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百分比 出口 进口
1938 1946 1947 1938 1946 1947
欧洲 51。7 47。4 57。8 62。7 31。6 27。4
德国 19。1 0。7 1。0 26。7 0。8 1。1
英国 5。6 13。1 9。1 6。5 18。4 4。5
美国 7。5 13。7 6。3 11。9 51。3 44。6
1946年意大利人的生活艰难情况,比1945年多少好了一些,但改善不大。面包的配给是费了很大劲才勉强供应的。虽然用不同于“法定”价格的“自由”价格总可以买到面包。甚至在1947年,粮食的消费还远低于1939…1940年本来就不够高的水平。意大利的工业尚在开始恢复,首先是丝绸工业(丝绸在美国市场上是有销路的);然后是棉纺织工业和毛纺织工业,它们由于同英国公司签订合同而得到好处(有一个时候这些英国公司向它们提供足够的原料使定货得以生产,同时也即以此来偿付定货的价款)。工业的普遍恢复有赖于煤的进口,而在1946年煤的进口由于美国发生罢工而受到阻碍,直到1947年夏才达到战前水平。到了那时,工业实际开工的比重达到了战前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三,但国外市场上求过于供的有利局面已趋于消失,而意大利的一个最好的主顾英国又卷入了英镑兑现危机。而且,对物资和硬通货的抢购,庞大的政府开支,财政赤字,高昂的生产成本(由于采取了救济失业的措施而又进一步抬高了生产成本),这一切合在一起,造成了第二个通货膨胀浪潮,直到当时的财政部长路易吉·伊诺第完全改变了科比诺的政策,大大收缩了信贷之后,这第二阵通货膨胀才最后得以制止。
尽管意大利人接受了援助,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仍然处于战后第一个经济非常时期的摆布之下,他们的基本问题依然严重如故。不仅大战以来意大利的失业人数从未低于一百六十万至二百万人,而且还有大概近乎这个数目的半失业者,例如,人浮于事的产业工人和只在部分季节里有工作做而且工资又极低的农民。怎样使工业现代化?在大量生产而进口又受限制的时代,意大利的许多小厂和手工业作坊的出路是什么?谈论了很多的土地改革究竟会不会实行?怎样实行土地改革,才能既满足农民自有其耕地的要求,又能实现整个国家所需要的最好、最高产的农业经营方式?这些和诸如此类的其他一些问题都还没有找到答案。
第十二节 圣地、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等的保护
大战使意大利和世界失去了一些珍贵文物,其中有毁于盟军轰炸的帕多瓦的曼泰尼亚壁画和那不勒斯的圣克莱尔教堂,还有贝内文托的大教堂。比萨有好几个星期处于无人地带内,该城坎波桑托的壁画因炮火而受到损毁。盟军轰炸了蒙特卡西诺的贝内迪克廷寺院,错误地认为它被德军占领着,但结果证明,轰炸反而妨碍了自己;而且,拉文纳的桑塔波利纳雷…因…克拉塞教堂的镶嵌珍品也可能有些危险,要不是佩尼亚科夫上校(那支有名的一般称为“波普斯基私家军”的特工部队的司令)的侦察证明,该教堂的塔楼并不是德军观察哨的话。德军在撤退时炸毁桥梁、钟楼、城墙以及整座整座的村庄,在军事上常常是完全无此必要的。故意焚毁那不勒斯皇家学会图书馆(作为对枪杀德国兵的报复),焚毁已经迁到诺拉附近一座别墅的那不勒斯国家档案和菲兰杰里博物馆的画的,都是他们;在投降前五天炸毁了维罗纳的全部中世纪桥梁,并于1944年8月炸毁了佛罗伦萨的大部分桥梁的,也是他们。希特勒(他表示过希望能在战后重访佛罗伦萨)发出这一爆破的命令时,独独放过了他认为桥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韦基奥桥,但是为了封锁上下该桥的通路,佛罗伦萨城中世纪街区的三分之一给破坏了。
的确,几乎意大利的每一城镇都受到某些破坏,要是把那些风格不那么别致,没有什么盛名,但却会给任何国家增添许多妩媚和特色的建筑物都算在内的话。然而,有名的艺术珍品大部分都保存下来了。负责保管这些文物的意大利人,除了令人遗憾的少数几个人之外,都能事前尽力做好保护工作,破坏发生之后,又以惊人的热忱和技术加以修复,他们在危墙残壁下的瓦砾中找寻碎片,用千百块小片拼合壁画,甚至跳入阿尔诺河把破碎了的雕像一块一块找出来。
