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议会休会到8月31日再行复会,不过作了保留,即如果国际形势需要,得提前召集议员开会。
哈利法克斯24日在上院发表了一个声明,内容和首相在下院发表的相同;当天晚上他又广播了一篇演说,重申“英国政策的双重基本目标”,即抵制暴力,维护和平。他把政府对波兰的态度讲得很清楚:“背约不履行义务绝不是英国人的做法。”这仍是政府的坚定政策,虽然他本人热切希望“理智能占上风”。
希特勒于8月24日下午6点从贝希特斯加登回到柏林,戈林正在总理府等他。三刻钟后,里宾特洛甫带着已签字的德苏协定文本从莫斯科飞回坦贝尔霍夫机场,并直接来到了总理府。据英美报纸记者报道,一批德国部长和军队首脑(包括陆军和海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雷德尔)已在7点钟被召往总理府,在那里一直停留到次日凌晨。他们是在和希特勒、戈林、里宾特洛甫一起通宵开会呢,还是留在休息室里等待希特勒作出关于进攻波兰的决定,这一点还不清楚,因为直到写本书时,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次会议的可靠记录。只不过两天以前,在上萨尔茨堡会议上,进攻波兰的日期和时间就已经暂时决定在26日拂晓,希特勒并就政治背景情况作了相当详细的说明。入侵的军事部署则在很早以前就已作好了。(在4、5、6月间发出的、由希特勒或凯特尔或他们两人共同签署的关于“白色方案”的命令至少有六个。)那天晚间的会议是匆促召开的,会议开得那么长,说明引起争论的问题一定是自从上萨尔茨堡会议以后在外交形势中出现的那个极重要的新因素。这就是英国政府方面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坚决态度,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发展。军事首脑们心中考虑的最主要问题一定是:希特勒是否将坚持他22日的决定?如果是的话,进攻的命令必须至迟在25日中午下达。否则是不是打算搞第二个慕尼黑?
刚从莫斯科凯旋归来、正在得意之中的里宾特洛甫,一定会感到幻想破灭。他向希特勒作了汇报之后,不得不再听一听希特勒所作的关于最近几天的形势以及与英国的关系已进入了死胡同的报告。德苏公约这一突然行动,显然并没有能削弱西欧国家支持波兰的决心。21日宣布公约即将签字后,英法两国所显示的与波兰人的团结一致,已经使纳粹领导人们感到很吃惊,现在还要再加上张伯伦口气强硬的信件和亨德森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坚决态度。这些表示已经足以使得希特勒踌躇不决了。希特勒本指望用“巧妙的策略”来孤立波兰,但却遇到了不易逾越的障碍。不过他还是向他的同僚们明白表示,他深信必须再试一试,即使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离间西方国家与波兰,办法是给前者以友谊和合作来换取它们的抛弃盟友波兰。
但是第二天,8月25日,希特勒的外交计划就开始显得不妙了。早晨并没有给他带来他所期望的消息,那就是莫斯科的妙计成功后在伦敦和巴黎出现了内阁危机。相反,却是看到了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前一天在议会里发表的演说,给了他当头一捧。因此,他决定必须再对亨德森和库隆德勒做最后一分钟的工作,以便与西方国家做成一笔交易,使它们在他与波兰作战时保持中立。
于是在午后12时45分左右,希特勒传话给英国大使说,他希望在1时半于总理府接见他。(库隆德勒稍晚一些才得到接见;很明显,并不那样担心巴黎方面会出现危险。)亨德森到了以后,希特勒(里宾特格甫和施密特也在座)交给他一份建议。他说这是为了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而作的最后一次努力,他建议亨德森亲自带了这份建议飞回伦敦。
建议大致如下:希特勒把亨德森在上次会见时(在贝希特斯加登)最后说的一段话看作是德英两国仍有可能取得谅解的一个希望,所以他准备再作一次努力来促其实现。但目前波兰的情况是难以容忍的,德国决心要“消除在它东部边界上的这种马其顿式的状态”。但泽和走廊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在这里没有对这个重要的问题更加具体地说什么),英国以战争相威胁,也决不能改变德国政府的态度。一场战争,由于那项新的德苏协定,将只会对德国有利。
总理继续说道,德国坚决要求解决波兰问题,不过希特勒推备,一旦这问题得到了解决,就向英国提供一项“巨大的、广泛的建议”。他将“承认大英帝国”,并保证以德国的实力来支持它,但有三个条件:1.他自己的殖民地要求应得到满足;2.不能损及他对意大利承担的义务;3.他和苏联达成的协议必须是“不可改变的”。在承认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他愿意与英国缔结一项友好互助协定,接受一种合理的军备限制,不再谋求修改德国的西部边界。
