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惹谁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河南人惹谁了-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啊,河南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给河南人画像很难——这几乎是公认的,无论是社会学者还是河南人自己。

河南作家张宇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从地域文明这个角度出发,把地处中原的河市人抽样出来,进行对照和分析,你马上会发现,这将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你可以把这一块土地划出来叫什么中原或者叫河南省,但是在文化精神和地域人格这个层面上,你简直无法把河南人的个性从中华民族中区分出来。河南人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与人格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经达到无法分割和区别的程度。

这么说吧,如果把我们的中华民族比拟成一棵大树,那么河南人不是哪一根树枝,也不是哪一段树干,可能就是根系的一部分,如今露出地面的仅仅是个小脸面了,大部分被埋在历史的地层深处,只能够去感受、去联想、去意会、去领悟,而很难从表层上看到庐山的真面目。

忽然想起来多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聚会,外地作家就问过我们河南作家这个问题:你们说说你们河南人和别处人有什么不同?我和老作家乔典运在场,我们两个四目相对,竟久久答不上话来。我一下子才发现,自已身为河南人,竟然从来没有想过河南人的特点和性格是什么。人家追着问,你们就说说啥叫河南人?这时候乔典运开口了,他说话有一点结巴,但是并不妨碍他出语惊人,他说:这么说吧,一句话,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

虽然是一句笑话,但是多年之后,我仍然觉得老乔的这个比方确实形象。不幸的是老乔已经作古,我一直觉得老乔是最了解我们河南人的。

我们河南人早已经没有了自我,我们河南人的自我早已经丢了,丢在了磋跎岁月的深处,迷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话说的意味苍凉。

是的,假如没有性格也可以算做一种性格的话,河南人的性格应该大抵如此了。这不仅因为笔者本人也是河南人,更因为在寻找河南地域文化及河南人人格精神特征的过程中笔者和张宇先生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感受。

河南平原辽阔。

乘坐京广线的列车南去,从豫北到豫南,你看到的几乎都是绵延不尽的单调的大平原。随着季节的不同,这里出现的只是无边无际的绿色和土黄色的更替,长此以往,年复一年。沿黄河而下,从豫西到豫东,你身旁的黄河水平坦、结实,仿佛凝成了一大块凹陷在河槽里的黄土,如果不是太阳的反光,你甚至都会怀疑上面是否已经播种了秋后收割的庄稼。

没有突起的峰峦,突显的转弯,突然的惊喜;有的只是平和、开阔和毫无戏剧性的舒缓。

这当然是河南人性格的一部分。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大概东方民族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开垦。收获、繁衍、征战。她地处九州之中,西边的来杀,东边的来挡,南来的要过,北来的也要占,每一个盛世和乱世的轮回都布满了多文化融合的光点。儒释道并存,巫医侠纵横,南风北俗汇聚中原——于是,河南就兼有了东西南北四方的特点。

没有特色鲜明的秧歌舞、龙船调、信天游,有的只是朴实的坠子曲和田野里兴奋的干声吆喝;没有土生土长的尖利极至的思维方式,有的只是功成时的“中庸”和残败时的“老庄”。这似乎也是河南人性格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他们见过太多太多的人——从王侯到阶下囚,经过太多太多的事——从官逼民反到无端兵变。他们扮演过太多太多的角色了,在每一幕都事关宗族生死、王朝兴衰的戏剧中河南人早就感到了厌倦,他们看着脚下的黄土脚前的黄河不得已归拢了纷乱的思绪,压抑了张扬的感情,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没有形状的泥巴,可以塑造成天神也可以捏做吃饭用的陶碗。

他们是从黄土黄河的身上获得灵感的。

他们也在旷远天地和自然中间发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此,他们的精神就和厚厚的黄土粘合在了一起,和漫卷的河水交织在了一起。从此,这个能扛起一切苦难的“中国人的母亲”的脸上就挂上了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

豫菜什么味道呀?不像粤菜,不像鲁菜,不像川菜,不像东北菜的就是豫菜。豫剧什么调子呀?不像秦腔,不像越剧,不像二人转,不像采茶戏的戏曲就是豫剧。河南在哪儿呀?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正中间的就是河南。同样,那个哪里人都不像但却吃豫某听豫剧一身土味并夹杂黄河水腥的人就肯定是河南人。

河南人就这样消失了,消失在水和土中间,消失在泥巴千变万化的形态当中。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够永远地生存。

泥巴有什么个性呢?

