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元-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省顾首不顾尾,陷入了危险之地。

先是徐寿辉,牵制了行省的兵马,所以,才会让朱元璋得手,占据了采集,才会导致东北部兵力空虚,才会被张士诚钻了空子。

在江浙行省,纯种的蒙古军,探马赤军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新附军,战斗力不高,这也是造成如今局面的原因。

从采集调回部队?这样的话,就等于将朱元璋这条猛兽放了出来,在江北,朱元璋就让淮南江北行省头疼不已,现在,要是让朱元璋在自己行省站住了脚,那就想当麻烦了,要是不调的话,张士诚怎么办?

达识贴睦迩感觉自己手中的力量捉襟见肘,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哪堵墙都塌了。

让他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张士诚来得好快!没有任何征兆地,下了常州,刚得到常州被打的消息,连平江都失陷了,常州是小城,可是平江却是江南的大城啊,城池坚固,兵马众多,却连一天都没有坚持得了,就失陷了。让他对张士诚,从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张士诚军队的战斗力,比朱元璋和徐寿辉加在一起还强百倍!

张士诚的军队,是自己最大的威胁!想起朝廷的百万大军,都在高邮府前面碰得头破血流,达识贴睦迩就心头一紧。

“大人,大事不好。”突然,参知政事匆匆而来。

“发生什么事了?”

“大人,反贼张士诚,拿下了平江路之后,并没有在平江路里面多做停留,而是,立刻接着挥兵南下,现在,已经打下了乌程!”

乌程?达识贴睦迩心头一惊,这个张士诚,还真是个不能轻看的人物,他本以为,张士诚打下了平江之后,得在平江里面呆一段时间,毕竟平江是个大城市,这种乡下来的土包子,还不得游历一番?

没想到,张士诚看重的根本就不是平江,在平江城,没有多做停留,接着向南,已经打下了乌程。

常州,平江,乌程,这一条线下来,另一端,就直指自己脚下的土地,杭州了。

这个张士诚,胃口还真大,想要连杭州也一起吃掉?

“立刻抽调集庆和南方的军队,即刻回援杭州。”达识贴睦迩终于下定了决心。

暂时先给朱元璋和徐寿辉留口活路吧,迫在眉睫的威胁,是张士诚。

张阳指挥着自己的军队,从来没有感觉像现在这样爽快过。

当初当纲司牙侩,需要低三下四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见到一个看城门的小兵都得贿赂。

建立基地的时候,东躲西藏,最终找到了合适地方。

而起义向鞑子宣战,也是迫不得已采取的手段。

终于,自己发展到了今天,现在,自己踱跺脚,就能将大地撼动。

乌程是个小城,只有几千守军,和往常一样,几炮下去,守军就投降了,派一个千人队驻守,张阳带着自己的军队,接着南下。

连日来的作战,让这些士兵深感疲惫,但是,胜利的喜悦冲刷了他们的疲劳,他们现在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坚决地执行着张阳的每一个命令。

士气可鼓不可泻,借着这股劲,一直冲进杭州城,自己的这一个战略大包抄完毕之后,再好好地休整军队吧。

随着占领地盘的扩大,留下了一部分军队驻守,张阳的军队,已经少了六千人,不过,江北的战事已经结束,第六营和第七营,已经将防备移交给第五营,他们也移交过江。

如果杭州城也能像这样顺利地拿下来,那就好了!

不过,张阳并不这么乐观地认为,因为,杭州和别的地方不一样,那可是江浙行省的首府所在。

在江北,张阳下高邮,拿泰州,却故意放过了扬州城,因为扬州城是行省首府所在,他并不想过度刺激行省。而且,有扬州城做屏障,还可以暂时不与朱元璋冲突。

而杭州,这却是他必须要拿下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即平江)苏杭之地,是江浙最富庶的地方,有了这里,兵员,粮饷,赋税,自己的实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大哥,大哥。”一个传令兵终于追上了张阳,说道:“大哥,我是第一营的,奉命给大哥报信,在平江城,发现了大哥的两位熟人。”

士义派来报信?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吗?两位熟人?是谁啊?

