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活动室中其他古董设备的哈维突然没有听到教授的话,顿时有些疑惑地回头看了他一眼,发现对方正拿眼看着墙壁上的黑板。
“教授?怎么了?”哈维问道。
第二百四十章 到底是谁
MIT无线电协会活动室,默里教授正呆呆地看着黑板上的内容不说话。
哈维好奇地问道:“教授?怎么了?”
可是,默里教授似乎根本没有听到一般,他凑上前去,认真看了一会儿,然后立刻将手中的测量记录稿纸本拿了起来,看一眼记录本,再看一眼黑板上的内容。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眉头皱得很深,不停地对比黑板上和稿纸上的内容,猜测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哈维喊了一次之后,见自己的老师没有回应,便没有再出声了。
他非常清楚默里教授的脾性,在遇到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专注,自动将外界任何干扰都屏蔽掉。
黑板上写的那些数字,到底是什么数据?竟然能够让教授如此着迷?
哈维也感到非常奇怪。
默里教授,是无线通信方面的权威,在这方面的造诣,在国际上都排在前列,哈维身为他的学生,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
当年,他就是在他手下读完研究生之后才去创业的,创业的领域也和无线通信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这一次回来,就是代表公司,想聘请教授给他们当荣誉技术指导,并且争取能够和MIT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将其作为后备研发人才储备基地之一。
好奇之下,哈维也走了过去,观看起黑板上的内容来。
刚开始的时候,他看到这些数据还有些迷糊,毕竟他并没有参与过这个项目,但是他看到默里教授时不时地将手中的记录本和黑板上的数据想对应的时候,顿时有些明白了。
“黑板上的这些数字,是学生们测量下来的卫星通信信道编码码片?”
这样一想,哈维也认真看了起来。
黑板上的内容已经完全将默里教授给吸引住了。
他发现,这上面的所有数据,都是以他手中的这本观测数据为基础,然后从中挑选了一些信道码片写在黑板上。
并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挑选,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挑选出连续的一串数字。
然后,将这些数字组成矩阵,再经过特定的变换,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矩阵。
接下来来,再将这个所得到的矩阵,和另外一个挑选出来的矩阵进行运算,然后得到了一个被放大了很多倍的矩阵。
默里不知道,为什么会挑选这些数据,但是看到黑板上经过计算而所得到结果,他的心中却是非常震惊了!
因为,到了这一步,他都有些能够看出这些数字中所蕴含的一些规律了。
“这竟然是信道去噪算法!”
长期和无线电通信以及卫星通信编码打交道的他,自然能够明白这个过程到底代表着什么,真是因为如此,他才感到非常震惊!
要知道,卫星通信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去噪算法,因为从卫星在离地球通常都是成千上万公里,并且是使用电池工作,发射功率根本不可能很大,它在向地球发送信号,还会要穿过厚厚的电离层以及各种人为的屏蔽层,到达地球的时候,信号功率会衰减到很小很小,甚至会直接淹没在背景噪声之中。
地球上的天线,还是能够接收到微弱的信号,但是到底能不能将这些信号分辨出来,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例如,他们使用监控站的1。8米碟形天线,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主动放大三百倍,但是这种级别的强度,还是无法满足要求。
还必须对这些信号进行特殊处理。
首先,卫星上的信号编码技术并不能使用普通的编码方式,而是必须使用一种名为“扩频通信”的技术。
长期以来,扩频通信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保密通信和电子对抗系统,所以这种技术是极度机密的,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
由于默里教授的身份特殊,他是有资格接触这种技术的,不过,他也并不清楚这种技术的真正发明者是到底谁。
默里教授所能知道的是,这种技术最早见于五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美国海军给了霍夫曼无线电公司一份专利,让它生产声纳浮标以及伴随飞机的无线电,用于在飞机和声纳浮标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
不过,在那份专利中,发明者的名字被从文件中抹去了,给出的信息处于极度保密状态,霍夫曼无线电公司也不知道这份专利到底是谁的。
