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的是,美国两年前就知道了某些信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罗斯福有意识地加大了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的收集,并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小组,对获取信息加以分析。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是研究中避免绕弯路,节约无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还是说苏联,中国既然想垄断云爆弹技术。那么,在短期内,云爆弹就不会对美国形成威胁。再过几年的话,美国原子弹研究成功,威胁就是相互的了。
不过,罗斯福也清楚,苏联的失败必不可免。
中国在占据主动,优势很大的时候,表现的很理智,限制了云爆弹的使用。一旦苏联威胁大增,中国会否依然如故,罗斯福觉得前景悲观。仅此一项,就已经决定胜负了。
罗斯福不知道,中国拥有多少颗云爆弹,但他得到了一个消息‘云爆弹成本不贵’。而一般说来,廉价的东西,都易于普及和生产。
当然,如果同斯大林说的一样——‘中国人没有多少云爆弹’,那自然最好。但看中国军方肆无忌惮地在一座小城市,就使用了十来云爆弹,并准备继续使用。罗斯福就感到怀疑。也许中国人限制使用云爆弹,是在演戏,但如果不是呢?
不管怎么样,罗斯福都不会对中国宣战。以常规战争来看,苏联也不可能打赢中国,更别说中德两国了。苏联失败是注定的,罗斯福也不会同情苏联人。
然而,罗斯福准备加大对苏联的物资援助。苏联人的失败越晚越好,苏联坚持越久,就会更多地削弱德国,还有中国。想来中国人也不会对此不满,这也算是潜规则了,大家心知肚明,都会悄悄地进行。
至于开辟第二战场,美国人流的血已经够多的了,斯大林也不应该再奢求。
想到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惨败,罗斯福就一阵儿头疼,事情很麻烦……
事情真的很麻烦。盟军的惨败,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胜利的信心和战斗的决心。如果有消息,称斯大林正在与德国和谈,罗斯福嘴里说不信,心里却会产生怀疑。无它,盟军这一败,几个月内是甭想开辟第二战场了。搞不好拖上个一年半载,也说不准的。
问题在于,苏联还能坚持到时候不?
这个问题拿来问一百个人,恐怕九十个人都会给出否定答案。
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若不想和谈,才见了鬼的。上一次和谈,被希特勒拒绝了。这回可就说不准了。德军在北非的失败,希特勒会否受到影响,这都不好说的。
希特勒就算是个疯子,也是个聪明的疯子。多半会边和谈,边进攻,想方设法分化瓦解苏联人,以便尽快消灭苏联的抵抗力量。
而斯大林也不会轻易相信希特勒的承诺,必定会要求停战,至少拖延一点儿时间。希特勒应该不会同意这个要求,最后让步的必是苏联人。
这就意味着,和谈的同时,战争仍会继续。提供给苏联的物资也会发挥作用,不会白白损失掉。
如果,苏联到了冬季还存在的话,和谈才会正式进行。要不然,不会有实质进展。双方有的谈了。
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以希特勒的性格而言,在胜利即将到手的时候,应该不会同苏联达成协议的。
关键问题还是苏联人的士气。假如苏联人能够守住斯大林格勒,或者在斯大林格勒失守后士气不崩溃,就应该能坚持到冬季,把战争拖到明年。经过冬季休整后,苏军还是可以一战的。
罗斯福决心要用一切办法鼓舞苏联人的信心。
需要的话,就答应斯大林六月之前出兵,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说春季出兵都行,但太假了。别说斯大林不会相信,苏联人也会产生疑虑,还说六月的好。要做好详细的作战方案。出不出兵不重要,斯大林可以用它来激励人心。
也可以答应派美国舰队,为运输物资的船队护航,确保对苏联的供给会切实的运送到苏联。这条得落实,苏联的工业区没剩下多少了。
还要增派大批援军前往北非,对德军施加压力——这是应该的,不派援兵,北非恐怕要保不住了。北非在手,欧洲的“软肚皮”就露出来了,希特勒怎么也得顾忌几分。
……
西西里岛的失败,会使战争更艰难,也会影响民众的信心,会追究决策者的责任,罗斯福却只是觉得遇到困难,并不会动摇到他的地位。
对丘吉尔来讲,问题就大条了。因北非胜利而刚刚稳定下来的议会,再次动荡起来。如果不是英军见势不妙,早已做好了防御和撤退的准备。并在失败后,快速撤离了大部分军队,丘吉尔可能又要到议会接受质询了。
然而,英军撤退的太快,又引起了美军的不满。美国人不说他们坚持进攻,不肯撤离,却强调英军先撤离才通知美军,致使美军损失惨重,被俘者众多。好在罗斯福知道关系重大,控制住了军方,如果消息公布于众,就要引起外交纠纷了。
有丢钱的,就有捡钱的。
