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卫特务无所不至,上起公侯贵戚,下至民间百姓,都是他们刺探的对象。厂卫特务依仗权势,无恶不作,所用的刑具有特制的大枷、夹棍,刑罚有断脊、堕指、刺心、红绣鞋(以烧红的铁烙脚)等,惨无人道。
锦衣卫木印锦衣卫,全称锦衣卫都指挥使司,设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来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特令锦衣卫侦查“不轨妖言”,兼管刑狱,握有巡察、缉捕的特权,可不经外廷司法机关和任何法律手续,逮捕拷讯官民,以至于锦衣卫逐渐演变成为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最高长官为指挥使,由近臣或外戚担任。
锦衣卫下设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奉皇帝之命查办各种案件,是锦衣卫的核心。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上千人,最多时达六万之众。
锦衣卫使用特务手段任意缉捕、审讯臣民,在严刑逼供下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
据史书记载,明初大臣钱宰罢朝之后回到家中,因为当天起早去赶早朝,便即兴吟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就对他说:“昨天作得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你迟呀!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一听,顿时一身冷汗,磕头如捣蒜。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家宴请宾客。朱元璋随即就知道客人是谁、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甚至主客的位置都一清二楚。
锦衣卫的一项著名的职能是“执掌廷杖”。受杖的人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被裹在一块大布里,随着一声令下,棍棒就雨点般落在他身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地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要一命呜呼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的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即使不死,也丢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伤害。
比锦衣卫更可恶的是东厂和西厂,它们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设置的特务机关。东厂、西厂由皇帝的亲信太监担任提督,直接向皇帝报告,地位更高。
明撇腿翅头炕案东厂设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虽然已经有锦衣卫,但因由外官掌管,皇帝仍然放心不下。为了更便于控制监视百官,需要另设一个特务机关,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转移到宦官手中,成为由宦官控制的特务机构。东厂的首领称掌印太监,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东厂的职责为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事,采用特务手段,在全国组成了恐怖的特务统治网。东厂的下属吏员由锦衣卫内拨给,其权势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有权侦查一切官民,而东厂除此以外还可侦查锦衣卫。在东厂的堂上,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充分表明了东厂的重要地位和深受皇帝宠信的程度。
东厂的设置集中反映了朱棣对宦官的依赖心理。因为朱棣是篡得天下的,建文帝朝的大臣与朱棣之间各自都怀有戒心,但朱棣又不能尽杀建文时的大臣,便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厂,来侦察百官动向。东厂的性质很明确,第一,和其他宦官机构一样,是皇帝的“家臣”;第二,和其他宦官机构不同,从一开始职掌就在宫闱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棣的世系已被接受为正统,已经取得了“政治合法性”之后,作为特务机关的东厂不但没有被取消,其权限反而不断扩大。
东厂的权势不断扩展,不但在一般百姓中,即使在文武官僚中,也形成了一股威慑力量。据说,远州僻壤的官民,看到衣着豪华,骑优良马匹,操京师口音者,争相躲避。明朝的宦官专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东厂的威慑力量。
西厂设立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厂的权力和人数都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城至全国各地。太监汪直任西厂提督。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罗织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多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汪直趁机陷害朝中的正直之士,培植同党,并用锦衣卫百户韦瑛为心腹,屡兴大狱。汪直每次外出,皆前呼后拥,随从众多,公卿大夫都要绕道回避。三品以上的京官大臣,汪直都敢擅自抄家审问。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一震,于是撤销西厂。成化十三年(1477年)六月,宪宗又下诏恢复西厂,汪直从此更为嚣张,手下缇骑人数超过东厂一倍,势力远在东厂之上。而此时,从前弹劾汪直的兵部尚书项忠被革官为民,大学士商辂害怕西厂打击报复,请求告老还乡,宪宗给予批准。从此,西厂的势力更大,缇骑校尉遍布大江南北,连民间斗鸡骂狗之琐屑小事,也常被牵连重罚,弄得民心惶惶,连皇亲国戚都不敢得罪西厂。成化十八年(1782年)三月,宪宗以东、西二厂不宜并立为由,关闭了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皇家特务机关:锦衣卫与东西厂(2)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恢复了西厂,又设内行厂,由他直接指挥,以监视其他的官员为业。连锦衣卫、东厂、西厂也在内行厂监视之列。刘瑾被诛之后,内行厂撤销。
宦官擅权的始作俑者王振
王振(?~1449),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永乐时入宫为宦官。宣宗时曾在内书堂读书,并在英宗为太子时侍奉东宫。王振与明英宗的关系非比寻常,他是伺候英宗的贴身太监,由于当时英宗年龄太小,难免贪玩,王振便常常投其所好陪他一起玩耍,因而他又是英宗最亲近的朋友。由于王振曾经读过一些书(这在当时的太监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在玩乐之余还教英宗念书,可以称得上是英宗的启蒙老师,英宗很尊敬他,总称他为王先生。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年仅9岁的英宗即位,英宗自然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英宗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英宗即位后,很自然地要重用自己喜爱的王振,让王振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王振是明代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与其他太监不同的是,王振在内书堂念过书,是个“文人型”宦官,这是他独具的优势,所以在专权过程中,在如何控制皇帝、如何解除太后对他的防范、如何超越内阁对他的钳制等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手腕和伎俩。
