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听李小明这样一说,刘静一就有底了,他于是把从陈洪仁及刘源甫那儿得来的消息整理成几条与李小明一起分析。
当然,他的说辞主要是从学校的利益角度来分析的。
能做到大学党委书记。智慧也不是盖的。李小明,本就是西川人,对梓州和卢江的事情也很了解,他立即从这个项目落户卢江,有利于卢江发展方面补充了几条。
于是,因为赵无极。这所大学两个最高领导就决定了这个初期资金100万元,后续每年约有20万元投入项目的命运。
虽然这个合作项目,后来成了华夏高校地方合作的典型项目,其取得的经验可以写几本书,还被称为“西川师大现象”,但是,也不得不说。这件事也是拍脑袋的产物。
赵无极当然不知道刘静一与刘源甫,刘静一与陈洪仁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谈话,目前更不知道西川师大的具体打算。
但是,当他在放下曾萍老师的电话后,匆匆来到胡永生办公室时,胡永生把西川师大发过来的公函递给赵无极后,赵无极才明白自己母亲的想法。
“我们接到西川师大的公函后,看了看他们的条件,觉得这对于卢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常委会没有等你回来就通过了。而且,刘校长的意思也是快点决定下来,等你回来后就把这事儿搞成。呵呵。你看……”
胡永生也多次感受到赵无极的妖孽,虽然这件事,大方向肯定没有错,但这种“校地合作”他还真是不觉得有多大油水可捞,除了初期那100万块钱好像不错外,以后每年不就20万块钱嘛。
“胡书记,这肯定是好事。县上没提什么条件啊?”赵无极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句。
“县上没提什么条件,因为他们就这样一个项目。他们到是向我们提了一些条件,当然,这些条件要等他们来了之后具体落实。”
“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条件?”赵无极有些不明白。
“他们要求我们县,每年保证400名学生的实习机会,无论中学、小学或企业都可以。”
“就这一条?”
“这一条压力也很大啊。这个压力到不是安不下去,而是安全问题,还有吃住问题。到时,哪儿找那么多宿舍呢。万一出个什么事,也不得了。”
“胡书记,你不用担心,这个事情很好解决。当然,安全问题可能需要警察局配合一下。”赵无极想了想,决定把自己考虑过的一些东西与胡永生先通通气:“胡书记,这事啊,我有一些建议,想向您汇报一下。”
赵无极自然知道,后世的大学,除了医学类必须要有临床实习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基本上不再安排学生实习,由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很多学生找熟人随便在一个单位盖一个章,就表示实习完毕。而且,即便是师范院校,也没要求一定要在课堂上讲课才算实习。
因此,赵无极不觉得安排实习生是一个困难。
“你说,你说。”胡永生立即站起来,给赵无极把茶满上。胡永生早就从赵无极的建议中尝到了甜头,即便他的建议用不上,也能开拓思路。
“胡书记,我是这样想的。西川师大那100万块钱,我们不要也罢。钱,我们卢江暂时不缺,而大学却一直缺钱;以后,卢江更不会缺钱,因此,在钱这个问题上,卢江拥有着绝对优势,而大学的经费一直都很紧张,因此,对于西川师大来说,钱就是他们的劣势。”
“哎呀,无极同志,你这样一说,还真是这样呢。可是……”胡永生当然明白赵无极说的道理,卢江并不缺钱,以后也不会缺钱,因为“回春堂制约”一个企业,就完全可以养活卢江财政。但是。不要西川师大的钱,那又要他们的什么呢?
