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古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古人-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诸强才造成的吗?而之后更南的吴国也北伐楚国齐国。秦末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更是威名赫赫,所以说单纯的战斗力,南方并不逊色北方,再说到东晋时刘裕北伐,那更是杀得北方威名尽失,要不是刘裕一心回国夺权,留守众将不和,第一次北伐一统天下也轮不到朱元璋了。那时南方也缺马,这样看宋朝北伐不力用缺马为借口实在说不过去。(当然宋朝的战斗力还是很强,关键是武将和统治者的问题。)当然之前北方压倒南方更多的原因还是经济生产力确实是北方发达,尤其是唐朝之前,但是宋朝之后,尤其是南宋之后,南方的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方,只是因为过于富裕,人民反而不思战。(但是也看情况,假如象清朝那种“剃发令”,那南方的反抗也是激烈的。南蛮子也很可怕啊。)相对而言,南方富庶,人民以安定为主,并不是做战士的好兵源,但是也有例外的,一个是浙东,就是戚继光剿倭寇的地方,那里民风剽悍,只是缺乏组织,一旦组织起来,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不过这些兵有一些弱点,守土易,但是长期而且异乡作战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这里也许是当年吴越的遗风吧,哈哈。)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蜀中,一般南方政权防御北方政权都说依靠长江天险,其实这都是胡说八道的,真要大举进攻,水军当然早就准备的妥妥当当了,实在不行我还可以由蜀中进军呢。蜀中这块地方很不容易打,都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一般北方进攻南方都要把蜀中这个骨头啃下来,假如啃下来的话一般由上游进攻,南方就亡了,但是又很不容易啃,蜀中的民风也相当强悍,也叫诸葛武侯的遗风吧,有时打不过就和你耗,尤其是对付外族,当年蒙古清军打四川的时候是把四川打的支残破碎,人口大减,当年日军进攻川军表现也很不错。但是蜀中军队很少出川作战,出去战绩也不佳,三国时已经是蜀中最好的战绩了,而且一般蜀中假如中原已定,而且只要不是外族,当中央派兵也大都象征的打几下就投降了。这样说起来四川还是最支持中央的地方了。姑且一笑。
  有点跑题,还是说最后的那个南方兵源地带吧,那就是江淮一带,前文说到南方政权防御北方政权都说依靠长江天险,都是胡说八道的,这确实没错,真正北方入侵时,从没见长江天险发挥过什么作用,想想也就明白,一条大江真能挡住准备而来的大军吗?要说天险,确实有一个,那就是江淮。江淮也就是长江淮河流域,这块地方包括我们现在的安徽,两湖,江西,从春秋战国时期看,是当时强国楚国的地盘,之后战争中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单是地势的问题,也是兵源问题,五胡乱华时,北方流民很多逃难到南方,一部分在此时被部分将领组织起来屯田对抗外族,这些军民立志报仇之心作战勇猛,后来东晋政府选其精华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北府军,北府军的实力我就不必多说了。想想淝水之战和刘裕北伐南军的主力就是北府军就明白了,再之后等到宋朝,又一次重演历史,南宋为了抵抗金军和蒙古军,在江淮防线上花了不少力气,孟珙亲手组织的襄樊防线力抗蒙军几十年,之后被破,南宋才大势已去。而朱元璋依仗的,也就是江淮之军。(当然陈友谅的军队也是属于江淮一带之军,不过被朱元璋吞并了,哈哈。)到了清朝,想必湘军,淮军这些名字我们都很熟悉吧。江淮军队战斗力十足,爱护乡土,不过需要真正有才能的领袖才能更好的组织起来,而朱元璋就是。
  朱元璋一统南方,南方的经济势力此时已经远超北方,而且朱元璋的江淮军队战力极强,又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能征惯战的将领,一统北方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何况北方元朝内部的各势力也争斗不止,所以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元顺帝也不敢于明军交锋,直接跑回大漠去了。