张阳接过信,打开一看,士义虽然是个老粗,也会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实在不会写的,就用图画表示。

没办法,事情太过隐秘,士义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得请示大哥,究竟怎么处理。

张阳略已浏览,明白大概,何照依和敏敏都在平江,何照依在做粮食的生意,想运粮去大都,但是得自己点头同意。还有,敏敏居然和何照依在一起,这个敏敏,目前成了烫手的山芋,这恐怕也是士义请示自己的原因。

问题就出在,敏敏是蒙古人,还是脱脱的女儿,不过,现在脱脱已经成了阶下之囚,敏敏的身份,就非常尴尬了。

不如,将脱脱弄过来?张阳的脑子里,冒出这么一个想法,将脱脱弄来的话,利用他的影响力,能够兵不血刃地拿下许多城市,不过,脱脱太师是死忠朝廷的人,虽然被小人谗言,他能听自己一个流寇的吗?

张阳知道,在这个世上,有一种精神境界,叫做忠君之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是脱脱这样的人。他恨不得杀掉自己,会投降自己吗?

脑子有些乱,张阳决定,先答复第一条,运粮去大都,绝对不可,除非,朝廷能首先对自己做出足够的姿态来。不过,鉴于对大都的同情,运些木薯,小豆之类的,还是可以的。

自己先做出这些友好的表示来,看大都方面怎么办,反正这些东西,在南方都是无用的,尤其是自己占领的这些地区,稻米已经足够食用。

大军越过德清,离杭州越来越近了。

此时,江浙行省青田九都武阳,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子,正在自家的院子中沉思。

他身材依旧挺立,胡须却已经飘飘,两双有神的眼睛,依旧充满了自信,他,就是落魄不得志的刘基,字伯温。

刘基自幼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一目十行,更重要的是,还能融会贯通。12岁时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十四岁即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十七岁那年,刘基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虽然出身儒家,但是刘基并不局限于儒学经典,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便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

二十三岁的时候,刘基赴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本来以为可以从此有一番大的作为,谁知他的仕途却是坎坷曲折、跌宕起伏。

刘基考中进士后,因为汉人的身份,却没有被立刻授予官职,二十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

虽然是个小官,却可以施展自己的一腔报负,上任后,刘基开始了对自己理想的实践,做官为民。对高安几个劣亦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被百姓唤作了青天大老爷。

但是,无数的流言飞语,开始在朝中流传,刘基对官场的黑暗并没有看透,他不会做官,得罪了许多人,只好辞官回家。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直到至正三年,朝廷再次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这次短暂的做官经历,还不到一年。

但是,刘基终于看透了元朝的腐败,这种朝廷,根本就不会长久,他辞官回家,并没有闲着,而是左右打探,知天下之事,他在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刘基看到,元朝是绝对不会长久的,这个天下,还是汉人的,他虽然老了,但是,一番如青年的热血还在身上流淌,好男儿,谁都想建功立业,参加起义军,再次打出一个汉人的天下来!

现在,四处兵峰已起,南面的徐寿辉,江北的朱元璋,一直都在战斗着的刘福通,都有着不低的实力,不过,刘基并不看好他们,他们还缺乏一个条件:气运。

昨晚观察天象,那股代表着龙气的星象,已经南移,开始他还并不敢确认,而现在,他几乎已经可以肯定,那股龙气盘踞之地,正是高邮的张士诚。

(在这个年代里,迷信真的很重要。)

龙气南移,因为,张士诚已经进军江南。而龙气越来越盛,张士诚,应该会在江南称帝!

第三百二十章 包围杭州城

在长江南岸,同样很郁闷的,还有一个人:朱元璋。

攻下了采集,长江南岸的大片土地,都已经尽收他的眼底,他本来以为,自己的事业,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江浙行省的兵马,调动了许多去围剿张士诚,没想到,他们还有余力,来围攻自己。

东边元将定定扼守镇江,挡住了他东进的道路。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驻徽州,另一军屯宁国;西面池州已为徐真逸所据;东南外围则元将石抹宜孙守处州,石抹厚孙守婺州,宋伯颜不花守衢州。当初力排众议,进军江南,没想到局面没有开创出来,处境呢,却是四面受敌。

下了采集之后,如果在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再度出击,应该能够打下更多的地方来,谁知,城内出现了不守纪律的部队,这么一耽误,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

