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己的童年,为早已发现但不被承认的“南方古猿”、“爪哇猿人”争得了“人”
的地位。
但不幸的事是:一场强加于中国人民身上的战火殃及我们的祖国,它终
于在一个神秘的日子里不翼而飞了。
失踪与寻觅
龙骨山的发掘经费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所以,控制权在外国人
手里。他们把猿人化石存放在美国人办的协和医院解剖室的保险箱里,由德
籍犹太人魏敦瑞研究,这种大权旁落的局面,一开始就给中国猿人蒙上了一
层悲剧色彩。
1941 年,太平洋风云变幻,日美战争已迫在眉睫。为了“北京猿人”的
安全,魏敦瑞提议把这批文物送到美国保存。由于种种原因,启运工作迟迟
未能进行。据亲自负责包装化石木箱的北京运送工作的胡承志回忆:1941 年
11 月 20 日下午,他突然接到协和医院总务长博文将这批化石秘密装箱的通
知,计有北京猿人的头盖骨 5 个、头骨碎片 15 块、下颌骨 14 块、锁骨、大
腿骨、上臂骨与牙齿等 147 块。全部用擦镜的棉纸包好,裹上药棉,再包上
纸、细布、棉花,装入两只大木箱,然后安全送进了美国大使馆,准备随美
国海军陆战队运往美国,然而,从此以后这批珍贵文物就永远地不见天日了。
1942 年 8 月,日本人发现北京猿人化石已不在保险箱内的时候,曾在报
纸上大肆宣扬北京猿人被窃,并派密探负责搜查工作。两个月后,传说已在
天津找到化石,并通知魏敦瑞的秘书前去辨认,随后又宣布并没真正找到,
从此以后,日本人对此讳莫如深,再也不提化石的事了。
战后,中美各方在中国大陆和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搜寻。但由于当时的战
争环境和启运绝对保密的种种措施,使得一切有价值的线索都在举手可得的
希望中戛然而止。
1972 年,美国希腊古物基金会主席悬常重金,寻找中国猿人化石,曾经
获得过 300 多条线索,根据线索,他亲赴中、日、苏、菲、希及台、港等地
苦苦地追寻,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一位美国老太太声称她的丈夫从中国带回了一箱化石,其中有“中国猿
人”,她开价 150 万美元。詹纳斯如约赴会,亲自看了她提供的照片,很遗
憾,那也不是失踪的“中国猿人”。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 5O 年,中国人
民和世界人民都在深情地呼唤:“‘北京人’,你在哪里?”
三个猜想
第一种猜想是:匿藏在日本。
北京猿人撤出协和医院后,按原计划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装上哈里逊总统
号运往美国。但是,太平洋战争一爆发,哈里逊总统号却成了日军的“俘虏”,
化石也当然被日军截留。
有人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哈里逊号邮船未到达天津,装有化石的
木箱在战云弥漫之际,由海军陆战队军医福莱当做行李包疏散。不久,福莱
也当了俘虏。至于这只装有化石的“行李箱”被疏散到了哪里?甚至这只“行
李箱”内到底有没有化石?福莱也不知道。那么,这箱化石并不一定落在日
本人手中,只是在美国人的转运途中杳然无迹了。