要想将自己塑造成一种有用的物品,个性是它最大的敌人。
但,看似没有形状的泥巴——是水性和土性的混合,完好时是便利家常的器皿,摔碎了就是可以和刀剑争锋的瓷片。

前些天,一个进京打工的河南小伙子和笔者聊天时讲述了他因为明白告诉人家自己是河南人而被某单位拒绝聘用的经历。说到激动处,他的眼圈微微有些发红。在询问他以后怎么办的时候,他赶忙掩饰着自己的情绪说:没事儿,大不了咱再从耍地摊开始,不偷不抢凭本事吃饭,老天爷还能饿得着咱!

他有点紧张似地使劲搓着自己一双粗糙的大手,就坐在笔者的对面。

 第三章 黄河黄土——真实的河南人

三、卑贱与穷困

黄河流了几千年,一转弯没了水。

笔者想说:这也并不都是河南人干的。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有“段子”已经把河南人编排到外星上去了一一说某外星文明在地球即将崩溃之际跑来“采种”,各色人种采完,最后才把河南人弄上来,外星人惊其难逮,故问其家世,一听到“河南人”三字随又将其扔回地球:“就知道你是假的,河南人没那么好逮广河南人已经被人糟蹋到路人不齿的地步了,但你似乎没有听到多少来自他们的怨言。

关于河南人如何如何的流言不是没有异议,但尽管有怀着正义感的外省人站出来帮腔,河南人的还击依然是非常无力。

笔者清楚:绝大多数的河南人听到这些“段子”的时候心里并不舒服,他们可能脸色微微发红,继而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玩笑,做人做事断不能因为一个笑话和旁人翻脸;他们也可能会认为大家在一起都是兄弟,老二调皮,老大还不至于为此伤了彼此感情。其实,河南人是乡土观念很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沉默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最大限度的忍耐、最大限度的宽容。

当然,河南人也有腿根子发软的时候。

听到人家骂河南人这个那个,我们细想想似乎都可以找到诸多的旁证来说明他们是偏见甚至是诬陷,但惟有一点确实是怎样也不能回避的事实:河南很穷。

历史上的中原富庶是不需回顾的,“兵家必争”当然有它足够的理由。但到现代,河南却在不知不觉中衰落了。流民四散,饿殍遍野,战乱饥荒如同决堤的黄河水一样倒灌进每一位河南人的记忆,再也无法收拾。噩梦醒来的时候,文明的火光已经在蓝色的大海边点燃了,直到今天依然背负着沉重历史的辽阔中原有的只是一声叹息。
河南和中国一样:人口多,底子薄。

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仓库实,知礼节。

因为河南很穷,所以河南人就很土——至今无论在南下打工的列车上还是在中央电视台某类大赛的演播现场内都还可以听到那味道浓重的中州话;因为河南很穷,所以河南人就很滑——至今无论是在大小农产品交易市场还是在京城高楼林立的建筑工地都还能看到那种狡黠的眼神;因为河南很穷,所以河南人就很粗俗——有不少证据表明他们绝对敢于在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里吆喝着猜拳行令、敢于在天安门广场那样的地方只是背转身就可以小解;又因为河南很穷,所以河南人就很会作假——在“厦门远华案”动辄多少亿的腐败、“电白舞弊案”公然破坏了一个国家的造血功能的时候,他们却只拿出些假货就足以听到全国一片愤怒的指责之声。

全国其他地方假酒喝坏了人、啤酒炸伤了人、假药吃死了人等一切,在街头巷尾的议论中仿佛也都归罪于河南人——不是河南人干的,也是河南人教的,要不他们祖上就是河南人!仿佛河南人是扰乱国家经济秩序的罪魁,是破坏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祸首。

河南人真是好欺负。

没错!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穷!

笔者在外多年,旅居各地。有一次曾在某大城市见到一个奇异殴斗的场面:一个青年竟奋力将一六旬老汉掀翻在地,并且讲了句本人至今都铭记在心的“至理名言”:——“我为什么打你?告诉你记住,因为我打得过你!”

