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来换取自己的政治生命。你学过历史,也知道历史上那些开国之君,很多都用牺牲自己某些东西来达到目的的,皇太极也不例外,这种牺牲,对他来讲,微不足道,孝庄只不过是他众多妃子中的其中一个,就像他身上的衣服,脏了破了再换新的,得天下与得女人,哪个重要?太平时代,很多人会说天下哪那么容易得到,还是得女人比较容易些,但在乱世,只要稍微有点野心的人,都可以揭竿而起,拉起一帮子人马来竖起大旗称王称帝,自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要得天下,天下都得到了,还愁没有女人吗?”萧伯年的这番江山与女人的论调,很平常,只要没有思维障碍的人都能懂。
王老五当然能懂,他又没思维障碍,他不仅懂,还联想到自己要是一个没钱的二百五,或者整天为吃穿发愁,还有心思去想女人吗?女人还能那么的喜欢自己吗?
所以王老五听了萧伯年的这番话,再想到自己,还真的是有些后怕,想想过去那些年,要是不拼命的打拼挣下点钱,现在也许还在过着劳碌奔波的生活。
“后来呢?合欢佛后来又引起了些什么风波?”王老五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合欢佛的‘历史命运’。
“你还记得我前面讲到过皇太极活捉洪承畴后,关外明朝仅剩一城吗?”萧伯仲问王老五。
“记得,只有宁远一座孤城。”王老五回答。
“你知道这座城当时是谁在守备吗?”萧伯仲又问。
“不知道,难道这个人与合欢佛也有关系?”王老五的心立刻被吊了起来。
“守城的主将,叫吴三桂。”萧伯仲一字一字的说出吴三桂这个名字。
“吴三桂!”王老五感觉有些吃惊。
“现在我们先不说吴三桂,还是先把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的事说一说吧,因为这个事,涉及到孝庄曾经得到皇太极的一纸关于合欢佛的圣旨。”萧伯仲不慌不忙的说。
“你是说多尔衮给孝庄出主意,为了长期保住合欢佛,孝庄向皇太极要的圣旨吗?”王老五问。
“是啊,当时要的时候,只是为了保住合欢佛,可皇太极忽然暴毙后,史书上说的是在清宁宫忽然死亡,是坐着死的,估计是脑溢血或是心肌梗塞之类的急病。他这一死,却给孝庄带来了机遇,因为当时皇太极没有立储,更没来得及在继位问题上留下遗嘱,所以在繁琐的丧仪过程中,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也正在悄悄展开。”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皇太极的暴毙,引发了内部的一场政治骚乱,为此,就差点毁灭了女真族好不容易壮大起来的实力,要是当时孝庄没赢,多尔衮没帮助她,很有可能在他们内部爆发战争,自相残杀,那么,李自成这个农民,也许还可以多当几年皇帝,可惜的是,孝庄实在厉害,她在关键时刻,利用与多尔衮的那层神秘关系和皇太极以前关于合欢佛的一道圣旨,顺利的为自己还不懂事的儿子福临赢得了政权,也为后来大清长达三百多年统治汉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有两人是大清皇帝的继承者,一个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他三十四岁,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多年,军功赫赫,他拥有皇太极手下的两黄旗、伯父代善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可以说他继承皇位是第一人选;另一个人选,就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他当时三十二岁,比豪格还小两岁,他有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圆朝传国玉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他头脑冷静,用兵很能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女真族中的那些高级将领和明朝降将,都很服他,皇太极生前十分倚重和信赖他,加上努尔哈赤曾经有意传位给多尔衮的原因,所以由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他的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及明朝投降过来的那些将士。”
“当时的情形,可谓十分危急,稍不注意,就有火拼的可能。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豪格为皇帝;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甚至跪劝多尔衮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惧两黄旗大臣吗?’、‘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寥寥数人!我等人数众多,我愿辅佐亲王立即登上大位!’……可以说,只要一方稍微激进一点,就会打起来。”