  元顺帝也是不改蒙古旧习,假如是汉族皇帝(汉化很深的金朝也一样),一定在大都和你拼个鱼死网破,就算要逃也不会逃大漠里打游击战,至少要去个大城市守城,然后邀天下兵马救驾,很少象元顺帝这样跑去打游击的。不过也许这就是最适合的选择,蒙古的骑兵在大漠游击战中又得到了新生,但是假若在中原与开始配备火器,骑兵也不逊于他,军队数量更多于他的明军死拼,(而且朱元璋北伐很谨慎,稳扎稳打,逐次推进,基本把山东河北一带的势力消灭光才进攻大都,朱元璋用兵也是相当的厉害。)那只有惨败,那时候就算想留个火种也不行了,而现在北元至少还在大漠生存下去了,不过虽然明军剿灭不了他,但是用剿抚外加经济手段,北方的蒙古已经快速的衰落下去了。不过这支军队对之后的明朝还有很大的影响。
  再说一下明初的三位大将,徐达,常遇春,王保保。据说朱元璋问群臣天下第一奇男子是谁?(其实朱元璋应该算第一奇男子,不过群臣怕说他奇是侮辱他丑,或者朱元璋说自己不算,)群臣就说是常遇春,常遇春也觉得自己是,结果朱元璋说天下第一奇男子是王保保。
  其实王保保虽然是元朝一等一的猛将,但是也屡败于明军徐达常遇春手中,不过王保保用兵极滑,见势不妙就撤,见势有利就进攻,有些时候甚至是只身逃窜,但是还能屡屡卷土重来,实在是深得蒙古军游击作战的要领。(偏偏还是个汉人)但是他在和常遇春作战时,确实没捞到什么好处,要说他高于常遇春,实在是言过其实,也就是朱元璋看他不在手心里,心痒痒,才这样说的缘故。
  要论战绩,徐达,常遇春两人都是超一流的武将,史论上说徐达擅长谋略,常遇春以勇猛见长,所以一般出征都是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确实看来徐达统领大军的能力相当杰出,战略也相当出色,不过也要考虑到一些战略如北伐是朱元璋所制定,当然在具体战役上徐达的战略也是相当的出色,只是在不熟悉的蒙古大漠作战吃了王保保一点亏。
  而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说是带领十万军能横扫天下,事实上他确实作到了,实在是一流的常胜将军。民间评书称他为“一字并肩王”,在与王保保的作战中也能审时度势,果断出击,大败王保保,使得他只身出逃,实在是李靖那样果敢的名将,相对而言,徐达太过谨慎了些。要称其为天下第一奇男子并不为过。
  在讨论朱元璋执政的情况前,先说说元朝灭亡这件事,其实元朝灭亡是早晚的事,如此大国用军事强力夺取,还把人分为四等,统治内部争权夺利,政策朝令夕改,政权核心动荡不安,这样的朝廷能维持近百年才是奇迹。
  元末大起义已经把元朝的统治基础击垮了,即便朱元璋北伐失败,元朝的大权也会落到王保保李思齐一干由战争崛起的武装势力手中,就象汉末隋末,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
  再回到朱元璋的话题上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建都南京,之后也有人提议搬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迁都。一般来说,一统的中国王朝大都建都北方,如西安,洛阳,就连北宋也是建都开封,而东晋,南宋这些偏安小朝廷才会建都南京,杭州这些南方地带,只有朱元璋首次确定了以南京为都城,之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也保持着陪都的地位,保持着一整套官僚班子。(当然这是空架子,没多大实权的。)
  朱元璋为何以南京为都呢?众说纷纭,以传统的风水来说,南京确实也算有王气,不过和北方的西安,洛阳比起来,那就差了一些,从地理上来说,南京临海,临江,但是他那个长江天险并不挺用,不算什么易守难攻之地。从军事上看,南京并不能遏制北元势力,所以当时北京就成了追击北元的要塞。之后朱棣为什么能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位?他手下的兵可是多年征战的精兵,其中还有投降的蒙古骑兵,没这样的基础,估计朱棣一出北京城就被杀了。
  南京城自然也有优势,朱元璋在此经营多年,统治基础稳固,而且当时经济中心在南方,各种物质调集到南京比调集到北方的北京长安要简单多了,从经济上考虑就是南京划算,以后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漕运这东西是一笔大支出。而且北方刚刚平定,北元残余势力犹存,并不是很安全。说起来朱元璋也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从他北伐的战略就看的出来,毕竟是一点点从小民打上来的,知道江山得之不易,也不敢随便的冒险,而他儿子朱棣就没这种习惯了,迁都北上亲征下西洋,做的都是大手笔,当初他迁都北京,一方面是南京是建文帝的老地盘,不如北京自己的势力好,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北元势力,来个天子御边,当然,其实这迁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朱元璋也对南京不满意,动过迁都西安,洛阳的心思,还派遣太子前去视察,不过最后不了了之,毕竟迁都是件大事。)关键由这点可以看出朱元璋谨慎的性格。
