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5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U庑┯欣那槭贫际堑鹿矫娴拇砦笏俪傻摹V档米⒁獾挠辛降愦砦螅饬降憬沂玖说鹿运堑亩远碚叩木糜跋斓拇砦笕鲜丁5谝唬鹿现氐氐凸懒嗽诙砉揭壑卸跃干男枨蟆�1941年德国的产量仅比1940年提高大约百分之一,1941年秋,希特勒甚至感到有理由批准开始恢复原状,并随之减少军火的生产,因为他认为战争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胜利。到了1941年12月德国人才开始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1942年2月,任命阿尔贝特·施佩尔为军备军火部长,这标志着加强军备生产的开始。但是,在一些军火工业部门里,甚至花了一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恢复到1940…1941年的水平;与此同时,在俄国战役中的需求却消耗了库存量的三分之二。第二个错误估计是在衣着方面。从理论上说来,德国大量生产的合成纤维是能够满足它全部衣着的需要的;但是,这些人造织物不暖和,不适宜于俄国酷寒的冬季。结果在1941…1942年的秋季和初冬,德国赶紧千方百计搜罗到一些供应品,这种狂热的努力由于羊毛和棉花的供应不足而加紧了。德国想在毗邻的中立国购买适宜的材料,可又碰上了盟国的竞购。翌年为了准备1942…1943年俄国冬季的到来,这种疯狂抢先购买的活动又重新开始了。
  然而,1941年下半年太平洋地区形势的发展,乃是德国进攻所引起的最显著的直接结果。由于1940年荷兰和法国的陷落,以及1940年春季苏德间的外交活动,日本得以腾出力量大举南下。这里不妨概述一下1939年9月到袭击珍珠港之日,远东方面的经济战情况。
  在1937…1938年的冬季,一度似乎有可能是日本,而不是德国或意大利将成为英国在不久将来的战争中的对手。1937年11月的布鲁塞尔会议,未能就支持中国问题制定出集体安全的有力措施。12月份,当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的进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将与英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帝国防务委员会发出指示,应该暂停制定对德经济战的计划,而制定出一个对付日本的类似计划来。由于苏台德危机,以及美国政府为避免卷入一场战争的危险而没有能力采取任何措施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英国不敢采取任何大胆的行动;等到对德战争爆发后,显而易见,英国不应该再无缘无故地卷入远东的第二场战争。可是,日本却引起了两个只是部分有关联的问题:日本也许会趁此机会攻击英、法在远东的脆弱的经济利益和领土利益;它也许会寻求各种办法去帮助德国。凑巧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条约,这使日本对德情绪发生突变。毫无疑问,因害怕加剧同苏俄的纠纷,日本人在中国继续作战的同时,似乎愿暂时避免同英、法、美发生麻烦,并且或许还希望能获得同两个欧洲交战国进行贸易的好处。英国政府非常乐意促成这一缓和,虽则它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对德禁运措施以及日本继续敌视英法在远东的利益,将阻碍任何真正友谊的建立。
  再说,英日间的任何真正和解,都将是美国所不乐意接受的。整个三十年代,美国政府一直奉行一种审慎约束的反对日本在亚洲推进的政策,这项政策显然旨在迎合一部分美国舆论,而这种舆论既谴责日本的侵略,又反对为制止侵略所必须采取的积极措施。1937年9月美国禁止官方船只运送武器或军火给中国和日本,但允许其他船只这样做。在1939年7月1日一封信中所阐明的道义上的禁运政策,似乎是阻止了那些可能有助于轰炸平民的飞机和航空设备的出口。但是,除此以外,美国的出口物资仍源源不断地涌进日本,而公众却很少有人支持采取其他施加经济压力的形式,而其中禁止日本生丝进口(日本生丝的百分之八十三输入美国),本来可以是最有效的一种。
  从这时起到袭击珍珠港为止,摆在美国和英联邦成员国面前的基本问题是要决定能不能全面禁止这些国家向日本出口,而又不至于引起战争。在遏制日本的经济行动中,英国政府准备采取同美国一致的步调,但不超前。日本继续大部分靠英联邦和美国供应其出口和军火工业所需的原料,其中包括铁矿、有色金属、橡胶、原棉、羊毛、黄麻、石油和纸浆。日本的铜和石油,主要来自美国,其他有色金属、橡胶和纺织品则来自英联邦。它所需要的废铁大量依赖于美国供应;据了解它已经储备了数量可观的有色金属。