不过,当时的天津已由日本人控制。1942 年 8 月,日本大张旗鼓地追寻
化石,1942 年 1O 月,煞有介事地宣称找到了化石,与此后的不了了之,恰
成一鲜明的对照。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之凶残和狡狯,化石如果不曾找到,
他们岂肯善罢甘休?因此,化石仍然匿藏在日本。曾经 5 次赴日搜查中国猿
人下落的中国专家李济先生也这样认为。
第二种猜想: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有人提供线索,将化石装箱后,并没运到天津,而运往秦皇岛港,并在
秦皇岛港装上了哈里逊总统号邮船。可惜的是,邮船赴美途中遭难,沉没在
太平洋海底了。如果事实真是如此,沉睡了几万年的“北京猿人”在世间一
展风采后,又进入了一个更为宁谧的世界,而它的重见天日,有待于科学的
进步及哈里逊总统号探测和打捞了。
第三种猜想:静卧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人类学家周国兴根据多年的调查,提出了一条新的线索。在珍珠港
事件爆发前夕,一个守卫在美国大使馆和美国海军陆战队总部通道门口的卫
兵,亲眼看到两个人抬着一箱东西,埋在大使馆的后院里。据推测,可能是
北京猿人化石。有趣的是:周国兴已经找到了这个地方,只是因为上面盖着
房屋,不便发掘。事实的真象到底如何,则有待于这块神秘地域的开发和这
些房屋的拆迁了。
值得庆幸的是:1966 年,周口店又发现一个头盖骨和枕骨、额骨碎片,
它和 30 多年前发现的碎骨模型拼合在一起,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依
然神采奕奕地展示着远古时期人类生存和进步的风貌。

楼兰古国之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中的名句,虽然,楼兰古国在唐代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但它还深刻地印
在唐朝文人的脑海中,时时成为吟咏的对象。
楼兰,最早见于我国西汉史籍。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还说它
“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囊驼。”
其实,司马迁没去过楼兰,他是根据他同时代的大使节张骞的报告写的。张
骞一生三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很熟悉西域各国的情况。
可见当时,楼兰古国由于地处丝绸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经盛极一时。
匈奴是汉朝西北最大的敌人。为争夺西域疆土,汉朝同匈奴进行了长达
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首当其冲。这种争夺曾一度白热化。直到公元前 77
年,大将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另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楼兰
古国改名为鄯善国。
此后,楼兰一直都是汉王朝的西域重镇。
东汉,班超曾活动于此。
三国,鄯善属魏。
西晋,封鄯善王为归义侯。
五世纪,名僧宋云曾赴鄯善,城中住着吐谷浑的宁西将军。
此后,古楼兰国消失了,它再也没进入任何文献记载。到了唐代,疆域
空前辽阔,唐代大军到达西域时曾经寻找过楼兰,可是没有找到,它从此消

失了,只存在于边塞诗人们的想象之中。
1274 年,大探险家马可·波罗沿古丝绸之路东来,也没见过楼兰,看见
的只有莽莽黄沙。
它到底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它不翼而飞了?不,它静静地躺在莽莽黄沙
之下,等待着科学的呼唤!
一千多年后的发现
1900 年 3 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
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他的向导是维吾尔族农民爱尔迪克。
3 月 27 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小土岗,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
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之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却又发现携带的铁铲丢失了。向导奉命回原路寻
找铁铲,途中,遇到了强烈的风沙,风沙迷住了爱尔迪克的眼睛,他只好先
躲起来。待风沙过后,他睁开眼睛,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
出现在他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峰火台。爱尔迪克恐
怖极了。他以为看见的是魔鬼的宫殿。他匆匆地在城市中空无一人的街道上
走了一圈,拾了几枚古币,背了两块精美的雕花木板,向斯文赫定的探险队
赶去。
爱尔迪克的发现使斯文赫定激动得差点儿晕过去。他知道,这一定是考
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没有水,斯文赫定不得不离开这里。他决定第
二年再来彻底考察。
1901 年 2 月,斯文赫定带着充足的水和食品又来到了这里,他发现,这
里是一座被人们遗弃了的古城,而原先,曾经有过相当的繁华。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
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 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就
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
来……
1979 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最新发掘,辉煌的楼兰古国,终于重见天
日了。
辉煌的楼兰古国
经过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
了。
昔日的楼兰城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在孔雀河下游。城正中是行政官署,
官署由土坯砌成,有粗而高的门柱,有涂朱漆的雕梁画栋,这里是古城的权
力中心,也是古城最豪华的处所。
城南是居民区,居住着大约 14000 人,残存的房屋显示出这里有中国宅
院式建筑,分正房和厢房,屋后还有果园。
城东有一座高大的佛塔,5 里外有一座佛寺,这可以窥见当年这里的宗
教情况。城东北还有残存的土堆,这就是汉代的驿站遗址。
城西北和西南有茂密的胡杨林。
城中街道纵横分明,还有一条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城周围有集中
的墓地,这里可窥见当时的风俗人情。
大量的文物再现了楼兰昔日的辉煌。城里发掘了大量的文书及木简;既
有汉代的五铢钱,也有遣霜帝国的铜币;既有汉代的丝织品、绢网,也有波