如果英国拒绝这些建议,那就将发生战争。这,希特勒说,是他最后一次的建议。
亨德森和这位总理在一起呆了一个小时。据他看(就如他在午后晚些时候发往伦敦的一件电报中所说的),希特勒在作此建议时语气“显然是真诚的”。而且,会见过后,在午后不久施密特给英国大使馆送来口头声明的正式文本时,他还带来了希特勒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请大使要求英国政府“非常认真地”看待这份提议。这最后一个姿态,因此(虽然不象是会成功的),这位大使是不能不加以理睬的了;虽然他已经警告过希特勒,英国不会背弃它对波兰说过的话,而且这份提议也不象是会被考虑的,“除非它意味着通过谈判来解决波兰问题”。于是他征得哈利法克斯的同意后在26日早晨带了那份照会飞往伦敦。在这之前,他向伦敦发了一份初步的报告,让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在25日夜间和26日上午去考虑研究。
希特勒现在已跨出了他的吓退那两个西方大国的外交行动计划的第一步,但他进攻波兰的决定还没有最后定下来。问题的关键现在似乎是要看他的轴心伙伴会采取什么态度了。墨索里尼会跟着他走吗?还是他对希特勒事先不同他商量就秘密缔结莫斯科公约的做法会感到太愤怒了?一封解释他的动机的信正在送往罗马的途中,但是鉴于波兰局势的十分紧急,在前一天晚上的总理府会谈中他就决定要里宾特洛甫立即打电话给齐亚诺。于是在凌晨1时,里宾特洛甫把在莫斯科的情况告诉了齐亚诺,并让他对波兰局势的十分危急有一个深刻印象。纳粹党人一定是整个上午都在等待着对这个信息的反应;而他们没有听到任何反应,也就说明了墨索里尼当天是犹豫不决的(下面还将叙述)。尽管在上午没有回音发来,但齐亚诺肯定已经“预先提醒过”在柏林的阿托利科,因为在下午1时25分,这位意大利大使要求里宾特洛甫于3时至5时之间接见他,他希望到那时能交一封信给他。里宾特洛甫却迫不及待地要阿托利科在下午2时30分到总理府去见他(紧接在会见亨德森之后),但是这位大使只能一再解释,他还没有接到任何指示。
时间正在流逝,进攻波兰的命令仍未下达,过了3时以后就会太晚了。遵照希特勒的命令,里宾特洛甫试图再次和齐亚诺通电话,但是未能找到他。希特勒决定,他不能——或者不用——再等待他的伙伴了。正如魏茨泽克所看到的,他没有召见阿托利科,却把凯特尔召了来。3时过几分钟,就下达了开始执行“白色方案”的命令。
那天下午另一件大家已知道的事就是下午5时30分库隆德勒被召了去。希特勒交给他一封信要他转送达拉第,关于这封信下面还要比较详细地讲到,在这里只需指出一点,即希特勒讲的话几乎同他对亨德森讲的完全相同:德国真诚地希望和法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又警告法国人如果坚持与顽固不化的波兰人站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后果。库隆德勒,象亨德森一样,只能回答说法国必须支持它的同盟国。
最后终于从罗马传来了消息。下午5时30分,阿托利科收到了一份墨索里尼给希特勒的信件,是由齐亚诺用电报打来的。此时,墨索里尼已经收到了希特勒的信件,希特勒在信中不仅对德苏协定作了解释,并且还第一次透露了关于他对波兰的进攻已迫在眉睫的消息(用了这么多的词句),并请求(多少有点转弯抹角地)意大利“谅解”。这对意大利人来说只可能有一个意思,而齐亚诺劝说墨索里尼写的回信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如果对波兰的进攻发展成为一场与西方同盟国的战争,意大利人不可能“在军事上介入”,除非希特勒能向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战争物资。这一答复由阿托利科于6时带给了在总理府的希特勒,据说,希特勒读罢来信后,就非常冷淡地把他打发走了。
柏林把一个同盟者的这种背信行为到底看得多么严重,对于这一点虽然意见不一,甚至德国的各种记录也是说法各异,然而它必定已经使得希特勒犹豫不决了。可是接着又传来了别的不愉快的消息。那天下午的某一时刻(似乎就是在下午6时阿托利科来过之后),里宾特洛甫得知英波协定已在下午5时40分于伦敦签字,他急忙赶往总理府报告希特勒,并且(正如他自己写的那样)极力劝说希特勒撤销进攻波兰的计划。他说,希特勒大为吃惊。他已经听到了意大利背信的消息。他确信(纳粹头子们后来也这样说),英国人在那天签署英波协定之前就已经知道意大利决定不参战,这个决定也正是促使他们给予波兰这样一个明确的保证的原因之一。不管怎样,英国政府似乎不大可能因为受25日来自罗马的消息的影响而改变态度立即签署这项协定,不管这消息是在哪个钟点传到伦敦的。总之,这项协定的签订只不过是1939年春季英国第一次声明支持波兰、8月21日德苏和好的消息公布后又立即加以重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25日也许是可以在迄今只是临时性的协议上加盖正式印信的最早日期了。
