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女冠-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心中既生了这样的念头,便相邀三人同船。不待她相询,高适便已有赋诗相赞之意。
  一首玉真公主歌》既大赞李持盈,又不忘稍提了下李白,竟是一首诗同时讨好了两个 人。
  像这样的赞词,李持盈早就听惯了的,这是听来也不觉有什么,只是更深觉自己刚才的 感觉没错,这高适是个能伸能屈肯折腰的人。算得上人才,可离惊采绝艳却又有些距离 。
  想到这儿,她不由得转目望向李白,“十二郎,你我相识也有二十余载,你却不曾为我 做过一字半句诗词。莫不是我当不得你的诗句?”
  李白目光微凝,忽然就笑起来:“我还记得那年宿于公主别院之中,公主却为人一首诗 弃白而去。却原来,公主还是希望看到我的诗句的……”
  温然浅笑,李持盈并不解释,只笑道:“我还记得那年你赠诗与张校尉,说:清秋何以 慰,白酒盈吾杯……今日有酒有友,岂可无诗?”
  李白沉吟片刻,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果然吟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 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一首五律,比起刚才高适所作的七律,却更显神采飞扬,仙气十足。且不似那一首形 与外的献媚之意。
  李持盈听得,不禁大声叫好。细细回味,不禁笑生双颊,不曾留意到高适神情间颇有难 堪之色。
  李白素来豪放惯了,这样的事情不过是一桩小事,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却不知因着这 偶然而起的对比,便令高适自此郁结于心。
  许多年后,却是在引燃导火索后翻脸无情,断了如今相交同游之情。这,自然是后话。
  于此明月之夜,诗旧当欢,李持盈虽未许下承诺,却也坦然会向朝廷举荐高适。一时间 ,宾主倒也欢畅。
  “不知公主将往何处?”分别之时,李白揖身相问。
  李持盈一笑,看着那目光一直落在李白身上的女子脸上,便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如 果李白真与宗氏有缘,他日总会重逢,她如今多话,却是逾越了。
  “天大地大,何处不可去呢?十二郎,若有缘,他日或许仍有相见之日。或许,到那时 ,我真已成仙,去赴王母宴也说不定了呢?”
  说着话,她已返身登上小船。听得岸上李白放歌,却不曾回头相望,只是默默望着江上 流水徐徐……“时光便如这流水,虽看似缓慢,可其实一忽就过了的……”
  第三十八章  人生的落幕
    盛极而衰,盈满则亏。当初李持盈为自己取字时,决没有想到竟会有一语成籖的时候。堂堂大唐,万邦来朝,是何等昌盛,怎么竟会说破就破了呢?
  可是,世事就是这样难料。当她接到消息:安禄山起兵造反,就连潼关也将要失陷。
  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数月前,她自长安城收到书信,还一切安好。三郎哥哥对安 禄山之信任、恩宠仍是天下第一。就连自李林甫死后独揽朝政大权的杨钊杨国忠也不能 动摇分毫。怎么这样一个人,居然就突然之间……不、不是突然之间,那样心具狼子野 心之人,便是此刻不反,怕以后也会反的。
  可惜她不当年只看出安胖子是个小人,竟未能进言此人极可能造反之话。不过,就算当 年她真如此进言,怕三郎哥哥也不会相信吗?心中惶惑,她有心立刻自现在住的王屋山 赶回长安,却不想还未动身,便有快马来报,说长安城已破,皇帝率着众皇亲西游蜀地 。特遣了队羽林军来接她往蜀地会和。
  在道观的广场上见到那一队羽林军。不过十数人,且人人疲惫不堪,神情颇有惶惑之色 。有几个身上还带着伤,盔甲也有多处破裂。见此情形,李持盈便采这些羽林军大概在 途中也是遭逢乱军,才是这般模样。一面觉得受累,一面却又觉得悲愤。大唐的羽林军 ,是何等样的军队。且不说当年太宗皇帝立国时的威风,便是十年前还能令渤海国使者 惶恐不安得双腿发颤。可如今,却是这般羸弱不堪一击。
  竟连国度都被乱军贡献,甚至皇帝出逃还要美名其曰西游?!真是……压下心头怒意,在问明皇帝无恙时,才淡淡道:“我不过是一方外之人,不需护卫。你 们休息之后,明日便起程往蜀地去吧!会和了陛下,只说我不愿入蜀就是。”
  声音顿了下,她忽然又问:“王侍郎呢?他如今也是随在陛下身边?”
