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弄得混乱不堪,犯罪人进入现场的线路已难以找到。
临场后,鉴于中心现场被完全破坏这一情况,作为技术员的单积只好从外围现场寻找痕迹物证。
现在,他就站在现场外围的一处地方,周围纷乱的环境已难影响到他的思考:案犯从哪里进入现场?又从哪里离开现场?怎么来的?这一系列问题充塞他的脑际。交通工具?!对,一定有交通工具,或者说有交通工具来过这里,这就是他的判断,这也许是本案唯一“漏洞”。
午后的阳光,异常的毒辣。
不肯散去的群众都站在树荫下,他们想看一看忙碌的警察们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发现。而此时的单积早已汗流浃背,在如此烈阳下出现场,对他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
在距尸体一里地以外的苗圃地段发现一辆自行车,荒郊野外的苗圃地里怎么会有自行车?当时,自行车已算得上家庭生活的一“大件”,是谁丢弃了这“大件”?
他开始琢磨,他要解读,他要从这辆车上“作文章”,丰富的痕迹鉴定经验使他没有动这台车,直到他把这两个轮胎的所有细部特征都刻在脑子里以后,才开始在地上寻找这台车的车辙印迹,以此来确定这台车的来路,他开始搜索了。
断断续续的车辙印将他引到偏僻处的一个水沟,他准确地判断水沟里发现的一条自行车印就是这台车辙印,而更令他疑惑的是在这台车辙印旁边还发现了另一辆比较清楚的自行车樱
经查证,这台车是被害人的,那么另一辆与它并行的自行车是谁的?它又与被害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开这个谜对于破获案件十分关键。
于是,他又循着那辆自行车离开的方向搜寻,直到车印消失在公路上。该女被杀前与一个人来到这里,两人并排推着自行车,走进这片苗圃,说明两人相熟,两个熟悉的人同时来到现场,一个被害了,那另一个人就应该与案件有关。他据此判断,这台车的主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他重新选择有较湿润土质的一片林地,仔细观察,发现只有这块不足两米长的车印清楚,土贴在自行车的大花纹中又出现众多小花纹。于是,他提取了这一段较清晰的车樱
在实验室,他对着取下的车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当时H市的自行车过百万辆,上哪儿去找这辆车的主人呢?
走访了多家自行车生产厂,他开始了对自行车带的研究。在提取了数十份车带模印进行对比后,通过对车带花纹比对,他认定这是H市一家自行车厂生产的一辆28架、带有两条前叉子的自行车。
进一步确定这种自行车是东方红牌加重自行车,通过现场车辙印的比对又发现辆车前后带不一样,一般说,后带磨损比前带大,但此车恰恰相反,前重后轻,分析后得出结论:一是后带新换过。二是前后车带相互调换了。
进一步查看从现场截取的车带印痕,发现车带里面显现出更加细小的“花纹”为车带的裂纹,这一点应该说是此车的细微特征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这说明该车带的橡胶已经老化。
在专案分析会上,他将自己的技术分析与判断结论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得到了专案组的重视。侦查人员按照他提出的侦查思路,迅速展开排查工作。经过侦查员的艰难访查,终于在H市A区某单位发现了一辆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东方红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与专案组要找的自行车极为相似。而这辆自行车又是一干部用的公车。
专案组连夜将这辆自行车送到单积办公室,单积将车带滚动几圈后果然在一段车带上找到一处细小裂纹,与现场留下的痕迹吻合,因此认定现场出现的就应该是这辆自行车。
鉴定结论出来了,这个干部被抓获了,杀人案就此破获了。靠自行车带的细小裂纹这一线索破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单积也获得了火眼金睛的美誉。
第五十六章 破奇案的高手(2)
H市千波湖公园曾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被害人江松是一名现役军人,与女朋友来游园,在假山附近的一条小路边坐着聊天时,遭到一个男青年的抢劫。眼见抢劫人刚刚跑掉,军人出身的江松觉得自己很窝火,随后又去追那个抢劫人,可刚追到花池边时,那人猛然回头将江松刺死。
当时,是下午5点左右。
夕阳下的公园里,一具尸体,一摊血,现场秩序极乱。
单积来了,他又开始了紧张的勘查提取工作。由于现场脚印太杂乱,勘查起来十分费劲。在被害人坐过的地方,案发前后都有很多人走过。面对这样混乱的现场,他感到自己没有任何把握在如此杂乱无章的脚印里找出案犯足迹。