不过,赵无极马上为胡永生解了惑,“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他有大师。大师有大学问,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英人才。这个,才是大学的优势。大学与地方合作,理应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离开了这个基础,合作是不长久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嗯,你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我们要用卢江的优势去弥补西川师大的劣势;而西川师大则用他们的优势来回报我们的支持。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
“胡书记说得好。我是这样想的,西川师大不是大学吗,我们要求他们的。一是要求给我们多分配一些学生来;二是请西川师大给我们县上的教师、工厂工人等进行学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三是请他们的教师或实习学生,帮我们培养新的产业工人。
我有个预感,卢江的工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工人,而目前的培训,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来办有可能不行。有些内容由企业培训可以。但有些内容,得由政府出面来组织培训。
四是请西川师大的相关教授专家,对我们卢江企业与经济发展,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咨询。也就是说,完全可以请西川师大成立一个针对卢江发展的科技顾问团。”
“五是可与西川师大合作,在卢江办一所技术培训学校。费用由我们出,教师由他们出,当然也由他们发放文凭。”
“当西川师大每答应一项,或者做出相应的成果,卢江可以给予西川师大适当的经费资助。或者,卢江就直接为他们在卢江的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就可以了。”
赵无极说到这里,等于就说完了,至于卢江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专业顾问或人才等,还得经过调查研究才能决定。
“他们后天就来了。明天,你能不能拿个建议初稿出来,我们先讨论一下?”胡永生虽然觉得赵无极的建议中有些内容可能比较难办,譬如多分配一点学生的问题,可能就不行。
但这个问题,在赵无极看来,大学生走俏的时间最多还有10年,以后就难以找工作了。而且,赵无极还想借用重生之手,将大学扩招提前。
大学扩招,是历史趋势,没有每年5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支撑,后世的华夏经济根本就不要想在那个特定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学生不包分配,也是历史趋势,因为扩招,必然无法保证分配;因为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涌现,包分配事实上也行不通。
“我下午就把方案送到您办公室来。”赵无极说道。
“呵呵,那行。”胡永生笑道。有了赵无极,这个县委书记也当得轻松多了。卢江有了这么多想法,对于西川师大来说,也是一个“压力”,卢江有这么多需求,你们满足不了啊?
因为赵无极是西川师大毕业,前世的时空,他对这所学校也是非常关注的。现在想来,当90年代各大学都在变革时,西川师大虽然也在变革,但有些专业却相对落后了。譬如计算机专业,西川师大的数学系本来也非常不错,但后来这个系虽然改成了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但由于师资力量储备不足,即便在西川,这个学院也算中沦落了。
如果西川师大愿意就上面的内容与卢江合作,赵无极到是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办学思路。
确实如陈洪仁所说,赵无极很在乎卢江的事情。赵无极最初在凤山工作,现在还是凤山乡党委书记,那么,他就要把凤山建成全国山区乡的样板;现在,赵无极又是卢江县委副书记,他自然有义务把卢江建设成为内地县发展经济的样板。
至于这个样板别人是否会模仿,赵无极只能是在哪座山唱哪首歌,他管不了的事情,他不会去管。
要说前世时空的那些官员,真的不在乎老百姓的利益,似乎也说不过去。譬如他们要求农民种柑桔,种冬瓜之类的,其主观目的也肯定是为了农民好,当然也有捞政绩的想法在内。
但是,华夏的官员总是缺乏一种思想,一种主见。譬如学习别人的经验,就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照搬照抄,凤山有什么,他们也要搞个什么;二是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走样,搞成了形式主义,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劳民伤财,老百姓不但得不到实在的利益,还遭受损失,自然就抛弃了官员。
8月11日上午,卢江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研究与西川师大合作的相关内容,出席会议的除了县委常委外,还有非常委的副县长。这个会议,实际上县委主持的工作会议。
当胡永生说了会议主题后,县长安福林立即就问道:“胡书记,这个事情,常委会不是已经作出了结论吗?”