  1938年,德国曾从一些远东国家获得大量的重要物资。荷属东印度群岛为它提供油菜籽、干果、果仁(十四万六千五百十五吨),棕榈油(一万一千一百四十三吨,占德国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西沙尔麻(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七吨,占百分之二十七点六),镍(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一吨,占百分之四十八点四),橡胶(三万五千九百零八吨,约占百分之三十一),铁矾土(十九万二千八百二十九吨,占百分之十六点三),石油(十五万零八百十五吨,占百分之十点六)。它从中国获得花生油(一万八千七百七十七吨,占百分之九十四),桐油(七千二百九十三吨,占百分之九十九点七),钨(八千九百六十二吨,约占百分之六十三),锑,包括废料(二千六百二十三吨,约占百分之六十八),以及占百分比较小的其他产品。但是,德国从日本的进口是无足轻重的——主要是一万一千吨菜豆和一万吨鱼油。另一方面,德国从满洲国进口的物资则多得多:大豆(三十五万吨是直接装运的,八十四万七千吨是经由埃及转运的),六万七千吨猪鬃,一万五千吨豆油,五千吨菱镁矿,以及其他产品。在战争爆发时,盟国判定,由于运到德国的物资绝大多数是从远东海运的,以通常的禁运办法就足以管制这些进口品;因而,暂时也不必与日本和有关各国就战时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盟国当时没有料到,许多物资将会由铁路经过西伯利亚运抵德国。可是,在1939年10月底以前,关于苏德协定的报道增加了这种可能性。即中国、日本和满洲国的货物,将会经过陆路一线运到德国。于是,关闭这条路线就成了英国接下来要同日本进行贸易会谈的主要目标了。
  因此,同日本达成某种协议似乎是英国所希望的。但是,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日本既已在1939年7月同德国缔结了一项商业协定,那就很不可能自愿地限制其对德国的供应,除非因此而能从英国换取它自己在战争中所需的大量物资。可是任何这样一种交易都将遭到美国的强烈抨击。英国外交部就象在和意大利同时进行的谈判中那样,急想达成一种正常的商业往来,以便缓和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而且,英国外交部希望也能把经济战的目标塞进去,作为这一协定的附带好处。但是,这是异想天开而办不到的事,一个足够广泛、能博得日本人欢心的协定,会给美国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印象,而一个不会引起美国惊慌的无害的协定,又一定不会使日本人满意。再者,美国政府在1939年12月好象准备执行一项更为坚决的政策。7月26日,他们宣布废除1911年与日本签订的贸易条约;这个条约需经过六个月后才失效。11月份,日本人暗示,他们打算在沿长江直至南京的国际贸易问题上作出一些让步,显然是想为续订这一条约铺平道路。但是,美国政府反而在12月份宣布扩大道义禁运政策,并邀请英国政府在钼、镍和其他某些金属问题上,同美国采取一致行动。翌年在华盛顿随之进行的英美谈判表明,美国政府还不准备与英国实行任何普遍或公开的合作来反对日本。但是,一个全面的英日贸易协定无疑将是美国所极不愿意接受的。
  然而,1940年春,为了限制供应品经大连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输送到德国,曾作过有限的努力。这是发生在1940年3月中旬,盟国对俄国的态度一度强硬起来之后,并且也是因为受到下述这种猜测的影响,即认为2月11日俄德贸易协定是广泛利用横贯西伯利亚铁路向德国输入体积较小的重要物资(橡胶、铅、钼等等)的前奏。1940年3月14日,英国战时内阁同意把控制英联邦向日本供应产品作为一种手段,劝使日本政府限制向俄、德供应物资,并同意在远东水域拦截有装运违禁品嫌疑的任何船只。详细的商讨于5月14日在伦敦开始。6月17日以后,商讨就中止了;因为德国在6月份的胜利,在日本激起了极大的民族主义热潮,把按照大抵相等的条件签订贸易协定的一切可能性都一扫而光。关于要在太平洋上用海军拦截的办法来管制违禁品的计划,也一无结果;英国驻东京大使和英帝国各自治领政府都一致建议在对待日本船只的问题上要极端慎重。
  关于购买中国钨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谈判也因为法国沦陷而停止了。大战前,中国曾向德国和俄国出售过钨,虽然在欧洲爆发战争后,中国向德国的出口已停止了,但是仍然存在着中国对俄国的出口物品可能再出口到德国的危险。这些出口品系经过法属印度支那、香港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运到俄国的。因此,法国就可以将其拦截下来,事实上法国确在1939年12月没收了三千吨锑和四千吨钨供自己用,这些矿产本来储存在印度支那,是打算运往俄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但是,英国和法国攻府不希望剥夺中国一向用钨和其他出口品换取来自俄国的武器和军需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反德政策和反日政策协调起来显然是困难的。但是,在1939年12月14日把俄国从国联中开除出去后,英国和法国一致同意(英国方面多少有点勉强)应设法切断运往俄德两国的钨的供应,而且对这些产品盟国应享有先买权。接着在1940年上半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在这期间,中国政府对法国提出的金融条款及物物交换的建议显得并不热心,而法国则主要关心这项讨价还价。法国陷落后,英国政府就停止了谈判,因为他们的钨的供应已绰绰有余了。