“接连数日的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在崇政殿召开了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一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殿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是帝之长子,当继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将是囊中之物,但他欲擒故纵,起身逊谢的说:‘本王福小德薄,恐怕难以担当。’说完离开了会场。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摇摆不定的说:‘睿亲王若能答应,可谓是我大清国的福气,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一听,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我等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还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滑头,不愿陷入旋涡,他推辞说:‘我一向以帝兄为尊,对朝政,我向来都不过问,你们怎么把我也提出来了呀,不可不可!’说完代善也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多尔衮这个时候却发言了:‘虎口王已经表明态度,无继承大统之意,我个人认为,当立第九子福临。为何呢?因为皇兄在早些年,曾经给永福宫庄妃一道密旨,这道密旨是关于镇国之宝合欢佛的,大家请看。’多尔衮说完,拿出了孝庄给他的那道圣旨,他交由在座的所有王爷和大臣传阅。接着说:‘福临年岁善幼,可由两白和两黄旗的统领,作为左右辅政大臣,待年长之后,当即归政。’他这么一说,再把那道关于合欢佛的密旨拿出来,还真把在座的人都唬住了,而且他提出的是折中方案,两黄旗的地位不变,这样一来,两黄旗的大臣们就没话说了,于是,剑拔弩张的气氛也就缓和了下来。就这样,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娃,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在这件事情上,后来历史学家的猜测很多,有的说多尔衮是顾全大局,高风亮节,不想让爱新觉罗子孙自相残杀。有的说是孝庄深知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二来呢,要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龄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那么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呢?孝庄就利用了与多尔衮的那份情爱,又加上皇太极曾经关于合欢佛的一道密旨,似乎天经地义的就把自己儿子福临抱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更多的历史猜想,是福临本身就是孝庄与多尔衮的儿子,两人共同预谋,让自己的儿子登上了皇帝位置,而后来孝庄又以太后身份下嫁多尔衮,夫妻两一起名正言顺的开始打造属于他们的帝国,最后福临顺利接掌国权,成为一代著名的吏治改革帝王。这个猜想,应该是最有可信程度的,要不然,多尔衮凭什么要委曲求全的甘当陪衬呢,这从一个人的政治野心上,是说不通的。唯有从人性的本能角度,才能解释多尔衮与孝庄这对畸形夫妻的政治野心。”
在萧伯仲讲完立君的这段历史故事后,王老五问出了一个问题:“关于皇太极给孝庄的合欢佛密旨,到底写了些什么?”
第五卷 太极合欢 三桂冲冠 第三十八章 佳人爱才子
萧伯仲哈哈的笑着说:“其实这不算是什么密旨,不过是皇太极与孝庄的私房蜜语而已,可能是皇太极在床上被孝庄逗得欲罢不能时,孝庄赖着让他写出来的,但是,却写在了发布圣旨的黄绸上,还加盖了皇太极的印章,上面只有四句话,一共十六个字,全是用汉字写成,歪歪扭扭,大概是皇太极刚学汉语不久。按照大清的圣旨要求,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需要用满文、蒙古文和汉文写,但皇太极给孝庄的这道所谓密旨,却是只有汉文,那为何多尔衮拿出来给大臣和王爷们看后,能起到作用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道‘夫妻圣旨’,是皇太极亲手所书,也算得上是先皇遗书了;二是在字里行间,可以读出皇太极的‘暗语’。这四句话是这样说的:‘佛临我族,上天恩赐,太极合欢,临幸孝庄。’也许当时孝庄也没想到,这几句两人枕边的欢爱话语,会派上那么大的用场。第一二句‘佛临我族,上天恩赐’说的是合欢佛到了女真族的手中,是上天对女真族的一个恩赐;后两句嘛,‘太极合欢,临幸孝庄’说的就纯粹是他皇太极与孝庄干的那个好事了。可是,你也许听出来了,‘佛临’可以读作是‘福临’,因为当时还没顺治皇帝福临降生,所以多尔衮就说这是皇太极高瞻远瞩,预示着将有一个叫‘福临’的人来到我女真族中,是上天派来的,也暗喻着叫福临的人,将来要继承他的大统。哈哈……就这样,夫妻俩的私房话,被利用当作了所谓的密旨,让福临黄袍加身,君临天下。”
