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俄罗斯大旱,都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但对某些儿人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921年,中国的土地改革均已经完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加之,农业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除了少数受灾地区以外,中国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出现了全国粮食大丰收的可喜局面。
而中国答应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的贷款,还有3000万元,没有兑现。所以,高尔察克就要求,中国履行诺言,提供这笔贷款。并提供了清单,要求用粮食、军火和现金来支付。中国同意了这一要求,相应的,中国也提出了条件。贷款是以俄罗斯的矿山和西伯利亚铁路的部分路权作为抵押的,现在中国要求其确认这一诺言。另外,中国还对原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等地区的权益,提出了要求。
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是中亚的三个国家。其中,浩罕汗国于1876年已经被俄罗斯吞并;而其余两国则是俄罗斯的附庸国,分别在1920年和1921年年初,才被苏俄红军推翻,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三国的领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以西,一直延伸至里海边上,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也很重要。通过这里,我甚至可以建一条铁路,到达中东地区,甚至经伊朗直达欧洲。
高尔察克对此自然不会高兴。但是,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他已经重新组建了一支规模更大更强的军队,又适逢苏俄大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难以舍弃。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是在当初,我提出这样的要求,高尔察克一定会拒绝。现在总算有了胜利的希望,高尔察克如何能够放弃。反复权衡利弊之后,高尔察克最终还是咬着牙,答应了这一要求,秘密签署了《中俄附属条约》。本来已经缓和的中俄关系,又回到了冰点。
然后,中国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了六十万吨粮食——价值八百万中国元,又提供了大批的军火弹药——价值一千五百万元,及七百万元的资金。
虽然中国提供的粮食,都是储藏几年的旧粮和粗粮。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但俄罗斯现在粮食比什么都宝贵,顾不上这许多。
1920年7月末,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对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展开了攻势。依靠中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很快攻克了巴尔瑙尔和新西伯利亚,把战斗推进到鄂木斯克。
巴尔瑙尔的土地政策,受到了当地普通农户的欢迎,而红军占领后,这些政策很快受到冲击,反抗农户还品尝了红色恐怖的滋味。所以,在这些地区,民众对俄罗斯临时政府很是支持。同样,返回的白军对参加革命者,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严厉打击参加工人稽查队,支持红军,支持苏维埃的人。抵抗者本人会被枪毙,家属会被流放。就算不抵抗,也会被投入监狱,严厉惩处。同时,白军所到之处,也把“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的政策贯,彻实施下去,把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减免农税。这些政策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稍后,俄罗斯临时政府军与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围绕鄂木斯克,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在此种情况下,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援助苏维埃,要求赫伯特·胡佛担负起“支持苏维埃”、“支持共产主义”、“支持第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等名义,是没有可能发生的。美国提出苏俄释放美国人质,美国援助一批粮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也没有达成协议。
十一月末,白军全力以赴,集中了所有军队,历经三个月的战斗,在粮食和大炮的围攻下,终于重创了红军东南方面军,攻克鄂木斯克;并顺势直入,接连攻克秋明、托博斯克、库尔干等城市,把战线恢复了到1920年初的形势。
