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大事情。改任车骑将军又迅速灭掉一国,文武皆能两手表现不俗。
“拜见平阳侯。”
曹时不紧不慢地回礼道:“久闻公孙生大名,今日得缘一见也是幸事,请入席共饮一杯水酒吧!”
“这……”
窦婴微笑道:“平阳侯所言有理,请入席就坐。”
两边分别就坐,公孙弘端起酒杯向诸人示意满饮此杯,仰头饮尽郦寄被酒劲冲的热血沸腾。
“这是什么酒好厉害的酒劲呀!”
曹时端起酒盏道:“微微精馏过的白酒,你看酒水可是清澈如水。”
低头一瞧,果然如此。
酒水透明像一汪清泉般。若不是辛辣刺鼻的酒气四处飘散,他绝不敢相信喝进肚子里的是这种无色透明的酒水。
窦婴作出解释:“此物是平阳侯府所制新酒,分高中低三种度数,你喝到的只是中度酒,还有高度酒喝下去像刀子刮喉咙,心口窝像一团火在燃烧,倘若不善饮酒者一杯醉倒。”
公孙弘想了会儿道:“可有低度酒,在下年岁大了受不住刮骨之酒,换个低度酒应当可以试试。”
侍奉的婢女为他换上一壶新酒。除了颜色以外口感和普通浊酒完全相同,只是用木炭吸出酒水里的杂质,让浊酒变的清澈透明。
公孙弘有些不好意思:“扰了诸位的酒兴,对不起了!”
魏其侯摇头失笑:“公孙生不必拘束。我们刚才正说到对孔家的安排,你想听听吗?”
“愿闻其详。”
“孔家返回鲁国祖地定居,孔家人派出代表做儒学的更新研究。研究的方向以结合当前社稷情势做出新尝试……”
公孙弘听着心里不是个滋味,抬头目视董仲舒。见他冲自己摇头,才闭上嘴巴认真聆听。
董仲舒也有自己的苦衷。
他也不想妥协。可不去妥协又能怎样呢?
保持儒生的风骨饿死不碰嗟来之食,做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儒家究极本意,然后儒家完蛋,儒学断代的责任无人能承担得起。
孔家人早就有心妥协,孔家再牛那也只是个在野学派家族,空谈几百年家史纯粹找不自在,当今天下最强的刘氏皇族不太认可儒家,功勋贵族们对儒家也没有好脸色,朝廷律法制定和执行绕不开贵族影响,不妥协永远回不了鲁国,飘荡在邯郸城两三代人就彻底断了根。
起码,孔家承受不住那样的打击,他们本来也没犯过不可饶恕的大错,老实本分的耕读诗书安静渡过几百年,纵然有少部分孔家人为人处世之道太差,品行不端说出匪夷所思的言论也不应让孔家人集体受罪。
董仲舒不擅长廷辩,公羊学派就没有雄辩滔滔的大人物,他喜欢静下心来做学问,自己走的路子本就是结合儒家经典,杂糅百家学说另辟蹊径搞出特色儒学,他本人非常喜欢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只因为泰一教的兴起,关东几座大城都在兴建泰一神庙,他也不方便再提天人感应。
窦婴把几个人的表情看的通透,曹时的心思不好揣摩,相比之下儒生还不会隐藏心思。
他本人很欢迎孔家妥协,因为他本人并非纯儒,打压纯儒符合他的利益,窦婴也不指望一棍子打倒纯儒,他本人就是个儒生,很了解儒家的旺盛生命力,就像不起眼的野草,永远根植在大地上,无论风吹雨打都不怕。
只有丧心病狂的搞出大灭绝,把所有通儒术读过六经之人杀死,秦始皇嬴政都没有那么做,曹时更不可能去做,没有皇帝会对有学识者赶尽杀绝。
窦婴只需要得到纯儒的部分支持,站稳脚跟起码不用为学术的争端牵扯精力即可。
几方人各怀心思沉默不语,余下的酒宴突然变的索然无味,连美丽的舞蹈也没人去欣赏。
曹时离开时心情轻松。
他才不在乎儒生们的勾心斗角,放儒家一条生路符合他的个人思想,儒生里有一群爱乱说话的大嘴巴,最近几年被敲打的不敢乱说话了,建立起初步的敬畏感,至少不会对他吐口水骂奸臣贼子,继续打压下去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反而逐渐叠加憎恨感。
平白无故的,何必让一群刷笔杆子的人恨上,万一他们想不开写出点不三不四的文章抹黑自己,辛苦积攒的清誉可就全捐出去了。
对待儒生的态度始终不变,既要有包容也要有压制,得让儒家人看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学术界的重要份子,而不是罢黜百家唯舞独尊的强横嘴脸,百花齐放和谐共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正确的做学问之道。
“窦婴大张旗鼓的邀请我出面商谈,其用心值得深思呀!”