北非战役盟军大胜,令丘吉尔满怀喜悦,墨索里尼却因而地位动摇。意大利军队屡战屡败,早已让他的威信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在希腊,意军被希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在北非,意军被英军以一敌十,俘虏数十万;在法国,意军连法军防线都没有突破。
意军战无不败,也就分不到好处。但意大利人给德国人打了下手,却没有捞到多少实惠,支持率自然不高。而任何政权没有民众的支持,都不能够长久维持。墨索里尼政权也是这样,在意大利没人对他还抱有希望了,其统治基础早已动摇。只靠着希特勒的支持,墨索里尼政权才勉强维持。
42年,德意军又在北非被盟军俘虏了十几万。上下左右的各色人等,也就蠢蠢欲动了。
然德军在苏联战场已占据胜势,意大利国王觉得没有把握。推翻了墨政权,希特勒不肯罢休的话,德军胜利后回师一击,实不是意军所能抗拒的。加之,德军还有好几个师驻在意大利境内。种种因素加起来,才让墨索里尼苟延残喘下来。
如今,西西里战役德意军取胜,好似又给墨索里尼打了针强心剂,维持墨索里尼政权不致垮台。这也不过是暂时而已,墨索里尼内政平平,外战无术,下台是早晚的事。
在十月上旬,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忽然发现,空军前来观顾的少了。过了几天,才知道,原来希特勒把空军调回国了。可没高兴两天,就发现中国空军接替了德国空军的任务,来拜访的比德国人还勤快。
德国空军主力被希特勒调回欧洲作战,对苏联战场的态势影响不是很大,却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德国空军调走的很突然,两军配合作战,总要彼此协商一番,配合默契也需要时间。对斯大林格勒的空袭,也就空了几天。
作战是很复杂,很精细,需要密切协作的行动。中国的战场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脉南部末端地区,与斯大林格勒相距不远。为了提高效率,便把空军重新合兵一处,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空军与德军配合作战的需要,中德联合军事委员会眼看着扩大起来,成为联系协调中德指挥作战的重要环节。飞机就这么多,拳头打人总比手有力量。战线近在咫尺,互相支援配合一下,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种事不用说,也都心里有数。
于是,苏联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中国军队的风格,训练像解放军那样刻苦,作战同美军一般奢侈。守在家门口作战,补给供应比德军还要强上许多倍。德国五天内向莫斯科投了上万吨炸弹,而中国在乌拉尔防线一下午就扔了一万一千吨炸弹。一句话,中国空军空袭的更频繁,苏联人处境是一天不如一天。
十一月初,中国对苏联宣战,中军进入苏联作战,已经快四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军基本占领了广阔的西伯利亚大地。除了少数边远地区和个别城市,从库页岛、捕鱼儿海到乌拉尔山脉,中国人成为实际的统治者。这样一来,还掌握在苏联人手里的三座城市(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新库兹涅斯克)就很刺眼了。
四个月下来,中国军队伤亡累计超过十五万人次,其中死亡和重伤残者也有三万多。在中军动用的三百万大军中,这也不是个小数字了。中国军队里都是新兵,作战方案再保守,死伤也不少。
汪道铭觉得兵也练的差不多了,训练好几年,又打了这么长时间,应该学会适应战场了,遂下令,两周内攻克三座城市。冬季要来了,汪道铭和蔡锷商量好了,在那之前还得给苏联人来次狠的。
叶卡捷琳堡、库尔干到奥仑堡和奥得斯克,这一地区面积不大,中央方面军从东进攻,西方方面军从南进攻,一旦攻下两三座城市,就都会腹背受敌,从而全线动摇。这次行动命名为“收获”,预计在十一月中旬开始。
汪道铭想先消除后顾之忧。
对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新库兹涅斯克的进攻,很顺利。几个月来,中国军队在这三座城市,付出了四万多的死伤。
注意,中国军队有飞机,苏联守军没有;中国军队的大炮数以千计,苏联守军仅为其十分之一;中国军队训练有素,苏联守军多数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中国军队拥有充足的补给弹药,苏联守军被团团包围,连饭都吃不饱;中国军人受伤,会得到良好的医疗,大多数都会康复,苏联守军缺医少药,很多人伤势恶化而死……
可想而知,中国军队死伤这么些,苏联守军会损失多少人了。中国军队又‘无耻’的采用了车轮战。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11月11日,防守最顽强的鄂木斯克,也仅抵抗了六天,就告沦陷。苏军在西伯利亚的抵抗力量土崩瓦解,剩下的都是些儿小规模的游击队了,还多半都处在边远地区。
PS:欠帐还清,无债一身轻.