王老五也哈哈的大笑起来:“历史上很多事情,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觉得神奇古怪,但处于当时环境中的真实历史人物,却也不乏投机取巧,经常闹出些是是而非的笑话来。这样看来,这个叫福临的孩子,还真是个有福之人,还真的福临天下了。”
“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是十三岁就变成女人的孝庄,你想啊,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要经历我们现在成年女人难以经历的皇宫宫廷斗争,能不变得刁钻古怪吗,随着她身体的成长,政治野心也在她脑子里长大,如此被熏陶出来的女人,谁人能敌啊,就连当时那些王爷们,包裹多尔衮在内,都只好乖乖的拜倒在她的裙裾下,可以说,要是没有孝庄,大清就不会有后来的康乾盛事,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了,但历史就是历史,让后人无法去改写,只能想入非非,我说的这些,当然只代表我个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并不表示说这是真实的,难登大雅之堂,请王先生别当真。”萧伯仲说着,站起身来,走到电脑边,关上了录音,然后转身说:“该到午餐时间了,我们还是先解决一下肚子的问题吧。”
在午餐时,媚姨和萧薇还没从市里回来,所以用餐的仅仅是王老五和萧伯仲两人,破例的,萧伯仲拿出自己珍藏百年的清酒,和王老五边品边谈论起一些关于宝岛上蓝绿阵营的交锋轶事,很多都是王老五在内地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或者是只看到皮毛,实际并不是内地新闻播报的那样简单,在萧伯仲的口中,这些似乎很无聊枯燥的政治斗争,变得生动可爱了,让王老五感觉就像是俩兄弟在打架争家产,一方都不想少了自己的那份,因为萧伯仲是蓝营的人,所以他的话语中带有对绿营的蔑视和讥讽,对于王老五这个外人来说,纯粹是听说书,当做下酒菜听听罢了。
两人午餐后,又回到书房,萧伯仲亲手泡了一壶功夫茶,仍然是宝岛百年茶树产的那种稀罕名品,这让王老五有种错觉,似乎自己也跟随着萧伯仲回到了他讲述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十七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腥风血雨,好似离他很近,仿佛就在昨天。品着百年茶树的茶汁,听着几百年前的历史,乐哉悠哉。
萧伯仲打开电脑录音后,又开始给王老五讲起合欢佛在清代早期的故事,合欢佛开始涉及到了吴三桂:
说起吴三桂,不得不提陈圆圆,要谈陈圆圆,就会谈到李自成、冒辟疆和一些与此事有关联的人物。
巧合的是,吴三桂这个人,与多尔衮是同年,都是1612年生的,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身高约合现在的尺寸大概1。73米左右,算是中等身材,不是传说中那种身高八尺力举千斤的人,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严。他是武举出身,据说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有次皇太极在战场上远远看见吴三桂那种左冲右突的骁勇,不禁用马鞭指着他对麾下赞叹道:‘小吴总兵真是条好汉子!’
他勇猛到何等地步呢,有个事例可以证明,在大明天启末年,吴三桂曾带二十余名家丁,从四万满洲官军手中,把父亲解救了出来,他的这个孝勇之举,当时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吴三桂的父亲做过锦州总兵,叫吴襄。
吴三桂曾经在北京短暂逗留期间,凭借他年少而豪爽,在京城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有人陈赞他为‘白皙通候最少年’。
崇祯四年(公圆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三桂父亲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明军全军覆灭。崇祯一怒,将吴襄下狱,并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算是最高指挥官了,这一年,他才二十九岁。
据说吴三桂统领大军后,那些军士们‘胆勇倍奋,士气益鼓’,说明他很会带兵,是明朝末年最后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铁骑部队。
如此一个在当时那种乱世中可以揭竿而起,自立为君的人物,最后却因为一个女人,投靠了清朝,为大清打下半壁江山,最后不得不饮恨死在大清的屠刀下。
吴三桂的传闻很多,就像如今的大明星一样,绯闻不少,人们谈论起他和陈圆圆来,津津乐道,有的男人还以他为榜样,是他的‘桂丝’,专门研究他和陈圆圆的那些破烂事,还有的人说他是卖国贼,是大汉奸,引异族绞杀汉人的刽子手。不管人们如何褒贬吴三桂,都没必要在这里过多的去费口舌谈论他的是非。我们只说与合欢佛有关的,别的尽量少扯为好,免得惹毛了那些‘桂丝’和‘圆丝’,让人家骂你我是吃饱了撑的瞎YY。
为何合欢佛会牵扯到吴三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