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古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古人-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估计还说就算和曹魏联军也要灭东吴)孙权也担心不已,(曹魏是靠不住的,我还在和刘备打,你看他就上来想占便宜了,后悔当年背盟了。万一刘备真来一个不惜一切也不好。)所以两国就再度修好了。
  此时刘备也到了最后时刻了,临死前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实在是明智的选择,刘备识人之术可见一斑,假如真有不臣之心的人,刘备这样一说,就有借口了,老皇帝说我可以代而取之的呢,但是诸葛亮之后为刘家确实鞠躬尽瘁了。
  不多说了,快点结尾吧,这篇实在拖的太长了。
  刘备有识人用人之才,战术征杀之策,有仁者之风,无奈出身受限,道路坎坷,敌手曹操都当世英雄豪杰,非江东项羽可比,故求一立基之地而不可得,前半生流离失所,后半生寻得鼎足之势,气势大涨,然时不我待,毁于江东之手。刘备有高祖刘邦之风,才略又远高于高祖,但是运势不如,但刘关张三兄弟之义,却为千古传誉。
  10煮酒话古人之张居正
  余幼时看历史演义,喜对其中历史人物两极化评论,不是好便是坏,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那自是好的,曹操,那定是坏的,以后长大,开始读些教科类的史书,以前的史书也还算简单,大都两极化发展,偶尔如曹操等人,也做个优秀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文学家,即是总体上还算好的,当然,这和小说上有些矛盾,但是不妨碍理解,毕竟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嘛。
  但是每每读到明朝万历那段,就有些混乱起来,万历皇帝,自小聪慧,能分辨错对,又在张居正这位明相的指导下,按道理说怎么也不应该成为一位著名的昏君。而张居正更是,他励精图治,十年将国家整顿的井井有条,国富民强,这应该是明相吧,但是他喜招摇,好美色,有时还收点贿赂,专权,任用亲信,还和一向被认为是坏人的宦官合作。(假如说张居正在小节上还有些风范,那冯保绝对是贪婪之徒了。)这怎么看都是奸臣所为。
  所以每到看这段历史一时间迷糊起来,直到年纪稍长,没了非黑即白这样的两极思想,才能重新看这段历史。
  张居正其人,借用梁公评李鸿章一话而改之“张居正必为明朝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张居正必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公评李鸿章,称之为一人物,我觉得张居正,不单为一人物,而且乃独一无二的人物。
  先说其权:明朝废宰相,皇权做大,虽有首辅一职,但终不能独擅大权,有时甚至沦为代笔书匠,还不如那“下面没有了”的公公那般有内相威仪。然张居正这位首辅大人,其权之大,大到皇帝还畏让三分的地步,神宗做了错事,母亲慈圣太后拿《汉书》要神宗看《霍光传》,那是指张居正有霍光之权了,虽然张居正对神宗还有师生之情,没有废他,但是他的权只怕不比霍光的小了,文臣武将,唯他命从,内宫冯保虽贪,但张居正恩威并用,倒是也将之笼络的很好,太后也是明理之人,大权尽在他手,倒是神宗成了橡皮图章,这等事,除了那些擅权篡位如曹操司马昭外,也就只有霍光诸葛亮可以比拟了。张居正不论在明朝还是整个宰相史上都是个异类。
  再说其忠:若单论大权独揽,那便罢了,且不论曹操高欢这等篡权之人,就拿明朝那位“立皇帝”刘瑾和“九千岁”魏忠贤来说,其权就不小。但是他们要权是为了子孙做皇帝,或为自己收罗钱财。象张居正揽权,却是为了大明江山。若是他真是个奸臣,为自己着想,那就应该废了神宗,再立一幼君,这样就不用但是神宗亲政了,不然虽然自己大权仍可独揽,但是皇帝成年,仍不交权,在道理上却是说不过去,假若再立新君,便无此种担忧了,但是张居正却没这么做,他虽然手握大权十年,但是却没刻意的结党营私,就连神宗秋后算帐,拿张居正问罪,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张党”出来,时人诸多对张居正新政不满,吵吵嚷嚷,也就集中在张居正新政和擅权的问题上,也没出现过怀疑到张居正的“忠”吧,张居正死后,御史丁此吕跳出来拿乡试题目“舜亦以命禹”做文章,说张居正想做那个“禹”但是就算想对张居正下刀的神宗自己也不信,丁此吕结果去职了。张居正谥号“文忠”,实在是恰当不过。