斯的壁画,甚至希腊、罗马以雅典娜为图案的工艺品;还有各国的陶器和漆
器。
这一切都显示了楼兰在中西方交通、文化交流及商贸上无与伦比的重要
地位。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经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楼兰。楼兰的确是中国
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前哨。它在当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国际性中转城市。中
国客商到这里,便可选择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员从四面
八方汇集于此,再前往长安。正如史学家孔拉特所说:“楼兰古城的兴衰,
是一面世界史的纪念碑。”
让我们想想昔日楼兰的辉煌吧:
不同风格的华丽的建筑比比皆是,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不同国家的语言
此起彼伏,一拨一拨的驼队来来去去,商人们携带着大量钱币和货物寻找着
设有客满的旅馆,中国的军人们也许是在恣情纵酒吧,因为这一派和平热闹
的景象似乎显示出他们的多余……
然而,这一切都去得那么仓促和突然,它似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消失,
消失得无影无踪,是什么使这个繁华的古城陡然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随即
被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呢?
楼兰消失之谜初探
罗布泊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湖泊,被称为“会迁徙的湖泊”。古代,罗布
泊就在楼兰古城北,司马迁说楼兰古城:“临盐泽”,就是指的罗布泊。专
家们指出,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罗布
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
了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只好弃城别走,
楼兰古城也就在历史上消失。
但是罗布泊为什么会迁移呢?专家们却又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塔里木
河携带大量泥沙,使罗布泊淤塞,湖底抬高,塔里木河只好改道他行,旧的
罗布泊就干涸了;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塔里木河在土质松软的谷地流淌,会自
行改道,形成新的河床,造成新的罗布泊;还有学者认为,罗布泊的迁移是
由于地质构造和运动表现不均衡的结果。
许多学者也认为,古楼兰的衰亡是与社会人文因素紧密相连的,我国古
书记载楼兰古国的最后存在时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政局
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藩,相互战争。而楼兰正是军事要冲、
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掠夺性的洗劫使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商贸地位受
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沙漠边缘的古国,丧失了这两个基本要素,也不可能
存在下去。于是,它就变成了今天满目黄沙、一片苍茫的景象。
楼兰被遗弃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专家学者们还在探索……

斧声烛影 千古之谜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杜太
后是他的母亲,光义是他的同母兄弟。兄死弟“及”(继位),倒也不是没
有先例,然而私家著作却绘声绘色,议论纷纷。
《湘山野录》如是说

文莹是宋朝初年的一个关心时政的和尚,专门收集宋初至仁宗时期的朝
野轶事,他在《湘山野录》中记述道:
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开
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居然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
心中不悦,召来弟弟光义,在万岁殿对酌,你一杯,我一盏,喝得也还畅快,
后来,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光义就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
守候在外面的人只是远远看见屏风之上,烛光摇曳,人影散乱,光义时时离
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样子。这时已是三更,纷飞的雪花已在地面积了数寸,
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斫雪,一边斫着,一边高声叫道:
“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睡在里面,将近五更,
周遭寂无声息,光义突然说:皇帝死了。于是光义接受了遗诏,在灵柩前即
了帝位。
这一段文字出现的比较早,主观成分也似乎较少,然而却留下了许多疑
团:赵光义不可在宫里睡觉,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宦官、宫女不应该离开皇
帝,却居然全数离开,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含义不明的“好
做、好做”的呼喊……无异于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目的:当然是为了皇位。
43 年之后,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出世了,他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
司马光如是说
司马光作为一个正统的史学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当然是尽力地为
赵光义开脱,然而也没法遮盖篡位的罪责,他在《涑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