扩频通信技术的确是一种非常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功能强大的技术。
它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例如抗干扰性好,隐蔽性强,可以提高频带的利用率等。
常规的通信编码技术,被称为“窄带通信技术”。
传输任何信息,都需要一定的带宽,例如语音信息的带宽大约为20Hz~20000Hz、普通电视图像信息带宽大约为6MHz。
为了充分利用频率资源,通常都是尽量压缩传输带宽。如电话是基带传输,人们通常把带宽限制在3400Hz左右。
但是,扩频通信技术却反其道而行,它属于宽带通信技术,通常的扩频信号带宽与信息带宽之比将高达几百甚至几千倍。
这种技术,是利用长度换取准确度。将信息的长度加长,然后利用特定的编码解码算法,可以利用非常小的功率,达到准确通信的目的。
例如,原本只有一个信号,代表编码“1”,但是为了避免这个信号彻底被空间中的其他干扰噪声给抵消掉,通常需要将这个编码扩充为长达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编码串。
通过这种方式,就算其中丢失了一定的编码片段,但是对于整体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经过解码,还是能够将接收到的那部分码片给还原为“1”。
信号在卫星上的时候,就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扩频,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是对数据进行加密,在原来的信息上插入很多特定的信息,让它的码片变为原来的N倍。
但是到达地面上之后,就要进行反方向的操作,进行解码。
这个过程,就好比下床时按先内衣后外衣的次序穿衣服,上床时就要按先外衣后内衣的次序脱衣服。
但是,并不是随便什么人让它脱衣服它就会脱,而是要给他一个解码序列,就相当于是一把钥匙一样,用这个序列对应进行算法操作,才能够最终将原来的面目还原出来。
但是,这把钥匙是保密的,通常是不会告诉你。而默里教授他们正在做的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SU联或者MEI国的卫星进行监控,然后经过大量的数据运算,来推算这把钥匙。
只要将这把钥匙拿到手了,那么就意味着这颗卫星被破解了。
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非常复杂而艰难的。这个项目从建立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年多的时间,默里教授为此建立了几十种数学模型,但是依然没有摸到钥匙的边缘。
可是,今天,他在活动室的黑板上,竟然看到了钥匙的曙光!
黑板上的数字矩阵显示,似乎经过几次矩阵运算之后,背景噪声已经大为消除,也就是说,这种方式将信号原来的面目恢复到了一定程度。
要是继续下去,很可能就能将真实的编码给还原出来!
而这个时候,默里教授已经将黑板上的内容已经看完了,最后一个数字矩阵只有一半,后面的全部被擦除了。
“怎么擦掉了?”默里教授惊呼道,“为什么擦掉!谁擦的!”
他正看到关键处,却发现没有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和老婆正OOXX,即将达到顶点的时候,突然之间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即将喷薄的激情霎时间降到冰点。
后半部分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可是竟然被人擦掉了,这让默里教授感到非常可惜的同时又很是愤怒。
默里教授瞪大着眼睛,期待着想从黑板上还留下来的淡淡地痕迹看到后面的内容,可是他的这个期望落空了,对方擦得很彻底,连轻微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来。
面对这种情况,他简直有点抓狂的倾向。
“教授,这些内容……”哈维见教授回过神来,连忙出言。
还没等他说完,默里教授就直接道:“哈维,你们高通公司不是想在卫星无线通信领域开发一种商业化的产品吗?这就是关键!”
“什么?”哈维闻言精神顿时一振,进而有些惊喜!
他知道,自己的老师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他说是,那肯定是。
他这次来,实际上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默里教授能够将他所掌握的扩频通信技术民用化。
但是,默里教授对此却一直没有点头,因为这项技术是机密技术,他当初是签过保密协议的,虽说现在政府对这块似乎并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可以对这项技术解密。
“这些内容,到底是谁写在黑板上的?”
默里教授并没有回答哈维的话,而是在脑海中搜寻着可能的人选。
首先是MIT无线电协会的成员,贝利?苏菲?不,他们都还没达到这个水平。
无线工程领域的其他教授?