  再说其才: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三次新政,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新政,商鞅变法自不必说,君王有心,商鞅有才,两者一起努力,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基业。而王安石变法,宋神宗虽然支持,但是神宗性子太急,王安石虽然有制订政策之才,但是性子太急,又不能识人,(我觉得王安石还是适合在一个小地方施行变法,亲力亲为可以把变法施行的很完美,到中央关键是用人,王安石这方面的才能不足,只能说是百里之才吧。)变法还是有缺陷。而张居正其新政完全由张居正一手策划执行,居然短短十年国富民强,不能不说张居正确有其才。(当然,那段时间外部形势也好,北部边防一直没大乱,可以专心搞内务,不过外部环境好,内部治理还是张居正之功。)
  有权,可执掌天下,一展胸中抱负,有才,可治理国家,使国家富强,有这两点已经可称为能臣,何况张居正对朝廷忠心耿耿。(别看明末那汉奸多,但是整个来说明朝能臣忠臣极多。)这样说来整个中国历史也就只有诸葛亮可与之比拟了。(诸葛亮在军事上也花了太多精神,政策上革新不多,不过这只是没这个机会,不能说诸葛亮无才,何况不一定要有新政才能表现自己的才干。)但是诸葛亮流芳千古,张居正却颇多人弊病,险些遭鞭尸之罪。人间世道真是不公。
  但是,世间之事自有其的道理,张居正自开始他的万历新政,他的性格,他的做事方法,就决定了他日后的命运。
  张居正,字叔大,别号太岳,嘉靖年间,考取进士,以庶吉士身份入仕。此时嘉靖皇帝已经厌倦了不是人做的皇帝位子,一心求仙去了,结果内阁中夏言和严嵩争权,写的一手好青词的严嵩终于击败了只知世间俗务的夏言,当了首辅,这段时期明朝的情况有点糟糕,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居然率军攻到北京城下,本来要说假如成祖在位时,那说不定成祖还高兴一下,正愁找不到你呢,北京的三大营几十万大军不是吃素的,但是此时的明朝却不是明初了,三大营在土木堡之变中消失殆尽,之后的各位皇帝也没钱全部恢复,而要留得一身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已经死了近百年了,而严嵩只会作给上天的青词,对那群草原来的游牧人却是不能用青词打动他们的,想必他们也听不懂那文绉绉的话。唯一还好的是俺答他们只要“求贡”,还没攻进城的打算,于是便就拖吧,拖的时间长,四面的援军多了也有底气,游牧人抢的东西多了,总会想家的,果然不久俺答就回去了,严嵩派兵还礼送了一段。城是没破,那要再等近百年,西北的流民来了才破门而入,但是面子是丢的大了,满朝文武都以此为耻。
  此时的张居正还是一个小官,观他日后的风范,自不会学海瑞,杨继盛那般毅然上表针弊时事,想来就算私人聚会上,他也不会学清流那般慷慨激昂的,最有可能的是他摸着自己刚蓄的胡子,眯着眼,想着昨天在户部看到的公文,又有多少银子浪费在不该用的地方了。但是这些他不会当着众人的面说,因为说了也没用罢,张居正要做的是事。张居正不是不会辩论,日后的朝政上等着他的辩论多了去了,但是嘴上说了一百遍,还不如做了一遍。他也不屑于那样辩论,这样的他已经和清流保持住距离了。
  但是不管怎样,没有权,不管怎么说怎么想也没用,严嵩是不能依靠的,他只听自己儿子的话,而他那个儿子,只懂维护自己的权力,却没想到为百姓谋生计。当然也不能得罪,此时的张居正在政治上是早熟的,也懂得写几篇诗文吹捧一下严首辅,不过真正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座主徐阶,此时他也进了内阁,对张居正很是欣赏,引为已用,只是徐阶是个小心人,对严嵩他没看准机会绝不会下手。年老的徐阶等得,年少的张居正却有点急噪的毛病,几次劝说甚至催促徐阶动手,都是时机未到,还要等得什么时候?难道也要等严嵩老死吗?(徐阶用不着等严嵩老死,但是张居正要做首辅却要等隆庆皇帝的死,此时的他还没想到吧。)然而总是要等待的,张居正在这段等待期把抱负藏在诗文之中,藏在心里,但是却没有忘记。
  机会总是来了,徐阶看准时机,扳倒了严嵩,自己做了首辅,这期间徐阶的老谋深算让张居正学到了许多经验,万幸的是,他没学到徐阶的脾气,假如按徐阶的脾气,万历新政是做不出来的。