  领头的校尉脸色难堪,迟疑了下还是答道:“此次陛下西游走得匆忙,许多朝中大臣都 未能随行,王侍郎便在其列。”
  “你是说王维仍在长安?”脸色大变,李持盈又惊又怒,直想立刻便回长安。秋眉却是 不声不响地拦在她身前。见她神情微缓后才淡淡道:“贵主,你就是此刻回了长安又如 何?难道还要安逆抓到您对外宣扬如何俘虏了大唐的公主吗?!虽然您如今身无爵位, 可您仍是大唐的公主,以身犯险之事,奴婢万万不能让您做的……”
  也知道秋眉说得对,李持盈低低叹息一声,忽然叹道:“还好朝光夫妇几年前便迁往南 海了……也不知,长安现在是个什么情形,十二郎,还有观中那些女冠们……”
  合上双目,她无法再想,返身入了三清殿中,盘于蒲团之上默诵经文。一连数日,都未 曾休止。
  可惜,她便是念上一万遍经文,却仍无法改变任何事。
  又过得月余,便听偶尔经过王屋山的难民言说。皇帝在入蜀途中,在马嵬坡前,遭逢哗 变,杨贵妃和其族亲,包括杨国忠和虢国夫人在内,都尽皆被杀。过了许久,还有老人 拿着杨贵妃遗下的鞋子到处给人看,以赚帛金。
  听了这消息,怅然若失,李持盈久久未曾说话。又是担心三郎哥哥,又是感叹那红颜薄 命的杨玉环。虽然她说不上多喜欢杨玉环,可,若她仍是寿王妃,大概这许多事情都不 会发生吧?
  又过得半月,便有消息说太子李亨于灵州登基为帝,遥尊西游的玄宗皇帝为太上皇,并 任命郭子仪为大元帅,率师反扑乱军。在消息中,只听得说安禄山之乱马上就会结束。 就连在山上久不管世间事的众道士女冠听了也觉欣喜。
  可李持盈却暗自叹息:如今连三郎哥哥也是太上皇了!果然这世上的事难以预料。只不 知他日安乱真的平定下来,亨儿要如何面对三郎哥哥这个太上皇。三郎哥哥又会如何对 付亨儿……虽然一直都说战乱马上就会被平息,可是,在百姓的期盼中,猛火仍似乎要无止无尽地 燃烧下去。
  早在洛阳称帝的安禄山进入北京后,杀了一部分大臣,又逼迫了一部分大臣屈居为臣。 而这一部分人里就有王维。听到消息后,李持盈先是叹息,而后便淡淡道:“命,总还 是要的……”虽如此说,此后却再未提及王维的名字。
  虽然她盼着王维无事,可她的身份却决定了她看事物的眼光。屈居于乱臣贼子之朝,便 是再多苦衷,终究还是不忠之事。
  在战乱中,什么事都无一定,便是父子之纲,夫妻之情,兄弟之义,都成为浮云轻烟。
  乱逆未平;便有永王李璘拥兵自重,最后更是直接起兵自立门户。虽然没有正式登基, 却与刚刚登基不过半年的李亨成对立之势,全然不听调令。
  虽然李持盈对这事听到的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就连李白现在也依附于李璘,大作永王 东巡歌》。却也不免感叹。她对李璘这个侄儿不是很亲,可是李亨却一向宠爱这个小弟 ,可以说是从小带大的。不想现在,居然是这个小弟背后直插了他一剑。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可是,战乱仍未结束,且越来 越乱。战火纷飞,天下动荡不安。李持盈的心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一忽觉得担忧,一 忽又觉得厌倦……她已这样大的年纪,生死也看开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便真是有朝一日,逆贼打到王 屋山上来,又如何?!她一个老婆子还怕他们不成?