曹时很快把窦婴的烦恼丢到一旁。
车轮一转来到城北住宅区里的司马家,这儿住着司马谈的家眷。
司马谈的夫人姓李,年纪二十四五岁左右,每天在平阳制衣坊里织布赚钱,丈夫去了遥远的西域一别几年,她一个女人照顾五岁半的儿子司马迁,还要赡养司马谈的父母,生活过的很清苦。
李夫人素面朝天姿色中等,看着一大盆衣裳浆洗,听到院子里传来动静一抬头,惊讶道:“哎呀!君侯您又来了,上次您送来的粟米粮油还没吃完,请不要再破费了。”
“司马谈是我一手培养的大才,也是我伊利推荐他出使西域增长见识,没想到一别两年还没走完行程的一半,给司马家带来的不便始料未及,送些东西聊表心意请不要见外,毕竟司马老先生和老夫人还需要赡养照料。”
曹时走进门向司马老夫妇作揖,两位老人连忙谦让躲避开,口中连称不敢承受大礼。
司马谈的老父亲是个六百石的小官,祖上是老秦人的职业官吏出身,眼睁睁看着大秦帝国彻底崩塌下去,归顺大汉帝国从基层小官吏一步一个脚印站起来。
两位老人家本分老实,儿子司马谈跟着黄生学习黄老术,又学习黄老新学成为曹时的得力干将,派到遥远的西域去建功立业,作为老秦人对军国大事的认识度极高,老两口从无任何怨言。
“拜见曹公。”
五岁半的司马迁像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的跪下来稽首行礼,司马家虽是小门小户,对礼法的要求却丝毫没有懈怠过。
司马迁是长孙,从小受到他的母亲李夫人,以及祖父祖母的严格教育,三岁识字,五岁读书,如今可以通篇背诵《老子》五千言,还可以背诵部分《管子》的名篇要录。
曹时和司马迁早就相识,早在司马谈离去之前拜访司马家,亲眼见识司马迁的聪明天赋。
没等李夫人反应,曹时俯下身问道:“听说迁儿很喜欢黄老,你可愿跟随我修习黄老之学?”(未完待续。。)
ps: 许多人的命运在变化着,公孙弘是,司马迁也是。
第216章 献俘太庙
辘辘车声如水去,前路相望成片的建筑鳞次栉比,整齐的排列开来。
“这儿就是太学了。”
冯单和剧信跳下马车,太学四个报名点外排起了长长的人流,巨大的露布像广告牌似的迎风招展,上面写着一行字“大汉太学招生报名”,左右两边还有两块露布写着招生的基本要求。
招生要求二十岁以下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无犯罪记录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初试。
“凭什么要求二十岁啊!我今年才二十一,完全可以报上的嘛!”
“就是,我今年二十三觉得还可以呀!让我报个名行不?”
“我告诉你们,我爹叫李叉,你不给我面子也得给我爹面子?甚嘛?你说你没听说过李叉?瞎了你个狗眼,我爹在东市是响当当一号大人物,当年还接待过丞相那样的贵人。”
队伍里有人哄笑,这猪头三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大胖子,五大三粗满脸横肉,仗着有个爹在西六市里当个小官牛的不行。
排队的人是什么都有,上到三四十岁的大叔,下到七八岁的小孩,还有老头抱着三岁的小孙子来报名,感情是把大汉太学当成他家幼儿园了。
太学的架子打起来,还没划好归入哪个口子管,连报名点的招生人员都是从三公九卿抽调来的。
抽调来的大农令府的小吏愁的不行:“我说大叔,您就别来凑热闹了,我们这说的很清楚。二十岁以下,您这年纪得有二十岁的一倍了吧?”
“呵呵。这位小哥错了,我今年三十有九。过了十月份才满四十岁。”
“甭管您几岁,咱们招生只挑二十岁以下的,您这年纪不行。”
老头抱着孙子挤过来:“这位小哥您看,我这大孙子咋样?快叫声哥哥。”
小男孩只有三岁大,在老头怀里很腼腆地叫了声:“哥哥早上好!”
大农令府的小吏苦着脸:“您这是……”
“你看我这小孙子可聪明了,一岁就会哼哼唱歌,你看到他脑袋后面两个旋,你一定听过两个旋聪明,我这小孙子就顶个的聪明。”
另一边遇到的情况更棘手。
“凭什么不让我家闺女报名啊!你是不是瞧不起女人啊!我告诉你。每个人都有亲娘,你小子没有亲娘吗?你好意思瞧不起女人吗?”