艺术文物所遭到的危险,以及为保全这些文物而冒牺牲士兵生命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的这一难题,当时曾使英国和美国的许多人大伤脑筋。艾森豪威尔在1943年12月29日的一项命令中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即盟军必须“在战局许可的范围内”尊重艺术文物。“如果我们必须在破坏有名的建筑物和牺牲我们自己的兵员之间作出选择的话……就该放弃这些建筑”;但是,“凡是更正确地说所涉及的仅仅是军事上的方便或甚至只是个人方便的地方”,就决不要乱用“军事上的必要”这个借口。登陆进军之前,英国和美国的一些专家委员会曾就那些应尽可能不予轰击以及在占领时应不让占领军部队闯入的建筑物编制了一份清单,作为保护欧洲文物的总计划的一部分。例如,威尼斯是完全禁止轰炸的,只有一次,威尼斯的咸水湖里落下过炸弹。佛罗伦萨的铁路线是被轰炸过的,但没有炸到任何艺术文物。附设在盟国军政府里的负责艺术的官员一俟条件许可就赶去察访艺术古迹;同负责保管的意大利人接触;就保护古迹文物使之不受战争破坏和抢劫等问题向盟军当局提出建议;保护它们,使其不致在盟军工兵部队的推土机下遭殃,这些工兵部队一心只想尽早把废墟清除干净,对损毁的建筑能否恢复,瓦砾堆中还能否找回些珍贵的东西等一概不管。当紧急抢修所需的经费别无其他办法可以筹措时,由盟国军政府暂垫。盟国部队不是完全不犯抢劫和破坏的罪行,但总的说来,纪律是好的,印度师的表现尤为突出。
德国人也有一个保护艺术的组织——艺术保护会。有些德国人,如托斯卡纳艺术保护会的海登赖希教授和德国驻佛罗伦萨的领事沃尔夫,当时都曾是意大利艺术的真正朋友。然而,所谓“保护”也包括大规模的掠夺。德国人大肆宣传赫尔曼·戈林师怎样在蒙特卡西诺拯救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古董文物,却只字不提这些宝藏只是在梵蒂冈国务秘书处施加了压力之后,才交由意大利政府寄存在梵蒂冈城的,而且有不少于十三箱的艺术珍品,包括提香、拉斐尔和勃鲁盖尔的名画和赫尔丘莱尼昂城出土的古物等,被扣了下来,献给了戈林本人。不但如此,在德军于1944年7、8月间撤离托斯卡纳以前,艺术保护会自己运走了的七百件艺术珍品,去向不明,其中仅佛罗伦萨所收藏的最珍贵的画和雕像就被运走了四分之一左右。从法恩扎、弗利和意大利北方其他城市的博物馆里也有一些文物被运走。经过好几个月的情况不明之后,人们才发现劫自佛罗伦萨的那宗赃物被藏在南蒂罗尔。当时运到该地去,既没有妥善包装,沿途又经常要冒空袭的危险。据说希姆莱曾下过几道密令,要德国人在被迫撤离南蒂罗尔时毁掉这批文物,不要让它留在那里;后来,只是由于抵抗运动中专门负责文物保护的特工人员小组获悉了这些密令,设法诱使艺术保护会来提出抗议,这些密令才被撤回。戈林的那十三箱宝物,后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在奥地利阿尔陶塞大盐矿的地窖里,要不是奥地利矿工及时提请盟军注意的话,这些珍品也可能已被纳粹党卫队毁掉了。
即使在战前,纳粹的艺术鉴赏家早就对意大利的艺术感兴趣了。对德国人的这一风雅爱好,那位认为艺术没有男子汉气概,乐于出卖意大利任何名画的墨索里尼,曾不止一次地不顾艺术品出口条例的规定和他自己的艺术专家们的抗议而予以满足。法国沦陷后,希特勒答应只要意大利官员们在艺术品流向德国方面不太刁难,他愿意把当年被拿破仑带走的艺术品还给意大利,但是,尽管法西斯教育部部长博塔伊不同意这个异乎寻常的建议,他还是不能阻止艺术品以日益增长的规模源源流入德国,有的是纳粹买去的,有的是由墨索里尼和齐亚诺送给他们的。仅在1941年11月一个月间,就有三十四箱发运给戈林,第二年他又从佛罗伦萨一个收藏家那里弄到一批画,以交换九幅法国印象主义派的画(其中七幅显然是从犹太人那里偷盗来的)。这些运出国的艺术品,许多是德国的、荷兰的或佛兰芒的,有些甚至并不是第一流的,但也确有许多是意大利的或古代的艺术品,其中有兰切洛蒂铁饼运动员雕像那样的大杰作。
寄放在南蒂罗尔的那批艺术品,因为是在盟国军政府的辖区内,1945年7月就运回了佛罗伦萨,但那些被劫往德国和奥地利的就不那么容易收回了。有权要求赔款的国家同意大利不一样,它们提出要补偿自己的损失;就连意大利人自己也曾在那九幅印象主义派的画归还法国的问题上多方留难。后来,在1947年8月间,终于把为数刚好超过一千件的盗自各个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画、雕像和其他东西以及一些教堂的钟,归还给了意大利。在美国管制委员会的某些官员的支持下,巴伐利亚州政府和德国艺术专家们曾力争要把1943年前卖给或送给德国的艺术品留在德国,理由是,它们是合法取得的。这些艺术品中,第一批是在1948年11月送回意大利的;1949年又送回了第二批;但即使到了那时,仍然还有八十四件艺术文物留在慕尼黑(几乎全部都是从佛罗伦萨盗窃或非法运出去的),也还有不少于六百九十三件仍然下落不明(其中有一些原是私人收藏的,有一些是公家的)。
