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欧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欧洲-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如果瑞士最知名的两位作家,弗瑞叙和杜仁马特,不是以标准德语写作,他们
是否会享有如此高的文坛地位,就很难说了。另一方面,也由于瑞士人不将自己从
广大的标准德语圈中划出来,他们对德语文化的吸收和反馈毫无间隔,从大德语文
化圈所汲取的养分使地小人寡的瑞士在文化上却壮硕丰满。

如果有人说,谁在乎市场?我就是要为那少数又少数的人而写,因为只有他们
懂得我最深处的伤痛。谁在乎那广大的、世界性的北京话的读者?

有这种强烈乡土情怀的作家其实也不少。非洲就有些人根本无视于所谓广大世
界的存在,只用他部落的语言写给他村子里的老媪看。谁能批评这份乡土情怀呢?
我只有尊敬。如果有一天,华语文学的洪流中竟然独特地发展出一支闽南语文学来,
响着不同的音调,那岂不是件令人惊喜万分的事情。被压抑已久的方言文化蓬勃地
站起来,是社会健康的迹象。

除非,这个文化的蓬勃是以另一个文化的压缩为代价。

我听说,台湾的外省人口已降到百分之十三(不一向说是百分之二十吗?);
外省人外流的比例相当高。我听说,外省第二代的出版业者,逐渐地将经营中心移
往大陆。我听说,外省第二代的企业家考虑转移重心……如果是真的,台湾岂不正
步上魁北克的后尘?可是魁北克并没有台湾那样的生存危机呀!

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吧!语言文化(说明白了,就是省籍差别)成为意识形态的
斗争工具,是四十年来政策偏差的恶果。受过压迫的人不容易冷静、客观而公平地
对待从前的压迫者。但等这被压迫的人得回了他应有的尊严和权力之后,他就有可
能推己及人、雍容大度起来。为方言文化抗争的人或许就能理解:谁也没有权利要
外省第二代去承担历史的责任。受过迫害的人或许就能同意:历史的组成,并不只
有单纯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两个阶级;没有人是纯粹的压迫者,也没有人
是纯粹的被压迫者。受过不公平的痛苦的人,或许更能体会公平和宽容的必要。

让权力的分配走上正轨,台湾会逐渐成熟,变成一个容忍异己、雍容大度的社
会吧!在一个雍容大度的社会里,不管什么妈妈讲的话,我们都说得理直气壮。




重回旷野



   1



草原边上有几株野生苹果树,秋天的苹果熟透了滚落地上,在草丛里露出一点
红艳,也没人去捡。旷野里只有风吹着悠悠长草,衬着一片辽远的天空。

好些天没去,昨天再去的时候,蓦然发觉草原上这儿一落、那儿一落的花白乳
牛,闲闲地晃着尾巴吃草。草原的四周由一条细线围了起来,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
的线,但是充了会让你麻手的电,使乳牛不致于越界。

我们立在细线的外头,访客说:“真美!好一片田园风光!”我却沉默着,怅
然若有所失。

这一片无用的空地是我们放风筝的地方;仰头眺望风筝的时候,你觉得脚下这
片青青草地和那天一样大得无边无际无碍,人就小得和那风筝一样,可以纵身入大
化。春天的蒲公英,看过吧?菊花般的豪华,当它变成素净的粉白绒球,让风吹散
之后,慵懒的夏天就来到这里。雪白的玛格丽特——你说是雏菊——卷起整个草原,
密密麻麻的玛格丽特疯狂地开着摇着传染着,采花的小孩没进花丛像被海浪掩覆。
冬天,走过雪铺的草原,即使看不见土拔鼠翻起的土堆,你一定也会注意到没有皱
纹的雪地上那花瓣似的足迹,若有若无的,野兔的足迹。

这本是一片无用的旷野,旷野上人类的幼族练习翻滚,四足的鼠类挖掘地穴,
长耳野兔狡狯地追逐。大眼睛的鹿从黝黑的森林中冒出,在旷野上不知为什么地仰
望星斗。

现在,我发现,这旷野原来属于某一个人,它竟是一块农地。一条几乎看不见
的细线将无用化为有用,这“有用”斩钉截铁地夺走了一份本来属于我的空间。

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作为一个廿世纪末、工业发展似乎定到尽头的人类,我
发现自己对“空”——物质环境的空间和心灵世界的空间——有着救命似的需求,
像一个即将溺死的人需求空气。



   2



灯火华丽,夜晚的台北。我们的车子在红绿灯和红绿灯之间转来转去。

“到哪里去呢?”






在红绿灯和红绿灯之间转来转去;

到哪里去呢?大台北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两个好朋友安静地走一走、谈一谈——
说不定黑漆漆的路边还有草丛,草丛上还有明灭闪烁的萤火虫?