  徐阶做了首辅不长时间,嘉靖终于成仙飞升了,隆庆皇帝登基,和他父亲不同,隆庆皇帝是个宽厚甚至有些过分的皇帝,朝会上常不说话,大臣上表批评也最多说一句。“朕的家事你不知道内情,不要管了。”和严厉的嘉靖皇帝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是一下子从嘉靖的严厉之下解放出来,大臣开始有些肆无忌惮了,内阁开始了混斗,张居正此时也终于入了内阁,不过在里面还是小字辈,无论是老师徐阶还是以前的同事好友高拱都比他资格老的多,等待,终须等待。内阁的混斗开始了,先是高拱下台,再是徐阶致仕,两位能臣下台,其他内阁学士不由有点不安了,毕竟,现在不是太祖成祖的时候,也不是仁宗宣宗的时候,甚至孝宗皇帝也早逝去了,倒是俺答在北京城下派兵喊着“求贡”的日子过去不远。中兴中兴,中兴谈何容易,不是随便人都能做的,留下的首辅李春芳就想着退位了。张居正却有点跃跃欲试,他向隆庆上疏,想要隆庆做成汤,自己做伊尹,他想皇帝真正的开始掌权管事,自己做个好助手。但是,隆庆不是爱管事的皇帝,这自然没什么答复。其实就算隆庆开始管事,张居正也不一定适应吧。看张居正日后的举动,他是不喜和别人分权的,他适合做皇帝,做了皇帝,他必定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是既然出生决定他不是皇帝,那他也只有好好的做大臣了,他也没生什么想做皇帝的念头,他只想好好做事,再就是培养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好皇帝出来罢,日后对神宗,他一心想培养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明君,只是物极必反,这也是各位望子成龙的父母要引以为戒的。
  隆庆不是神宗,他的老师不是张居正,而是高拱,不久高拱回来了。
  高拱和张居正一样,都是能臣,北方鞑靼之患,是他的任期内得到缓和的。而且他也喜个人擅权,不喜他人分权,假若两个性格温和的人一起相处,那自然很好,但是假若两个性格都有些专断的人一起相处,那便不是很好了,地位相近,就更危险,何况那时还没任期制度,不讲究轮换做首辅位置,所以虽然在一些政策上,两人合作倒是也愉快,但是高拱总是担心张居正,张居正也盯着高拱的位置。
  事变终于来了,隆庆皇帝驾崩,万历登基,也就是此时,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击败高拱。,张居正开始了首辅之位,也开始了万历新政。
  在说万历新政之前,就不得不说说张居正得到首辅之位的那件事,高拱解职。
  隆庆皇帝死后,遗命内阁三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明朝自成祖后,太监权位甚重,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尤其重要,他们“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当皇帝不负责任,热心玩乐时,那批阅奏章的权力就落到了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的手中,其权借着皇帝的朱笔,可以无限扩大,所以司礼监的太监有内相之称,尤以武宗时期刘瑾为最。当然,武宗之后的世宗对太监甚是严厉,隆庆虽然不管事,但是政事也大都交由内阁处理。但隆庆死后,却有些问题了,秉笔太监冯保一心想做掌印太监,但是遭到高拱反对,未果,这一来两人就结了仇。隆庆在时,那是没有问题,但是隆庆死后,皇帝年幼,两位太后对冯保极为信任,冯保借机让皇帝升自己为掌印太监,而且掌管东厂。借口是隆庆的遗诏,也有说这是冯保自己矫的遗诏。
  冯保上台,作为仇敌的高拱自然不快,所以策动言官上奏弹劾冯保。在他看来,小小的冯保是斗不过身为首辅自己的。确实,弹劾太监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士大夫们本来就对宦官弄权甚为不满,何况世宗隆庆两朝几十年宦官都受到压制,在他想来,断无不成功之事。
  只是高拱忘记了两点,1。皇帝年幼,其实是两位太后执政,而冯保既然能顺利成为掌印太监,那必然得到了太后的支持。2。皇帝年幼,初登基你就弹劾身边之人,不免有挟辅政之名夺权之意。这样必受猜测。
  这时弹劾冯保,是断无成功可能的,只是高拱犟脾气,终于做了,而不久也就被解职回乡了。
  关于此时张居正的举动,有两种说法,有说是联合冯保的,有说张居正没有参与,只是冯保一手策划,张居正在高拱回乡后,自然顺利升为首辅。
  在我看来,两种说法都有欠妥,联合冯保确实有迹象,张居正执政十年,和冯保合作甚欢,冯保对张居正几乎是言听计从,要说之前他们没有关联,实在不好说。但是要说联合,也不太可能,决定高拱去留的是两位太后,这方面的关系自然是冯保出力,张居正用不上,至多是太后为高拱去职后谁来主事这点,张居正可能下了功夫,但是也不会太卖力,毕竟高拱解职,自然张居正就升任首辅,他只需静观其变就好了,太过卖力反而会给人坏印象。张居正在此次的变化中,估计是得知了消息,但是不知鹿死谁手,也就坐山观虎斗,两边不得罪了。
  只是,高拱解职,张居正上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