关于轰炸罗马问题的注
“高贵的罗马!王冠上的明珠和地球上的主人,世界上最优美的城市,
……
我们赞美您——愿上帝世世代代地保佑您。”
“您,神圣的废墟,悲惨的景色,
只留下罗马这个名字,
古老的遗迹啊,使那么有名的人物,
其荣誉尽管仅余灰烬,却由此而长存着,
凯旋的拱门,尖屋顶直耸云霄,
您将看到上天自己也惊吓,
啊,您逐渐飞向虚无,
人们的传说,所有人的战利品。”
如果不是从中世纪朝圣者或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的观点,而是从负责制订1943…1944年盟军作战计划的人们的观点来看,罗马虽不是大工业城市,却是意大利的一个主要铁路中心,同时设在那里的政府机关以及意德武装部队的各种各样的司令部也都是合适和合法的轰炸目标。各盟国的一般公众中间确有着那么一些人,他们在一部分报界的支持鼓励下,希望他们的政府在轰炸罗马问题上不要有什么犹豫,他们争辩说,盟国城市的被炸就是轰炸罗马的充分理由,甚至还说,希望保全罗马古迹文物的那种想法,就意味着对伦敦和考文垂被炸得无家可归的穷人毫无心肝。伊斯特本商会呈递给丘吉尔的一份决议写道:“罗马人心目中的罗马并不比伊斯特本人心目中的伊斯特本更为美丽。”然而,幸运的是,各盟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文明的政策。除了对毁灭它们自己的西方文明部分遗产可能有些顾虑外,单是政治上得失利害的考虑也就足以促使它们尽可能不去破坏罗马的古迹和圣地了,因为,对世界各地(包括它们自己的国家在内)舆论中那些强大而有组织的阶层的反应,它们是害怕的。
在1929年2月11日拉太朗条约的第二十四条中,罗马教廷曾宣布梵蒂冈城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中立的和不可侵犯的。尽管它的这一地位没有得到除意大利以外其他大国的承认,但在整个这次大战中盟国对此是始终尊重的,虽然德国人并不如此,他们从梵蒂冈领土内绑架走了意大利抵抗运动的一些成员。至于罗马城的其余部分,据梵蒂冈方面的消息说,英国政府曾在意大利参战后不久回答教皇的询问时,表示过:承认罗马的圣地性质,可能的话,将避免轰炸该城,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尊重宗教上的文物和建筑物。然而,英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公开声明却大致都是说它有轰炸罗马的完全自由,而且将尽可能猛烈地予以轰炸,如果战争的进程需要这样做的话。它还作过保证,说如果轴心国轰炸开罗,它也就要轰炸罗马。美国政府对于国内外可能会有的反应比较敏感,而较少受到军事考虑的影响,也较少注意不让自己卷入那种在保护这个“不朽之城”的同时也可能保护敌人的让步中去。
1942年11月至1943年1月间,英美政府同梵蒂冈就罗马中立化的可能性交换过意见,但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来自梵蒂冈的压力促使轴心国的某些军事参谋部离开了该城,但其他军事目标依然在那里。1943年7月19日,盟国飞机轰炸了蒂布尔蒂纳铁路车场,严重损坏了半英里以外维拉诺的圣劳伦佐长方形教堂。8月13日罗马近郊再次遭到空袭。次日,巴多利奥政府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而且在9月10日德军控制罗马之后,仍然把它说成是这样的城市。1940年和1941年,布鲁塞尔、巴黎、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和卢布尔雅那都曾宣布为“不设防城市”,但都只是在兵临城下时才宣布的。事实上,这个名词在国际法上是看不到的,虽然1907年10月18日海牙(陆战)公约所附章程第二十五条有不准轰击“没有设防的”城镇的规定。
不管怎么说,盟国从未同意把罗马当作“不设防”或“没有设防的”城市看待。1943年12月28日,盟国飞机再次空袭罗马,此后断断续续地常常进行空袭,直至德军被赶出为止。该城附近的铁路车场和飞机场是主要的目标,但许多居民被杀伤或被弄得无家可归,多数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居民。罗马市中心和梵蒂冈城都没有遭受损失,虽然在罗马城外有一段距离的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