我们终于开到了阳明山,竹子湖一条村路上。台北的繁华灯火在远方,风吹着
暗影中的竹叶,发出原始的声音。我们都松了口气。

“周末的时候,”可是他说,“这儿人山人海。来不得。”

这不就是了吗?你说。台北生活品质差,原因只有一个:人口太多。你德国给
我来一个一样的人口密度试试看!

谁都不敢否认人口密度的巨大压力吧!当我走在桃园市的任何一条大街上,我
的心情是沉郁的,这是一个把土地“用”到极点,“满”到极点的城市。骑楼里塞
满了东西:机车脚踏车、衣服摊水果摊鞋摊清粥小菜摊……果敢的人更干脆,几块
木板截断通道,骑楼面积就变成真正有用的自家厨房,行人就窜流到街上。

可是街上也寸步难移,机车脚踏车汽车早巳先一步溢到街上,不小心空出来的
几寸地又早被槟榔摊和数不清的什么摊占据,人,只好夹在钢铁和车轮之间辗转呻
吟,寻找踏脚的地方。

我安抚自己紧张得要爆炸的情绪,说:“这都只是人口密度的必然结果!”说
给自己听。

但是自己并不相信。

你看看密度不低于我们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他们的生活空间却并不满到令
人窒息的地步。除了人口密度之外,恐怕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才能彻底地造成像桃
园这一类梦魇似的城市吧!

《天下》杂志曾经报导过一个潜海人的经验。当他从深海回到岸上时,海边居
民兴奋地围着他,所有的人都抢问一个问题:

“抓到什么?掠得啥米?”

他什么都不抓;他只是去看海。

不浪费,什么东西都得“有用”的观念,几千年如一日深埋在民族个性里。桃
园大街上的店主站在门槛上看着空空的骑楼,摇摇头:这块地空着多可惜,用掉吧!
于是以货品堆满,实践他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基本信仰。

公园,是个相当令人困扰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看不出什么用处的空间。于是
有人在里头挖出一个人工湖来;有人在角落里打出一个水泥亭子来,在柱子上漆些
劝人为善的句子;有人在小小坡上摆上一个伟人铜像,有人嘛,辟出一个什么球场。
再不然,干脆来个“石雕公园”,把一个又一个的石雕摆在公园里头,那么这块空
地也就算用上了,好歹没浪费掉!

惜才如惜金,这不是一种美德吗?

多么困难的问题。道德美或不美全是社会的制约。两千年的农业社会,相对于
物质膨胀的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在“匮乏”的世界里,人追求
获取:河鱼要打捞,果树要摘取,农地要耕作,工地要建设,森林要开发,桥要搭、
路要铺、渠要通、沟要挖、山要凿、大海要淘取……从历史甬道中冒出来的现代人,
你和我,享受着人类累积的获取,天上有飞机,地上有车马,海上有行船,声光形
色之辉煌灿烂无所不能唾手而得,却蓦然发现在塞满物质的环境里已经找不到一点
退身的空间。

把骑楼占满、把公园“用掉”的人,只是在历史习惯制约下还没有醒悟到:在
一个“满”得令人窒息的时代里,“空”才是美德;当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信仰
已经不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寸余地的时候,“无用”才是获取。

店主会相信我吗?



   3



我有一个竹编的篮子,菜篮。

两万人口的乡换了乡长,绿党和社民党当了家。改朝换代嘛,自然要影响小老
百姓的生活。百年大计从垃圾政策开始。

不管从前怎么做,七月一日开始你给我这么来:一般垃圾,你可以决定家中需
要多大的垃圾桶,要每周来收还是隔周收;纸张类当然另有纸桶,大小自定,每月
收一次;塑胶类当然有塑胶桶,每月收一次;花园的枝枝叶叶,绿色垃圾,要向乡
公所购买麻袋麻绳,春夏秋各收数次,非用自然麻袋者不收;玻璃品……铁罐类…
…化学材料……电池类……谁家垃圾多,谁家多付钱。

我赶快找大件垃圾的处理方式;地下室里还搁着坏掉的电视机一台、坏掉的洗
衣机一台、破沙发两只、破雨伞四把、没盖的吸尘器一只、断了腿的衣柜一只、向
一边倾斜的冰箱一台、有裂痕的幼儿塑胶坐椅马桶一只……

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挂着一张垃圾年历,哪一天收哪一类垃圾,错过了就该你
吃不了兜着走。第一个让我头痛的,是纸张。

从前,在街角有个专收纸屑的大箱,街坊邻居的纸张都往那大箱里送。我的纸
类垃圾可能比别人多个五倍,可是,反正在一个大箱里打混战,谁也不知道谁的垃
圾多,我们都付一样的钱。现在,大箱给拿走了,各人有各人的纸捅——我怎么办?