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有德,她看到王振逐渐有抓权揽政的迹象,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一再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并差点杀了王振,只因英宗苦苦求情,才饶了王振性命。
正统五年(1440年),辅政阁臣杨荣病故。两年后,太皇太后也病故。阁臣杨士奇因儿子杨程杀人,心忧染病,不再上朝,硕果仅存的杨溥也因年事已高,不再过问政事。新选入阁的大臣马愉、陈循等人,因为资历轻浅,难以左右朝中局势。王振擅权的障碍都已不复存在。此时,16岁的英宗办事缺少主见,只有事事依从王振。
智化寺山门(寺内曾供奉王振塑像)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以求高升。一次,工部郎中王佑到王振府中探望。王振看到王佑没有留当时非常流行的胡须,就问他:“你怎么没有胡须啊?”王佑不加思索地朗声回答:“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这一句话使王振哈哈大笑,爽快地答应收下这个干儿子,并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此后,王佑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然,也有刚正不阿的。巡抚山西、河南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这就是“两袖清风”的来历。
王振此时几乎完全控制了英宗,肆无忌惮。宫门口那块高三尺,上面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立,这一祖训一直被王振视为心头之患。太皇太后死后不久,王振便命人摘去铁牌,去掉了这把高悬于其头顶的利剑。
王振把持朝政,心狠手毒又诡计多端,擅权之后,大肆安插亲信,残害忠良,在朝内逐渐组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集团,其势力不断扩张。王振及其亲信大肆收受贿赂,购置良田美宅。而昏庸的英宗竟然更加重用王振,一时间,朝廷内外乌云密布,百官庶民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刺部进犯边境,好大喜功的王振极力怂恿英宗亲征。但王振不会打仗,屡战屡败,明朝大军在大同受阻,不得不紧急撤回。当大军逃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时,与追上来的瓦刺军遭遇,一场激战,明朝50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损失骡马20多万匹,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英宗被俘。在混乱中,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锤击毙。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鉴等人历数王振之罪,请求诛杀王振家族及其死党,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王振的死党马顺、毛贵和王长被愤怒的群臣当场打死,其尸体被悬于东安门外示众,王振的另一爪牙王山也被凌迟处死。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在被没收的王振的财产中,有金银60余库,珊瑚六七尺者20余株。
“南宫复辟”的总策划曹吉祥
曹吉祥(?~1461年),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在英宗登基之前,即入宫为宦,已有家室,“净身”原因不详。曹吉祥入宫当宦官后一直在王振手下,依附于这个权倾当朝的大宦官。“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被杀,之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和王长也被群臣除掉。由于曹吉祥奸滑、刁钻,蒙蔽了朝野上下,在清理王振及其余孽的运动中逃过一劫,并很快成为王振之后又一个横行一时的弄权宦官。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英宗之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当时,瓦刺首领也先挟持英宗作为攻城掠地的政治工具。兵部尚书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也先逼近京师,于谦率军民顽强抵抗,大败瓦剌军,击毙万余人,俘获瓦刺将领数十人,夺回了原先被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
景泰元年(1450年)春夏,也先又对明朝发动进攻,于谦加强防务,严整军备,瓦刺军的数次攻伐均告失败。这时,瓦剌内部也不满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张与明议和。瓦刺看得不到多少实际利益,就同意议和,释放英宗。英宗被释返京,居皇城南宫,称太上皇。七年之后的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宦官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极,被称为“南宫复辟”。
“南宫复辟”的经过是这样的。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京师团指挥石亨、翰林侍讲徐有贞与宦官曹吉祥商议,要废掉代宗,重立英宗。于是决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宫中方便的条件,由他与英宗联系。正月十六日三更时,徐有贞提前进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潜入长安门,由曹吉祥作内应,直接进入南宫。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护卫下,乘上轿子便朝皇宫奔去。等到天亮时,曹吉祥敲响钟鼓,打开殿门。等待早朝的大臣们,没想到端坐于朝堂之上的竟是英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只听见徐有贞说:“太上皇复位了,你们还不拜见?!”
曹吉祥因为策划参与“南宫复辟”有功,很快成了英宗眼中的红人,备受宠爱。英宗复辟成功,对拥立他的人论功行赏,曹吉祥被任命掌管司礼监,总督三大营,掌握了京城的军政大权。石亨进爵忠国公,徐有贞被封为武功伯。曹吉祥等三人一夜之间成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曹吉祥左右着英宗,他们得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镇压朝中正直大臣。他们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北京保卫战的直接指挥者兵部尚书于谦。于谦这位忠心报国的忠臣最后背着“莫须有”的罪名,饮冤被杀。
紫禁城东华门曹吉祥欺骗英宗,排挤忠良,甚至幻想有朝一日成为皇帝。曹吉祥掌管朝廷中枢机构司礼监,可以随意出入宫廷;其子侄都握有兵权,嗣子曹钦担任都督同知不久又进封昭武伯,侄子曹铉、曹铎当上了都督,从此,有明一代开了宦官子弟封爵位的先例。曹吉祥身边又有一批奸佞之徒趋炎附势,其嚣张气焰直逼“老前辈”王振。
曹家的一些事情英宗也有所耳闻,英宗开始留意曹吉祥一家。此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贤又被召回朝廷。李贤向英宗进言,说参与“南宫复辟”的这几个人都心怀鬼胎,要英宗严加提防。英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自从这几个人得势以后,背着他干了不少坏事,便有所醒悟,开始疏远曹吉样。
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