蹲在那里,他的眼前好似有成百上千只脚,走来走去。那些脚横七竖八地在他心上踩来踩去,他有些不知所措,尽管现场如此纷乱,可他还是尽力排除大脑中的一切杂念,琢磨如何分辨出案犯的足迹来,取不下足迹,就无法鉴定,就无法为侦破工作指明道路,侦破此案也将难上加难,甚至于成为无头死案。凭经验他想,案犯抢劫时应有刹那间时与被害人面对面站立的过程,那他的双脚应对着被害的方向,按习惯,案犯以右手持刀,逼住被害,左脚自然应该稍微向前用力站定;脚下的印痕自然与众不同。
为证实自己的推测正确,他忽然做了一个持刀的动作,右手用力前伸,就如同古代武士练习武术一般。然后,他迅速后退,蹲下来,仔细地观瞧,神情异常认真。他在极力思考着什么,记忆着什么。
如一个舞者,他沉浸其中。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侦、技术人员都在望着他,空气似乎一下子凝结了。原本想笑的同事,见他蹲在那里盯着自己留下足迹的神情,突然明白了一切,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了。
蹲在那里的单积一动不动,如同一尊沉思的雕塑。当他突然站起来时,他的脸上忽然就有了一种坚毅,一种任何困难都难以压倒的自信。
他觉得这个活必须得自己干,于是,他用了一袋石膏,整整50斤,在被害坐痕前方一米见方的地方灌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大石膏印迹。事后,同事们都戏称之为“大饼子”。
单积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着,通宵达旦。
由于被害人是现役军人,军人被害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较大;要求迅速破案的呼声也同时来自社会各界,公安机关的压力很大。案件已到了攻坚阶段,吕登中的担子不轻,他的压力不仅来自各个方面,也来自这块大“饼子”。为“吃”掉它,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了。
他采取分层检测的方法,去伪存真,排除了浮在上面二层的数十个杂乱的足迹,当他检测第三层时,才发现在这层面上出现了足尖对着被害人方向的片断足迹,可仅凭这一点,他仍难以确定这是犯罪分子的脚樱第二天,他又找到被害人的女友,要她描述两人坐着时与案犯的距离以及一些细节问题。她说凶手在和男友对话时,她因为害怕一直低着头,对案犯的体貌特征一点都不清楚,但她回忆说她低头看地面时发现那人好象穿一双白鞋,具体是布鞋、胶鞋、皮鞋,她当时被吓朦了,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回到实验室,他果断切割下那枚足迹,虽然可用之处只有一寸大小,但也是他几天几夜的辛苦结晶埃
确定疑犯的足迹后,迅速查对鞋样本,拿回来比对,他在石膏足模中一寸见方细小花纹,与鞋样中一种回力鞋上的宽边花纹相同,这是个穿熊猫牌白色回力鞋的人留下的足迹,寻找到此人已成为本案能否破获的关键。
专案组根据单积提供的线索,决定在公园周围做重点摸排。后来,侦查员经过几天的艰苦摸底排查,发现了一个犯罪嫌疑人。
专案组连夜传讯那个人,审查两个多小时,没有任何进展。
参与案件研究的单积,建议搜查嫌疑人所穿的所有鞋。果然搜出了一双熊猫牌白色回力鞋。经对该鞋的花纹与石膏模印进行比对,结果花纹一致,但仅依据一寸见方一小块痕迹的吻合就定案,显然并不行。进一步鉴定,发现鞋的二厘米宽边上有划痕,其磨损程度、位置、距离都与石膏一致。
在铁证面前,嫌疑人不得不交代了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
在一米见方的一块多层足迹里,在纷乱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走过的罪案现场,提取了一寸足迹,并以此破了杀人案,单积的鉴定功夫可见一斑。
能否准确认证犯罪现场,是破获案件的前提。可有些案件往往是犯罪人与被害人擦身而过很难形成犯罪现场,还有些抢劫、强奸案件发生后,由于案发时被害紧张、害怕等原因,往往找不到现场,勘查不了现场,侦查方向也就难以确定。
在野外现场,一旦找不到中心现场怎么办?单积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常常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他并不沿用原来靠寻找犯罪分子作案时的足迹来寻找作案现场,而是先寻找被害人足迹来达到目的,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办案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十几年前,H市北湖公园发生一起抢劫案件,西区一个工厂的两名女工到北湖公园游玩时被人抢了手表,后来两人到派出所报案。但当警察问她们在哪儿被抢时,两个女工说不清被抢的准确地点。派出所民警到后山上找了一、二个小时也找不到现场,警方误以为两人报假案,但两人一口咬定手表被抢。所在地区公安分局技术人员接案后,也没有找到现场,于是给单积打了个电话,说是请他帮个忙,找一个案件的案发现常