不要怪安福林,这事儿,他作为一个县长,事先不知道,也确实是胡永生的问题,他应该先与安福林通通气。
“胡书记,我觉得安县长说得有理,这个芝麻大点的事儿,已经有了结论,何必再开会研究呢?”这次出声的是县委副书记郑丹强。
显然,郑丹强也不支持这种事情。
“大家还有没有意见?”胡永生笑迷迷地问道。胡永生也是持有尚方宝剑的。他昨天下午拿到赵无极提供的方案后,立即通过办公室的传真直接传到了省委书记柳伯益同志的办公室里,而在晚上,柳伯益才把电话打了过来:“这个方案,我已经看过,不错,你们可以照此先与西川师大商谈。如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我。”
众人不再出声,因为胡永生说了要研究与西川师大合作的相关内容,那就说明,此次要研究的内容,肯定是超越了上次常委会讨论的内容。
“同志们,如果按西川师大公函中所表露的意思,确实没必要在常委会上在研究这事儿。但是,昨天赵无极同志从米国载誉回来后,见到这个公函,立即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并且形成了具体的建议方案。今天,我们就是要以这个建议方案为蓝本,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在这次合作中,为卢江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怎么又是这家伙?只要有他在事情就多了!”一众常委们一脸苦笑,包括与他关系最好的组织部长李苹心里也涌出这种奇怪的想法。
第391章猜测的事终于发生
列席会议的陈立德,在胡永生讲话之中,就把印好的方案每人面前发了一份。因此,胡永生说为卢江争取更大的利益时,又补充了一句:“立德同志,你把赵书记写的这个方案读一遍。”
赵无极这个方案,当然不仅仅只是他与胡永生说的那么几条,与他最早在凤山乡写的那个“可行性报告”一样,整个方案都显得有理有据,而且对于目前国内高校,以及地方发展存在的困难都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此证明这种合作的“互利共赢”。
赵无极这个方案,并不触及体制问题,只是在地方发展以及高校发展的“灵活性”上想尽了办法。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站在稍有高度的人,就会明白这个方案非常适用和实用,对高校的发展绝对有利,对于解决地方和企业的问题也非常有利。
但是,赵无极相信,经济的力量是强大的,利益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只要以这种方式合作的地方与企业尝到了甜头,最终必然会触及到体制问题。不过,到那时就不是赵无极的问题了,而是上面该头痛了。
其实,赵无极这个方案,只触及到了大学里的“科研”与“人才培养”这两个问题。大学的科研问题,到后世也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教授们不安心教学,只喜欢带研究生,只喜欢做课题研究。但那些课题花了国家的很多钱,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但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无法建立独立的研究所,因此他们的企业在遇到问题时。则根本无法解决,大学的教授虽然也有相应的成果,但那些成果要想“产业化”却还有很长一段路可走。
赵无极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动脑筋,那就是他以为,大学教授要做科研也行。那就好好做,直到产品生产出来上市销售,并且还要负责后续技术跟进,也就是说,要做就要做彻底,不能只做半截子活路。搞一个课题。从立题开始到最后结题,都是砖家对砖家,叫兽对叫兽,与生产环节完全脱节,花了很多钱,最后却没有任何效果。
至于人才培养。赵无极非常欣赏后世一些职业学校的做法,用四个字表述,就是“订单培养”,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就给你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大学教学至少有4年的滞后性,但只要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搜集。要较准确地把握住当年的人才需求,也不是非常困难。
这个问题,其实国家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完全可以承担起相关的信息搜集职责,但事实上他们做得非常不够。
当众人看完方案后,问题开始出来了。这个问题,不是否定赵无极方案的问题,而是赵无极方案中涉及到的一些提法以及做法,这些常委们或副县长们并不是很懂,因此,这个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凤山的情况非常类似,那就是“答疑”,赵无极得给这些人上一堂辅导课。
如果有更高级的干部看到卢江县常委会上的这一幕,肯定要笑掉大牙。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一个常委拿出一个建议。你连建议里面的术语都不清楚,这个会,还怎么开?
在赵无极重生前的时空,也在不断地涌现各类“术语”,但这些术语的出现却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先在一些理论性刊物上出现,或者在网络上出现,然后才在官方的文件中出现,等官方的文件出现时,大多数“术语”一般官员都已经知晓,只能特别专业的术语,可能需要解释,但这类需要解释的术语已经非常少了。
只是,因为赵无极的重生,再加上这家伙太过逆天,所有新的术语,只要他在文章中能够涉及到的,都给抬了出来。但这家伙在方案建议的最后,并不给出解释。好像凤山那个报告是解释了的,但那是针对乡干部的啊,此时在座的,可是县级干部呢。
当赵无极辛苦了大约一个小时后,疑问也基本上解决了。然后自然是各位常委的提问。
“赵书记,你说这个请西川师大给我们县的教师提高学历,这个,似乎政策不允许吧?”副县长罗盛伟,也即赵无极的“罗阿姨”提醒道。
“罗县长,这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专门给卢江办成人大专班,譬如将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中师毕业生以及高中毕业生,通过这个班一次性地提高到大专水平。另一条则是县政府或教育局下达一个行政命令,要求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