  虽然时时这样想,可终究乱兵都未曾上过山来。近年终时,终于收复了长安城。第二年 ,李隆基返回长安。李亨特意派了大队兵马来迎李持盈回长安,可李持盈却婉言相拒。 她不知道,当她回到长安城,见到三郎哥哥亦或是王维时,要说些什么,索性便不见罢 了。
  只是,在给李亨的信中,她平淡地提到李白。言说天下少有的诗才,若真问罪于他,怕 是天下文士皆感自伤。
  不知李亨是不是听进了他的话去。在早在八年前便与李白结为伉俪的宗氏奔走之下,在 李璘兵败后被捕的李白最终没有被赐死,只是判了流放夜郎。
  而与李白相反,在这次战争中脱颖而出的高适,如今已成为新朝中的能吏,备受新帝重 用。而王维,复起后也官至尚书右丞……战争仍在继续。就连安庆绪也死在父亲昔日部将史思明之手,而史思明接手乱军,又自 号“大燕皇帝”。可是正如安禄山一样,不过多久,他又被其子史朝义弑杀……不过这些与李持盈都没有多大的关系了。也算想清楚了,她一垂垂老者,又有什么可怕 的?这些年来,她的身体日渐衰落,谁又知道什么时候便会仙去了呢?
  可不知为什么,近来,她总是想起当年在当涂的敬亭山,那里的景色不是最美,却别有 一番情趣。还记得李白曾经作过一首诗,说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大概,他也是觉 得那里的景色最美吧?
  这一年,是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持盈刚刚过了七十一岁的生日。已经是一个老发 苍苍的老者,虽然身边伺候她的宫人仍说贵主雍容尊贵,一如当年,可是,她自己知道 ,自己的时日已经无多。
  如今,她的身边,就连秋眉也不在了。年前,王维也去了。与佛香禅唱里,离了这人世 。而与她年纪差不多的朝光,早失了音讯,便是活着,也和她一般是个老太婆,再也不 能飞檐走壁,持剑当歌了……仿佛,她的生命便是见证着一个又一个身边人的逝去一般,到最后,只留她一个人……“敬亭山的桃花也该开了,很想去看看桃花……”其实,她最怀恋的,是洛水边上的那 片桃林。可是,现在却回不去那片桃林。也是能在这春季一登敬亭山了。
  宣城之旁,水阳江畔,敬亭山风景如画,虽是在战乱之时,却也有游人慕名而来。
  只可惜,她已经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双腿爬上当年也曾游玩过的青山。隐约听得人声,她 倚在软轿上,相山下重重绿荫望去,隐约觉得那显得苍老的声音有些耳熟。
  “我听说玉真公主确是来了敬亭山的。虽然有些打扰,但白还是想见上一面,亲自相谢 活命之恩……”
  嘴角轻扬,李持盈淡淡一笑,忽然轻拍身下的轿夫,轻声道:“转去那边吧!那里的桃 花开得更艳些……”目光转开,遥望着远去那一片嫣然的桃红,她唇边露出一抹微笑。 目光却渐渐涣散……“真美啊!这桃花……”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死于敬亭山中的桃花林中。同年五月,李隆基在长安城中收到噩 耗,悲痛欲绝,未出半月,便死于南内。而同年1月,李白病故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 …盛极而衰,盈满而亏……世事莫过于此,曾经雄踞东方,引万国来朝的大唐,在经历过数年的战火洗礼后,再无 当年的兴盛……
(完)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