大批粮食的供应,迅速稳定了局势。白军疯狂的镇压,让无数人家破人亡。
这种镇压,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行动。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红军大批的屠杀白军俘虏,白军则的将所抓的红军俘虏头向下活埋,两军早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很多白军军官、老兵的家属,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现在他们把同样的措施,用在了红军家属,及支持红军者,甚至据说支持红军者身上。俄罗斯临时政府无力,也无意阻止这种行动。只是在重新控制地区,贯彻执行了税收减免,土地分配等政策,以争取民心。
同时,“军功赏罚令”被切实执行。虽然由于地域不佳,控制区域不足,在征求意见后,只对愿意接受此处土地,并排名在前的的部分白军官兵,执行了奖赏。然,“军功赏罚令”的落实,仍然极大的激发了白军的作战勇气。
而且,白军用粮食为代价,招募了很多人为之工作。无数人为了养家糊口,加入到白军之中,他们修整道路,运输物资,加紧生产,甚至不计生死,英勇奋战。
1922年年初,白军再次攻入乌拉尔山区以西,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
早些时候,俄波战争刚刚结束。
1920年9月,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俄波战争。10月7日,波军进占基辅。10月26日,红军西南方面军转入反攻。12月4日,红军西方面军转入反攻。同时,立陶宛加入苏俄一方对波宣战,史称立波战争。1922年初,波军占领维尔诺(即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立陶宛宣布停火,但坚持维尔诺是立陶宛不可分割的首都。
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损失兵力高达20万,波军转入反攻。但由于双方消耗巨大,两国不得不宣布停战。1921年4月,波兰与苏俄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但是,等到正式签约的9月,苏俄形势却变的十分不妙。首先俄罗斯大旱,极大的削弱了苏俄的国力。其次白军大军反攻,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被困鄂木斯克,损失很大。
于是,波兰的态度,就变的很微妙了。
1921年10月,双方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列宁是个很明智的人,苏俄再次作出了让步,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部,苏俄不干涉波兰与立陶宛间的分歧。依靠妥协,苏俄暂时取得了西线的和平。
稍后,鄂木斯克失守,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几被歼灭。高尔察克又杀过来了,这一次他率领了更多的军队。列宁再次发出号召,“一切为了东线”,“全力粉碎高尔察克”。苏俄竭尽全力,集中兵力,又招募了大批工农加入红军,并四处搜刮粮食,好不容易才把白军挡在伏尔加河一线。
白军消灭了红军东南方面军,但三个月的城市战,白军损失也很大,征召了大批新兵补充。此后虽势如破竹,攻入俄罗斯腹地,其战斗力实已大减。而红军也是如此。年初与波兰的战争,红军损失20万人,东南方面军失败,又损失二十多万。红军也补充了大批新兵,实际战斗力也下降了。列宁亲自把红军交给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红军在指挥上占据优势。但白军在物资和兵力上,都占据优势。
这么说,有点儿客气,实事求是的说,红军的粮食是极度匮乏。白军则大不相同。1921年年底,美国承认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并援助了大批粮食、药品和军火——当然,高尔察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随后各国的承认,多多少少都会提供一些儿援助。高尔察克更阔了,他甚至用粮食悬赏红军,以孤立红军。
总而言之,双方在伏尔加河流域奋战了好几个月,也没有决出胜负。
这么热闹的时候,中国自然也不能够袖手旁观。
《中俄条约》签署时,中国恢复了原有国土,并将新疆增加了一些儿。也就是说,中国西部疆界恢复到巴尔喀什湖,并扩张了一点儿。然而,这只是条约上规定的领土,并没有得到落实。原因有很多。一来我刚刚控制新疆,根基不稳;二来我不想与正兵强马壮的苏俄红军开战,为他人火中取栗;三来我对中亚,怀有野心——这话似乎有点儿矛盾,其实不然。
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本来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中国相距遥远,没有太多历史渊源。如果中国直接出兵,第一需要血腥镇压其统治阶级,第二需要镇压被苏俄煽动的下层民众,等于与其举国为敌,后果难以预测。在1920年,苏俄红军推翻了希瓦汗国,建立花拉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1年年初,苏俄红军又推翻了布哈拉汗国,建立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在此其间,苏俄已经血腥镇压其统治阶级。中国再插手,完全可以拉一派,打一派,方便统治。