先订个一百廿公升容量的桶子试试看吧!读过的报纸、邮箱里乱七八糟的广告、
随手揉掉的稿纸、包鲜花的薄纸、礼物拆开后的纸、过了期的不重要的杂志……大
桶装得满满的再也塞不下了,看看日历,天哪,距离收的日期还有两个星期!于是
废纸在车库的墙角一天一天堆叠起来。

两个月之后,我要求换两百四十公升的大桶,就每个月多付几块钱吧!读过的
报纸、邮箱里乱七八槽的广告、随手揉掉的稿纸、包鲜花的薄纸、礼物拆开后的纸
纸纸纸……大桶装得满满的,再也塞不下去了,距离收的日期,天哪,还有一个星
期!于是废纸在车库的墙角一天一天堆叠起来。

我开始终日惶惶,坐立不安。再大一号的纸捅,就是公司行号工厂用的大桶了,
我的车库摆不下那样一个庞然大物。买了一束盛放的百合花,当花店主人抽出一张
大纸要包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可克制地大声叫着:“不要不要不要纸……”

真正使我不寒而栗的,还是塑胶类垃圾。从前,厨房水槽下只有一个垃圾桶,
现在多了一个,只装塑胶,然后漫不经心的家庭主妇讶异地发现,装塑胶垃圾的那
只桶子永远是满的。她睁大眼睛追寻它的来路:乳酪装在塑胶杯里,香蕉套在塑胶
袋里,蜂蜜盛在塑胶瓶里,洗碗精、洗发精、牙膏、牙刷、锅碗瓢盆裁缝机、油米
茶盐酱醋小儿尿布,没有一样不包裹在某种形式的塑料中。将塑料从一般垃圾中抽
离之后,一般垃圾缩成一点点,塑胶垃圾却无止境地扩张、膨胀,像科学怪人培植
的一种无限蔓延的黏液,逐渐在地面上爬行。

你能体会我心中的恐惧吗?在超级市场中推车行过货品林立的走道,我眼睛所
注视的,不只是每天要泡的咖啡粉,还有包在咖啡粉外头必须处理掉的硬纸盒;站
在架子上的不只是甜腻好吃的巧克力牛奶,还有那装牛奶的圆滚滚很占面积的塑胶
瓶子。立在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市场中央,我眼中千千百百件好吃好用好看的食
品用品装饰品同时是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你绝对没见过气色那么败坏的家庭主妇,孤独而失落地站在洗衣粉和马桶刷子
之间。

人总是要活下去的,而且快乐地活下去。在一个阳光很亮的早晨,我在自家邮
箱上黏上一张小纸条:“请勿投入广告!”在这个一板一眼、不大会转弯的国家里,
听说这样一张纸条就够了。

然后我上市场,手里挽着一个大肚竹篮。先在药房停一下,买一瓶咳嗽糖浆。
“要袋子装吗?”药剂师问。“当然不要。”然后踏进眼镜行,买两罐药水。小罐
装的, 表示待丢掉的塑胶罐太多, 那么就买大罐的。“要袋子装吗?”老板问。
“不要。”市场里,挤满了东挑西拣的女人。牛奶,有玻璃瓶装,有塑胶罐装,有
纸盒装,我把玻璃装的放进篮中;玻璃瓶可退,不必造成我的负担。慢慢儿走.包
装华丽庞大的不要,包装层次繁复的不买。红萝卜、大白菜、青葱、红椒、黄瓜、
芹菜,全可以光溜溜、赤裸裸地躺进竹篮……离开超市前,没忘记把所有的包装纸
盒和塑胶外壳当场剥下,丢进商店为客人准备的几口大桶中。

往回家的路上走。左手握着一把芹菜,右手挽着一个沉沉的大竹篮,三岁的飞
飞一旁跟着,一只手紧紧抓着母亲的裙角……太阳把我们的影子投在路面——妈妈、
孩子、竹编的菜篮和芹菜,这,这岂不回到了三十五年前台湾的乡下生活吗?



   4



一扇窗。艳红的天竺葵从窗台瀑泻下来,不可收拾地一大片缤纷色彩。

楚戈端着相机,对准着这扇窗,左一张,右一张,边照边若有所思地说:

“住里边的人其实自己看不到,它是美给过路的人看的。”

席幕蓉在另一个夏天来到。看见另一扇窗,眼睛一亮,操起相机就照。什么话
都没说。

我总是几分得意地带朋友来这个乡走走看,这实在是个美丽的小乡。可是,我
其实并不那么得意的,因为——虽然住在这里——这毕竟不是我的故乡、家乡。古
街、老宅、窗、花,都是他们的。

我的家乡呢?

那扇美丽的窗子的主人,你说,是个艺术家,品味超出寻常。

可是我知道不是。主人是个木匠。这古街老巷里住的大多是工匠师傅之流,所
谓普通人。

那咱们家乡人在贫困艰苦中长大,还没有闲情去专注于环境住宅之美。你不服
气地说。

是啊!我也这么想。四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再宏观一点,两百年是怎么过来的?
连窗子都得来不易,如何奢谈窗台外的天竺葵?

可是,你不能不让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