  从经济观点来看,法国的沦陷使远东的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时,关于签订一项英日条约的一切希望都告吹了;一则因为英国不能再为日本进口那些可能会很快被用来反对同盟帝国的物资提供方便,二则也因为日本这方面认为没有理由要束缚自己的手脚。荷兰王国和它的资源现在已与英帝国联合起来反对德国了;另一方面,法兰西帝国只在暮气沉沉的维希政府中保留了一个独立主权的影子。从前所未见的危险中惊醒的美国政府,正处于一个调整的困难局面中,因而对“姑息”的谴责还没有改变成“对侵略的抵抗”;然而现在已很清楚,早期道义上的禁运政策对日本所造成的暂时的心理上的压力,已在美国重整军备的口实下成为对日本日益增长的经济抵制的压力,这种抵制活动只因为考虑到不应使它惹得日本人投入战争才有所节制。在欧洲的新形势下,唯独苏联政府在远东的关系方面似乎还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中国则还能顶得住。
  所以,在英国同意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从而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激情平息下来之后,日本政府在试图利用这种新形势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日本政府只限于提出一些多少带有威胁的要求,要求在荷属东印度和法属印度支那给他们一些经济特权,这使得英美两国在限制对日本进口应达到何种程度才会对日本军国主义者起一种平息作用抑或反而起刺激作用这个问题上感到为难。英国的政策象以往一样,有双重目的,即既要限制对德国的供应,又要剥夺日本的侵略手段。荷兰和美国也赞同这种目的,虽然前者并不准备在没有英美的担保情况下暴露自己以致遭到日本的攻击,而后者则怀疑,或者表示怀疑是否真正存在着货物运往德国的严重漏洞。结果,直到1941年6月俄国参战,在反日政策上始终没有取得有效的协作。
  英国和荷兰政府的合作开始于1940年5月10日,也就是在德国进犯荷兰的那一天。驻伦敦的那些荷兰大臣接受了同盟帝国签发出口许可证的协作总方针。然而,广泛的决定权却赋予了巴达维亚当局。为了管制出口,它只决定使用另一种销售登记的制度,而且无论如何也不打算在这时拒绝对日本的出口。日本方面在1940年2月2日曾建议签订一项新协定,以扩大同荷属东印度的贸易,但是,由于这个协定虽为荷兰进口货提供了市场,其结果却有助于扩大日本在东印度群岛的企业,因此,荷兰方面不急于作出答复。5月20日,日本给在东京的荷兰公使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荷属东印度每年向日本出口大量货物,其中包括锡(三千吨)、橡胶(二万吨)、矿物油(一百万吨)、铁矾土(二十万吨)、废铁(十万吨)、镍、矿砂、锰矿石、钨、铬矿石、盐类和钼。其中许多数字远远超过了可能达到的产量:例如,钼就很少发现,而且是从不出口的。据信其中一些货物之所以列入货单,只是为了阻止荷兰政府参加美国的道义禁运。荷兰的答复十分谨慎,并不拒绝讨论;因此一个由小林率领的声势浩大的日本代表团乘船到达巴达维亚,接着就从9月16日到10月18日同荷兰当局进行讨论。日本显然希望把荷属东印度变成它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属地。荷兰官员,特别是经济部长H·J·范穆克博士采取耐心而坚定的态度,挫败了这个企图。于是缔结了一个石油新协定,日本只好暂时满足于此了。
  新签订的石油合同具有某种同6月签订的关闭滇缅公路的决定相同的特点;这些合同是有限的让步,目的是推迟更为苛刻的要求。美国政府起先不赞成这些合同,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勉强同意了。7月,国务院认识到,由于美国物资充足,不可能根据国防法案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而且还认为,由于日本拥有相当可观的储备(据美国海军部估计有六千九百万桶石油,足够供日本舰队使用一年以上),即使英国、荷兰和美国的供应商对日本实施全面禁运也不会奏效。对英国政府和荷兰政府说来,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在日本还有足够的物资从事一场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