1921年苏俄大旱,为了维持其统治,苏维埃必然会对这些地区严加盘剥,当然也就会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而白军的攻势如此猛烈,苏俄不得不集中兵力,与之战斗。此时此刻,如果中国的手段巧妙灵活,不仅胜利轻而易举,遭遇民间抵抗的可能性,也会大为降低。
而且,中国国内的局势,也有了很大改善。通过大量向外移民,税收减免、普及教育等系列政策的实施,新疆的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中国有了初步的认同感。加之,新疆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因为资金充裕,新疆铁路不仅修建了哈密——迪化——伊犁线,同时也把铁路修到了喀什。
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日本的贷款。与美国和日本的贷款谈判,均已经完成。两个谈判僵持不下,最后不得不举行了三方会谈。最后,北海铁路(即西伯利亚铁路中国段)的股份认购权,美国取得了37%,日本得到12%,中国保有51%,美国为中国提供贷款2亿美元;日本对中国提供贷款1亿日元,中国则须首先用这笔钱,为北海铁路修一条复线。有了这么一大笔钱,中国铁路的建设自然一跃千里。这一年多来,中国铁路开始施工的总里程,超过一万二千公里;竣工通车的铁路里程也高达八千多公里。
新疆铁路的经济政治意义,就不多说了。反正它对新疆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唉,钱还是不够用,要不我就在南新疆也修条铁路了。新疆铁路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新疆的运输条件,物资运输便捷十倍——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再说,起家于南方的国防军,其一大弱点——骑兵,也已经被弥补。两年前,国防军整编了东北、西北的骑兵部队,又在蒙古草原招募了大批牧民,组建的四个骑兵师,或者说卡车骑兵师——配备了大批卡车,已经训练完成,可以正式投入作战了。从组建开始,我就没安好心。有两个骑兵师虽然招募的是蒙古人和汉人(四个骑兵师都是从蒙古和东北招募的),却早早的开赴新疆,从组建、训练,到剿匪等实战演练,骑兵师始终活动在新疆地区。
1922年2月,国防军出动大军,大举向中亚进军。
西路军是主力,由王泽、韩伯平率领,共有四个师,骑兵师、轻步兵师各二,由伊犁出发,沿伊犁和向西,进攻阿拉木图。然后,分兵两路,一路向北进攻,收回中国故地之后,再向西——我的命令是“趁此良机,尽力多占土地,过后在与俄罗斯交涉”;另一路则向南向西,一直推过去——我的命令是“打到里海”。
南路军是偏师,由熊文率领山地第七师,由喀什出发,经乌孜别克山口,进攻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地区。
第76章
关于指挥作战,传说有算无遗策的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然,我从来就没有见到过这种人。
蒋百里长于大局,尤其是战略上,眼光之深远,实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是,蒋的战术指挥,战场决断能力却很一般,也缺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与蒋的经历性格有关,百里天生就是作军师的,缺乏那种杀伐果断的决断力。而陈士诚、汪道铭、余程万等人,或长于攻坚,或长于指挥,或长于防守,或长于突袭。但是,有所长,就有所短,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够达到传说的境界。
我自然也差远了。我长于大局,眼光深远更在蒋百里之上——这是他自己说的,我自己心知肚明,只好笑而不语——战术指挥也可以,有决断力。但是,真要指挥大军,我又不如汪道铭、余程万。每次做兵棋推演,十之六七,都打不过他们——我说的可以,是相对蒋而言。但是,却无人敢小瞧我,用余程万的话说,“大帅怎么会在同等条件下,与人作战”。这话含有诬蔑我的意思,我就很自然的批评了他,“我是不打无准备的仗”。
我最大的长处,就是我的耐心。形势不利的时候,我从来不与人作战。每次作战,我基本都处于不败之地,实力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敌手。又从不小瞧敌人,总是全力以赴。一旦开战,当然如摧枯拉朽。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老实说,我既没有天才军师,又没有猛将如云,本人也不过中人之资,自然就会小心再小心了。
本着一贯的原则,我对此次作战,仍然是精心准备。
新疆铁路一通车,我就把多半运力用于军运,连续不断四个多月的运输,使伊犁、喀什两地囤积的物资,足以支持十万大军作战一年半。不怕多了,我只怕少了。将来的西北,必然是国防重地,多少东西都能消耗掉。不管俄罗斯谁当家,中俄关系也不会好。
虽然知道当地的苏俄守军平素不足五万,装备在俄罗斯也是二流,我依然派遣了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大军前往。同时,在新疆和甘肃两省驻扎二十万大军,以备随时增援。如果需要的话,三天之内可以增兵五万,七日可以增兵十五万。
当然,甘肃驻军增加,也可以顺便解决宁夏的一些儿问题。宁夏马家很谨慎,从来不硬顶,也在很多地方做了退让。但是,这还不够。军队的国有化、正规化,势在必行。军政必须分开,选择了从政,就不能插手军队。要当军官,就必须去上军校。所有军队,必须打散混编……若是不能认清这些儿,那宁夏马家就只能灭亡了。随着土地、税收、教育等优惠政策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