  谨慎性格是不是由他贫农出身带来的这无法证明了,毕竟当年起兵的时候一系列政策都可以说是富贵险中求来的,而且当年起家的时候他以大度纳贤著称,之后他却大杀功臣,也许只能说人当了皇帝,为了保这个皇帝之位,伤透脑筋,疑神疑鬼造成他性格大变吧。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了这个位置,是很想保住这个位置的,之后的杀功臣,制度改革,加强皇权,都是基于一个目的,保住皇位。
  杀功臣就不用说了,早有两个前例,汉高祖刘邦,南朝刘裕。刘邦上台后韩信彭越接连被杀,尤其是后者,完全是空穴来风,而汉初三杰的另两杰,萧何自污,张良退隐。刘裕也是,之前几位皇帝只是禅让,到了他不但要禅让还要斩草除根,而他的几位大将王镇恶,檀道济也是被他的几位儿子害死。不过朱元璋做的确实过分了些,满朝文武杀了几万人,确实是少有。其实这也正常,中国历史太长,经验教训太多,朱元璋也是看到了这些经验教训,所以为了巩固皇权,大杀功臣。毕竟这些功臣很多是投降于他的,很多人忠心不忠心也不一定,短短几十年打下的天下,当年大家地位都一样,现在你做皇帝,他们做臣下,你知道他们心安不心安。当年这些功臣要不杀人如麻,要不就擅长阴谋诡计。打天下是需要你们,现在是坐天下,要你们再去杀人放火而且阴谋诡计干吗。杀人放火,当年有敌人的军队城堡要你去杀去攻打,现在都是我们领土下的良民,犯罪有捕快就好了,要你们干吗。当年你的阴谋诡计是害别人的,现在和平了,你这个阴谋诡计的脑子准备花在哪里?是不是要花在怎么争夺胜利果实上?当年你们权力大是因为战争需要,现在你要这么大的权干吗?是不是想做司马懿刘裕?我剥夺你的权你是不是心怀不满?不满了会不会造反?你不造反你后代壮大了会不会学东汉东晋那样架空皇帝?
  当年为你打天下是为了功名富贵,你剥夺了他们的功名富贵他们会不会合起来造反?当年刘邦没赏赐大家时也担心臣下聚集起来,朱元璋想必也是提心吊胆,何况他也是一个疑神疑鬼的人。所以监视大臣的锦衣卫设立了,之后查出了些蛛丝马迹,朱元璋也干脆狠心了,杀,留着总是威胁,干脆杀了一了百了,反正这些功臣平日里仗着老资格,总是做过一点坏事,按《大明律》也是该杀。
  杀杀杀,杀了几万人,不过要说杀光了满朝文武也不是,朱元璋还是有分寸的,真要杀光了,谁去帮我守边?北元还在外面盯着呢,所以要说这些杀戮大伤明朝元气,这也很难说。之后的明朝一直到明英宗亲征之前,力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削弱,靖难之变变来变去也是在朱家手里。(估计朱元璋也想到了朱棣会作乱,但是他也不在乎啊,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孙子,反正都是明朝皇统,我在位的时候定不下来,我死后你们斗吧,谁斗赢谁做皇帝,反正我这里太祖位置是不变的。)
  何况……假如那些老功臣活着,也不一定支持谁呢?搞不好更加一团糨糊。大杀功臣也等于在明初的豪强问题暂时用暴力解决了。
  杀功臣遏制外戚专权,这是吸取了汉晋五代各朝的教训,这些朝代权臣外戚专权的强度不是那么一点点,但是这还不够,
  除了杀功臣,还要解决其他的问题呢,明太祖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有强度的,之后清朝制度基本照搬,乾隆认为明太祖是中国第一帝,为何?因为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平心而论,这套制度假如皇帝是超人,那中国一定繁荣昌盛万万年,当然皇帝不可能是超人。所以我们不苛求了,不够假如皇帝是明君,那只要没高于一两个等级的国家侵入,我们也是盛世。假如皇帝吃饱饭整天睡觉抽不理朝政,那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个明太祖这个制度大大加强了皇权,但是加强皇权的同时就要要皇帝做事,假如皇帝不做事,那朝政就难以运行。这是吸取了各朝相权过甚的原因,我们直到明之前是宋元,这两朝的相权极大,出了不少大权臣,连皇帝也要运用各种权术来遏制。等到胡惟庸案一出,干脆找借口除去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于六部手中,这样确实防止了丞相专权的可能性。不过皇帝不是超人啊,之后的内阁等于是相权,阁老等于是丞相,丞相这一职位其实对国家稳定是有利的,不说别的,我从亿万人选出来一个总比你几个儿子里选出来一个要强吧。(当然就是因为强,所以干脆废了)你看崇祯,他做的事也挺多,他在位的时候基本没一个专权的,都是由他干,但是干的如何?还不如天启做木工,万历睡大觉的时候。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假如属下做事,错了可以改,别人对皇帝还有期望,但是你皇帝做事了就改不了了,大家对明朝也就失望了,所以明朝之亡就亡在崇祯做了太多的事,假如他做一个挂名的偶像,明朝反而能维持下去。
  又扯远了,不管如何,其实一个制度关键要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