默里教授在脑海里面找了一圈,也实在找不到能够对得上号的人选。
在MIT,他还不知道有谁能够在这一块比自己更优秀。
默里教授重新将前面的内容研究了好几遍,他还是没能看出黑板上的这几个矩形到底是如何来的。
写这些内容的作者,在中间省略了太多的步骤,就好像是,对方只是将答案写在了这里。
到底是谁?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天使投资
第二天,默里教授和哈维两人特别重新来到了无线电协会的电台室,这个时候,黑板上的内容已经被人彻底给擦干净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之前上面的内容他们已经全部记录下来了。
他们来这里的原因,是想问问协会的成员,到底知不知道黑板上的那些数字是谁写的。
可是一问之下,大家都纷纷摇头。
有些人根本就没看到过这些数字,而看到过的,也表示不清楚。
而唯一的知情人吴飞,却因为他女朋友由于扭到脚踝还没好,因为要照顾她而并没有过来,所以默里教授并没有得知什么有用的线索。
最麻烦的是,前两天MIT无线电协会正好迎接了两批过来参观的人,那些人成员来路都比较复杂,有其他大学的,也有社会上已经工作了的火腿朋友。
所以,并不一定是MIT里面的人员,也有可能是校外的人。默里教授询问了几个人之后,都没有得到有用的消息。
“到底是谁?”
默里教授实在是想不通。
他将校园内部的人都基本过了一遍,有点可能的人都被他给排除了。
所以,只剩下一个可能,对方是校外人员。
默里教授问了几次之后,心中虽然遗憾,但是却不再抱什么希望了。
但是,哈维却并没有放弃,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简短的简报。
内容很简单,就是悬赏寻找前几天在黑板上写之前那些数字的人,如果有人知道是谁,也欢迎直接打他手机进行联系。并且,为了避免误会他还点名只是对其中的算法感兴趣。
哈维并没有说具体是什么奖励,因为他本身在无线电协会就小有名气,毕竟他是默里教授的得意门生,只要是无线电协会的老人,或多或少从默里教授口中听过他的名字。
※
实际上,林鸿并不知道扩频通信技术,他所掌握的无线电编码只有窄带通信。
所以,在黑板上演算的时候,他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只是直觉上觉得用这个方法可以将实际的信息还原出来。
回到家里之后,他立刻将黑板上的那些内容重新演算了一遍。
并且,这一次没有使用手动计算,而是使用计算机,将所有数据录入到了一个文件中,然后编写了一个小程序,按照特定的算法读取文件中的数据,然后自动按照他设定的算法进行演算,最终获得了一段完全不同的码片序列。
通过最终获得的码片序列,林鸿进行反向推演,最终将解码序列给逆推了出来。
按照原本的码片顺序,只要使用这个解码序列,然后按照指定的方法进行相乘或者相加减等矩阵变换,就可以顺利得到最终的真实数据。
虽然他手中所掌握的资料很少,这个解码序列也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这个方法是没有错的,只要拥有更多的测量数据,要想获得准确的解码序列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不过,进行到这一步之后,他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他不知道所得到的码片序列到底是表示什么编码。
甚至不清楚,为什么要经过这样的变换才能获得这个编码。
他所遇到的情形,完全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拿到了钥匙,完全只是凭借自己对数据的敏感性和直觉而导致的,但是为什么会要这样才能拿到钥匙,他心中完全没有底。
他只是在脑海中有一个这样模糊的印象,他将这个过程看成是一种无线电编码方面的加密和解密,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则并不是很清楚,实际上他也觉得奇怪,本来只有一点信息的码片,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仅仅是为了加密吗?
这个学期已经快结束了,学校的课程也越来越少,一些选修课已经进入考试阶段。
这里的考试,也很有特点,基本上很少有那种闭卷考试,尤其是选修课。老师通常都是布置给你一个课题,然后让将这个东西当论文写。
至于怎么写,就看你自己发挥,到图书馆或者去请教采访一些专业人士都可以。
虽然林鸿对成绩并不是很看重,但是还是认真去完成这些课题,因为在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也看得出来,最终写出来的论文并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这个过程,在于学生动手去调查,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州仪器公司对SAM公司的收购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最近SAM公司的发展却是不错。
现在SAM公司又新增了三个成员,都是对外聘请的技术员,有软件的也有硬件的。
在最近一段时间,SAM公司对产品的开发一直没有停止。
CDAD装置,目前已经推出了好几个版本。
之前设计的版本,是为了在公共场所广播和同步用的,所以设计的时候,使用了许多红外线收发器,并且角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