斗殴的结局是被打倒的老汉独自灰溜溜地离开。现在的河南人和他大概有着相似的心境:是啊,打不过人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背负着“假、大、空,坑、骗、蒙”的恶名的河南人艰难地生活着,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现在依旧秉承着先民遗留下来的那种被骂惨了的性格,在别人鄙视的目光下四处谋生。

贫穷本身不是过错,但它却可以成为别人发现你“过错”的动机。

贫穷本身也不代表卑贱,但它却可以成为别人视你为“卑贱”的理由。

笔者非常理解现在国人中流行的“物质化”的价值趋向,也明白地见到了“富裕改变命运”的事实:为款姐抛弃发妻叫“识时务”,傍了大贪污犯、走私犯的歌星又复出叫“眼力活”,而穷光蛋拣垃圾时顺手偷了人家的内衣被打得鼻青脸肿就成了“活该倒霉、命该如此”。和富裕一样,贫穷也改变了河南人的命运。

贫穷带来的愚昧遮盖了他们的憨厚,贫穷带来的粗俗遮盖了他们的直率。于是在人们专门用于河南人的词典里:好斗代替了勇敢,无能代替了老成,狼琐代替了谦卑,奸猾代替了聪明,软弱代替了温良,逃避代替了无争。

要知道:美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往往就会变成败坏的品性。

但无论如何笔者都坚信:现代中国社会不仅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还将是一个道德的社会,一个贫富共生、多元地域文化并存的社会。在那里应该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贫穷说到底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现象,况且河南人在历史上也并非一直都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潦倒白丁。走遍河南你马上会发现:几乎每个地方都可能留存有中国历史上最富足王朝的身影。

虽然河南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窘境,可是有一点要记住:——贫穷绝对不是人的秉性。

所以,当你遇见了一个河南骗子,请不要以为所有的河南人都是骗子;当你感受到一个河南人的粗俗,请不要以为所有的河南人都很粗俗。你在痛快地谩骂着中国人(以河南人为代表)的劣根性时请注意不要再掉进另一个中国人劣根性的酱缸。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笔者知道,肯定知道——你不仅高估了自己,也并不了解真正的河南人!

第三章 黄河黄土——真实的河南人

四、黄河黄土的“德行”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从遥远的古代一直走到今天,传统给了他们强健的体魄,也在他们肩上勒下一道道伤痕;未来给了他们无穷的希望,也在他们眼中涂上了迷惑和失落的光晕。

他们似乎永远都在艰难地跋涉着,在身边的同伴们轻装向前并朝他们投来鄙夷目光的时候,他们还在跋涉。就像是被深埋在黄土下面的一粒蕴涵着无尽能量的种子,他们始终为着自己的梦想,拼命地、艰难地、一点一点地向上钻。

因为,只有向上才能享受到阳光、水、空气和自由的风。

我们仿佛看见:河南人的灵魂正匍匐在黄土黄河所织出的巨大经纬上挣扎向前,他们身下是几千年的历史,体内是澎湃热血的熬煎。他们身上那百折不回、愈挫弥坚的不屈意志,包容海川、有势无形的宽厚品德,天人合一、灵悟通脱的博大智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河南人当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伟大的人格必然由伟大的生活塑造。

河南人经历过并且现在还在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所以,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担当得起“河南人”这个名称的。

外国内方的个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眉间尺》是我们在中学时就读过的作品,其中他对天下名剑“莫邪”的精彩描绘使人至今难忘。那柄看似无形的宝剑外表有着温润的光泽,几乎连剑刃都看不到,但在危急关头却可削铁如泥,切金断玉。

和剑一样——黄土外表舒松,但内里却坚实如铁;黄河外观舒缓,但内里却激情涌动。

和铸剑一样——历史上成熟的农业文明所带来的辛劳的耕作方式,清贫的生活习惯,严密的家族管理和数不尽的天灾人祸也铸就了他们的性格:外表普普通通,内心善恶分明;外表平平淡淡,内心却惊涛骇浪。

形式上的“外圆内方”是传统中国人个性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河南人个性结构的特点。

郑州的《大河报》报道了河南泌阳县这样一个叫高旭的女孩。她利用课余时间靠捡破烂供自己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并考上了大学。她的事迹一见报便被数百家知名媒体网站转载,高旭立即被炒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紧接着,北京。香港、广州、深圳等地的众多甚至是巨额捐款蜂拥而至,但她—一退回了捐款。她说:“我有两只手,靠自己的手挣钱上学最光荣。”

在去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来到报到处欲再“炒”一把这位令人钦佩的女孩,也有多人提出了捐助,一家知名电视台邀请她做一期节目并将在现场赠送她两万元人民币,她都回绝了。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新生后,学校尊重她的选择:以学业为重,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学生,不在学校、系里和班里担任任何职务,静下心来读书,靠自己的实绩获取应有的名分。

这就是河南人的性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