然而,伦敦传来的消息似乎已经对希特勒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再加上墨索里尼的复信,这两件事可能在他心中已构成一个推迟进攻波兰的正当理由,虽然这时进攻波兰的机器已经开动了。也可能还有其他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例如据说总参谋部曾提出过军队还没有准备好的报告。但是毫无疑问,政治方面的原因占主要位置。
因此,在进军命令发出三、四个小时后又下令推迟行动。凯特尔被召往总理府,希将勒告诉他说,“立即停止一切行动,立刻把勃劳希契叫来。我需要时间进行谈判。”总司令立刻去见希特勒,一切命令也立即暂停执行,没有期限的规定。据凯特尔说,在第二天,即26日,又作了明确规定,把进攻推迟到31日进行。
但是希特勒进行疯狂活动的日子并没有完全结束。他还必须同他的失信的伙伴打交道。墨索里尼在来信中要求提供战争物资,以此作为他参战的唯一条件,他的信必须尽快地予以答复。他一定要叫意大利人摊牌。傍晚7时40分,他的答复用电话打给了在罗马的马肯森;9时30分,墨索里尼从德国大使那里收到了这份答复。答复是唐突无礼的,并直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意大利人究竟需要什么?墨索里尼对此的反应将在后面的一节中叙述。
虽然入侵波兰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实现,但是德国并没有丝毫放松为此而做的准备工作。经济部长丰克在8月25日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详细叙述了他为战争筹措资金而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及他准备削减一切非必要的消费和对作战无关紧要的公共工程的打算。从此以后,各种战时措施一个接一个地迅速付诸实施了。25日深夜取消了预定27日在坦能堡举行的军事庆祝仪式(包括早就宣布过的一篇希特勒演说);26日(据冯·哈塞尔说,这是混乱和犹豫不决的一天,通知召开德国国会,但通知在几分钟内撤回了三次),德国所有的机场都关闭了;后备兵员被召回部队并集中在柏林;柏林的学校也都关闭了;预定在9月举行的纽伦堡群众大会也取消了。27日食品实行定量分配(这是给德国人民一次打击的措施,也是第一次使他们感到真的可能要开战了)。这一天在总理府的一次不公开的集会上,希特勒向许多德意志帝国议会的议员以及几乎所有的省长讲了话。他向他们说明政治形势,并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应采取的工作方法作了扼要的指示。到28日,德国潜艇已经在英国海岸周围进入“待命状态”。有些潜艇早在22日就已离开它们的基地了。在25日就已驶入但泽港作为期两天的访问并深入河口一段距离的、配备有十一英寸口径大炮的战列舰“施莱斯伊希…霍尔斯泰因”号(代替原来打算派去的主炮口径为六英寸的“克尼斯堡”号巡洋舰),30日据报告仍停留在那里,并已移泊到靠近威斯特帕莱脱的一个地点。
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战备工作要算是在8月30日组成了一个常设的内阁国防委员会。(这新机构立即开始工作,第二天,即31日,就开了一整天会。)由希特勒、戈林和拉默斯联名签署的一项法令,规定无限期地设置这个委员会,声称它是德国国防委员会的一个常设委员会,并任命了它的六名组成人员:戈林、凯特尔、赫斯、弗里克、丰克和拉默斯,戈林任主席。主席有权选派德国国防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这个内阁国防委员会有权制订任何法律,无须与德国内阁或德国国会协商,也不必经总理签署就可发布法令。因此,它拥有相当集中的权力,有利于迅速行动。这种军事和政治职权合为一体的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过,它可以保证防止摩擦,为这两方面的紧密合作提供了条件。
英国大使从柏林返抵伦敦后,大臣们在8月26日星期六中午就开始忙碌起来。立即对亨德森的报告进行了讨论。当晚内阁开了两个半小时会议,27日星期日又开了将近两小时的会,以讨论希特勒在其最近的照会中提出的建议,和决定如何回答这一照会以及23日发来的前一份照会。
当他们正忙于商讨之际,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