腰肢有水桶粗的胖妇人,挽起袖子站在招生点前骂街。
她闺女是个干干瘦瘦的姑娘,好似一阵风吹过来就会摔倒似的,始终躲在母亲身后不敢抬头。
“这位大婶有话好说,不要堵在这儿骂街,你看大伙都看着你们不是?”
“别给我来那一套,今天不让我闺女进太学,老娘就在这不走了。”
第一天招生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已请来南军维持报名点的秩序,泼妇骂街和耍横无赖的全部被撵走驱散。
露布也被撤下来,换了幅新招牌,招募14岁以上。20岁以下,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无犯罪记录的男子。
轮到剧信和冯单来报名,小吏简单询问他们的姓名、年龄、住址就给了张表格。标注有姓名、年龄、住址、籍贯、特长。
“特长是啥?”
“你会什么就写什么,会种地就写种地。会打柴就写打柴。”
“什么都不会呢?”
那小吏瞥过两人的粗壮身板:“什么都不会就空缺着,你们俩应该会点特长。”
“是会点,我会剑枪,他会弓枪。”
“那可是好的很呐,军事学院正缺你们这样的汉子。”
填完表格兴冲冲的往太学里走,半路被南军卫士拦住了去路,大牌子上写着禁止入内,两人不太理解。
南军士兵冲着角落努努嘴,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大致意思是报完名还不能算太学生,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方可入选。
入选标准不一,根据学院不同有所区别,总共有九大学院多个分系,填写表格里有个希望学习的院系,剧信报的军事学院,冯单报的医学院。
“怎么办?还要考试。”
“怕啥,咱俩不用怕被考住。”
“说的也是,平常考试难不住咱们,实在不懂就交白卷。”
羽林骑也有考试,并且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考核,假设,剧信曾经有幸见识过一次,会场里一万五千名羽林骑拿着炭笔冥思苦想,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
他很羡慕羽林骑的生活,但是他过不了羽林骑的苛刻审核标准,他的骑术只能用普普通通来形容,射术稀烂,枪术尚可,在一群骑射强人扎堆的羽林骑眼前不堪入目。
强行走后门只有当数第一,还要背负巨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剧信骄傲的性子哪忍得住这样的侮辱。
不够格就不去,要求稍低的重骑兵根本不如他的眼,羽林骑训练出来每个人都是基层军官,重骑兵练出来也是大头兵,顶多是一群冲锋陷阵的超级大头兵,在枪林箭雨里拼杀一丁点功劳,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曹时始终的关注着太学报名过程,他没有到太学府指导报名工作,皇帝精挑细选四个经验丰富的拉高官担当副祭酒,显然是不打算让他的手伸太长,掌握军队,再掌握教育,影响力将直逼丞相,成为名副其实的隐相,带来的不可测后果无法揣测。
比起一年前,天子变的更加圆滑老练,在太学任命人选里大做文章,既是对黄老保守派的一次示好行动,又成功阻绝政教关联太深的不利影响。
他当个有名无实的名誉副祭酒,连具体分管的事都没安排,每日点卯上班也可以免掉,想搞点科研随时可以来。曹时也挑不出差错。
孙起问道:“君侯,我们进去吗?”
“不用,咱们看看就走。”
司马迁抱着史料愁眉苦脸,他正在试读曹时曾留下的读书笔记编纂成书的《管子集解》,这本书的内容之深让年纪幼小的司马迁无法理解,许多晦涩的名言背后隐藏着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逻辑,司马迁可以察觉到,但是还无法理解。
曹时并没有费太多心思去教他如何读书,他觉得对付一个五岁半的孩子不用交代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他做的没错就默许他去做,根据这一理论风轻云淡的把当年彻夜研究黄老学说的一大摞读书笔记甩给司马迁,告诉他要多学多思活学活用。
“师父我看不懂。”
“温故而知新,温习不到位看不懂很正常。”
“师父,我不认识这几个字。”
“你身边有侯府编写的小字典,除了生僻字基本都在字典上了,多看几遍有利于你加深对《管子》的理解,过些日子我要抽考你对《管子》全篇的认识。”
“喏。”司马迁扁着嘴烦恼又一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曹时定下的规矩不可逾越,每天早晨天刚亮起床锻炼身体,吃早饭休息,读书吃午饭休息,锻炼身体读书吃晚饭,读书休息。
每天的生活花样翻新,学习的新词汇多了几倍,司马迁遇到的门槛越来越高,每一次都要费尽力气试图理解一个道理。
曹时离开京师的大半年,不仅是长安城变化很大,羽林骑和重骑兵也变了很多。
去年冬天,天子下令一万人添为预备羽林骑,这批新兵本来打算再练半年进入预备编制,由于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