江浙行省不知从哪里调来了更多的兵马,将自己团团围住,暂时得不到发展。

这时,他也已经知道,江北的张士诚,也已经南下。

和自己相比,张士诚虽然火器犀利,但是,人数并不是很多,充其量也不过三四万兵马。

不过,就这点兵马,却让他大吃一惊,对方采取的,是如此果断勇敢的战术:几天之内,连下了常州,平江。

常州,平江,这些地方都是富庶之地,没想到,先被张士诚给占据了。

早知道,当初自己真该多和张士诚做交易,将他的那些火铳弄来些,自己也就能有那么强悍的战斗力了。

朱元璋的目光,望在了地图上,如果他是张士诚的话,肯定会接着南下,将杭州也占据了。

新附军毕竟是有限的,到处都是官军,说明其他地方的兵力空虚,如果不出所料的话,杭州城说不定已经是一座空城。

想到自己的南下吸引了官军,充当了炮灰,反而给张士诚创造了机会,朱元璋就有一些不甘心,早知道,那就晚会儿南下,先让张士诚当出头鸟好了。

不过,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围攻自己的官军会回援杭州,那样,自己就可以一展抱负了。

朱元璋在等待着机会。

可是,张士诚没有给他机会。

达识贴睦迩派出的传令兵刚出城,就遇到了张阳派出的前锋。

前锋是张阳最精锐的骑兵,而且,他仿照蒙古人的做法,给前锋每人配备了两匹战马,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快到达杭州城,封锁道路,就是鞑子再傻,当自己拿下乌程的时候,他们就应该知道,自己的目标肯定是杭州。

杭州是江浙行省的首府所在地,鞑子肯定会呼叫援兵的,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那就只能是在此之前,将所有的传令兵都干掉。

攻下平江之后,这支特遣的小部队就已经快马出发,比大部队提前了两日,到达杭州城外的各条道路上。

如果遇到大部队,他们这支小部队还不够鞑子塞牙缝呢,不过,他们根本就不用现身,只要躲藏在路边,凡是见到穿官服的,穿兵服的,打几个冷枪就行了。

所以,尽管达识贴睦迩在得知反贼攻下了乌程之后,就开始即刻命令部队火速回援,只是,命令永远也无法传递出去。

有的时候,天上飞着的鸽子,也是有用的。

张阳的大军,终于抵达了杭州,此刻,已经进入了十二月份,离至正十四年,只有不到二十天的时间。

今年的春节,将会在杭州城里面渡过!

江南的天气,其实还是比较冷的,虽然没有塞北的寒风,这是一种阴冷的感觉。

义军们穿着棉布制作的衣服,在两层衣服之间,夹着一层棉花,虽然没有羊皮大衣穿着暖和,但保暖性能也非常好。

这都要感谢黄道婆,宋末元初,黄道婆给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而在高邮府,由刘若寒组织的大群女工,承担了为军队制造军服的任务,这些衣服,都出自他们之手。

而将两层棉布之间塞满棉花,使保暖效果大为提高,这也是一个创举,义军们穿在身上,异常温暖。

他们在疾驰的马背上,甚至有些出汗,这种衣服,是张阳为了北进准备的,现在,提前发给士兵,好像有些太厚了。

高大的城墙,终于显现在人们的眼前,杭州城,终于到了。

杭州城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京城,雷峰塔和宝石塔都是在吴越国时期建造的。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第一大州。元灭宋后,杭州遭遇了战火,但是,很快又重新修葺一新。

杭州城,岂止比平江大一倍而已,杭州城的城门,有十个之多,其中有四个是水门。

这里,毕竟曾经是南宋的都城,占领这里的意义,那就显得非常巨大。

平心而论,张阳很想将这里和平解放,可是,他又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这里还是江浙行省的首府所在。

让一个行省的官员都投降自己?有些不现实,恐怕,还是靠打来解决问题。

真要打,张阳忽然感觉,自己手上的力量,有些少。

第一营,已经驻扎在了平江,常州和乌程,各留下了一个千人队,现在,手中还有第三营两个千人队,大本营和第八营。共一万人马,再加上五千水军。

面对杭州这座大城,不但有主城,城外还有翁城,相互呼应,这种城墙,用粘土烧制为砖,以草木灰、糯米汁等调制砌成,尤为坚固。

进攻这个大城,必须要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