单积赶到后,并没有急于寻找案发现场,他让女工详细讲述被抢过程,耐心地循问被抢的每一个细节。两人开始回忆在后山上被抢的情景,当时二人正在散步,一个男子飞快跑来拦住了二人的去路,使用暴力,抢走了其中一人的手表,然后又飞快地消失了。二女又反过来追劫匪,并边追边喊,因当时正下小雨,一名女工被突其来情况吓朦了,高跟鞋都跑掉了,捡起来以后又追了一段也没追上。
这一细节于是引起了单积的警觉,他要求民警们在被害人描述的大概方向上,寻找一只光脚一只穿高跟鞋的脚樱下雨天游园的人少,在潮湿的地面寻找脚印还是不难做到的。
没多久,果然找到了这样一种足迹,经鉴定后认定是女工的足迹,这起抢劫案才算成立。他又依据女工的描述,沿案犯奔跑方向,寻找案犯足迹,在一个南北方向的土道上一处水坑里发现一个足迹,他分析:大白天谁也不会往水里踩,只有慌不择路的人才如此。他又发现在水坑足迹的前后又各有一枚足迹,而且跨步相当大,只有飞跑的人才会留下,他判断,这个足迹一定是犯罪分子逃跑时留下的,于是,他果断取下了这一足迹。
为迅速破获这起抢劫案,他并要求民警们立即控制销赃渠道,采取守株待兔的方法捉拿犯罪分子。
几天后,在一家表店布控的刑警们将案犯人赃俱获,但该犯拒不交代抢劫的犯罪事实,刑警侦查员在他家搜查出一双鞋,经鉴定,这双塑料底布鞋与现场提取的足迹认定同一,在铁的事实面前,'奇‘书‘网‘整。理提。供'案犯终于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第五十七章 又一位神一样的专家
他还有一起案件更加精彩,被警界传为美谈。80年代初的一天半夜,H市B区的一个乡镇发生了一起信用社被劫案。
信用社里有一名值班人员,一名更夫。
半夜时分,从后院窗子的铁栏杆内,伸进一支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们,有一个低沉的声音恶狠狠地喊了一声:“不许动”。
睡梦中的二人,突然被惊醒,直到看清楚夜色里闪着乌光的枪管,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梦。
就在二人陷于糟懂之时,另一犯罪分子绕到正门,正门一共有两道门,外层为木板门,里面为铁门,上面焊有铁栏杆,下面是铁板,里面的是一把大号挂锁,作案人很熟练地撬开锁,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屋,将更夫和值班人员用枪逼祝其中一人持半自动步枪,枪口顶住了更夫,另一人砸坏了电话,撬开营业室的金柜,两人轮换后,又撬值班室里两个金柜,金柜都被放倒了,眼看就要撬开了,却没有撬开。
是什么原因使案犯中止犯罪?做为指挥员,他脑子不停地思考着,案犯撬了营业室金柜,只抢走了不足一万元钱,而值班室两个金柜虽然被放倒了却没有撬开,这两个金柜里面的钱额较大,案犯为什么不撬?他把这个疑难问题留给了侦查员。
这令侦查人员十分费解与颇感困惑,大家都想不通。此时,值班人员吓傻了,难以回忆起任何情况。他在了解更夫被劫情况时,更夫回忆说,当一名小个案犯正在撬金柜时,持枪的大个案犯进屋后问了一句:“怎么样了?”另一人回答说:“差不多了。”此时,墙上挂钟响了一声。大个对小个说:“三点半了,就这样吧。”然后两人泼水破坏现场,反锁值班室的门之后,就匆忙逃走了。
粗心的人一般不从逻辑思维着手分析案情,他们往往就事论事,这样一来就会漏掉了这一线索。单积则不然,作为指挥员,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他看来,三点半是一个犯罪信息,简单来说这是案犯离开现场的时间,案犯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离开?他们避讳的是什么?
更夫是当地人,从没见过歹徒,歹徒显然不是在躲更夫。
那就只有解开“三点半”这个谜,才有可能尽快突破此案。他告诉侦查员犯罪现场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为侦查员必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侦查工作的需要。
按照当地老百姓的习惯,一般在早上四点半到五点下地干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街上该有人了,歹徒持“长枪”怕在路上被人发现,这才中止了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案犯离开现场应该有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差,二人不应该是当地人,单积大胆地进行了推理。用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徒步离开现场,能走多远?他让侦查员去做侦查实验,得出结果:20里左右,那么,案犯的居住地应该在距离案发现场20里远的地方,这就是单积作出的最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