子,脱粒后能收获**百斤就不错了。
邻居、熟识的人们寒暄过后,孙刚都要独自独步沿着乡间的小路走一段,每次都在心里涌出不一样的感受。
孙刚深爱这片黄土地,他总似乎能听到地下面沸腾的声音,总似乎能看到田垄间人来人往穿梭不断的场面,而且久久地刻在心里。
田野的四季孙刚都喜欢,但在秋季里,孙刚要说他尤其爱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种坦荡、一种豪迈,一种任你耕耘驰骋的畅想。
秋天的田野,是收获今年的收获,播种明年的希望。也是一年中最累人、持续时间最长的农忙。可是,想起来那时候三秋大忙季节里的帮忙,,是别样的快乐。
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里,玉米棒子都剥下来之后,用小镢头将秸秆带根伐倒。一只手挥动镢头,一只手反抱着秸秆,待抱不住时才有规整的撂下,一排排,一长溜。
此后。密匝匝的玉米地顿然间开阔了,不是一望无际但也是目力所及无不心旷神怡。
刨掉玉米秸秆是为了晒地。一夏天多雨,地面一定是湿漉漉的。倘若地面不晒晒机械就进去往返拉载耕作,是会在耕地时犁出一串串的“明条”,这样就在整理土地备播时费大事了。
当然有些是用机器收割的,玉米秸秆直接粉碎撒在地里了,经过一个冬天的沤制,来年春天就成上好的肥料。
如果是手动掰的,玉米秸秆当然是要从地里清运出来的。用来烧火,围菜园子的栅栏。也有用铡刀切吧切吧,丢在粪坑里沤着的。
村民们自己沤制的农家肥。一堆堆、一片片,像坟头,像小孩拉的“作品”。
别小看了那些肥堆。那些靠垃圾、靠农作物废弃物、靠家家户户的猪舍或天然或猪加工沤制而成的肥料,是上好的肥力,能省下很多化肥钱。
以前,谁家的肥积攒的多,谁地里的肥堆就密、就大。此时,也最能显示哪家人的勤快。
在耕地前,将一堆堆肥用铁锨或粪叉将其均匀散开,攒得肥多的当然在散开时就铺得厚,来年地里的肥劲就足,田里就能多打粮食。
接下来地里的活就是犁地。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用手扶拖拉机。难免有个别家庭还是用老办法——牛耕。
秋天这段日子留在孩子们记忆里的几乎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枯燥。
以至于在农村,对于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家人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不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抑或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有敲坷垃。坷垃就是湿硬的土块,因为它影响耕种,所以要敲、打、切,弄得越小越好。
这句俗语就是说秋耕这段时日的耙地、平地的活儿。
农忙之后,就是中秋。
在中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当天晚上,分散各地的亲人要团聚在一起共度良宵,一起吃月饼。一起欣赏象征着幸福美满的满月。
由于地区经济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绝大多数农村年轻人离开家乡。到东南部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而农村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无数的农村家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