第143章
中国军队几个月来不肯强攻,稳扎稳打,对苏军全面施加压力,汪道铭和蔡锷都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来两人不希望有太大的死伤,伤亡一多,必然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弹;二来两人知晓自己带的都是新兵,战斗力的发挥很成问题。
再说,分给中国的地盘,基本也都占领了,两人也无意去抢德国人的风头。临出发的时候,我一再地叮嘱,中国军队是配合德军作战——我刻意强调了“配合”二字,两人是心领神会。
如今一年将尽,冬季眼看就要到了,再不采取行动,发动攻势,只怕国内外都说不过去。
根据国防部的战报,中国军队参战以来,共打死/打伤/俘虏苏军百余万。与德军一场战役俘虏六十多万的光辉战绩相比,要逊色多少倍。国内很多人感到,这“与我堂堂中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太不相称了”。
在和傮锷通话时,汪道铭感叹说,“说话的人还挺谦虚,没有世界第一强国……”,他话刚说完,蔡锷就接道,“怎么没有,我给你念念不新民报对汪精卫议员的采访。汪说,想我中华,世界第一强国……”
这自是二人说笑了,但国内对中军三个月来原地踏步,还是很不满的,要求采取行动的呼声很高。
而且,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攻势已经开始半个多月了,也要求中国军队行动起来。
两人觉得推脱不过去,加上兵练的不错,也觉得跃跃欲试,这才决定在十一月来一次收割行动——在冬季来临前,攻克奥伦堡到叶卡捷琳堡苏军的防线,哪怕只攻下一两座城市,也好为来年春季的攻势做准备。
计划是定了,执行起来问题也很多。
比如说,与德军的配合问题,西西里岛的战斗是结束了,希特勒又把空军派回了苏联战场,但空战的损失,还有希特勒的截留,回到苏联战场的飞机仅仅一千出头。
所以,目前配合德军攻势的,还是以中国空军为主力。这就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11月10日,收割行动开始。中国军队出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飞机,对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守军,轮番轰炸。随后,炮兵部队也开始发言,中国军队使用了所有的重火力,全线向苏军发起进攻。
部队的大规模调动,是瞒不了人的,这几处又都地处前线,早有准备的苏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战斗骤然激烈起来,却也无法轻易分出胜负。
中国军队的具体安排如下:
中央集团军从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进攻。叶卡捷琳堡位于乌拉尔上口,地势险要,有火车直通苏联政府临时所在地喀山,且距离不到五百公里。明知中央集团军的主攻方向是车里雅宾斯克,这里的守备也无人敢掉以轻心。
汪道铭指挥大军,以种种迹象惑人耳目,显示的主攻方向为叶卡捷琳堡,实际却以车里雅宾斯克为主攻方向。
同时,派出空降兵空降到敌后,截断两地与后方的联系,并进行骚扰破坏活动。
西方集团军从奥伦堡和奥尔斯克进攻。主攻方向放在奥伦堡。并派出突击集团深入敌后,进行破坏、打援等行动。
由于中央集团军占领区广阔,需要分出更多兵力防守,加上国内适当的补充,两个方面军用于进攻的部队都在一百余万。只能各选择一个主攻方向。
汪道铭打的算盘很简单,不怕你看破主攻方向,即使看破了,难道你就敢把叶卡捷琳堡的守军都调走不成——这在哪里都是个犯忌讳的举措。
遗憾的是,苏军在此处的前线指挥官是朱可夫。朱可夫这个人脾气很倔,他才不考虑政治,只要觉得自己是对的,面对斯大林也一样敢说话。
考虑到新兵众多,中国军队的指挥作战很谨慎。朱可夫据此分析,中央集团军当以车里雅宾斯克为目标,车城距离奥伦堡近,可以得到西方方面军的配合,车城一下,全线动摇。作战方案各不相同,但风格总是一脉相承的。
朱可夫不顾别人反对,调集兵力,加强了在车里雅宾斯克的防守。
但朱可夫也不能想怎样就怎样,说一不二——那是斯大林。朱可夫不管不顾,与他一样想法的人却不多。
在这个紧要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